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专家
首页 > 儒家

春秋时期的哲人与希腊文化辉煌时期是重叠的吗?

时间:作者:起名专家

春秋时期的哲人与希腊文化辉煌时期是重叠的吗?

上面以春秋争霸的脉络介绍了春秋时期主要国家的争霸历程。这一阶段的社会大动荡、大变革伴随着在文化思想方面的百家争鸣构成了我们民族历史上一段绝无仅有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诞生的诸子百家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各种学说学派喷薄而出,各家思想熠熠生辉,各个流派的思想大家比比皆是,老子孔子、墨子、列子、孙子等等。其所著写的皇皇巨著为各学派之经典,乃至于后世有“书不读秦汉以后”的说法。放眼到世界会发现,我们民族的这一春秋战国时期与希腊文化辉煌时期是重叠的。在东西方老子、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以及乔达摩悉达多生活在同一个时期同一个时代,在同一段时期东西方的哲人不约而同的对物质、人、神产生了深切的思考春秋时期的哲人与希腊文化辉煌时期是重叠的吗?,而这一时期也被后人称为“轴心时代”。而东西方的差异也在这种思考中得以体现,希腊时期的哲人主要思考的是物质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我们的思想家主要探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印度的伟人领悟的是人与神之间的关系。而且这一时期的思想家对后世东西方不同的文化生态圈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孔子与儒家,老子与道家,墨子与墨家,孙子与兵家等等学派一起活跃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孔子出生在春秋时期的鲁国,前面所说鲁国是西周时期周公的封国,周公创制周礼,将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归纳进周礼之中,使人们诸事守礼。是历史上将意识形态认同与国家行政管理有机结合起来的先驱。周公的个人品质与执政风格影响示范了鲁国的风气,重视礼仪与史料记载。前者形成了孔子的治学施政的思想基础,后者则由史官编写而成春秋。孔子生活在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周王室威权衰落,诸侯争霸迭起,井田制废弛,社会流动人口增加,士卿阶层开始脱离土地束缚,崛起活跃于各国政治舞台。而面对这样的所谓礼崩乐坏,孔子的目标与理想则是恢复周礼,推崇 “仁政”, 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所谓的“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而这种思想是与当时大争之世的社会背景以及体制变革发展潮流不适应的,孔子办私学,游历天下,推销自己的施政主张,最终没有国家敢于任用孔子或者其弟子执政施政。所以孔子年老后回到鲁国著书立说,微言大义,以此来宣示和传承自己的政治目标与理想。

据说孔子弟子三千,受业身通七十二,这些弟子中在春秋战国之世引领时代风潮担纲一国之政的人没有,但是却在治学著书立说方面颇有建树。而在孔子之后近三百多年后的西汉武帝时期,儒家梦寐以求孜孜以求的学术霸权地位终于随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而得以实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最终改良之后的儒学也成为了历代官方意识形态,这是后话。在春秋战国乃至汉武帝时的儒学口号无非是崇古复礼,恢复儒家所宣称的圣王时期的礼乐制度,在经济上复井田,政治上复分封建诸侯。而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改良之后的儒家学说引入了“天人感应”和家国同构的思想,这时其口号虽崇礼但更在于重纲常。这样的文化霸权地位官方确认后所对其他学说学派的影响也是深远的,那种百家争鸣思想开放的时期在后世的历史中再也没有出现。唯一与之相近的时期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时期,而这一现象的前提或者社会背景则是我们民族在面对外来冲击,在以物质和科学(武力与武器)为基础东西方不同文明结构冲突时传统的儒家思想不能实现自愈时,而开启的对儒家的批判与重新审视。而儒学的学术霸权也宣告终结。一种学说伴随我们的历史两千余年而且还是两千余年的学术霸权地位,其对民族性格以及国民思想的塑造不可谓不深远。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老聃、李耳均是老子的名字。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所以也有说法将老子作为孔子的老师。老子主张“无为”,其核心为“道”,何为“道”,其实就是客观自然规律,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在年老之时,传说骑青牛,西出函谷,游历秦国,而后不知所踪。在函谷关下,当时秦国的函谷关守关官员关尹(其实也并不是这个人的名字,而是以关为姓罢了。)请老子著书立言,老子写就了五千言的《老子》一书,也就是《道德经》。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是为“反者道之动”春秋时期的哲人与希腊文化辉煌时期是重叠的吗?,“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有生于无”。他关于民众的格言有:“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中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老子和后来战国之世的道家另一位大师庄子,常合称为老庄。道家学说与儒家的不同在于道家主张的“无为”以及随性自然是一种出世的哲学思想状态,而儒家则是以一种孜孜以求的入世心态而存在。这两种学派的差别也可以说是老子与孔子不同的人生境遇以及价值观、世界观、历史观所决定的。孔子问道于老子,而在中国两千余年的历史进程中,众多的儒家仕子在入世之路上遭遇挫折后往往会退入到道家自然无为的思想领域内,寻求一种思想上的慰藉。而后来在东汉明帝时期传入中国的佛教在与我们本土的儒家、道家相互影响融合,构成了我们民族文化思想上的华章。



起名专家专业的命理起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