起名专家
首页 > 道家

诸子百家学:道家对理想社会构想的基本要素便是人能节欲

时间:作者:起名专家

诸子百家学:道家对理想社会构想的基本要素便是人能节欲

先秦的诸子百家学说,诞生于一场社会的大变革、知识的大爆炸当中。

礼崩乐坏,百家争鸣的时代,也是上到贵族下到平民都不知社会秩序应该如何重建,未来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一个混乱时期,于是,诸子百家都在自己的学说中谈到了理想社会应当以何种方法去实现。

儒家_道家_法家_兵家思想_儒家道家思想的异同点_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异同

这往往也是各家学说中的核心内容。不管教授弟子,还是面见君王诸子百家学:道家对理想社会构想的基本要素便是人能节欲,各家的领头羊都会将这项内容宣传出去,于是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学术争鸣,这学术并非单纯讨论文化。

就像民国时代的新文化运动并没有停留在文化层面,进一步影响了社会发展和国家未来一样,先秦时的诸子百家,看似是争论学术,实则都将自家观点指向了政治层面,社会各个阶层都希望这个未来世界建立在自己认为合理、或者对自己而言有利的基础上。

儒家道家思想的异同点_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异同_儒家_道家_法家_兵家思想

于是文化的碰撞由此爆发。儒、道、法、墨等诸多流派都有自己在政治层面的学说内容流传下来,这也使我们今天能从中一窥先贤对理想社会构建的看法,其中,儒家和道家通常被视为一入世,一出世,但如果这样去理解的话,道家的很多思想都会被掩盖。

儒家道家思想的异同点_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异同_儒家_道家_法家_兵家思想

因为道家也是提出了理想社会模型的:

“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则大者宜为下。”

再有著名的“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理论更体现了道家对理想社会构想的基本要素便是:人能节欲。

社会是人的社会,所以人的思想左右了社会的走向——这是许多学派都认可的一点,春秋战国儒家道家思想的异同点,是原有稳定秩序被破坏的乱世,在道家看来,因为人的欲望过分膨胀才使得社会如此多变多乱,因此诸子百家学:道家对理想社会构想的基本要素便是人能节欲,人要节欲,国也节欲,国,分大国和小国。

小国若是更善于治理,就可以取代大国的主导作用,大国若是更善于治理,小国就应服从大国的主导,大国要克制欲望儒家道家思想的异同点,不独贪资源而是要分享给小国,小国也要懂得这方面道理,对于大国处主导地位不去谋求什么取而代之......

用一种比较现代化的说法,道家的理想社会近似于低欲望社会,人恬淡寡欲,国家也随之如此,但道家主张明显不适应当时的社会,秦始皇所建立的封建王朝不是在人人节欲的基础上出现。

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异同_儒家_道家_法家_兵家思想_儒家道家思想的异同点

恰恰相反,秦的强大源于变法,变法奖励农耕和战功,人人奋勇争功、以改变社会地位的欲望刺激了秦人,使秦摆脱了积贫积弱,成为战国七雄中笑到最后的那个,可见比起节制各方面欲望,刺激人的欲望,才是推动社会发生巨变的好办法,这道理古今皆通。

与道家的理想社会相比,儒家的理想社会又要不同。

儒家的几位大佬各有其主张儒家道家思想的异同点,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孟子主张“仁政”,荀子和孟子就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这个问题有所分歧,荀子的看法是人性本恶,这也反映了战国时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的状况,既然人性本恶,就要用礼制来约束其恶,达到社会的最终和谐。

“其礼义,制法度”,是人对这种客观存在的恶采取的抑制措施,荀子是赞同孔子那些治国理念的。

儒家道家思想的异同点_儒家_道家_法家_兵家思想_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异同

孟子的仁政旨在让国君能解决百姓的生存问题,进而使每个人都恢复善良本性,从此天下太平无战乱。

而孔子的克己复礼表现出复古倾向,孔子的教育是贵族教育,孔子的政治理念偏向保守,在他看来社会动乱的根源就在于礼乐被破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能好好实现,君非君臣非臣,父子也会交恶,这和过去周王朝礼制严格、等级分明,人人各司其职的情况大相迥异。

所以孔子的理想社会便是恢复周礼,让周礼重新将乱了的秩序扶起来,但这种理念放在乱世也属于空谈,解决不了配富国强兵的实际需要,包括孟子的仁政,荀子的约束人性之恶,都强调了仁义礼法重要性,这在道家那里是不值一提的。

儒家_道家_法家_兵家思想_儒家道家思想的异同点_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异同

因为在道家眼中,人之本性朴素纯真,只是需要节欲使之回归本真状态,道法自然,人也应顺应自然,理想社会便是人人都能安居乐业,道家的模式和儒家的模式因此对比出了不同。

老子虽然主张无为而治,但他也发现了这种理想状态很难实现;孔子虽然认为周礼是挽救社会危机的良药,但多年游历各国的屡战屡败已经教会他怎么区分现实和复古梦。

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异同_儒家_道家_法家_兵家思想_儒家道家思想的异同点

与其说道家理想是出世,儒家理想是入世,不如说道家的侧重点在于人的自然性,儒家侧重点在人的社会性。两家对“人”的认识有不同,因此造成了各自构建的理想社会有所区别。

但至少这两家并非没有共同点——那就是身处乱世,这类认知都过于理想,对比法家的实用主义,显得对解决现实问题毫无帮助。

但法家的思想也有所失,法家将人看作国家机器的零件,人性的恶在法家那里最大化,所以约束人性的法律也要极尽严苛,这样一来,人的本性便被压抑到底。

秦国能依托法家思想崛起,却不能再凭此长治久安,反倒是儒家在往后几千年的历史中以当仁不让的姿态成了主流思潮,这足以说明人的社会要稳定,对人性的认识,就不能走极端。

过度依靠自觉,太理想;过度压抑本性,又易导致更多矛盾爆发,人能被强权压一时,却不可能永久。

如何在人性中取其平衡进而通过制度维护社会稳定,既是这些先贤思考的问题,也是人类社会探索不止的问题。



起名专家专业的命理起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