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专家
首页 > 道家

湘麟|儒家与道家差异性之比较(二)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时间:作者:起名专家

湘麟|儒家道家差异性之比较(二)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简述道家思想修道德和儒家思想修道德的主要差异_简述儒家礼乐思想与道家自然乐论_论儒家与道家学派主要思想的异同

儒家与道家差异性之比较

文/湘麟

引 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家和道家是中国古代两个最重要的思想流派,孔子和老子分别是儒、道两派思想的创始人。

在春秋战国那个动荡的时代,儒家、道家的共同理想是疗救社会,使之恢复正常的秩序。儒家重视人伦,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的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心,达则兼济天下。道家强调的则是崇尚自然,无为自在,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穷则独善其身。

简述儒家礼乐思想与道家自然乐论_论儒家与道家学派主要思想的异同_简述道家思想修道德和儒家思想修道德的主要差异

儒道互补已成为后世两千多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安身立命的基础。但自清末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陷入落后挨打之被动局面中,长达百年之久。伴随着坚船利炮和西学东渐,中华传统文化被迫遭受各种磨难与蹂躏。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得以重新站立起来,改革开放逾三十年后,又继续在经济领域让整个民族富裕起来。

总结经验,历史告诉我们,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就不会有我们今天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此,重视和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是当下国人第一要务。

笔者通过学习潘麟先生讲授的儒家经典视频课程“阳明心要”及其相关著作后,深受启发,现对儒道两家之间的差异性进行比较,并分别陈述,以求抛砖引玉。

儒家与道家之差异性

(一)对心性理解之差异

1.理论体系

“中”或曰“中庸”是儒道等文化流派之共学,皆为各家聚论之核心。儒家论“中”或“中庸”的专著,有一部《中庸》作为理论支撑。而道家理论体系较为薄弱,论“中”或“中庸”的专著尚处于空白。

简述儒家礼乐思想与道家自然乐论_简述道家思想修道德和儒家思想修道德的主要差异_论儒家与道家学派主要思想的异同

2.心性内涵

儒家强调心性中“实有”的一面,三观中含有强烈的入世情怀,倡导入世守伦,经世致用,积极开创人文领域,学而优则仕,但其过于追求事功,十分容易困入功利主义。道家则偏重于强调心性中“空无”的一面,追求内在的、精神的、实质的美,主张出世离俗简述道家思想修道德和儒家思想修道德的主要差异,三观中含有浓重的出世倾向,如断线之风筝,往而不返,十分容易落入枯寂冥顽之界。

3.修定方式

儒家修定,偏于动态修行,在起心动念、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时,最大限度保持觉知简述道家思想修道德和儒家思想修道德的主要差异,体现出心性内涵的恒常性、清澈性、条理性、方向性、无我性等本有特性,次第简化,从容中道。而道家修定,偏于静态修行,在打坐禅修中,极易出现种种幻化之境象(如各种鬼神等),修学者理若不明、法若不透,当出现各种期待之境象时,必然被境象所迷,而入邪道(儒家谓此为“玩弄光影”“拨弄精魂”,为儒士终生警策之处)。

(二)修学契入点之差异

儒家强调“在事上磨”,就是在面对每件事情的时候,最大限度地保持着反省与觉知,在反省与觉知中唤醒道德、升华道德,这是儒家独有的修行方法。儒家不重视身体的修炼,学人在实践无我利他的过程中,常常用力过度、不堪重负、积劳成疾。这是儒家的硬伤。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张桂梅同志,扎根贫困地区四十余年,创办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帮助一千八百多名贫困山区女孩圆梦大学,为教育事业奉献一切。她拖着病体忘我工作,持续十二年家访超过一千六百户,行程十一万余公里。像蜡烛一样,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我们被她的事迹深深感动的同时,也为她的健康深深担忧。

道家重视自身修炼以求长生不死,在传统养生、长寿的修炼方法方面尤为擅长。道家内丹学家们以人体为实验室,以自身的精气神为修炼实验的对象,以意识的自我调节为实验手段,探索出一套转化升华生命、达成人的生命境界之提升与超越的实践方法,这对于我们今天继续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其过于注重小术小法的修炼,容易让人沉迷于道上的风景,忘却了道的最终目标。

(三)社会影响力之差异

儒家在中国文化中处于主导地位,这是不争的事实。历代中国人皆读儒书,儒家的思想理念早已潜移默化到了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骨髓灵魂之中。中国人的基因中天生就有责任思想(以天下为己任)、忠孝思想(仁、义、礼、智、信)、恕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伦理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社会性和精神世界,是人文文化 湘麟|儒家与道家差异性之比较(二)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一个不断发展、与时俱进、昂然向上的文化学派,堪为民族的脊梁。

“五四”时期,中华民族处于积贫积弱的年代,有志之士引入了西方的科学、民主救国,西方科技一到中国就立即落地生根。新中国成立后,短短几十年的发展,我国迅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了世界强国之一。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得益于儒家。

道家在中国文化中属隐士文化,其社会影响力与儒家不具可比性。若一不小心道家成了中国文化的主流,那么很可能我们会眼睁睁地错过科技强国的这个历史性机遇,因为道家没有适合科技生根发芽、成长开花的思想理论基础。

论儒家与道家学派主要思想的异同_简述道家思想修道德和儒家思想修道德的主要差异_简述儒家礼乐思想与道家自然乐论

儒家与道家之相通性

(一)重视道统传承

儒道两家文明都是建立在道统心传之上的文化,在尊师重道的前提下,通过师生之间心心相印、生命相通的方式进行传承,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之中贯通儒道的精神。儒道两家历史上尊师重道的典故较多,下面各举一例予以说明。

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前372—前289年) 湘麟|儒家与道家差异性之比较(二)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名轲,战国时期著名儒学大家。孟子出生时,孔子、曾子、子思都已去世多年,他追随子思的一些门人学习圣贤之道。随着学习的深入,孔子的精神人格在孟子的心中越来越清晰简述道家思想修道德和儒家思想修道德的主要差异,孟子就像孔子向往周文王一般向往孔子,并视孔子为自己的精神导师,他依照孔子留在世间的著作来修学,最终获得孔子心传,得儒门心法道统之真谛。孟子对儒门心法不仅是继承,他还将儒门心法的义理作了更为明确的阐释与辨析,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将儒家内圣之学的实践体系化之人。

道家代表人物马钰(1123—1183年),山东宁海(今山东牟平)人,号丹阳子,世称“马丹阳”,是全真道祖师王重阳在山东的首位弟子,全真道第二任掌教,著作有《洞玄金玉集》《悟道集》《丹阳真人语录》等。在重阳祖师的多番教化和考验下,他成长历练,最终与重阳祖师缔结了神圣的师徒圣约,为后世留下了一段段脍炙人口的师道传心之佳话。

(二)修学内容相通

《传习录》中载:“问元气、元神、元精。先生曰:‘只是一件,流行为气,凝聚为精,妙用为神。’”这段话的意思是:有人请教道家所说的元气、元神、元精究竟是什么。先生说:“这三者只是同一个事物,流动的时候就是气,凝聚的时候就是精,发挥奇妙作用的时候就是神。”

儒家与道家修学核心内容皆为同一事物,只是措辞、表述不同而已。道家的“元气”“元神”“元精”是儒家良知之别名,也是心性之别名。良知流行的时候就为“元气”,良知凝聚之时为“元精”,良知自明自觉之时为“元神”。

道家的核心是修精气神。精气神分先天和后天。“元”就是先天的意思,“元气”“元精”“元神”就是先天之精气神,先天之精气神就是心性。

道家的“元精”在儒家用坤卦来表示,“坤”是凝聚义,如如不动义。道家的“元气”就是儒家八卦中的乾卦,“乾”是生生不息、运行不止的意思。道家的“元神”就是良知,就是心性对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三)修学目标一致

儒道两家皆认为个人与人类,获得终极觉醒与归宿,必在于心性之全然觉醒,别无他途。

简述道家思想修道德和儒家思想修道德的主要差异_论儒家与道家学派主要思想的异同_简述儒家礼乐思想与道家自然乐论

儒家明确指出个人与人类之终极出路和归宿,必在善(“心性”或曰“良知”)的全然觉醒。儒家视心性内涵为道德本体,为道德世界,一善一切善,全体皆善,善即全体。心性之外无善,善之外无心性。

道家认为个人与人类的终极出路和归宿,必在美(心性)的全然觉醒。道家视心性内涵为美之本体,为美的世界,一美一切美,全体皆美,美即全体。心性之外无美,美之外无心性。

论儒家与道家学派主要思想的异同_简述儒家礼乐思想与道家自然乐论_简述道家思想修道德和儒家思想修道德的主要差异

善和美皆是心性的本有之属性,在本体世界为一非二。故而无论通过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各德目之践行,或是通过道家各流派之内功丹道之修行,及其成功则一也,达至圣人之境界是相同的,成就内圣外王之功德是相同的。

结语

儒道两家各有优点和不足,我们知道任何一家学问都做不到包罗万象。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文化)花园中,我们提倡一定要百花齐放,既要看到各家思想的不共之处,也要能看到它们的相通之处,互通有无,取长补短。

我们主张在延续儒道互补的基础上,将儒道两家形而下之学与形而上之理融通,让儒家多一些超脱与逍遥,让道家多一些社会担当与现实关怀,以此来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创新力,突显中华文化优势,引领、带动人类之文明文化不断向前发展。

近期全国课程资讯

关注“东方生命研究院”微信公众号,在公众号底部菜单栏的“新国学”——“阳明心要公益课”中查询全国各地的阳明心要公益课。儒家经典公益课——阳明心要全国课程信息

欢迎就近参加,欢迎推荐朋友参加!



起名专家专业的命理起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