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专家
首页 > 儒家

袁建平:袁建平讲孟子的能力是怎么炼成的呢?

时间:作者:起名专家

袁建平:袁建平讲孟子的能力是怎么炼成的呢?

文/袁建平

本文基于《傅佩荣讲孟子》与杨伯峻的《孟子译注》。有删选。

2. 孟子的思想到底是什么?

孟子进一步发展儒家思想,简单来说孟子的思想结构可分为四大范畴:语言艺术、人性理论、浩然之气和人格修养。

2.1 孟子的语言艺术

我们知道孟子特别擅长辩论,自信心爆棚,我们在日常交往中又何尝不想拥有这样的能力呢?只不过现在叫“气场大”。

那么这种能力是怎么炼成的呢?主要有三点:

2.1.1 充实基本知识

众所周知,儒家是入世的,对这个世界都是积极的态度。儒家思想就带有肯定传统、重视教育和关怀社会的特点。

孟子学习古代经典和孔子的思想,慢慢觉悟,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以及价值观。孟子到五十岁的时候,“道既通”,知道这一生怎么走,想明白了。

孟子学习也有自己的原则,其中之一就是,任何问题,在古代经典中都能找到相关的诗句和文章。

如跟齐宣王讨论的时候,齐宣王承认自己有三个毛病,一个毛病就是好色。换作是你,你会怎么回答呢?

孟子聪明,不直接说这不好,而是引用一首《诗经》的内容: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

大意就是:周朝祖先公亶父,早晨赶着他的马,顺着西水岸,来到歧山下。和他的姜氏夫人,来找地方重安家。

然后再一步步带入自己的理论。

孟子知道得多,观念清楚也不含糊,立场坚定,跟别人谈话时候充满自信。这跟他渊博的知识储备离不开。

孟子除了学习古代经典外,还学习孔子的思想,并能领悟孔子的真正智慧。

很多人一谈儒家就唱高调,教你怎么行善,修炼成为圣人君子,这总给人感觉比较虚。而孟子能赋予它强大的理论支撑,就是“有恒产者有恒心”,有固定产业,老百姓富裕了,就不会去想盗窃。

那怎么要有“恒产”呢?孟子说:

夫仁政,必自经界始。

就是说要把田界分清楚,让耕者有其田,让老百姓先解决温饱问题。

这其实就是孔子“治理国家三部曲”的延伸,孔子曾说:

庶之、富之、教之。

先让国家人口多起来,然后使人民富裕起来,富裕之后就通过教育使人懂礼节、知荣辱。

那个时候,他们就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了。

孟子继承孔子的思想,再加入个人的创见:人性论。

孟子最厉害之处,在于他把人性理论说清楚了。简单来说,人性向善,就是做人要真诚,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力量,促使你做应该做的事情,从而获得人格尊严,你也变得快乐起来。

2.1.2 善用比喻

孟子是个修辞高手,善于使用高明的比喻,将别人带到他的“坑”里。我们现在用的很多成语跟他有关,比如五十步笑百步、缘木求鱼、一曝十寒等。据不完全统计,《孟子》里至少有五十个成语。

举个例子袁建平:袁建平讲孟子的能力是怎么炼成的呢?,我们常用的成语“杯水车薪”。

有人对孟子推崇的“仁政”表示怀疑,觉得没啥用。

孟子回答说:

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亦终必亡已矣。

大意是说:“仁德战胜不仁德,就像水战胜火。现在实践仁德的人,就像用一杯水去救一车木柴的火。火没有熄灭,就说这事水不能战胜火。这样就给了不仁德最大的助力,最后连原先的一点仁德也会丧失的。”

如今,“杯水车薪”这个成语,常来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

2.1.3 创造新的语言

孟子擅长归纳总结,能从不同的事情中找到一个普遍的道理孟子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推论。

归纳多了,时间一长,孟子就发明了很多格言,在自我修养、人际相处、积极人生等多个方面都有涉及。

比如人要修炼自己,那怎么让别人听明白呢?

孟子说: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大意就是:“行仁的人犹如比赛射箭:射箭的人端正自己的姿势再射箭;如果没有射中,不抱怨胜过自己的人,而要反过来在自己身上找到原因。”

把自我修养这么抽象的事情,说得非常具体。别人听了,也大概知道是怎么一回事。

2.2 孟子的人性理论

关于人性理论,人性善恶问题一直以来争论不休,这个真要说起来,有大一堆理论。

简单来说,大概可归纳为这么几种: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恶论、性亦善亦恶论。

孟子则推崇人性本善的理论。在孟子看来,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可以思考、反省、选择、行动,而人的选择能力,会引导人行善,这是人性根本的意义。

了解人性的关键在于心。

孟子谈人性,提出“心之四端”,就是每个人的心都有四种开端,需要去引导发展。

孟子说: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施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大致是说:“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谦让心是礼的开端;是非心是智的开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简化一下,就是四端与四善,一一对应。

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四善:仁、义、礼、智。

四端是向着仁义礼智四善的内心,具体实践出来的即是善。

孟子认为,善在于行动,而善端在于内心,人的内心与外在行动可连接起来孟子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这样以后,人才能真正独立成长为人。

既然知道了人性向善,那么人生要努力做的事情就是“择善固执”,要选择什么是善的,然后一直做下去。

比如说跟别人互动的时候,就要掌握三点:内心要真诚、对方期许要沟通、社会规范要遵守。

孟子肯定人性的尊严,同时要长期做下去,积累到一定程度,能产生效果,才可能转化为生命。

孟子说:

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大意就是:有所作为的人就像挖一口井,挖到六七丈还没出现泉水,仍然是一口废井。

2.3 培养浩然之气的方法论

孟子如何培养浩然之气呢?从自我修养开始。

儒家常说的修养,也是孔子认为君子拥有的三个特点,即

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大意就是:有智慧的人(因不断地求取知识而)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因真诚待人,并且去做该做的事情而)不会有忧愁,勇敢的人(因努力实践前行)不会恐惧。

但孔子只是描述了三这种修养的特点,并没有说怎么怎么提高自我修养。

孟子基于孔子的修养理论,进一步发展修养的过程。他认为:只要好学就接近“智”;努力实践所学就接近“仁”;知道羞耻就接近“勇”。达到这三种标准,就能在人生道路上行得通。

对于“勇”,孟子认为勇敢有三种,即“对抗、无惧、自反”。只有第三种用于反省自己,才符合儒家的思想,就是要不动心,不在乎外在的成败得失,在于内心是否有原则。

孟子有个学生公孙丑,一次问孟子在哪方面比较擅长,孟子说出自己的两大优点: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翻译过来就是,我能理解别人言辞中表现出来的情志趋向,我善于培养我拥有的浩然之气。

不要小看“知言”,要知道需要两大条件,用傅佩荣教授的话说就是:

一是充分了解人间事物的因果关系,由此形成完整的观点; 二是逻辑思辨能力很强,可以就事论事,不收个人因素干扰。

至于浩然之气,孟子认为,浩然之气要与义和道相配合相辅助,是由正义在内心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不是通过偶然的正义行为来获得的。

义是每天要做的事情,道是人生的大方向,既能把每一件事做好,又能把握大方向,这样才能培养浩然之气。

简单来说,就是三个字:

直(真诚而正直); 义(在各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做的正当性); 道(人生的光明大道)。

把握住这三点,就能慢慢培养浩然之气。

孟子知世故,却不世故,靠的是长期修炼,培养浩然之气就是一个修炼过程。

但光靠修炼理论提升境界是不够的,不能脱离具体的实践。

于是孟子写出了那篇著名的文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其中就有一小段是这么说的: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大意就是: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

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是说吃的苦越多就越能成功孟子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是说要想成功,就得经历这些考验。

有浩然之气,也经过考验,未必能成事,是不是就应该放弃呢?

孟子说: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大意就是,一切在我身上都齐备了,反省自己做到了完全真诚,就没有比这更大的快乐了。

很多事情尽力了,问心无愧,确实做不到,就不要勉强。从内到外袁建平:袁建平讲孟子的能力是怎么炼成的呢?,让自己不断成长,至于外面遇到的遭遇,就随遇而安。

这也是儒家的特色之一。

当然,这不是说要混吃混喝等死,还需要人们立下志向。

我们常说人要有梦想,有目标,不然和咸鱼有什么区别,其实本质上来说就是志向,但并非每个人都有。

我之前看孔子,认为孔子最厉害的一点在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十五岁就确立了研究学问的志向,老实说,我十五岁的时候都不知道什么叫志向。

那么怎么立下志向呢?主要有三点:

2.3.1 肯定狷狂,批评乡愿

所谓“乡愿”,就是不分是非的好好先生,就是老好人。

孔子说:

乡愿,道之贼也。

说的就是乡愿之人,正是败坏道德风气的人。

孟子批评乡愿之人更狠,从杨朱到墨翟,他从不妥协。在他看来,“宁为狷狂,勿为乡愿”,就是宁愿做一个狂傲自负的人,也不要做一个不分是非的人。

狷狂的人虽说有缺点,会吹牛,但人家至少梦想远大,不断上进。

2.3.2 不畏权贵,舍生取义

孟子说:

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大意就是:向位高显贵的人说话,要藐视他,不要把他的显赫地位和权势放在眼里。

这种不畏权贵的精神,不用说两千多年前,就是现在也少有。为什么?原因很复杂,哪怕处在伟大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舆论监督力量大多了,说话也得小心翼翼。

除了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之外,还有一个就是言论的边界不知道在哪里。

2.3.3 人生三乐,胜于帝王

儒家给我们的印象似乎是满脸忧愁的老头,其实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都喜欢探寻快乐的方法。

孟子说: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大意就是:君子有三种快乐,称王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健在,兄弟平安、没有怨恨,这是第一种快乐;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种快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种快乐。

在前面,孟子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现在又来“君子有三乐”,你会发现学习儒家也很快乐。

2.4 提高人格修养的具体步骤

孟子思想中,人格修养最完整的六中境界是:善、信、美、大、圣、神,具体是什么呢?

孟子说:

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大意就是:那人值得喜欢,便叫做好;那些好处实际存在于他本身,便叫做实在;那些好处充满于他本身,便叫做“美”;不但充满,而且光辉地表现出来,便叫做“大”;既光辉地表现出来了,又能融会贯通,便叫做“圣”;圣德到了神妙不可测的境界,便叫做“神”。

它们的含义,其实就是提高人格修养的步骤,为便于理解,以路上扶摔倒的老人为例。

2.4.1 内心向善

所有的行为,让一个人自然而然地感觉到“可欲”,就是可以被喜爱的,就是善的行为。

不要以为多么高深,就是有想帮助别人的想法。看到有老人摔倒了,有去扶人的想法。

2.4.2 亲身实践

光想还不够,还要自己来实践这个行为,这才能说明你是个真正的人。看到有老人摔倒了,就是要真的扶起来老人。

2.4.3 恰到好处

做好事也不是直接上去做,要考虑到:内心感受要真诚、对方期许要沟通、社会规范要遵守等原则,即恰到好处。现在扶老人比较难,有被讹的风险,所以就得先保证自身安全,有人在场作证最好。

2.4.4 影响别人

一个人对任何事情都做得圆满,久而久之,人格就会散发出一种光辉,对别人有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次扶起老人,周围的人看到了,慢慢地也愿意去扶老人,或者做别的力所能及及助人之事。

2.4.5 改良风气

一个人有了光辉,影响的人多了,就能产生巨大的能量,使他们走向善途。人人都愿意扶老人,整个社会风气变好。

2.4.6 超越成神

这里的神是一种神妙的境界,超越了人的想象,无法用概念去表述,说的其实是永远还有更高的层次可以发展。

社会风气变好,整个国家气象焕然一新,不再需要法律,人人都向善,但不可能完美无缺,只能想象。

虽说提高人格修养有六步骤,但真正要表达的是——

要努力把每一件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得尽善尽美,如果已经做得尽善尽美,做别的事情也尽善尽美,逐渐就会成为全方位的圣人,也就有可能成为真正的圣人。

这就是一个长期自我修炼的过程。至于能否实现,相对来说没那么重要。

3.学习孟子的价值

学习孟子是为了什么?学习之后,有什么帮助?

短期来说,价值真的不大,它不能马上帮助变现,涨工资,提升人格修养。顶多是知道孟子原来这么厉害,或者作为某种谈资。

长远来看,价值不可估量。孟子善辩,创造格言,引经据典,滔滔不绝,让别人很佩服他,除了强大的理论之外,更重要在于气场大。

儒家这个概念一直被标签化,似乎都是高高在上的角色,孟子也是,总觉得他不近人情,实际上是一个勤奋上进又特别自信的年轻人。

美国作家厄尔曼曾在《青春》一文中说:

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炙热的情感;青春是生命的源泉在涌流。

在我眼里,孟子就是这样有青春活力的年轻人,他从未老去。



起名专家专业的命理起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