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专家
首页 > 道家

南怀瑾老师韩非子的学术背景有点复杂(深度好文)

时间:作者:起名专家

南怀瑾老师韩非子的学术背景有点复杂(深度好文

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他与道家怎么会连在一起呢?

最主要原因是司马迁在《史记》里写了《老子韩非列传》,把他们连在一起。

韩非子的原著里有两篇文章,一篇叫《解老》,一篇叫《喻老》。

《解老》就是直接解释《道德经》原文是什么意思;

《喻老》的“喻”是比喻的喻,就是用许多历史故事,来说明《道德经》中观点的正确性、合理性。

就是这两篇文章,使韩非子的著作变得特别重要南怀瑾老师韩非子的学术背景有点复杂(深度好文) ,并跟《道德经》连在了一起。

对待一个思想系统,如果把它的思想本身当作“道”,把它思想的应用当作“术”,我们可以这样说:

庄子所掌握及发挥的,是道家思想“道”的部分;

而韩非子掌握及发挥的,是道家思想中“术”的部分,就是把它应用在实际的生活上。

到底怎么回事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

01 韩非子的学术背景有点复杂

首先,我们要知道韩非子的学术背景比较复杂,他和李斯原来都是儒家荀子的学生。

说到儒家的荀子,就有点尴尬了,为什么?

因为荀子的年代比孟子又晚了50年左右,他的思想在两点上跟孔子、孟子分道扬镳了。

第一点,就是“天”的观念。

在孔子那里,他五十而知天命,君子要敬畏天命。

在孟子那里,天会给人大的任务,给人某种使命的。

但到荀子的时候,他写了一篇《天论篇》,直接说天就是自然界,它只有一种客观的规律,不可能给人什么任务、使命,这跟孔孟完全不同了。

第二点,在于人性方面。

孔子、孟子对人性的看法是类似的,就是你只要愿意的话、真诚的话,就有力量由内而发,让你主动去行善。

荀子就认为人性是恶的,他特别写一篇《性恶篇》,来反驳孟子的思想,并且公开点名孟子加以批判。

他认为人性只有本能的表现,如果没有教育、没有礼仪、没有法律的话,结果是恶的,所以荀子认为是性恶。

韩非子从荀子这边学到儒家的思想,知道人要入世,人要关怀人间,在人间建构一个合理的秩序、稳定的结构。

他又学到了人性是恶的,一定需要某种教育、政治,尤其是需要法律的约束,这是韩非子从儒家这边学到的。

而另一方面,韩非子还学习了道家的思想。

因为一个完整的思想系统,总需要找到一个总的根据,他就把道家思想搬过来了。

02 韩非子对道家思想的改造

韩非子学习道家,同时又把他的思想,在两点上加以改造。

第一点,对“道德”观念的改造。

老子谈到“道”与“德”,“道”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它本身具有超越性与内存性。

而内存性就表现在“德”这个字上面,“德”就是万物从“道”所获得的各自的本性。

而韩非子刻意忽略了“道”的超越性,而掌握到内存性。

因为他没办法理解超越性到底有什么意义。

他只掌握到内存性,就是“德”,然后再把“德”加以改造,成为后面所说的“理”,最后变成“法”。

第二点,对“圣人”观念的改造。

韩非子与道家最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圣人”这个观念。

老子笔下的圣人是虚拟的、理想的、悟道的统治者。

而在韩非子笔下,他就把“圣人”转成他眼前的国君。

谁有国君的身份地位,谁就是圣人,他就是最高的标准。

所以讲到韩非子的时候,司马迁都说,他到最后把超越性统统忽略了,也就没有什么包容性了。

只注意到内存性,把它落实为道理与道法,成为法律。

最后变成法家的重要代表,流于严刑峻法、刻薄寡恩,等等。

03 韩非子把“道”与“理”连在一起

道家讲“道”与“德”,韩非子就讲“道”与“理”。

我们今天反而用“道理”这个词比较多。

韩非子怎么说呢?

他说,道是“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韩非子·解老》)。

意思就是:万物是这个样子,那是道的安排;万理之所稽也,万物都各有它的道理,各有它的理。

那理是如何去考核的?即它的法则是怎么回事呢?那也是来自于道。

他特别强调说,“理”就是“成物之文也”。

就是任何东西的存在,都有它一定的规则、规律,这就是理。

韩非子不再谈万物的“德”,而谈万物的“理”。

但是“理”这个字有个特色,它与人的理性可以对照,是人的理性所掌握到的规律。

换句话说道家思想的背景和来源,一棵树本身的“德”是什么,我先不管它;

我从我的理性能掌握到这棵树能够成为一棵树,它的理、它的所谓的规律是什么,那个才重要。

所以不再是万物本身的“德”,而是万物在人的理性里面所能掌握的它的规则,这才重要。

这样一来,道的超越性就不见了,内存性变成了理。

理的重要性就呈现出来,所有的一切都要能够被人的理性加以掌握,才能算数。

他还做了一个简单的结论:你要把“理”掌握住,等于把规律掌握住,就可以获得道了。

往后延伸是什么呢?

就是:所有的东西都有它的理,一物有一理,有一理即有一道。万物有万理,则有万道。万物如果消失的话,道也消失了。

从这里,我们就知道,他完全忽略了道的超越性。

这就是韩非子对于道家思想一个最大的扭曲。

04 韩非子把“道”与“法”连在一起

韩非子还把“道”与“法”连在了一起。

他说,你要治理国家,就要强调“守成理,因自然”这六个字(《韩非子·大体》)。

守住已经固定的各种合乎理性的规律;因循自然界的各种条件发展的状态。

他说“祸福生乎道法,而不出乎爱恶”。

即国家或个人所面对的祸与福,不是由于喜欢或讨厌,不是情感上的问题,而是来自于道法。

所以韩非子用“道法”这个词,他要把握到客观的、普遍的、抽象的法律。

韩非子反对儒家的仁治,他不会推崇尧舜,他用法治。

他说用法治的话,有中等材质的人就可以把天下治好;如果用仁治,那几千年才能找到一个尧舜,人间怎么办?一定是治少而乱多。

这个想法倒是不错的。

所谓的“法”就是要“效法”,效法自然界,然后把它落实。

怎么做呢?就是要“依天道,守成理”。

天道跟成理配合起来,就变成了法律。

所以法律是有依据的,不是人自由构想出来的。

法有什么作用呢?

作用就是可以涵盖天地万物,当然包括人的世界。

他说天地、江海、山谷,各有它的规律与变化的方式;日月所照的万物,四时所行的过程,连云和风,都有它的运行法则。

换句话说,韩非子要把“天道”转化成“理”,再把这个“理”落实成为人间具体的“法”,这就是韩非子的思路。

他还特别强调,道是“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韩非子·主道》)。

道是万物的开始,这一点本来没有问题的;

但他说人类世界在分辨是非的时候,有什么样的规则、什么样的标准,这来自于道。

一个明君就要“守住始”,知道万物的本源,同时要掌握住纪,“纪”就是规律,然后推行好的政治。

这就把《道德经》“能知古始,是谓道纪”中那个“纪”,给发挥了。

05 韩非子与道家的差异

韩非子的法家,是把他从儒家、道家所学的,关于人类社会的问题南怀瑾老师韩非子的学术背景有点复杂(深度好文) ,以及人类社会的规范,放在一起道家思想的背景和来源,用来治理国家。

他至少有三点,跟道家有明显的差异。

第一点,对于法律。

《道德经》说“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就是说法律不能够越来越多,圣人要无为而民自化,要好静,无私无欲。

而韩非子不认同这一点,他认为要靠严刑峻法才能够维持社会的秩序。

第二点,对于为政。

《道德经》中说,政治最好怎么样?“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就是说,你尽量要无为而治。

韩非子不是,他要国君赏罚分明,由法律来治理。

第三点,对于无为。

道家主张要恬淡,要清静无为,反对战争。

韩非子则认为那根本是“无用之教”“无法之言”,怎么能谈得清楚?

他认为人要入世道家思想的背景和来源,要侍奉国君,奉养双亲,所以一定要以言论来说清楚,什么是忠,什么是信,什么是法,什么是术,等等。

总结以上的内容,韩非子是把道家天道、自然的观念接过来,转换成“道”与“理”,再把它转移成为“道”与“法”,最后聚焦在“法”上面,形成了法家。

韩非子的时代是战国末期,他跟秦始皇还见过面,最后被他的同学李斯害死。

所以,对他的法家,我们也认为情有可原。

否则如果他学道家的话,可能对于人间政治都保持距离,到深山隐居去了。



起名专家专业的命理起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