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专家
首页 > 儒家

儒家和谐思想的基本内涵与现实启示(值得一看)

时间:作者:起名专家

儒家和谐思想的基本内涵与现实启示(值得一看)

摘要:和谐思想是儒家文化的精髓。儒家所提倡的修身为本促进身心和谐,推崇忠恕仁爱追求人际和谐,重视群己之和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提倡“天人合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等和谐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和凝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今天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儒家思想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和重要的现实启示。

关键词:儒家思想 和谐社会 当代价值

一、儒家和谐思想的基本内涵

(一)关于人自身的形体和精神之间的和谐―― “身心和谐”

儒家特别重视人自身和精神之间的和谐,即 “身心和谐”,人的身心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身心和谐”的实现途径就是“修身养性”,即不断的提升个人自我道德修养。正所谓“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中庸》)。普天下的人都应该以“修身”为本实现对自我的内在超越。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修身”.呢?儒家认为“修身”的关键就在于“修心”,人人都要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豁达平和的心态,进而达到一种“君子坦荡荡”(《论语・述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的最高境界。只有把“心”修养好了,才能够实现人身心内外的和谐,从而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的目的,也就实现了真正的社会和谐。可见,人自身的修养是儒家和谐思想的出发点,在儒家看来,“通过修身养性而实现的人内在的身心和谐,是实现人际和谐、群己和谐、天人和谐的基础”。

(二)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际和谐”

儒家思想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_儒家思想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_儒家思想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

儒家也特别重视“人和”即“人际和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儒家提倡要行“仁”,即“仁者爱人”,其核心是“爱人”,所谓“爱人”,就是“对他人的关心爱护与尊重,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爱人”不仅仅要做到爱自己和爱自己的亲人,还要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同时所爱之人虽始于亲但不止于亲,而是由亲及众,即“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只有这样,才能收到“爱人者人恒爱之”(《孟子・离娄上》)的回报。有了仁爱之心,就应该推己及人,自觉践行“忠恕”之道,所谓“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所谓“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此外,儒家还强调人人要守“信”,因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的全方位人际和谐关系。

(三)关于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群己和谐”

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儒家强调“群己和谐”的思想,认为人是一种“群”的存在,个人的命运与群体息息相关。人之所以比动物强胜,是因为“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子・王制》)。人之所以 “能群”,是由于有“分”儒家思想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分”是“群”的基础,并强调群体和谐的重要性在于“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人生不能无群”(《苟子・王制》)。只有群体和谐才能“万物皆得其宜”(《荀子・王制》)。与此同时,“儒家认为社会的整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前提,要求社会成员无条件地服从社会的需要,在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在儒家看来儒家和谐思想的基本内涵与现实启示(值得一看),要真正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就要使每个社会成员都做到各居其位、各符其名。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靠 “礼”来约束规范,使上下长幼尊卑有序。所以儒家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确立为规范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并经过权威化、制度化而成为“礼”的核心内容,进而成为治国安邦的根本。

(四)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天人和谐”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反对“人类中心说”、 “自然中心说”,主张二者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思想,首先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互动的生命统一体”’。所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突出地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人与自然界不仅有机统一,而且自然界的万物都是平等的,即“万物皆一,万物一齐”(《庄子・德充符》)。首先,万事万物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其次,儒家强调人类不仅要积极主动地认识自然,还应该爱护自然、节约生态资源。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等观点就是由“爱人”生发出来的对万物之爱,把仁爱的精神和情感贯注于自然万物。这些观点是儒家生态伦理的思想基础。再次,儒家还强调自然界有其内在规律性,即“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这种规律具有客观性,人类只有在认识、掌握自然规律并自觉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才能合理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并使之适应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二、儒家和谐思想的启示

(一)塑造人的和谐心态,培养人的和谐人格。儒家修身为本、身心和谐的和谐思想折射出的基本道理在于人是社会的一部分,只有身心和谐的个体,才会有和谐的社会:只有和谐的人格,才会有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它所具有的现代价值在于它是一种和谐的社会心态,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和谐人格的塑造,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利益格局发生较大的变化,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社会不公现象有待解决,社会心态领域的失衡、浮躁、无序等消极现象有所加剧。因此,重视和解决社会心态问题,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和谐心态,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境看待一切,用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对于激发社会创造活力、保持经济社会健康良性的运行秩序、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坚持以人为本,培育诚信友爱的和谐人际关系。儒家确立的仁学思想对于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培育了中华民族团结友爱、助人为乐、互帮互助、忠诚国家和事业的优良品德,形成了中华民族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这种精神对于我们在今天坚持“以人为本”,建设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市场经济的刺激和导向,使人的私欲膨胀、急功近利、弄虚作假、尔虞我诈,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隔阂。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弘扬儒家的和谐思想中尊重他人和群体的观念儒家和谐思想的基本内涵与现实启示(值得一看),坚持以人为本,以诚信为重点,正确处理义与利、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建立诚信友爱的和谐人际关系。

(三)加强制度建设,构建公平正义的现代和谐社会。儒家提出“礼之用,和为贵”的和谐思想,是为实现“均无贫,和无寡儒家思想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安无倾”的理想社会服务的。任何一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必须依靠一套制度来调整和维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基础就是确立并调整各阶层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解决各种具体矛盾和问题的层面上,而应着眼于构建稳定协调的社会秩序,建立健全有利于保障社会公平的制度体系,使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在有序的状态下不断得到调整和解决,使社会公平正义切实得到维护和实现。

(四)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有深远影响,也是中华民族面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做出的庄严承诺。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全面发展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结语

“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是中国文化的价值目标。 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的身心内外和谐方面阐述了和谐思想的内容,对于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谐发展有着现实意义。在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儒家的和谐思想仍然是可以借鉴和吸收的重要资源,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成中英.儒家和谐论的六个层次[J].河北学刊,2006.

[2] 刘蔚华,赵宗正.中国儒家学术思想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3] 陈光林.儒学价值的新探索[M].济南:齐鲁书社出版社,2001.

[4] 李君如.和谐社会问题研究笔记八篇[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

[5] 张云飞.天人合一:儒学与生态环境[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6] 陈光林.儒学价值的新探索[M].济南:齐鲁书社出版社,2001.

[7] 符浩.先秦儒家的道德观[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8] 周立升,颜炳罡.儒家文化与当代社会[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9] 张耀灿.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的当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 2006.

[10] 吴同瑞.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与中华文明[J].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

作者简介:

胡振(1988.7-),女,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向:经济哲学。



起名专家专业的命理起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