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专家
首页 > 儒家

(每日一题)人类学流派的就是故事合集

时间:作者:起名专家

(每日一题)人类学流派的就是故事合集

我们知道人类学会思考以后,一直想解决一个问题,也就是那个灵魂三问。围绕这个根本问题产生了两个流派,孔子、释迦牟尼、柏拉图他们是学院派,倾向于从精神层面解释这个世界,他们属于有钱有闲的那一类人,研究这个纯粹是兴趣爱好,不带任何功利,这一支的研究成果叫做哲学,或者叫思想文化,一般逻辑相对严谨,讲究思辨,没点文化功底根本进不了那个圈子,所以一般在上层知识分子中间流行。

摩西、耶稣、默罕默德他们属于另外一个流派,他们生于乱世,回答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团结人,目的性很强。为了让老百姓听得懂,一般不搞什么高深的理论,教义主要就是故事合集,茶余饭后闲聊天就能传播儒家思想照片,还搞出很多仪式增加教众的归属感,比如基督教有洗礼有弥撒,伊斯兰教有五功,这种经常凑在一起的小团体很容产生向心力,就跟广场舞大妈跳一段时间就会形成圈子一样。而且跟哲学关注当下不太一样,他们一般比较关注来世,毕竟教义说的天花乱坠,你也不能给老百姓直接发钱吧,要让大伙跟着你混,那只能是画大饼,围绕来世做文章就是最好的办法,反正人死如灯灭,不可能从棺材里爬起来现身说法,那可不由着教主随便说,这一类就是宗教。

当然了,这两个分支有时候界限没有那么明显(每日一题)人类学流派的就是故事合集,比如提到儒家,大家一般会说儒家思想或者说儒家文化,但和道家、佛家放到一起时候又说他是儒教。基督教虽然一直都在讲故事,但是有时候为了自圆其说,也需要上层知识分子潜心研究,毕竟要给自己的行为寻找合理性就得上圣经里找依据,碰上耶稣没有明示的,你还得做些推理论证,如果圣经是课本,宗教问题就是围绕课本出的习题,课本内容有限,但是习题无穷无尽,解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个思辨的过程,勉强也算哲学范畴。

总的来说唯心思想往下沉到底层就是宗教,宗教往上走走就是哲学,不过他们确实不是一个层面的东西。

儒家、道家是中国文化,佛教是古印度文化,他们跟古希腊的思想文化属于同一个层级,共同诞生于公元前六百年的轴心时代,只不过中国文化偏重人与社会的关系,佛教研究生与死,古希腊人偏爱思辨,喜欢琢磨人与自然的关系,更接近现代知识体系,所以欧洲文艺复兴后走到世界前面去了。

而且现在有个说法,单就哲学来说,轴心时代基本就研究的差不多了,此后两千年再无进步,后来哲学分出那么多学派,也不过是替老前辈们加注释。

对统治阶级来说,思想文化影响的是上层知识分子,圈子比较小,好控制,来一波焚书坑儒大家就都老实了,这也是为啥汉武帝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皇帝确实说了算。宗教就不一样了,受众都是老百姓,影响面大,传播快,稍一不慎就成燎原之势,所以天生是世俗政权的敌人,这也是为啥中东和欧洲史都和宗教绑在一起的原因。

当然了,思想文化形成时间长了肯定会下沉,潜移默化影响老百姓,后来儒释道这三家确实也都对下层老百姓产生了一些影响,咱们一个一个说。

儒家思想大家可能经常挂在嘴边,但是让你展开可能又说不上什么。其实中国文化殊途同归,儒家和道家一样,共同的思想源泉就是那本易经,当年孔子跟老子还就学习易经心得做了深入交流,孔子高风亮节,承认自己不如老子。谁高谁低咱们不好评判,两家思想大同小异这事应该是没什么异议,否则他两也聊不到一块,只不过儒家偏重于研究里面的理论,道家后来走了偏门,拿来当做算卦指南。

后来孔子就把这套理论应用到实际中,把鲁国发生的哪些破事都分析了一遍,也就是儒家奉为圭臬的《春秋》。当然了,老孔比较鸡贼,没有明说谁对谁错,拐了弯骂人,让你自己琢磨,后人把这种皮里阳秋的手法叫做春秋笔法,集大成者就是鲁迅,他虽然讨厌封建礼法,不过骂人的手段和孔老夫子却是一脉相承。

儒家思想的核心,用两个字形容就是秩序,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大家都干好自己的事,世界就和谐了。为了让大家找准自己的位置,还很贴心的整理了行为守则,也就是《周礼》,大家照做就行了。

大家千万不要小看礼仪,这是维持秩序最有利的武器。汉高祖刘邦刚当皇帝的时候,手下这帮大臣经常跟他没大没小,喝醉了就称兄道弟,把当年在沛县一块砍人的破事拿出来吹牛逼,弄得刘邦非常尴尬。后来叔孙通给他出了个主意,从鲁国那边找了一百多了儒生,鲁国是孔子的老家嘛,徒子徒孙比较多,按照《周礼》制定了宫廷礼仪,大臣们什么时候进,什么时候退,见面磕几个头,告别磕几个头,酒要这么喝,饭要怎么吃,衣服怎么穿,扣子怎么扣都编成红头文件下发,为了保证文件贯彻执行,刘邦还让这些儒生跟大臣结对子,监督执行。三个月以后再上朝,大臣们动作整齐划一,前进后退都有章法,看着跟会操似的,老刘心满意足,连连感慨,说这才有了当皇帝的感觉。

大家看出来吧,就跟宗教需要仪式凝聚人心一样,礼法能让你对权威心生敬畏,这也是为啥历代帝王都喜欢儒家的原因。

这种对礼法近乎苛刻的要求,经过宋朝理学的加工后,进入登峰造极的程度。比如三从四德这种变态玩意,就是宋朝那些理学家搞出来的,并不是孔夫子的本意。

而且宋明两个朝代都发生过因皇家称呼问题引起的大论战,主要是藩王当皇帝后怎么称呼前任的问题,到底是叫叔叔伯伯还是叫爸爸,就这么个破事,嘉靖皇帝能和大臣们对战好几年,硬是搭上十几个大臣的性命才解决,反正那几年朝廷基本就没干什么正经事,整天就忙着吵架,工作全耽误了,只能说礼仪这东西有利有弊吧。

如果不当官这套是不是就省了?

也不行,普通人家也有礼仪,典型的就是孝敬父母,早请示晚汇报,嘘寒问暖,冬天干什么夏天干什么,操作手册都写的明明白白,士大夫不按这个来,同行一起鄙视你。老百姓每天为生计奔波,也就没那么讲究,不过整个社会孝敬父母的氛围是有了,后来也就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此外,我们很多习以为常的风俗,其实最开始也来源于礼仪,比如祭祖。

西方人老说我们传统文化没有信仰,其实我们是有的,而且比起他们简单粗暴的一神信仰要先进的多,一共分成四级,最高的是天,所以皇帝得祭天,次一等的是地,所以各地的诸侯要祭拜当地的名山大川,第三等是人鬼,普通老百姓只能在这个范围选择祭拜对象,你要是去祭天地那就是僭越。好处是可选择的范围大,孔子、岳飞、关公这类名人都是祭祀名单上的候选人,当然了,这个没什么标准,只要你愿意,给隔壁老王立个庙也没人拦你,这也是为啥全国各地的庙都不太一样的原因,偶像都不一样,建的庙也就不同了。鬼就是死人,这个没法共享,大家各自祭拜自己的祖先,小家庭一般都在家里,大宗组会有祠堂。现在大家知道了吧,清明节上坟,家里供奉祖宗牌位,甚至经常挂在嘴边的“祖宗保佑”,这些追根溯源都来源于周礼。第四等级是一般的怪物,说是万物都可以化为鬼怪,有好有坏,大家想想西游记里的树精藤怪就知道了,我们国家的神话体系基本上都来源于祭祀,从根上说就是周礼。儒家虽然避谈鬼神,但是周礼里的东西是一点不拉都继承下来了,这些也就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所以大家要有一个概念,儒家的礼对我们的影响远比想象的要大。

个人修养方面儒家讲究做人要中庸,现在我们一般把中庸理解成不偏不倚,这个其实不太准确。中庸的本意是在人的感性和理性之间找个平衡点,比如父亲去世,感性上伤心哀痛这是应该的,但是如果你哭的昏死过去,以至于不吃不喝不工作,这就是过犹不及,这时候就要用理性去管理自己,强忍悲痛起来坚持工作生活,也就是克己的意思,只有不偏不倚才能达到天人合一。

再比如你爹揍你,感情上来说爸爸管教儿子天经地义,但是如果你爹有暴力倾向(每日一题)人类学流派的就是故事合集,你有生命危险的时候就可以跑路,这个不算忤逆,所谓“小杖则受大杖则走”,那道理是你要是硬挺着让你爹打死你,反倒是陷你爹于不义之地,是另外一种不孝。你看,儒家其实非常灵活,最开始根本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

而且儒家比较强调人的社会性国易堂APP,社会动物就不能光顾自己,要换位思考,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说法放到现在依然有积极意义。

秩序、家庭,孝道,宗族,中庸、守纪律这些就是儒家的主要思想,大家应该能看出来,这些观念都是社会的稳定剂,天生就是和统治阶级站在一起,所以汉朝以后儒家就成了国家的主体思想。

到了魏晋,情况发生了变化。那时候不是流行清谈嘛,比如竹林七子什么的,经常围坐一起吹牛逼,他们发现这道家思想是个好素材,道德经里一句话拿出来能解读出好多种意思,特别适合抬杠,吵来吵去硬是让他们开创了一门新学派,也就是玄学。

玄学虽然没什么卵用,但是给后来的儒家提供了思路,大家解放思想,碰到问题的时候也借鉴一下道家思想,儒道两家融合了几百年,到了宋朝终于碰撞出火花。

宋朝的特点是重文轻武,老赵开国的时候就定下基调,本朝不杀读书人。后面几任皇帝变本加厉,对知识分子一个比一个好,只要考中功名,国家包分配工作,全部招进体制内养着。到了最后,一个衙门一个正职,十个副职,带着一个小兵干活,宋朝的冗官就是这么来的。

人多事少,自然会有大把时间,有人上班摸鱼写文章,有人翘班出去游山玩水,当然了也不白玩,回来捎带手就写个游记。像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王安石这种段位的大咖,虽然在朝中担任要职,但人家其实是职业写手,提起毛笔随便刷刷点点就是千古名篇,所以宋朝的很多诗歌词赋就是他们的游记。

这其中有一部分又开始思考灵魂三问,这次不是小打小闹,参与研究的是周敦颐,张载、朱熹这种重量级人物,这些人前仆后继,终于让他们给整出了一个新学派,也就是理学。

理学说是儒学的分支,实际上却吸收了很多道家和佛教的思想。他们把世界归结为理和气,理就是天理,也就是世界万物的运行规律,气是世界万物的基础原料,飘散空中你看不见,凝聚起来就构成世界万物,理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找到理,这个其实跟老子的道法自然就比较接近了。至于怎么找,人家也给出操作方法,就是格物致知,格就是研究的意思,你把世界万物归拢归拢,今天研究一个,明天研究一个,格的多了自然就找到了。

大家应该能看出来,这操作手册不怎么走心,后来果然说把王阳明给坑了,老王是个实在人,照着手册就跟一根竹子杠上了,坐那儿跟竹子对耗了七天七夜,最后也没格出什么道理,反倒是把自己整的卧床不起。

被竹子击败的老王痛定思痛,决定换一个方向思考问题,正好当时得罪了大太监刘谨,被流放到贵州接受劳动改造,远离大城市的花花绿绿让他有条件思考人生,终于在龙场悟道,开创了自己的心学。

心学的底座还是理学,也承认理是世界的根本运行规律,但是他觉得真理不用从外面找,既然心也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你把心研究透了,也就知道理了。总结起来也就是心学经常挂在嘴边的“心即是理”。

至于怎么研究,心学给出另外一个思路。他们认为人心一开始就是顺应天理的,只不过成长过程中被物欲遮蔽,所以活的各种纠结,有点像乌云遮住太阳,你只要把乌云拨开,人就能豁然开朗,处理什么复杂的事情也能得心应手。老王还把孟子搬出来给他站台,说他这个理论跟人性本善一脉相承儒家思想照片,当然了,怎么把这乌云拨开,也没能给出什么简单易用的办法,还是让大家自行体会。

还有那个知行合一,不少人对这事都有误解,说我要知道地球是圆的是不是还得绕地球走一圈?其实这个“知”指的是认知,不能简单理解成知识,说白了就是对自身行为的认识。

比如咱们前面说的孝敬父母,这就属于认知的范畴,不过并不是你知道礼仪,并且照着执行就是知行合一。王阳明认为礼仪是外在的东西,你要是真心孝敬父母,嘘寒问暖这都是自然而然的事,如果只是按照流程机械照搬,虽然磕了头那也不算数,那叫有行无知,不算真知,还没到天人合一的境地。

总结起来就是用心跟不用心是两个性质,这就跟某作家用发乎情来解释出轨一样,说我这是发乎心,是真爱,发乎心的能说是耍流氓吗?

咱们说回来,王阳明在儒家学派里算是个异类,一般像他们这种文化人并不适合混社会,比如孔子虽然搞教育能把人说的一愣一愣的,但是当官当的那是一塌糊涂,刚一上任就找个理由把仇人砍了,对错先不说,这么明显的以权谋私,你说哪个领导敢用你啊。王阳明就不一样了,讲台上讲课大义凛然,一副圣人的模样,穿上官服立马切换到人精模式,心机策略耍诈下黑手一样都不少,不管是土匪还是叛军都被他收拾的服服帖帖。也正是因为他下马能为相,上马能为将,上了讲台还能讲课,真正做到了立功立言立德,所以受到了近代中国一堆大佬的追捧,像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孙中山都是他的迷弟,蒋介石更是铁杆粉,甚至用他的名字命名了台北的一座山。

大家主要是佩服他的事功,追根溯源就把心学抬到很高的一个高度,以为是心学指导了他混社会。不过我个人觉得,老王虽然办事能力强,但这个有多大程度跟他的心学有关,是要打个问号的,我高度怀疑八面玲珑是老王的自带技能,跟哲学没什么关系,你要是觉得学了心学也能像他一样能潇洒走四方,大概率会失望。

反正心学和理学最大区别就是这个理求诸外还是求诸内的区别,不过王阳明的思想明显受佛教影响比较大,所以不喜欢的人就批判他唯心。其实您要是了解上面这些就知道,他是承认客观规律的,只不过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强调了心的决定性作用。

说了这么多总结一下吧,儒家思想经过千百年的发展,跟孔夫子最开始宣扬的东西已经有很大不同,特别是经历宋朝那些思想家加工后,基本是融合了我国古代所有的主流思想,所以说用儒教代表中国文化倒也没什么问题。

对老百姓来说也是好事,劝你循规蹈矩总比让你搞封建迷信好吧,而且儒家讲究现世,所以老百姓也比较功利,总想着这神仙能给自己干点啥,大家看寺庙里香火不断,其实绝大部分都是去跟菩萨做交易的,求财、求姻缘、求升官升学,上了香捐了钱,就等着回家收货了,如果不灵,明天就换个道观交易,买东西嘛,谁家的货物不是买啊。

说白了,我们的文化比较关注当下,烧香拜佛那是捎带脚的事儒家思想照片,回家拜祖宗才是真的,也没有因为信仰不同互相仇杀,从这点上说,还得感谢老祖宗。



起名专家专业的命理起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