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专家
首页 > 儒家

《论语》中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练习题(二)

时间:作者:起名专家

论语》中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练习题(二)

引子

平安夜那天晚上,我们在M记吃夜宵。

坐在对面的是一对母女,孩子是一个小学生。

年轻的妈妈拿着手机,但不是在刷微博或者抖音,而是对着它让孩子背诵《论语》。(现在的父母和孩子都太不容易了)

那一刻我真的不禁感慨:中华文化真是具有高度稳定性,根本不用担心什么文化入侵,就算在M记里过洋节,也得就着经典名篇来下饭。

我并非不赞成这样的做法,我本人也是在父母的要求下背诵经典名篇长大的,亲身经历告诉我这种做法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当年我以为深受其害,现在我深感其益。

是的,两千年来,每一代中国读书人都离不开“子曰”。要是真的哪一天世上读书人再也不读子曰了,那才是件可怕的事。

但是,子曰来子曰去,孔子学说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大家都会回答是“仁”。

那么,实践和推行“仁”的方法论是什么?也许大家的回答就没有这么迅速划一了。

其实他的徒弟、大思想家曾子早已给出了概括: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是孔子说自己“一以贯之”的“道”,也是子贡询问可以终身奉行之言时,孔子的回答。

阐述儒家和谐的思想_对儒家思想礼 仁 孝悌 忠恕 中庸做阐述_中庸提倡的是儒家之道

目录:

一、何谓忠恕之道?

二、现代社会,为什么还要提倡忠恕之道?

三、推己及人还是以己度人:辩证地看待忠恕之道及其实践难点

写在后面一、何谓忠恕之道?

不同于“仁”,孔子对“忠恕”的定义和描述还是较为具体和固定的。

(要注意的是,我们讨论的是“忠恕”二字连用时的情况。忠字单用时,会产生其他意义,也可以与一些其他字眼相互替换,不属于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内)

《论语》中关于忠恕的描述,最具代表性的有两个章节:

①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这里孔子是在描述仁人是怎么做的、成为仁人的方法是什么(仁之方),解释的是践行仁的方法论,即忠恕之道。(事实上儒家思想礼 仁 孝悌 忠恕 中庸做阐述,我认为孔子在《论语》中每次对仁的解释都不一样,正是由于其很多时候是在解释如何求仁、行仁、得仁,不是在讨论仁这个概念本身)

②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

显然,孔子在这里也是对如何践行仁的方法做了解释,用的就是忠恕之道的思想。

这两章可谓是儒家学说对于忠恕之道的提纲掣领的界定。其中,①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文眼,阐述忠恕之道的“忠”的部分,是肯定方面;②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文眼,阐述忠恕之道的“恕”的部分,是否定方面。一则是“尽己所能为人”,一则是“不以所恶待人”,是“推己及人”思想的一体两面。

根据《中庸》的记载,孔子对忠恕之道有过一段比《论语》更详细的论述:

子曰:“……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无论孔子究竟做没做到,他这段话里总归是有谦虚成分的。但其实他在后面举的四个君子之道,说了一大堆,只是在说忠恕之道的其中一个方面,即“忠”的方面,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推己及人:你怎么要求孩子,就怎么去侍奉父母;希望朋友怎么对待你,你就先怎么对待他。

忠恕之道又称“絜矩之道”。絜者,衡量也;矩者,尺度也。也就是说,忠恕之道要求人们以自己为万物的尺度,去衡量他者的境况,以调整自身的行为。这典出《大学》: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相比前面《中庸》中的语句,《大学》的这段文字是对于孔子说的“恕”的方面的补充和拓展。你厌恶的行为,别人也不会喜欢,孔子正是以此教导人们尽责为人,友善待人。

孔子提出的忠恕之道还只是对个人修养的基本要求,这是最基础的第一步。在他之后,儒士们又将忠恕之道加以发展,赋予其更多内涵。孟子说:“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他运用这个观点,把忠恕之道从孔子单纯的爱人对广到政治领域,提出了“王道”的主张,要求政治家忠恕待人,以德服人,以期天下归心。“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儒士们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要靠忠恕、絜矩之道来实现。

不仅如此,忠恕之道还被推广到人和所有外物的关系,从爱人到爱民,进而到爱万物、爱宇宙。《中庸》有言:

唯天下至诚对儒家思想礼 仁 孝悌 忠恕 中庸做阐述,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中庸提倡的是儒家之道_阐述儒家和谐的思想_对儒家思想礼 仁 孝悌 忠恕 中庸做阐述

从“尽其性”推广到“尽物之性”,“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虽然儒家讲求差等的爱,但能通同一套逻辑从人际关系推而广之到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得不赞叹忠恕之道的高度普适性。

所以“忠恕”说白了就是这么回事,非常简单朴实的道理,不像“道可道,非常道”的玄之又玄。

二、现代社会,为什么还要提倡忠恕之道?

“忠恕”从正反两个方面,非常精炼地进行了方法论的概括,其思想内核就在于推己及人。

忠恕之道的推己及人思想是伟大的,即使是当今社会,依旧值得推崇,甚至孔子的思想中是最值得推崇的。

为什么呢?

其一,忠恕之道是超越时代的,具有普适性。

冯友兰先生说:“任何民族或任何时代的哲学,总有一部分只相对于那个民族和那个时代的经济条件具有价值,但是总有另一部分比这种价值更大一些,具有长远的价值。”

忠恕思想无疑属于后者。

瑞士学者孔汉思起草并提交1993年芝加哥世界宗教会议的《世界伦理宣言》中,即有这样一段:“经历数千年,在人类许多宗教与伦理传统之中都可以找到下列原理,并不断维持下去,即:‘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这应该是通于生活的所有领域——家庭与社区、种族、国家与宗教的不可取消的、无条件的规范。”

中庸提倡的是儒家之道_对儒家思想礼 仁 孝悌 忠恕 中庸做阐述_阐述儒家和谐的思想

孔汉思(图源百度)

《圣经》中也有类似的表述:“Do to as you would have them do to you.”(像你所希望别人对待你那样对待他人)这些观点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忠恕之道,但确乎都是忠恕之道的一个侧面,内在逻辑是相通的。

可见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无论是怎样的文化背景,忠恕之道都是为人提倡的。为什么会有这种接近永恒正确性的存在?

原因无外乎四个字:切中人性。

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的存在必然离不开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与他者的关系。儒家是主攻人与人的关系的哲学(相应的,道家是主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哲学),它必然要回答如何通过建立友善而良性的人际关系来构建和谐美好的人类社会这一问题。而孔子的答案则是从个体出发,迎合每一个人的天性,以道德引导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

没有人不愿意别人对自己讲礼貌,因此孔子提倡大家都克己复礼,以礼相待;没有人希望别人欺骗自己,因此孔子提倡大家讲信修睦;没有人希望子女不孝敬自己,因此孔子提倡大家孝敬双亲,一则使父母有养,二则以为子女乡党之表率,如此,则无不治。

白岩松在采访哲学家赵鑫珊的时候曾提过一个问题:现在的科技进步得那么快,我们早就不再用100年前的物质产品了,但是为什么我们还要读100年前的书,欣赏100年前的艺术作品呢?

对儒家思想礼 仁 孝悌 忠恕 中庸做阐述_中庸提倡的是儒家之道_阐述儒家和谐的思想

哲学家的回答是:“因为,人性的进化是很慢很慢的。”

中庸提倡的是儒家之道_对儒家思想礼 仁 孝悌 忠恕 中庸做阐述_阐述儒家和谐的思想

赵鑫珊(图源百度)

是的,虽然今天的时代瞬息万变,但今天的人和古人的天性并无二致。两千年前的方法论仍未过时,是因为它洞穿了人性。

其二,忠恕之道有利于新时代的需要。

忠道包含了敬业精神。

以自己的需要为尺度进行类比,暗含了对人际关系中尽职尽责的要求——每个人当然希望别人为自己办事尽职尽责。“所求乎子,以事父;所求乎臣,以事君”,如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自“素其位而行”,社会则井然有序。最后达到孔子所言:“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求诸其身而不怨天尤人,是因为推己及人,站在了别人的角度思考,严格了自己的要求。

忠道还包含了爱国精神。

我们必须忠于党,忠于国家,“要时时想到国家,处处想到人民,做到‘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这与《大学》的“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不谋而合,因为其内在思想都是推己及人:我们的个人理想、胸怀抱负,以及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其实是可以和爱国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我们可以合理地利用人性中这种固有的特点,发挥其积极作用,我们的人生价值其实就在博施济众、兼济天下的心态和事业中得以实现了。

这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充分体现了“公”与“私”的辩证关系。《道德经》将这种辩证关系说得非常透彻:“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将这种大爱推广到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心,就是最伟大、最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精神。

恕道包含了诚信精神。

守信,看似是对自己的要求,其实是对他人的负责,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典例。“民无信不立”,诚信是维护其社会良好生态的必要保障,对于市场经济尤是。现在网民们抱怨诚信缺失,呼吁加强法制建设,物欲横流的时代下诚信显得尤为宝贵。

恕道还包含友善精神,自然是不必多说了。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最后就是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对儒家思想礼 仁 孝悌 忠恕 中庸做阐述,这恰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价值要求。可见忠恕之道的推行,在当今时代依旧尤其紧迫性和必要性。

而且,忠恕之道不仅适用于个体,更适用于国家。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非常讲求忠恕之道的:一带一路,基建援助,是“己欲立而立人”的体现,谓之“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充分尊重别国的道路选择,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体现,谓之“恕”。

最后一点《论语》中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练习题(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忠恕是没有门槛的。

只需要以自己作为度量,将心比心地感受他人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这对年龄、性别、职业、社会地位、经济实力、文化程度等等都没有任何要求。

只要是个人都能做到,这是最具操作性的方法论。

对儒家思想礼 仁 孝悌 忠恕 中庸做阐述_中庸提倡的是儒家之道_阐述儒家和谐的思想

千百年来,儒士们的最高理想无非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是踏足现实,每个人都会面临各种阻力和艰险,在汹涌澎湃的暗流前、山穷水复的煎熬下,每一个人都会怀疑移风易俗、化育万民的可行性和可能性。

他们需要一点火光来照亮凄寒彻骨的黑暗。

而孔子——一个年过半百还周游列国十三年、“惶惶然如丧家之犬”的老者,站在中华文明史的彼端,远远地向我们招手,坚定地宣示:只要践行忠恕之道,就可以做到。

而忠恕之道,是如此简单,简单到你不敢相信:被儒家说得如此伟大而难以名状的“仁”居然就是通过这么简单的方法得来的。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后来孟子概括为:

“人皆可以为尧舜。”

三、推己及人还是以己度人:如何辩证看待忠恕之道及其实践难点

理论上忠恕之道是无往不利、放之四海皆准的,然而现实层面上,忠恕之道的实践却面临着一些难点。

比如当人们想“己所不欲,忽施于人”时,却把“助人为乐”拒之门外;当人们想“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时,却导致了“强人所难”的恶果。这显然背离了忠恕的精神,事与愿违。

要在当代社会提倡和推行忠恕之道,就必须解答这样的难题。

其实,答案很简单:过犹不及,上述这些人对忠恕的理解是有偏差的。

他们把“推己及人”的观点偷换成了“以己度人”。

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忠”还是“恕”,出发点和作用点都在于“己”,目标和服务对象都在于“人”。絜矩是一种参考对象,而不是最终目的。因此“推己及人”是对自己的要求,是一种自律和自我修养。而“以己度人”的逻辑则恰恰相反,它颠倒了主客体,把“己”作为了目标和服务对象,把“人”作为了作用点,进而走向了自我中心主义。

他们觉得自己不需要帮助,因此拒绝帮助别人,于是才有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借口;他们觉得自己很需要某事,因此将之强加于人,于是才有了“强人所难”的借口。此时他们的考虑重点根本不在于别人,而在于自己,完全背离了忠恕之道的自律要求,所以才出现了前述的吊诡现象。

又有人要问了:你跟人家讲忠恕,人家不跟你讲忠恕,怎么办?这个问题还是很现实的,连孔子都不提倡“以德报怨”。

还有一个难点是:立场和目的不同的人,实行忠恕之道,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这个结果有时会导致非常恶劣的影响。正如明代儒者吕坤所言:“好色者恕人之淫,好货者恕人之贪,好钦者恕人之醉,好安逸者恕人之惰慢,未尝不以己度人,未尝不视人犹己,而道之贼也。”这还只是恕的方面,要是采取类似“己欲立而立人”的行动,反而成了大祸害了。

这两个问题的关键与第一个难题是相通的:都没有注意到忠恕之道对自律、修身的要求。

关于第一个问题,《论语》开篇就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里的“人不知”有多重含义,其中一层含义就是当别人不理解也不践行你的道德主张时《论语》中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练习题(二),你也不要生气。忠恕之道本身就是着眼对自我的要求,而不考虑对别人的要求。孔子提倡的是“以直报怨”,“直”即正直,意味着受了怨气也不改变自己的操守。这是一种境界,不是全然不计较任何恩怨,而是不因任何恩怨改变自己的高尚品德,甚至更进一步对自己反思,如孟子云: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况且,儒家提倡的是表率作用,教化百姓,即“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君子不因身边的一两件不愉快的事或一两个不对自己行忠恕之道的小人而背弃对忠恕之道的追求。倡导全社会每个人都修身养性,最终所有人都将被感化,效仿君子行忠恕之道,这就是每一个士子的理想。

关于第二个问题也是同理,这些“道之贼”明显就是自身修养不够,自我要求不够,那么忠恕只是他们漫漫人生路中要修养的其中一个环节而已,不能把这种现象归结为忠恕之道本身的问题。

写在后面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无疑,今天的中华文明,最重要的源头就是儒家文化,其哲学思想是我们的根。

个人认为,儒家学说最精华的就是“忠恕”“中庸”二词。这次谈忠恕之道,未来再谈谈中庸之道吧,如果有机会的话。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拙见,毕竟水平有限,有任何不妥之处,欢迎各位朋友批评指正,相互讨论学习。

【当传统叩开现代的大门】系列还有另外三篇,皆是我个人的一点感悟,欢迎各位批评指正。

比如上面这篇所讲的“王道”其实施行的方法就是“忠恕”。

孔子说过,道不远人。我认为我们的使命,就是把深刻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因为它本来就是来自生活的,是精炼、朴实而简单的。因此我的文章没有采用严肃的学术论文的风格,也算是对自己使命的一次坚守和实践。

最后,我衷心祝愿平安夜遇到的那位小朋友能学有所成,不是单单为了分数而背诵这些经典。

参考资料:

[1].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3]. 大学·中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5]. 唐凯麟.论儒家的忠恕之道———兼对普遍伦理的历史反思[J].求索,2000(1):71-76.

[6]. 胡启勇.“忠恕之道”及其实践困境[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25-28.

[7]. 杨清荣.忠恕之道的特质及其现代价值[J].伦理学研究,2005(6):26-31.



起名专家专业的命理起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