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专家
首页 > 儒家

宋代统治者推崇孝道教化,奉行尊老国策,表彰民间孝行

时间:作者:起名专家

宋代统治者推崇孝道教化,奉行尊老国策,表彰民间孝行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孝道规范中,孝道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是儒家所所倡导的,并且为历代君王奉做无上的治国理念。

孝道在中华历史上不断演进,它不仅是传统美德、治国理念、文化内核,更是历代君王巩固统治、凝聚国家的统治方法。在中国的历史上孝道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也不乏出现一些僵化、苛责、盲目的孝道。

宋代是近代化的开端,其各个方面较前代有很大的变化。宋代统治者推崇孝道教化,奉行尊老国策,表彰民间孝行,并且制定了完备的法律条文去巩固孝文化,在宋代不孝的官员要被制裁,遵守孝行的人也会得到举荐和升迁。

宋代孝文化

宋统治者大力推行“孝治”的结果,不仅形成了宋代民间社会讲孝行孝的浓厚气氛,而且把中国古代孝道文化的发展,推向了明清时代的鼎盛高峰。

《说文解字》中“孝”的解释为“善事父母”,是对古人关于“孝”之理念的精准解读。宋代统治者为了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极力推行“孝治”,使用说教文化和法律强制的方法对贯彻孝治观念,宋代社会上下形成了浓厚的孝文化风气。

1.宋代思想树立孝治理念

宋代的孝治方法主要分为三类,在思想方面树立孝道的重要性,在法律方面加强孝治观念,在儒家文化上倡导孝治。注重孝道训教,强化孝治思想。宋初开宝年间,宋太祖赵匡胤诏令天下“举孝悌彰闻”,首开有宋一代劝孝之风,形成宋王朝以孝施教,对天下臣民普遍展开孝道教育的既定国策。

宣讲《孝经》儒家思想提倡报仇,推广普及《孝经》,孝经在有宋一代宣传孝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除了中央推广之外,孝经也融入地方的治理当中,地方官员把孝经变成便于记忆的诗歌,把孝经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用孝经结合时事传遍千万家。

奉行尊老国策,培养孝亲顺民。历代皇帝把尊老、爱老、敬老作为孝治文化的基础。在宋代对于高龄的老人授予爵位或者没有实际职务的官职,表达对老人的尊敬和爱护。除了授予官职之外皇帝还会亲自给高龄老人一些布帛或者食物。

即使皇帝赐予老人的实物没有完全供养老人,但是由皇帝亲自赐予的实物,不但老人会得到更多的尊重,而且尊老爱老的文化会极大的在民间传播,在宋朝民间形成浓厚的孝文化氛围。

除了以上的尊老行为之外,宋朝法律还会给老人一定的法律特权。除了谋反罪之外,宋朝高龄老人犯罪在法律上规定:收赎、上请、不加刑,通过以上的做法足以在宋代社会上形成浓厚孝治文化。

2.宋代法律贯彻孝治

在法律方面宋代沿袭唐朝律令把不孝作为“十恶”之一写入《宋刑统》。凡无故打骂、殴打以及到官府告发自己的祖父母、父母,均被封建法律定为最大的不孝犯罪,犯者一律处以绞、斩极刑。子女在父别居如果被告发依然处以绞刑。

但是死刑毕竟属于极刑,法律严苛则会达到过犹不及的局面,在宋初关于孝道极刑就不是很普遍,而且民间在审理关于不孝罪行是非常灵活的,并没有按照法律一板一眼的处置,多会根据具体事件施加责罚。

3.用儒家文化贯彻孝治理念

儒家思想提倡报仇_儒家_道家_法家_兵家思想_儒家代表人物及思想

把儒孝伦理和孝悌品行引入国家教育制度和人事制度,使之成为朝廷人才选拔或官员黜陟迁转的重要依据或参照标准,是宋代统治者孝治施政的又一重要表现方面。在古代传统教育中,孝一直处于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在儒家文化中的体现主要在两方面,学校和科举。

在入学时要考察孩子的孝顺程度,即使入学的是八岁的孩子。把《孝经》作为学堂的必学科目之一,宋代学堂的孩子能背出《孝经》已经是很普遍的事情了。

科举考试中把《孝经》作为科举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在官员入职之后的升迁、调动、贬谪统治者多会参考其孝道。宋初亦有“举孝悌”的任官途径,这起源于两汉时期。宋初通过思想、法律以及儒家文化教化等方面全方位在国内推行孝治,达到了巩固统治的目的,同时贯彻了以孝治国的方针。

推崇孝道的原因

1.皇帝自身原因

中国古代社会推崇忠君爱国儒家思想提倡报仇,但是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是黄袍加身,在儒家伦理上是犯上作乱,要以“忠”来治理国家在自己身上就过不去了,所以就转向和“忠”有同等地位的“孝”来治理国家,这是从皇帝自身角度出发的。

2.孝有其理论根基

从儒学方面来看,孝有其理论根基,儒家伦理倡导忠君爱国,孝顺父母,这是儒家的中心思想。在唐朝《孝经》就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在两汉时期就有举孝廉的传统。所以到了宋朝以孝治国是完全有理论和事实依据的,有其存在的历史合理性。

儒家代表人物及思想_儒家_道家_法家_兵家思想_儒家思想提倡报仇

能够快速促进社会和谐,在秦朝严刑峻法导致的结果是二世而亡。宋代是建立在五代十国的乱世之后,地方战乱没有完全平息,国内经济百废待兴,如果此刻用严刑峻法规范社会秩序显然是不能的,那样只会引起更大的战乱。

国家是由千万个小家庭组成的,只要每个家庭达到和谐,社会也就安定了。儒家文化推崇的孝道本身就是从其和谐性而出发的,时代的变迁而不移,一直在中华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宋代实行孝治有利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和谐。

宋代的孝文化使社会达到和谐的状态,对当世和后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推崇孝道的影响

1.对宋朝的影响

政策就像硬币的两面,以孝治国同样也存在积极和消极的两个方面。

就其积极方面来讲。宋朝因为统治者的自身原因大力推行孝道,这对于开国之初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孝道有儒家理论支持儒家思想提倡报仇,也有历史渊源,对于百废待兴的宋初不失为一个明确的选择。

宋代孝道的实施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治,在国家建立之初能够迅速安定社会,促进国家各个方面的发展,促进民间的和谐发展,为宋朝国泰民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就其消极方面来讲。因为宋代极重孝道,所以使得人伦孝道与国家法律方面构成了严重的矛盾。儒家伦理讲“亲亲相隐”,除了谋反罪之外,家长犯错孩子必须帮助隐瞒,否则要处以极刑,家长犯错时如果有孩子为其顶罪,根据个别情况是可以免除罪过的。还有就是孩子为父亲报仇,这是孝道的体现宋代统治者推崇孝道教化,奉行尊老国策,表彰民间孝行,也是可以免其罪过的。

由此可见,在孝道伦理之下法律没有办法贯彻法律原则,使得法律和孝道之间存在很大的矛盾。

宋朝极力褒奖表彰民间的孝道行为,在宋朝期间民间竟出现“割股救母”等伤害身体的事情,此事一出士大夫竟然为之传颂,大加褒扬,国家也赏其大量的财产。国家既然如此褒奖“割股救母”事件频出。

后来又出现打破脑袋取出脑髓来下药,割肝救母,父母杀子等等荒唐血腥事情,而且还被冠以“孝道”,暂且不说这些到底有没有医学依据,就说父母竟然可以吃进去子女的血肉,孝道演变成这样的事已经不属于孝道了,已经变了味了,不值得提倡。

2.孝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中华孝文化远远流传,构成了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根基,践行儒家文化和谐的内核,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宋代统治者推崇孝道教化,奉行尊老国策,表彰民间孝行,不仅为封建社会传诵,也成为了现代和谐社会的内容。宋代的孝文化被后世承袭,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治国安邦的效果。

但是孝文化传袭千年之久,很多孝文化的内核逐渐变得扭曲,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学说。比如儒家所说的父慈子孝,如果让子女孝顺家长品德也要过得去,但是在后期的演变过程中孝道被无限放大,给予父母无限权力,子女没有任何辩驳的机会。

封建社会的律法为了维护“孝道”,丧失了公正性,也会进一步激发家长与子女的矛盾,从而形成了重刑罚而轻“教化”的局面,家庭中丧失了最基本的和谐,家庭关系最终变为一种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与儒家理想的“父慈子孝”产生了很大差距,这也是“孝道”被后世诟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结

宋朝建立之初因无法贯彻“忠”的思想,就贯彻与“忠”有同样地位的“孝”。统治者通过思想教化,法律约束以及儒家文化的教化,使得宋朝上下形成浓厚的孝文化氛围,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巩固了国家的统治。

实行孝文化既有儒家礼法的理论依据,又有历代君王践行的事实,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巩固了国家的统治。

孝道在历代产生了积极影响,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核。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孝文化逐渐僵化,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桎梏,变成了统治者控制民众的手段,形成了很多文化糟粕。

传统文化是闪耀的星辰,我们在承袭传统文化时不应该断章取义,恶意强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正确的做法。

参考文献:

《宋代孝文化论述》

《中华孝文化的历史嬗变与时代内涵》



起名专家专业的命理起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