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专家
首页 > 儒家

论孔子和墨子教育思想的异同论文篇

时间:作者:起名专家

孔子墨子教育思想的异同论文篇

论孔子和墨子教育思想的异同论文儒家创始人孔丘和墨家创始人墨翟都是伟大的思想家,儒家与墨家都重视教育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下面是学识网小编给大家推荐的论孔子和墨子教育思想的异同论文,希望大家喜欢!论孔子和墨子教育思想的异同论文篇一《试析孔子和墨子教育思想的异同》要:儒家创始人孔丘和墨家创始人墨翟都是伟大的思想家,儒家与墨家都重视教育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孔子和墨子在教育作用上都肯定教育必须为社会政治服务,都认为人性可变,环境和教育能影响和改变人性。孔子提出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德才兼备的治术人才。墨家主张培养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兼士或贤士。在教育内容、教育教学原则、教育对象以及对待古代文化典籍等方面,孔子和墨子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至公元前221后500年,王室日衰,诸侯争霸,七国称雄,史称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生产力的大解放,带来了经济的发展,经济基础的变革,促成了政治的变革,礼崩乐坏的局面标志着王权的衰落。在这种局面下,文化教育方面也随之发生变化。其主要标志是官学衰落,私学兴起。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当时的社会正处于王权衰落、礼崩乐坏的动荡期。此时,统治阶级忙于政治争斗,无暇顾及教育,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文化和教育下移。孔子适应社会需求,首创私学,而且规模、影响都很大,实现了从学在官府到百家之学的转变,破除了政教合一的禁锢,使教育独立化,开辟了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新篇章,推动了历史发展,培养了众多人才,为当时的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对后世影响深远。墨子是孔子之后开设私学规模、影响较大者。墨子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他自立门户,开办私学,创立了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墨家学派独树一帜,重视科技教育,包括光学、几何学、物理学以及木工、防守器械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从学者众多,徒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吕氏春秋曰:孔墨之后学,显荣于天下者众矣,不可胜数。儒、墨两家在春秋战国时期并称显学。儒家与墨家都重视教育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但两者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二、孔子和墨子教育思想中的相同之处1.在教育作用上都肯定教育必须为社会政治服务第一,孔子继承了文王、周公的道德和文化传统,倡导以德治国,执行德治、仁政。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只靠政令、刑律,不如徳治和礼教。孔子认为政治、道德和教育三者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教育是德政教化的手段。他在论语为政篇中提出为政以德,希望国君用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依靠政令和刑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不如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使民众做到有耻且格。他指出只有重视道德修养与教育,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昌盛繁荣。孔子认为道德修养与道德教育,不仅可提高社会个体的道德素质,对治理国家、维护社会安定也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社会由个体组成,要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风气,必须注意个人的道德修养与教育,社会成员个人的道德素质是社会道德风气的基础,社会道德风气又影响着社会成员的道德面貌,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孔子把教育看得比政令、刑律更为重要有效。他虽然认为教育和政治关系密切,但并不把二者等同,教育只是通过传播文化、培养人的道德情操、提高人的素养来影响政治。第二,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他希望通过教育提高民众的觉悟和素质,实现社会的完善,使大家兼相爱,交相利。针对当时社会弊病,他认为连年征战,劳民伤财,百姓不得安居乐业,就是因为人们之间不相爱,交争利。

因此,他提出兼爱、非攻的主张,强烈希望停止战争,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他反对奴隶主世袭制度,主张尚贤、尚同,希望统治者与劳动人民兼相爱,交相利,共同建设一个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的理想社会。在教育和人性关系方面,孔子和墨子都认为人性可变,环境和教育能影响和改变人性。第一,孔子明确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指的是人先天的素质,习则指的是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后来有较大差别,主要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人的聪明才智不是先天的,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任何人只要接受教育,努力向学,就一定能获得成功。因此,孔子特别重视教育。他认为人只有学而时习之才能获得一切知识能力和美德。但是孔子保留了命定论残余,把人性分成等级,认为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承认有少数生而知之的圣人和学而不能的下民。第二,墨子也重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他发展了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思想,他认为人的本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人们所处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人性。墨子以染丝为例,说明环境和教育对人的作用及影响。墨子反对命定论,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否定了孔子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理论,强调人性平等,肯定了教育和环境可以改变人性,同时强调发挥人的主动精神,认为人的富贵贫贱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后天环境和教育以及人主观努力的结果。

第一,在教育目的上,孔子提出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即士和君子,让士和君子参与国家政事管理。同时孔子还主张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将学优和仕优联系起来,以学优保证仕优,赞成任人唯贤,反对当时统治阶级内部任人唯亲的世袭制度,以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治术人才。第二,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主张培养以兼易别的兼士或贤士,就是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人。墨子认为只有兼士才能做到爱人若爱己,才能清除乱不得治饥不得食寒不得衣劳不得息的社会弊端,使天下太平。第一,在教育内容上,孔子从培养治国安民的治术人才的教育目的出发,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主,学习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经,他认为诗礼乐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因而重点突出对诗礼乐的学习并将其作为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教材。他要求学生:兴于诗,立于礼,以为?他认为弟子们学习诗,可以培养他们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的才能,要求学生要按照诗的观点立身处世。他主张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特别强调思想品质和伦理道德教育。总体来说,孔子忽视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轻视生产劳动知识、技能的教育,偏重于文事。第二,墨子为了培养贤士、兼士,在主导思想上,以兼爱为中心,强调道德教育和无差别的爱,以培养贤士、兼士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坚定的政治信念。

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注意自然科学、生产技能、军事知识和技能以及论辩才能的培养、训练,帮助学生获得各从事其所能的实际本领;培养、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他们具有说服他人、推行自己政治主张的才能。总体来说,墨子的教育内容突破了六艺的范围,具有自己的特色。第一,孔子强调的行是道德实践,以礼仁为核心,以孝为基础。在道德教育方法上,主张诉诸内,不主张诉诸外,主张培养具有礼仁孝品质的君子。他认为一般知识的学习也要贯穿着道德教育,以知识学习促进道德修养。渊博的学识能避免道德的偏差,学而不行,停留在口头,等于未学。他重视道德实践,把礼仁贯彻实施于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提倡知行结合,学以致用。他重视伦理道德的培养,十分强调内心动机 的问题。在道德修养方面,强调欲望服从理性,以行为动机作为衡量道 德行为的标准。提出克己复礼为仁的道德标准,克己要求从自我做起, 有一种高度的主观自觉能动性。仁是主观意识,道德是人们内心的思 想情感,它通过行动体现出来。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 道德实践,身体力行是道德的基础。孔子所说的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在论语中有多处强调实 践力行的言论,孔子提出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听其言而观其行,要达到我欲仁,斯仁至矣的理想道德境界,必须言行 一致,把内在的道德品质与外在的表现完美地结合起来,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是指内在的道德品质,文则指外 表的礼仪行动。孔子认为只有内在的好品质而没有相应的外在表现, 就容易流于粗野;只有外在的表现而没有内在的道德品质,就会流于虚 浮。把内在的道德修养与外在的道德实践统一起来,才能成为文质彬 彬的君子。孔子以此来协调封建社会的人际关系,维护上尊下卑的封 建统治。 第二,墨子强调的行内容更宽泛。在道德教育上主张无差别的爱,以兼爱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睦;以非攻去除强凌弱,众暴寡的非正 义征战;以尚贤破除世袭特权,实现贤人政治;以节用非乐制止劳民耗 财;以非命鼓励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社会实践中自强不息。通过天 志明鬼约束统治者的行为,使之体恤百姓。生产、科学技术、军事方 面的行,目的在于帮助兼士获得各种实际本领,培养思维逻辑能力和论 辩能力,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墨家所培养的兼士,不仅接受了兼爱非 攻的系统道德教育,掌握了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而且还具备了运用科 学技艺到实践中的能力。墨子主张动机与效果的统一,以此作为判断 行的标准。他认为一个完全的道德行为,应该兼有内外各种因素。在 行为未发之前,有动机、欲望等因素;在行为出现后,应有实际的效果。

这两个方面是相互关联的。由此可见,墨家十分注重思想与实践的结 合,在道德教育方法上不仅诉诸内也同时诉诸外。墨子的教育目的是 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兼士,这些兼士贤士必须具有一定的实践能 第一,关于教育教学的原则,孔子采取了叩则鸣,不叩则不鸣的消极等待态度,对传授学生知识方面,则采取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 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拱己以待的被动方法。 第二,墨子采取了与孔子完全不同的教育教学原则。墨子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弊为己任,他想以上说下教的社会教育手段实现自己 的社会理想,不赞成儒家拱己以待的教育原则。因此,墨子采取了积极 主动的强说人的态度。他主张在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 第一,在教育对象上,孔子教人是来者不拒,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扩大了受教育的对象,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 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经济上、时间上又允许学习的人,不论贫富、贵 贱、国别,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满足了平 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 最大限度地开发了人才的来源。 第二,墨子则进一步拓宽了孔子的教育对象范围。他主张每个人都要接受教育,将王公大人和匹夫徒步之士都作为自己的教育对象,将 受教育的群体扩大至下层劳动者。

墨子对不来者也主动施教,他发挥 强说人的主动精神,送教上门,以教人为己任,希望用上说下教的方法 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第一,在对待古代文化典籍方面,孔子注重述,偏重于古代文化知识、政治知识等间接经验,采取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的保守态度。晚年 他以严谨的学术精神,整理编辑了5 诗65 书65 礼65 乐65 易65 春秋 等六书。孔子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最大贡献之一就是整理、保存了我国古代文化典籍。 第二,与孔子相比,墨子在文化典籍方面更偏重作,即具有述而又作的创造性精神。他认为:吾以为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 善之益多也。不仅应该继承古代文化中善的东西,还要创造出新的善 来,使善的东西日益增多;不仅要继承古代文化知识、政治知识等间接



起名专家专业的命理起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