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专家
首页 > 儒家

:“一分为二”辩证的历史作用有目共睹

时间:作者:起名专家

:“一分为二”辩证的历史作用有目共睹

谈谈儒家思想是如何培育出小农意识的

最近一个多月,一直在用比较激烈的态度批孔,连续写了几十篇批孔反儒的帖子,本来我是很懒散且注意力容易被分散的人,也不喜欢对一件事情纠缠不休,只是因为对文化的长效作用特别重视,所以我将“天安门旁立孔像”这件事看得很严重,当年《物权法》强行闯关儒家思想的和小农经济,我的反应也没有现在这么激烈。如果没有意外,“反孔”这件事情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直到天安门旁的孔子像倒下。另外,谁和天安门旁的孔子像站在一起,谁就是我的批判对象,不管他是谁,也不管自己会得到什么果报,批孔这件事情,反正我做定了。以卵击石也好、蚍蜉撼树也好、螳臂挡车也好,只要孔子像一直挺立在那里,那么我就一直批下去。此外,默许,也是赞同的一种表达方式,所以儒家思想的和小农经济,在孔子像被搬走之前,我拒绝被任何默许孔子像存在的人所代表。当然,吵架式的批孔只能释放情绪,对于认清问题没有任何益处,今后我将尽量理性批孔,将孔学对现代社会的危害说清楚。

孔儒的历史作用有目共睹的,将中国的农耕文明延续了两千多年,繁衍了地球上最大的人口种族,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也产生过辉煌的文明成果,这些我并不想否认,也没有办法否认,存在过的,就永远存在过。“偏见”只会带来愚昧,智慧总是源于“正见”,什么是“正见”?客观、真实、全面的观测就是“正见”,或者说是“一分为二”辩证的看问题就可以产生“正见”。因此,我无意否定历史上孔儒的辉煌,但我会义无反顾的反对孔儒在今天复活。儒家思想在工业社会初期就已经显得力不从心,这是上个世纪中国差点亡国亡种的根本原因。而今后的信息社会更将是一个高度协作的社会,孔儒的核心思想与之对立。

孔儒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是纲纪分明、是尊卑有序,或者说是“礼”。用更通俗的话来说,儒家思想就是“身份凝固剂”,孔儒用“礼”这种形式在各种身份之间筑起一道道“篱笆墙”,让老百姓认同自己的身份(“认了”),并且尊重别人的身份(“服了”),各自在自己身份的行为规范(礼制)之内活动,不可碰触自己身份之外的领域(不然就是“越礼”),于是社会各阶层发生冲突的概率就小,因而“和谐”。儒家之礼,实际上是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建立起了“网格化的社会关系”,对孔儒的中国来说,“宗族”是最基本的“网格”,宗法制度则为这个“网格”筑起“边界”。所以,封建礼教让老百姓处于“网格”之中,“网格”具有如此强大的钳制作用,社会想要不“和谐”都很难。另外,科举制度则是儒家思想的“自锁结构”——一个人如果想要“改变身份”,那么就必须学儒学走科举之路,而儒学则是让你“认命身份”的。所谓的“知书识礼”,既是指一旦学了“儒”知了“书”,则必然也就懂了“礼”,于是科举制度将民间寒门子弟心猿意马的“上进心”用儒礼的“笼子”给装起来,从而将社会不安因素转化为社会稳定因素。这与自锁螺母的功能很相似,“螺母”想要挣扎摆脱螺纹的控制,但越挣扎却在摩擦力的作用下锁得越紧,于是整个紧固结构愈发的牢靠。因此,孔儒“教化天下”的功能可以用四个字总结:“认了,服了”。对于自己所处的社会关系,对于自己的身份地位,要有“认命”的态度,挣扎是“违礼”的;而对于别人的身份和地位,则不要眼红,不可跃跃欲试,要心悦诚服。传递“认命、服命”的信息就是儒门礼制的核心功能。

既然儒学在维持社会稳定上有如此强大的功能,那么为什么我们现在不可以继续使用呢?为什么不可以继续通过弘扬儒家文化来达到稳定社会的目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社会经济基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代化工业社会与儒家文化格格不入。目前中国社会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各顾各的小农意识”与“分工协作的工业社会”之间不协调而产生的。当然,我这种说法是会被很多人反对的,因为大多数人会认为中国目前的根本问题在于分配不公,权贵和资本利用各自掌握的资源,疯狂攥取社会财富,而劳动人民流血流汗创造出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不过由于在财富的分配过程中没有话语权:“一分为二”辩证的历史作用有目共睹,所以只能任由这些虱子臭虫在自己身上吸血。从经济基础上去分析问题,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当年为什么会选择目前这种经济形式?而大多数人为什么又接受了这种形式?这就与主流的传统文化有关了。

当下中国的问题,最近的历史起点是在一个叫“小岗”的村子里。论坛上甚至有一个网友自称“万小岗”,可见“小岗精神”现在仍然很有市场号召力。那么“小岗精神”的实质是什么呢?就是“小农意识”,巧合的是,几个关键词汇中间还都有一个“小”字。而“小农意识”的核心也恰恰在于一个“小”。那么什么是小农意识?说起来无非是“自私自利”、“目光短浅”、“小富即安”、“各自为政”、“缺乏合作”这些关键词,进一步梳理“小农意识”的这些特点,可以发现,除了小农经济自身的特点促生小农意识之外,儒家的“网格化社会关系”对于小农意识的形成也有决定性的作用。“小农经济”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特征,主要生产要素只有土地和劳动力,另外一个非可控因素就是气候,“风调雨顺”对于“小农经济”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但又不可控因素,每年天子都要祭天祈祷“风调雨顺”,主要就是因为“气候”是小农经济的罩门,历史上很多次农民起义都与气候有关。因此,土地、劳动力(男丁)、气候(天)就是小农经济的核心要素,但这三大要素中:“一分为二”辩证的历史作用有目共睹,土地和气候都是环境因素,开垦土地仍然是由劳动力数量决定的,所以对于小农经济来说,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劳动力数量和质量,而解决劳动力则主要依靠女人的生育能力,而生养孩子的过程需要相对稳定的环境儒家思想的和小农经济,因此儒家所主张的“网格化的社会关系”是有利于培育社会劳动力的,换而言之,儒家思想对于发展小农经济是有益的,小农经济与儒家思想是契合的。在儒家思想的主导之下,中国社会形成了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也有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这些实际上都是促进小农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中国人口世界第一,这是小农经济与儒家思想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然,我现在仍然认为人口数量是经济发展的关键,今后有机会再谈这个问题。

由于发展经济基本上不需要外向协作,经济单元体之间也没有多少共同的利益,所以“小农意识”是内敛的,是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的,这就是“自私自利”的源头;而儒家文化用“礼”将整个社会关系网格化,因此人们的视觉范围被限定在自己的“网格”之中,视野也就不可能宽宏,也就难免“目光短浅”了。另外,在儒家文化的主导之下,除了“修齐治平”之外的所有理想都是“越礼”的,都属于“心猿意马”的范畴,是不规范的,是需要修剪的。没有超越现实的理想、没有长远宏大的目标,那当然也就只能“小富即安”了;至于“各自为政、缺乏协作”,这正是“小岗改革路线”的“各顾各”理念的具体体现,到现在仍然风行于中国社会,而南京的彭宇案将这种“各顾各”思想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了下来,实在是令人痛心。

总结一下,由于儒家思想将社会网格化,“网格”与“网格”之间缺乏共同利益,也缺少利益流动,因而形成中国社会的小农意识。而小农意识正是现代中国很多问题的原因。别看有些人富可敌国,也别看有些人位高权重,但他们的意识之中仍然是一个“农民”。我无意贬低农民,但“小农意识”确实普遍存在于农民的思想意识之中。拥有小农意识的人、奉信各顾各理念的人,无论念过多少念书,背过多少名言警句,都不可能有真正的大局观,不可能有“正见”。让他们解决问题,也必然是拆东墙补西墙,不可能根本解决问题的。未来的社会是一个“精细分工”的社会,对社会的协作度要求非常高,如果仍然让小农意识主导我们的社会,我们只能再次落后挨打。看这个世界的发展,如果我们再一次跪下去,就很难再爬起来。这是我坚持批判孔儒的一个理由。



起名专家专业的命理起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