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专家
首页 > 道家

戒律是道教最基本的教理制度,性命双修的基础法门

时间:作者:起名专家

戒律是道教最基本的教理制度,性命双修的基础法门

 张崇道:道教戒律的建设发展及常态化实践意义

戒律是道教最基本的教理制度,性命双修的基础法门。《说文》中:“戒,警也。”警醒人心之用。《尔雅·释诂》:“律,法也。”道教便以此为规则条文,以种种戒律来约束入道者思想言行,防止“恶心邪欲”,“乖言戾行“的条规,也是修道者坚定信仰的自我提升意识凝结。道教戒律的形成,是和我国原始宗教信仰相辅相成的,是在原始宗教信仰中的潜移默化,比如在上古时期的鬼神崇拜,人们通过祭祀的方式等祈祷活动,来体现天地和谐共生的信仰理念,而有在关祭祀方面,却是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及规矩仪范,这就是最初“戒”的外在表现。本文将以道教戒律为主题,对传统道教戒律的建设发展及常态化实践意义做一个简单的论述。使读者对道教戒律的形成发展有一个简单的历史思路,提高道教信仰的教理教义认知度,加强通过自身实修实践达到自我升华的印证共识,体现道教戒律的道教信仰在历史发展中的价值观及生命观。

一、道教戒律制度建设及发展

道教戒律的建设,是道教教制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加强道门自身建设和提高信仰水平的有效手段。道教的发展历史长河中,戒律是整个过程的中流砥柱,是宗教信仰的价值所在,从外在方面考虑,以宗教的神圣性、庄严性极大地维护了道教的传播发展,凝聚了道教信众的信仰追求。从内在方面,戒律的制度化从入道者初入道门便有一个固定的规范,随着修道的不断提升而提升,有助于修道者逐步实现长生久视的人生理想。

1、道教戒律制度建设阶段

说起道教戒律的制度建设儒家道家思想区别论文,离不开道教的三大形态——原初道教、古典道教、制度道教。按照《云笈七签》等文献的描述,道教发端于天真皇人授《灵宝经》予轩辕黄帝有熊氏,迄今将近五千年,此一时期的道教尚属草创,故谓之“原初道教”; 到了春秋时期,老子撰著《道德经》,标志着“古典道教”的诞生;老子之后,关尹子、列御寇、庄周、河上公、严君平等学人秉承老子之教,古典道教发扬光大。东汉末年,祖天师张道陵携弟子赵升、王长于鹤鸣山创立正一盟威之道,该道派将先秦黄老之学与神仙方术结合起来,建立了祭拜神仙的礼仪制度与“二十四治”的政教合一管理制度,故称“制度道教”。从此以后,将近两千年时间的道教都是制度道教。因此,本章将以制度道教为原则,来讲述道教戒律的建设发展。

东汉末年,正一盟威道的创立,标志着制度道教的教团组织的正式形成。这个时候随着组织规模逐渐扩大,难免会出现一些不符合教义的言行出现,为了约束道教徒的言论、行为,防止违反教义思想、信仰生活和人际关系准则等伦理道德,便出现了戒律规定的形成。最初没有正式的戒律条文,但却有道诫做准绳,如《太平经》中有“不孝不可久生诫”,“贪财色灾及胞中诫”等。在此基础之上,道教的戒律条文才逐渐清晰,正式的戒律规范是在《老君想尔戒》中“九戒”为典型代表了,其将戒分为上中下三品,共九条,上品戒文为:“行无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动”。中品戒文为:“行无名,行清静,行诸善”。下品戒文为:“行无欲

儒家道家区别_儒家道家佛家思想_儒家道家思想区别论文

戒律是道教最基本的教理制度,性命双修的基础法门,行知止,戒为渊,道犹水,人犹鱼”,其强调没有戒,道就不存在,没有戒,人就无法立足的观念。以此来告诫人们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次后,随着天师道的发展,早期的戒律方面还有《正一法文太上外箓仪》,系早期天师道经典《正一法文》残本之一。收录于《正统道藏》正一部。其内容又出现了道民三戒,箓生五戒,祭酒八戒等更细化之戒律。

2、道教戒律的兴盛发展阶段

随着正一盟威道的发展,早期制度道教也逐步走向成熟,道教戒律也更加的完善与规范。魏晋南北朝时期,各道派纷纷呈现,这一时期也出现了许多高道,比如葛洪、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等祖师,对道教戒律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诸多的戒律经典,如《太真科》、《玄都律》,这些戒律条文散见于《三洞珠囊》、《要修科仪戒律钞》、《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等道书中。《道藏》洞神部戒律类,有收录北魏寇谦之天师所撰《老君音诵戒经》,除此之外,还有《赤松子中诫经》、《太上经戒》、《女青鬼律》、《玄都律文》、《老君说一百八十戒》、《太上老君戒经》、《太上老君经律》、《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等专门讲戒律的经书。

唐宋时期是道教发展史上的空前繁荣阶段,这一时期的道教戒律建设逐步完善起来,道教戒律也得到了系统的整理与编纂。这一时期对戒律进行梳理的主要代表人物为长安清都观天师道道士张万福及玉清观道士朱法满。张万福在《传授三洞经诫法略说》中,以人有贤愚不等,故法门亦有顿渐之分等理念,整理出十六种戒目,并标明其所传授的各种不同对象,其主要目的在于对当时已发展庞杂的各教派戒律,作一个系统的整理,令道门中人明白戒目分类,不至混杂。朱法满作《要修科仪戒律钞》,收录在《道藏》洞玄部戒律类。是唐代道教戒律经典的代表作,为当时道教科仪、戒律的类抄,摘引了50余种道书,所引道书都是六朝至唐初的三洞经戒科仪,不仅汇总各教派戒律及愿念共一千一百条,更以“经以检恶,戒以防非”的理念为基础,融合经中教理与戒律精神,综整出戒律条目形而上的意涵。宋张君房编纂《云笈七签》一百二十卷,为研究北宋以前道教经典教义及其方术、历史之重要资料。卷三十七至四十专门介绍道教戒律,也是宋代道教最全面的戒律著作。主要有五戒十善、玉清经本起五戒、智慧本愿大戒、十善劝助戒、太 霄琅书十善十恶、思微定志经十戒、妙林经二十七戒、老君想尔戒、老君二十七戒、老君说一百八十戒、老君说五戒、化胡经五戒、大戒经十戒、百病百药、初真十戒、清戒、女真律戒、太上黄素四十四方经戒、金书仙志戒、上 清大洞戒、灵宝戒、八戒等等,可谓是宋代道教戒律的集大成著作。除此之外此一时期收录《道藏》洞真部戒律类的经文更为繁多,并且这一时期的许多道教戒律至今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道教戒律的继承发展阶段

南宋以后,由于受到北方金国的武力压迫,道教在战乱中遭到严重的破坏,随着时代社会的需要,又开展另一场新的发展,于是在北方金国由民间崛起太一、大道和全真三个新教派,南方也出现内丹南宗与净明道之外,更出现许多新的符箓道派,呈现宗派纷立之局面。此时具有代表性的如全真教王重阳撰《重阳立教十五论》和金丹南宗白玉蟾的《道法九要》,其中王重阳在《立教十五论》中讲:

凡出家,先须投庵,身依心安;云游访师,参寻性命;学书宜采意心解;精研药物,活人性命;以丛林为立身之本;静坐须心如泰山,剪除念想以定心;调和五行精气於一身,以正配五气;修炼性命;入圣之道须积功累行;超越欲界、色界、无色界;养身之法在於得道多养;超离凡世等。

道教戒律的继承发展阶段

该书论述了全真派创教的基本宗旨,规定了严格的修道戒规。全真派最重视教制与戒律,这是有别于其他道派的特点之一,随着教派的的逐步发展,元明时期道士陆道和根据依照道教传统戒律,结合诸多当时社会现状,制定出了“三坛大戒”,又称“百日圆满三坛大戒”。其内容为“初真戒”、“中极戒”和“天仙大戒”。在制定初期,仅单传秘授,不得广行,至明末清初道士王常月才变此旧制,改为公开传授。其次又进一步制定出编撰《全真清规》,清规的出现是有别于戒律的条文的,一般来说,戒律是为防止犯罪的警戒条文,而清规则是为违反戒律的惩罚条例。明清时期,王常月两遇龙门六祖赵复阳,受其“天仙大戒”,后被推任为北京白云观住持,清世祖顺治时期封为国师,赐紫衣,开坛传戒,收授道徒千余人,是全真教教门内公开传戒第一人。王常月有感明季“玄风颓敝,邪说流行”。以振宗兴教、光复全真祖风为己任,以清规戒律为“中兴龙门”的主要措施,他在继承《全真清规》等戒律思想的基础上,著《初真戒说》,其弟子根据在南京说戒的记录整理而成《碧苑坛经》(又称《龙门心法》)共 22篇,既讲修炼次第,又讲修炼方法。提出入道学仙,须按皈依三宝、忏悔罪业、断除障碍、舍绝爱缘、戒行精严、忍辱降心、清静身心、求师问道、定慧等持戒二十要,以此修行;并须严持初真、中极、天仙三极道戒,以戒、定、慧为渐进之基。实际上,王常月是将内丹修炼理论贯穿于戒律说中,强调明心见性,认为“命在性中”,明心见性须从持戒降心、日用常行中去朴实用功,性见则命在,亦是得道。因此,王常月的说戒,重点强调“戒行精严”。并认为“仙圣无门,皆从戒入;圣贤有路,皆自戒行。”由此可见,有称为“龙门中兴之祖”的王常月祖师,戒律才是起到“中兴”之中至关重要的作用。

儒家道家佛家思想_儒家道家思想区别论文_儒家道家区别

因此综合上述历史分期发展的情形来看,道教戒律的雏形创建是在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时期,戒律始定型并与成仙思想融合,唐宋时期道教戒律随着道教兴盛阶段得到了完善的发展,在戒律的编纂方面得到了系统的整理。金元道教受战乱之影响逐渐没落儒家道家思想区别论文,明清时期道教以清规戒律整顿教团组织,形成了中兴教门的划时代意义,影响一时并奠定了现代道教戒律的基础模范。

二、道教戒律的常态化实践意义

道教戒律的产生是根据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信仰衍生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律法成效性,是道教人士对自我提升的一个常态化实践操作,同时也与社会伦理道德相协调,有利于维护传统社会秩序的和谐共处,也更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的团结一致。

1、道教戒律的社会道德意义

道教戒律在传统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协调功能,探讨道教戒律的这种社会道德意义,可以促进对道教本身和传统社会的认识。传统社会伦理道德的基础是儒家伦理思想,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重宗法等级,讲究血缘亲情关系,适合于中国传统社会以农产业为基础的文明形态,因而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始终都是居于社会伦理的核心地位。它不仅影响传统政治和法律,亦影响传统社会以伦理为本位、家国一体、君父同格的特征,而三纲五常则称为社会的主要伦理价值。如果从道教戒律上的条文来看,其诸多的伦理价值观渊源于我国传统价值观,随着道教的发展,世俗观念也越来越多的渗透到戒律之中。就以儒家“忠、孝、仁、义、礼、智、信”来讲,其道德意义完全融合于道教戒律及教义当中,是修道做人之根本,也是登仙之梯级。比如唐初《虚皇天尊初真十戒文》中第一戒即为“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当尽节君亲,推诚万物 ”。《抱朴子·内篇·对俗》亦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强调修仙之人应该忠于君主,尊师重道,不欺不弃,不恶不邪,以此为心性之基石,付诸实践与行动,才能内修外证,才能成就大道。

2、道教戒律的社会法制意义

道教戒律即融合儒家伦理思想,也有结合社会法制观念。道教戒律和国家法律其基本精神上具有一致性、共通性。道教戒律是对教门人员在宗教信仰内的自我约束,而宗教人士也是国家公民,也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比如道教戒律中最基本的《五戒》为:“第一戒杀,第二戒盗,第三戒淫,第四戒妄语,第五戒酒”。《教主重阳帝君责罚榜》中第一条规定:“犯国法遣出”。即犯国法之人则教内不得存身。更有繁多戒律来规定让入道之弟子明白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基本完全和法律规定保持一致,其目的都是劝人向善的基本精神,更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3、道教戒律的修行实践意义

《龙门心法》中有讲:“欲修仙道,先修人道,人道不修,仙道远矣”。这是王常月祖师从戒律角度强调凡修道之人当以修正心性为先,而人道之修行,当以戒律为先,如此道教戒律的关键性作用便成了登仙之捷径。根据道教入道修行之顺序次第来讲,每一个层面都有相应的戒律作护持,比如入道弟子有《初真五戒》,戒杀、盗、淫、妄、酒,警示入道之人,摒除世俗习气,规范思想意识,树立正确的道德伦理观。其次再谈《老子想尔注》中提到的“想尔九戒”,曰:

儒家道家思想区别论文_儒家道家佛家思想_儒家道家区别

行无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动,此上最三行。行无名,行清静,行诸善,此中最三行。行无欲,行知止足,行推让,此下最三行。

这是道教戒律之九戒,其主要作用《云笈七签》卷三十八有称:“九行备者,神仙;六行备者,寿;三行备者,增年”,直言修行与持戒的重要性。

《初真十戒》曰:

第一戒者,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当尽节君亲,推成万物;第二戒者,不得阴贼潜谋,害物利己,当行阴德,广济群生;第三戒者,不得杀害含生,以充滋味,当行慈惠,以及昆虫;第四戒者,不得淫邪败真,秽慢灵气,当守贞操,使无缺犯;第五戒者,不得败人成功,离入骨肉,当以道助物,令九族雍和;第六戒者,不得谗毁贤良,露才扬己,当称人之美善,不自伐其功能;第七戒者,不得饮酒食肉,犯律违禁,当调和气性,专务清虚;第八戒者,不得贪求无厌,积财不散,当行节俭,惠恤贫穷;第九戒者,不得交游非贤,居处秽杂,当慕胜己,栖集清虚;第十戒者,不得轻忽言笑,举动非真,当持重寡辞,以道德为务。这十戒,托虚皇天尊所命,能做到者,天神护佑,永脱—切苦恼。

其次还如《女真九戒》:

一曰,孝敬柔和,慎言不妒;二曰,贞洁持身,离诸秽行;三曰,惜诸物命,慈愍不杀;四曰,礼诵勤慎,断绝荤酒;五曰,衣具质素,不事华饰;六曰,调适性情,不生烦恼;七曰,不得数赴斋会;八曰,不得虐使奴仆;九曰,不得窃取人物。

以上戒律皆是对初入道门之人所必须遵守

女真戒是传统社会在诸多戒律之上,又附加为女性修道者的修行准则,这也是古代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的体现。

以上戒律皆是对初入道门之人所必须遵守的金科玉律,是入道的门户。

儒家道家思想区别论文_儒家道家区别_儒家道家佛家思想

而在现代社会中道教戒律的实施也尤为关键,其道教戒律也相应做了符合现代化的标准儒家道家思想区别论文,比如浙江道教学院以入校新生的招收就有戒行、苦行、功行、德行的标准,四行虽有分别,但都是以戒律为基础,戒之在心,修之在性,苦中求实,学修悟真,内外炼养,四行完备才算是合格的道门学子。

其次道教更高等层次戒律——《中极大戒》及《天仙大戒》,中极戒律共计三百条,是道教最为详细的戒律,其内容从言行、举止、思想皆有准则,受此戒者非一朝一夕之功。而天仙戒则是在修持三百中极戒律之后,毫无过错的情况下才能传授天仙戒,当受妙道师之称谓。

在当今社会时代,道教戒律仍然是道教教理教义重中之重,诸多的修行者都严格遵守戒律,以自身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世人,反之又以济世度人的理念佐证修行成果,以不言之教,行无为之益。

综上所述,道教戒律是道教教理教义的重要内容,是道教徒加强自身遵守纪律的思想原则和行为准则,是道教信仰价值观念的巩固和发展的实践操作。不论从其发展过程,还是时间效用来讲,其内容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广泛性相适应,既对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道德思想发展,对当今社会的人们关于美丑、善恶、得失、好坏等价值观的立场、看法、态度和选择产生了推动性的作用,同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和谐稳定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

参考书目:

[1]《正统道藏》洞玄部戒律类,洞神部戒律类,洞真部戒律类、威仪类 戒律是道教最基本的教理制度,性命双修的基础法门,正一部。

[2]詹石窗:《“平安道”的信仰表征探究》.江西龙虎山“第三届国际道教论坛“发表文章,2014年.

[3]丁常云.:《试论道教戒律建设的发展历程》.中国道教, 2004(6):8-13.

儒家道家思想区别论文_儒家道家佛家思想_儒家道家区别

[4]伍成泉:《汉末魏晋南北朝道教戒律规律研究》.巴蜀书社, 2006.

[5]见见:《道教戒律的历史发展与特色》. 中国道教 6(2004):17-21.

[6]胡孚琛:《中国道教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7]张继禹,《中华道藏》第四十五卷《三洞神仙录》卷十三,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363页.

[8]《碧苑坛经》卷上,《藏外道书》第10册,168-169页。

[9]刘绍云. "试论道教戒律与传统社会道德关注." 中国道教000.006(2004):14-16.

[10]武当玄拙:《戒律与修行:道教持戒的意义是什么?》见载于《腾讯网 儒释道频道》,2018年。

关键词: 戒律

提示:如果您在此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请登录道教论坛,随时与广大道教爱好者和千万道友朋友们一起交流吧!



起名专家专业的命理起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