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专家
首页 > 道家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变化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

时间:作者:起名专家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变化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

“一定的思想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并为一定的政治和经济服务。”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变化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儒家思想占据了主流地位并与其他思想交相辉映,使中国古代思想精彩纷呈。纵观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变化,对当时社会和后世影响较大的,并在社会上形成一定气候的思想流派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宗教及明清时期的反封建民主思想。

一、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

(一)大变革时代的思想变化—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学说

1、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繁荣的原因

(1)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发展,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2)阶级关系的变革,奴隶制度的崩溃,以及封建制度的确立为思想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政治前提。

(3)动荡的社会环境和剧烈的社会变革,使得思想界异常活跃,这迫使人们去思索,众多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发表见解,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4)各国统治者优待知识分子,这种宽松的环境和优越的地位,有利于的文化的繁荣。

(5)私学的兴起和讲学之风盛行,造就了一大批有知识、有才干、敢于发表自己政治观点的思想家。

(6)民族融合不断加强,各民族文化交流不断扩大,丰富了中原文化。

(7)夏商西周时代的成果奠定了后来科技文化繁荣的基础。

从总的方面来说,百家争鸣的局面是激烈的社会变革、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与阶级关系的变动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反映。

2、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

3、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注意:

1、道、儒、墨、法等学派思想与封建正统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封建正统思想在不同时期分别吸收了墨、儒、道、法各学派的思想主张,虽然被采纳的程度有所不同,但从总体来看,封建正统思想是上述各种思想主张的有机结合:

① 秦统一中国后,采用了法家的主张,建立起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 西汉初年,先后采用了儒家的“仁政”、道家“无为而治”和墨家节俭的思想。

③ 西汉中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政治和思想上的大一统,使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④ 汉以后,道家思想仍然受到重视。科举制体现了墨家“选贤举能”的思想。

儒家提倡礼治和仁政,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有强大的互补性。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难以用儒家思想实行全国的大一统,而法家思想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大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敝,生产萧条,应该实行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思想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的趋势。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法家思想为扶助,兼采道家之长,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基本格局。从此以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阶级奉行的治国圭臬。

2、诸子百家思想的时代性和阶级性

(1)随着奴隶制的瓦解,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思想家,为挽回统治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主张。老子、庄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即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子要求平等,反对战争,主张任人唯贤。

(2)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家,随着地主阶级实力的增强和封建制度的确立,对于如何改造社会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孟子主张实行“仁政”,目的是调和阶级矛盾,以利于封建统治。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体现了上升时期的地主阶级利用自然、发展生产方面的朝气和信心。韩非子的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封建集权的迫切愿望。

3、对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和墨家思想的认识

(1)对儒家思想的认识 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反对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同时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具体而言:

① “德治”有合理性,“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二者缺一不可。道德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调控手段。一个和谐协调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需要有良好的社会规范来维系。

② 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积极内容,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例如《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品质,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孟子》中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春秋公羊传》中强调的天下统一的思想等等。尤其是强调统一的思想有特别的现实意义。

③ 对有些内容可剔除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的有用的思想要素。如从西周初年的“敬天保民”,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如古代“民本”思想的内涵,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利益。民本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剔除其封建内核,则可以从人民当家作主的角度来转化古代的民本思想,可以将其发展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观念。儒家提出“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等命题,今天我们仍需要提倡自身修养和为社会主义而献身的精神。

④ 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也不变”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的等级观等。

(2)对道家思想的认识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状态;《道德经》包含有辩证的思想,认为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庄子继承老子的学说,成为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他发展了老子的唯心哲学,认为世界就是“我”的主观产物。庄子鄙视富贵利禄,痛恨不公平的社会现象。

道家思想是一种消极思想,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回避。但在客观上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道家思想中所包含的辩证的思想是值得肯定的。

(3)对法家思想的认识

战国时期最受统治者推崇的是法家思想,其代表人物是韩非子。法家认为历史是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主张社会变革;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主张“法治”。法家是先秦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为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思想基础。

思考:法家主张“法治”,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依法治国”有何区别和借鉴意义?

法家主张的“法治”思想,实际上是封建信条,服从于君主专制的需要,是控制人民的工具;而当今倡导的“依法治国”,维护的是人民群众的利益,保证的是基本民主权利,实现的是人民的基本权利。在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一方面在健全法制,另一方面需加大执法力度,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真正实现依法治国。

(4)对墨家思想的认识

战国初期鲁国人墨翟创立墨家学派。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和“尚贤”,提倡节俭,反对浪费,反映了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墨家的思想符合平民的利益,是进步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封建时期主流政治思想的演变发展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法家和儒家思想是两派影响最大的思想学派。在中国思想史上有“阳儒阴法”(也称为外儒内法)之说。

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在确立政权和统治地位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发展起来的。战国后期的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子的重要主张之一就是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国家大权集中在君主一个人手里。这套理论就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理论来源。它在当时顺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

秦朝建立以后,以法家思想为指导,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此后,在整个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君主专制日益加强。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法家思想的影响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影响深远。

不过,法家思想虽然影响很大,但是在封建社会时期被大力提倡的却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儒学是封建社会时期的正统思想。当然,随着历史的发展,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地位和具体内容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1、儒家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内容、历史地位及其发生变化的历史原因

儒家学说地位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在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思想文化必须为专制主义服务,才能生存发展;思想文化的发展,反映了当时社会由割据到统一的历史趋势。

2、儒家思想被尊崇的原因

(1)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正统思想,主要在于其理论本身宣扬天人感应,道德规范,提出大一统,迎合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2)儒家思想强调人们对社会的关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为广大民众所追求与信仰。

(3)儒家思想有不竭的生命力还在于它能不断吸取其他思想的先进部分,也能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故为统治阶级所喜爱。

3、儒家思想在中国近代受到猛烈冲击的原因:近代史上,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兴起发展,儒家思想不断受到冲击,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注意:

1、儒家思想的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

(1)“大一统”思想对于巩固中央集权,维护中华民族有着积极作用;

(2)“仁”、“德”等观点有助于减轻统治者对人民的压迫;

(3)“仁义”、“孝道”等观点有利于调整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4)儒家教育思想为今天所借鉴;

(5)儒家思想深深扎根于我国的文学、艺术、科学等各方面,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6)儒家的“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思想对于人格健全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丰富发展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综合认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正统思想,对巩固和延续封建统治、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起了十分巨大的作用。其仁政爱民和任用贤才、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合理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在当今社会仍有很大的价值。儒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文明宝贵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作为封建统治思想,具有钳制人民思想、阻滞科学发展等消极作用。

2、儒家思想与治国之道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和正统,也是中华民族道德规范的主体内容和精神支柱。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神化皇权,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儒家思想在统治政策中多有表现:

① 以人为本。这是民贵君轻思想的发展,体现减轻农民的负担,保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生产劳动时间,对稳定封建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② 和为贵,与邻为善。这以爱人之心协调社会关系的发展,对外推行开明开放的政策,发展了与邻国的友好关系,形成了安定祥和的周边环境,树立了泱泱大国的风范。

③ 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强调社会规范意识,要求人们必须遵守公共秩序与社会道德,形成真正的礼仪之邦。

3、儒学的现代价值

儒家的大一统意识,对维护社会安定和祖国统一大业有极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以人为本、民为贵思想对于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维护和谐的社会有重要作用;

民本思想对于今天“三农”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道德规范意识是现代社会公德意识培养、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的一个重要渠道;

和谐意识对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谋求社会的共同发展,保护生态环境都不无裨益。

和谐论;统一观、民本意识、重视德化;重视家庭人伦等,对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谋求社会的共同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都不无裨益,曾被启蒙运动的领袖人物伏尔泰大加赞扬和介绍(人文主义政治观)。

(三)封建社会末期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1、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及发展,带来的社会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同时也是对明清王朝所提倡的“程朱理学”,造成“万马齐喑”局面的反抗,还与明朝到清朝的更替有着直接关系。

2、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一是我国的封建制度已走向衰落,在越来越丧失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的同时,对历史发展的阻碍作用也越来越大;二是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道家学派的思想主张,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自然科学的发展及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逐渐破除了人们对封建统治的迷信。从根本上讲,早期民主思想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在思想领域的反映。

注意:

1、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和欧洲启蒙思想的比较

二者都对封建君主专制进行了批判,但在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内容、影响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1)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① 政治条件:中国封建制度虽然衰落了,但是封建专制却空前加强,封建统治仍然十分稳固道家学派的思想主张,还未形成资产阶级力量;西欧已经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封建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资产阶级力量空前壮大。

② 经济条件: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欧洲资本主义手工工场迅速发展。

③ 文化条件:中国传统封建文化仍然占据统治地位;欧洲文艺复兴使资产阶级文化迅速传播,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

(2)内容差异:中国的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提倡注重实际,具有初步色彩,但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启蒙运动批判封建制度,并为之设立了一套政治方案,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3)影响: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对后来的辛亥革命只起了一定的影响;启蒙运动则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极大的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对亚洲革命运动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2、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位思想家的共同点和各自的不同特点

相同点:①都是明末清初人;②都参加过抗清斗争;③都是具有民主色彩的进步思想家。

不同点:①黄宗羲对封建专制主义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抨击,他的思想对后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过一定影响;②顾炎武主张学以致用。他的脚踏实地的学风,对清代学者有很大影响。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指出“亡国”与“亡天下”的不同。在所著《日知录》一书中说:“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后人将这一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个大家;③王夫之把我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到新的高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把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作了一个总结。

(四)我国历史上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

1、孔子:①“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主张“仁者道家学派的思想主张,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②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③“和为贵”。

2、孟子:①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②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虐民”、“暴民”;③主张给农民一定得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墨子:①“兼爱”,兼爱就是爱一切人,不分阶级差别都要同等地爱;②“非攻”就是反对战争,在当时主要是反对不义战争,反映了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③“尚贤”主张任人唯贤,反对王公贵族的任人唯亲。

4、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洪秀全提出要建立“务使天下共享”、“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社会。

这些思想虽然带有不同时代和提出者阶级地位的烙印,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然,在存在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旧制度下,这些设想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二、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变化

1、战国时期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变化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荀子认为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星坠日食,刮风下雨,春生夏长,都是自然界的正常现象,具有唯物主义思想。他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这反映了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增强。

2、东汉时期,王充对神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的思想体现在《论衡》一书中,王充认为,万物由元气构成,元气是一种客观的物质。他反对天人感应说,反对有鬼论,认为精神存在于形体,“人死不为鬼”。他从无鬼论出发,反对厚葬,提倡薄葬。

3、南朝齐梁之际的杰出思想家范缜,从理论上给佛教以沉重打击。范缜在《神灭论》一书中,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了人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形体存在,精神就存在;形体死亡,精神也就消失。《神灭论》的反佛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思想的重大发展。

4、明末清初之际的王夫之,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观点;他还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即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否定理学家主静的形而上学的思想;他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

注意:对唯物主义的基本认识

在生产活动的基础上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也逐渐增强,伴随与唯心迷信思想的斗争,唯物思想产生并不断发展,反过来推动人们的社会生产活动。

在春秋战国时期,伴随铁农具的推广,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在总结生产斗争的基础上出现了荀子“人定胜天”的思想。这一思想的产生,推动了人们对自然的改造进程,也带动了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秦汉以来科学技术有了一定的发展,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有了更大进步,于是出现反对宗教迷信的唯物者,如王充、范缜等人。明清之际,王夫之等人的思想,又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也带来了“西学东渐”的开展。

中国古代的思想具有唯物主义的优良传统。战国时期的荀子,东汉的王充,南北朝时期的范缜,唐朝的柳宗元和刘禹锡,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其学术成就达到了旧唯物主义的高峰。中国唯物主义的优良传统,表现在它确认世界的物质性,确认存在地客观性,确认规律的可知性,并往往与政治上的进步倾向相联系。

三、中国古代宗教的发展

在中国古代史上,除了佛教和道教这两大宗教以外,在明末清初时期,欧洲天主教教会的传教士也来到中国,在中国开始了传教。与佛教明显不同的是,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从精神上征服中国;但是在客观上却促进了中西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其具体情况如下:16世纪后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他说汉语,穿儒服,同时宣传西方科学知识,赢得一部分开明封建士大夫的好感。后来,他向明朝皇帝进献《坤舆万国全图》、八音琴、自鸣钟等,受到召见,获准留居北京传教。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一些传教士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绘画、音乐等方面的著作介绍给中国,又把中国的儒学和道家学说介绍给西方,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以徐光启为代表的中国开明士大夫,积极引进西学,并与来华传教士合译一些西方科学技术书籍,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清顺治、康熙年间,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华,康熙重用传教士南怀仁等修订历法、铸造火炮,天主教在中国发展很快。后来由于天主教会和传教士干涉中国内政。1723年,雍正帝下令禁止传教。西学东渐的势头衰落下来。

1、在中国历史上,宗教得到统治者的大力支持,主要原因在于宗教的欺骗性,麻痹了劳动人民的反抗斗志,适应了封建统治者麻醉人民的需要,因而得到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持。此外,社会的动荡不安,劳动人民容易接受宗教宣传,也有利于宗教的传播。但是,宗教的发展是有一个限度的,即宗教的发展不能影响到统治者的统治利益,否则,就会遭到统治者的打击,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从加强统治出发,曾先后两次灭佛。所以,宗教的发展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封建统治。

2、佛教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1)政治上,它被封建统治者用来腐蚀人民,维护封建统治。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得到很大发展,南方和北方相同的宗教信仰成为隋朝统一中国的条件。唐朝时,佛教与道教、儒学并立,玄奘西游、鉴真东渡密切了对外关系。但同时,佛教的盛行也导致人口减少、军队战斗力下降,官吏不问政事,导致了僧侣贵族与世俗地主的矛盾。

(2)经济时间,佛教盛行曾使农村劳动力大减;同时,僧侣众多,不入国家掌握的户籍,使国家税收减少,国库空虚,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3)民族关系上,唐朝时南诏建筑艺术的提高,元朝时西藏成为中央行政区,清朝前期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都与佛教有关。佛教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4)思想上,宋代以后,佛教思想渗入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从而形成了宋明理学,对中国思想界影响深远。

(5)佛教对中国的文学艺术等方面也有重大影响,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佛教盛行,宗教画也十分流行,我国著名的石窟和佛像也大都集中于此。例如,魏晋南北朝的绘画,往往带有宗教色彩;魏晋以后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变化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因佛教广泛传播,在一些地方修建了佛教石窟,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始建、隋唐时期繁盛一时的敦煌莫高窟等等。

注意:对宗教的认识:

(1)宗教是统治人们的那些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颠倒的反映;

(2)在阶级社会中,宗教的主导作用是消极的。它从精神上麻痹人民。统治阶级往往把宗教作为维护反动统治和对外侵略的工具;

(3)但在历史上劳动人民有时也利用宗教来联合自己的力量,进行反对统治阶级和抵抗外来侵略势力的斗争。

四、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呈现出流派众多、异彩纷呈的特点,其中在春秋战国时期最为明显,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往往和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是社会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映,同时,又影响到政治、经济的发展。

3、中国古代思想是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成熟的。

4、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趋势是由“百家争鸣”到思想专制。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秦朝的“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再到西汉初年的专一道家“黄老无为”思想,再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反映了这一发展历程。同时,这也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逐渐走向成熟。

五、古代思想的发展趋势及社会历史影响

思想发展趋势及原因。如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变化趋势:战国所以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从根本上看是由其时代特征决定的。在由奴隶制到封建制转变过程中,中国社会形成了多种经济基础并存的局面,在此基础上也形成了复杂的阶级关系。因此许多思想家基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发表不同主张,因而形成“诸子百家”。客观上,政治分裂加上各诸侯国支持,进而出现“百家争鸣”局面。至秦汉发展为思想专制,一方面反映了由分裂到统一的要求,最主要的还是基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同时应注意这个过程中还表现出法→道→儒具体思想派别地位的更替变化,也应根据时代条件予以分析。明清时期思想最显著的时代特征是封建专制思想的空前加强和反封建民主色彩思想的出现。这恰恰也正是明清时期政治上封建制度衰落、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

思想的发展是政治斗争的反映,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从根本讲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伴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自然认识的不断加深而发展的。荀子的“人定胜天”表现出人们战胜自然能力的增强;秦汉魏晋时期王充、范缜的唯物主义思想则表现出封建制度确立后生产力发展科技进步的巨大成就。同时也应注意哲学发展也与社会政治和阶级关系变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逐渐解体,封建制度逐渐形成。经济、政治的剧变反映到社会思想上,是对天命观的否定、对重民思想与朴素唯物主义的发展,这在儒、道、墨等家的政治思想中都有所体现。自西周“国人暴动”后,随着政治的危机,周天子权力衰落。“尊神”、“敬天”的传统观念也相应地发生动摇,天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随着对宗教性的天和神信仰的动摇,必然是人们对自身价值和自然物质性及规律性的肯定。这种思想在某种程度上讲又是政治斗争的反映。对天、神的否定,实质上就是人们对奴隶制统治的否定。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辉思想,也充分体现了上升时期地主阶级在利用自然、发展生产方面的朝气和信心。法家提出具有发展进化因素的历史观,力图论证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地位的变动和财富权力的转移是合理的、进步的。这种思想体现出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同样道理,其他诸如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王充、范缜乃至王夫之等人的唯物主义思想也无一不与政治有关。



起名专家专业的命理起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