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专家
首页 > 儒家

【品牌2015.01】2015.01中国文化在历史上没有的时代中“道”

时间:作者:起名专家

【品牌2015.01】2015.01中国文化在历史上没有的时代中“道”

品牌 2015.01下 年01月(下)商业文化儒学中的道、德、仁周丹(陕西师范大学 国际汉语学院,陕西 西安 )摘要:中国文化能延续到今天,是历代中国人传承发展的结果。我们一直都在以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统一性和连续性为骄傲。中国文化在历史上没有发生中断现象,是一环扣一环向前发展的,不像埃及文化、巴比伦文化和希腊文化那样产生过断档和空白儒家思想的道【品牌2015.01】2015.01中国文化在历史上没有的时代中“道”,发生过间断或跳跃。程裕祯先生在《中国文化要略》中如是说。可是在这个为经济大国马首是瞻的年代,大多数人都更愿意相信西方人那一套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说法,弃儒家传统的仁义道德于不顾,这难道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吗?难道我们的传统价值体系已经走向末路了吗?本文将对儒家基本的道、德、仁在我国教育传承中的重要性及如何起作用进行探讨。关键词:儒学;道;德;仁中图分类号:I0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009(2015)02-0155-01引言:随着中国现代社会价值体系的分崩离析而导致的儒家哲学的复兴,使我们又一次在全球背景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的儒学价值观体系。儒家思想作为中国社会文化的源流主干,涉及到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众多领域。

“天、道、德、仁”也正是儒家学说中所讨论的重要的几个方面。第一章 道《论语》中称是“天”命令孔子去复兴“道”。在人们的理解中,“天”是一种无法理解和无法预知的力量,作为一种非人格的指令力量,类似与命运,是人类无法违背的。正如《论语》中所说,孔子的任务是去找到人类的“道”,那么“道”又是什么呢?“道”即一个人的生活应该如何过,一个社会要如何组织的正确路径。孔子所处的时代中,“道”已经丧失,就是孔子弟子所说的那样:“天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论语•八佾》)。儒家所讨论的道包括孝道、伦理之道、为官之道等。本章中主要论述的是孔子的教育之道。《论语》的开篇中就说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见孔子是非常注重学习的,其中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乐而好学。在今天这种经济爆炸,知识爆炸的年代,我们获得信息的渠道是越来越多了,但并不代表我们中国传统的儒家教育理念就过时了,反而经过时间地验证与打磨,这种教育理念的优点更是一种经典的传承。儒学中以孔子为代表的治学态度同时也是非常实用的,传统的儒家教育理念在现代教育中受到了推崇。对于学生而言,儒家“尊师重道”也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们的价值观,甚至是幼儿园小班的小朋友都对幼师有着敬畏之情。

因为多数家长都发现,只要是老师说的话,孩子们都会没有怨言的乖乖地去做。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要归功于我国传统的“尊师重道”的思想和严格的等级制度了。或许这种思想是导致我们落后迂腐、惧怕权威的根本原因,但我们也应看到尊师重道是十分必要的,若是没有了对长辈最基本的敬畏与尊重,那我们也就有愧于我们祖先传承下来的优秀品德。至于我们如何才能保证教师队伍的纯粹性,那还有待于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不断地反省,反省如何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而不是滥用权力,束缚学生发展的庸碌无为之辈。第二章 德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意思就是说,君子心中所想的都是有品德的事,小人所想的则是自身的利益。那么,何谓“德”?“德”指的就是“德性”、“美德”。《论语•述而》篇中提到“志于道,据于德”。这句话中“志于道”说的是要立志高远和希望达到的某种境界,“据于德”就是说励志虽然要高远,但必须从人道起步,换句话说,要达到那种至高的境界的准备工作就是在生活中做事要有准则,按这种准则做事就可以积累德行。那么,为什么要培养“德”呢?事实是,一个人即使有了高深的学问,却不重视品德的培养,这样很有可能他会把自己的利益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损人利己、危害国家,所以品德的培养确实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任务。

但德行的积累并非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这就要求我们从孩子抓起。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重视榜样的力量。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会直接或是间接地影响到孩子行为习惯以及世界观、价值观的养成,也对孩子辨别是非曲直的标准有一定的影响。在这个同样是礼崩乐坏的时代里,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通常是学识的寡薄和财富的多少。可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笔者认为“善莫大焉”。无论是教授还是亿万富翁这样的社会地位都不能取代善良、诚实、谦逊成为衡量这个人是否有德行的标准。第三章 仁“孔子认为要得‘道’,必须修养‘德’,‘德’是道在个体中的体现,而人之德则为‘仁’……对孔子来说,‘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礼教()形成人的品格。习性与礼教皆是把社会价值内在化为德性的过程。” [③]什么是儒家所提倡的“仁”呢?孔子有语云:“仁者爱人。”那么,这与墨家所提倡的“兼爱”所代表的是同一内容吗? 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人之方也已。”(《论语•雍也》)孟子也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孟子•尽心上》)从这几句话可以明确地看出这里倡导的爱人,其基本意义不是墨家所提倡的兼爱儒家思想的道,泛爱。

儒家提出的爱人是有差等的,是“近譬诸身”、“施有亲始”的天然之爱。正是这种源于血缘亲情而建立起来的仁爱思想,才让家族观念浓厚的国人感觉更加的可信、朴素和有归属感,从而在这一基础上成长为惠及人类的大爱。儒家的“仁”包括智、勇、孝、忠、礼、恭、信、敏、惠等。我们最初接触并开始学习到的就是“仁”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孝”。说到“孝”,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孝敬父母。儒家对此提出“无违”,即若是父母提出的要求我们尽量不要违背。因为身体发肤授之父母,所以父母的想法是要得到尊重的。但愚孝是过犹不及的。《二十四孝图》中有一个“埋儿奉母”的故事:晋代有一个叫郭巨的人儒家思想的道,原本家境殷实,父亲死后他将遗产分给了他的两个弟弟并独自赡养母亲,对母亲极为孝顺。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了一个男孩,郭巨的母亲结语:黑格尔发现孔子时,表现出极大的失望,他认为人们读孔子的书所得到的与围绕在这位圣人的至高荣誉相差甚远,称人们在其言教中将毫无所获。这就是西方哲学家们常常控诉的,他们指出中国并没有哲学,有的只是思想。至于为什么会说“人们在其言教中将毫无所获”呢?笔者认为这就是国情的差异了。在律法完善并且严明的西方社会当然不认为人情道德的约束会产生多么巨大的影响力,他们甚至会鄙夷在中国人们对待跟自己相熟的人和陌生的人之间采取的是两种不同的道德标准,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情社会。

那么,我们就要根据这一突出特点,加大对中国传统儒学中道德仁义的宣扬【品牌2015.01】2015.01中国文化在历史上没有的时代中“道”,要更加注重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德行的培养,全面提高人们的素质,终而达到“仁”。让儒学真正地复兴起来,随着时代地前进而发展。参考文献:[1]鲁曙明.中国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3]杜祖贻.儒家学说的文教力量[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7(3).儒学中的道、德、仁儒学中的道、德、仁作者:周丹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国际汉语学院,陕西 西安,刊名:品牌英文刊名:Brand年,卷(期): 引用本文格式:周丹 儒学中的道、德、仁[期刊论文]-品牌 2015(1)2015(1)



起名专家专业的命理起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