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专家
首页 > 道家

(每日一题)《道德经》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方法

时间:作者:起名专家

(每日一题)《道德经》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方法

道家代表人老子的思想_道家学派老子的主要思想_老子道家思想的由来

道家学派老子的主要思想_老子道家思想的由来_道家代表人老子的思想

道家代表人老子的思想_道家学派老子的主要思想_老子道家思想的由来

从《道德经》看老子和谐思想

道家学派老子的主要思想_老子道家思想的由来_道家代表人老子的思想

道家代表人老子的思想_老子道家思想的由来_道家学派老子的主要思想

老子道家思想的由来_道家学派老子的主要思想_道家代表人老子的思想

老子道家思想的由来_道家学派老子的主要思想_道家代表人老子的思想

提 要:文章采用的是《道德经》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方法来理解老子的和谐思想,通过系统细致的解析来论述老子的和谐思想,并指出了老子的和谐思想在当今社会的重大指导意义,不是通常的纯粹的概念分析的方法。只有当我们认真研读《道德经》中老子关于和谐的论断,深入分析老子相关论断的本意,我们才理解老子的和谐思想,并进一步的认识到老子的和谐思想,对当今社会的重大指导作用。老子讲求道法自然、保护生态、崇尚节俭,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理念,为人们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导向,可以成为解决人类面临危机的智慧源泉,特别是老子的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处的观念和理论,体现了对整个人类前途和命运的终极关怀,对人类解决目前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对人类走出目前的困境,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和谐 《道德经》 道法自然 生态主义

和谐,是道家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道家对人类的一个巨大的思想贡献,这一切都源自于老子的著作《道德经》里所蕴含的和谐思想。那么,《道德经》里的和谐思想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又有哪些益处呢?要弄懂这两个问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

1、《道德经》的目的和主要思想内容

李泽厚先生曾经说过,“ 所谓“先秦”,一般均指春秋战国而言。它以氏族公社基本结构解体为基础,是中国古代社会最大的激剧变革时期。在意识形态领域,也是最为活跃的开拓、创造时期,百家蜂起,诸子争鸣。其中所贯穿的一个总思潮、总倾向,便是理性主义。正是它承先启后,一方面摆脱原始巫术宗教的种种观念传统,另方面开始奠定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就思想、文艺领域说,这主要表现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则作了它的对立和补充。儒道互补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思想一条基本线索。”其实,李先生的论述是有明显的缺陷的就是忽视了老子及《道德经》对国人思想形成的重大作用,尤其是忽略了老子的和谐思想对中华民性格形成的重要作用。

《道德经》,本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是道家创始人老子在广泛吸收各个时代先进思想并加以提炼,所撰写的一部最重要的道家著作,也是中国哲学史上、文化史上的一部奇书,亦称《老子》,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道德经》逐渐被神秘化,而且常会被归属为道教学说,道教的思想源泉。其实哲学上的道家,倡导的是一种治理国家的社会理念,是一种面对西周末年分崩离析的社会状况所给出的一个治国方略,是一种治理国家的策略,和宗教上的敬天地事鬼神的道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但汉末张陵创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为太上老君,道教奉《道德经》为主要经典之一(道教有三部奇书,《道德经》,《南华真经》,《易经》),以《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经》)为教典,教悔道徒,创立了道教,并作《老子想尔注》以宗教的观点解释《老子五千文》,自此《道德经》成为道教的基本经典。以后,《道德经》作为道教基本教义的重要构成之一,被道教视为重要经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视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所以应该说道教吸纳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同时,前面所说的哲学,并不能涵括《道德经》(修身立命、治国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由于《道德经》本身就是治国方略,而且根据时代的需要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顺应了历史的发展,因而,成为中国历史上某些朝代,如西汉初的治国方略,在经济上可以缓解人民的压力,对早期中国的稳定起到过一定作用。

历史上《道德经》注者如云,甚至有几位皇帝都为其作注。唐贞观二十一年(647),《道德经》被译为梵文,传入东天竺;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唐玄宗亲注《老子》。日本使者名代,请《老子经》及老子“天尊像”归国,自此《道德经》传入日本,并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过影响。 关于老子其人,由于年代久远,现今所能见到的可靠资料极为简略,只有《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按:老子为苦县人,今当河南鹿邑。其地本属陈国。陈为楚灭,恰当孔子之卒年(公元前479年),故老子出生于苦县时,尚属陈国所有,故当为陈人。陈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著书《道德经》上下篇五千余言八十一章。修道而长寿,大概活了一百六十余岁(或说二百余岁)。与孔子(前551-前479)同时,长孔子20余岁。孔子曾经分别于公元前535年、527年、515年、501年、486年,孔子数次向老子求教礼仪、天道等问题,对老子极为推崇,由衷地赞叹老子“犹龙”。

《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道德经》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道德经》这本书。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德经》只有五千余字,言简意深,为韵文哲理诗体。《庄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居神明居。……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其说大体从天人合一之立场出发,穷究作为天地万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则之“道”,以之为宗极,而发明修身治政等人道。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当取法于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道之理则,分无、有二面。道常无,无名无形,先于天地鬼神,而为天地万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万物,具无穷之用。道之理则贯穿于万有,表现为万有皆相对而存,极则必反,终必归,根本之规律。而有之用,常以无为本,“有生于无”。圣人体道之无,法道之自然无为,以之修身,当无欲而静道家代表人老子的思想,无心而虚,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怀慈尚俭,处实去华,以之治天下,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还刀兵,离争斗,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使民虚心实腹,无知无欲,则无为而治。“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朴,退让谦下,挫锐解纷,和光同尘,以柔弱胜刚强。道教知道之论与政治观、伦理观,大体不出老氏体系。至若经言“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涤除玄鉴”,抱一处和等修养之道,更为道教守一、心齐、坐忘、服气、内丹等多种炼养术之所本。而“长生”“死而不亡者专”等说法,道教引为仙学长生说之宗源。“归根”“复命”之说,内丹学则发挥为内炼成真、与道合一之哲学依据。《道德经》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宝典,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无论对中华民族的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世界意义也日渐显著,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不遗余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学奥秘,寻求人类文明的源头,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对于这一段,历代的人们都把这个“道”解释为宇宙之道、天地之道、自然之道等等,却没有与“德”联系起来。事实上,《道德经》论述的只是两个问题:“道”与“德”,“道”并不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而是个体修行也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现代人把佛学和道家思想当成神秘文化,是由于他们修道的方法十分特别,并且需要修道者具备特殊的“德”。历代人们修道的多,知道修道需要先修特殊的“德”,而最终明了“道”为何物的人极少。《道德经》总论部分提出了修道的方法,后面极大部分却是论述修道之“德”的,所以只修道不知“德”者难于理解它,不实修只从文字上理解道为宇宙之道者更难于理解它。唯有修道能明了究竟者,方知“道”与“德”合二为一,道德经三字,提纲挈领,实已把全文的内容都概括无遗。

故前人有把经文分为道经和德经两个部分,实是很有见地。对于没有实修过或尚未修持到练虚合道的人来说,道经的内容很难理解,或者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往往只是从字意上理解为某种规律的东西,但具体这个规律是什么,谁都说不上来,所以千百年来,《道德经》的译本越来越多,但是经中说些什么人们却越来越争执不下。同样,德经的内容就被人们说成是为人处世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治国的方法等等,这倒是没有很大出入的,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一整套个体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一个人如果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小者治家,大者安邦治国,很可能都失败,那他也就不可能再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一者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另一方面,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噫!老子之苦心几人能解也,竟被人认为甘守柔弱、与世无争、甘居人下,是空谈之唯心大道。殊不知被现代唯我的人们看得一文不值的“德”,却是修道者不可或缺,少了就修不成道的东西。这一些,如果不是自己亲身去修道体验过,根本是不可能理解的东西。

《道德经》的道经部分,除总论部分外,《道德经》中论道的还包括:第四章中关键的一句是“和其光,同其尘”;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第十章“载营魄抱一,有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第十四章是对修道者色、声、触、意等方面的一些要求;第十五章“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第二十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五十二章“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第五十六章“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等等。

有关《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如果理解了这一点,对《道德经》的内容也就理解得八九不离十了,所以也没有必要一一地去解释,各人可以有各人不同的见解,很多地方在当今社会里可能也应修改,但无论如何,一定要通过实修,才能体会到修德与修道的内在联系。

《道德经》有很多人想从他里面学习到什么修真的方法什么的,其实不全真但也不全假。《道德经》其实是一本修心的一个材料,让你保持心态的平和,看事的方法等。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道德经》的目的是在探求治国、修身之道,是在论述圣人之德与王者之道,《道德经》中的“道”,实际上既是王者的治国之道,又是百姓的修身之道,更是世人的处世之道,讲求的是一种行为方法,一种处世方法;《道德经》中的“德”,实际上既是圣人之德,又是官员的应该具备的做人之德,更是百姓的日常行为规范,讲求的是一种心态,一种处世态度。《道德经》的目的就是通过提供一套治国修身之道的方法,一套达成这一方法的心态,用圣心王道教化天下百姓,进而用一种圣与王合二为一的思想行为,达成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复杂多变的生活环境的和谐统一,并以此来谋求人与社会的最大和谐,进而给百姓以最大的利益。和法家、儒家的经典著述《韩非子》、《论语》相比,《道德经》的最大特点就是,不用具体的行为规范标准,不用刻板教条的精神理念,来强制性的规范人的具体的日常行为,儒家的礼仪廉耻三省吾身,法家的法、术、势及治理国家的各种规矩,老子这里没有,这里有的只是善意的劝诫,只是一种因势利导的循循善诱,《道德经》所倡导的是一种教化得来的和谐,一种通过引导人性提升得来的,博大而长久的全社会的和谐。

《道德经》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讲述的就是一种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只有人将自己在自然界的位置摆正,认识到自然界自身的规律性,同时明白人道(即人的行为),当取法于地(必须符合自然界的运行规律之时),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人才能够尊重自然,并和自然界和谐相处)。道之理则,分无、有二面。道常无,无名无形,先于天地鬼神,而为天地万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万物,具无穷之用,这些实际上讲的都是和谐,正是因为和谐,才能够有无相生化用无穷。道之理则贯穿于万有,表现为万有皆相对而存,极则必反,终必归,根本之规律。而有之用,常以无为本,“有生于无”。圣人体道之无,法道之自然无为,以之修身,当无欲而静,无心而虚,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为而不持(每日一题)《道德经》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方法,功成而不居,怀慈尚俭,处实去华,以之治天下,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还刀兵,离争斗,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使民虚心实腹,无知无欲,则无为而治。“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朴,退让谦下,挫锐解纷,和光同尘,以柔弱胜刚强,所讲得更是一种和谐,执政者只有不自傲,不逞强,不胡乱的没来由的,不顾客观形势发动战争、大搞政绩工程,谦让退下让老百姓有时间休养生息,让国家有时间恢复元气,有机会一步步的走向强大,国家统治者能够和老百姓和衷共济,社会才会和谐,国家才会兴盛。道教知道之论与政治观、伦理观,大体不出老氏体系。“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涤除玄鉴”,抱一处和等修养之道,更是讲求和谐,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并力图通过这种和谐,让人在自然界活得更好的生活质量,得到更长的寿命,这些思想之所以在后来成为了道教守一、心齐、坐忘、服气、内丹等多种炼养术之所本,根本原因就在于此。而“长生”“死而不亡者专”等说法,道教引为仙学长生说之宗源。“归根”“复命”之说,内丹学则发挥为内炼成真、与道合一之哲学依据。

《道德经》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宝典,之所以能在历代社会中常读常新,就是因为它所倡导的和谐理念,是每一个时代都共同需要的,并且这一理念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无论对中华民族的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道德经》的和谐思想对当今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巨大影响

西方大哲学家伽达默尔说过,“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理解过去意味着理解现在和把握未来”,当今时代,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一方面,科学和技术在飞速地发展,现代化水平越来越高,物质财富呈几何级数增加,人类尽情的享受着科学技术带来的种种便利,获得了空前的舒适和安逸(每日一题)《道德经》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方法,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人类整体沦为机械与高技术的奴隶,精神滑坡道家代表人老子的思想,道德沦丧,良知泯灭,人和自然变得日渐疏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渐淡薄,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不可调和,局部战争、种族冲突不时发生,由于人类大肆破坏大自然引发的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尽管科学和技术在飞速地发展,但人们面对的仍然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世界,人类在经由工业化、城市化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引发了对地球自然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道家代表人老子的思想,人类在享受充足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面临着全球气候异常、资源能源短缺、生存环境恶化的严峻挑战。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前三位,成为全球具有重要影响的最大新兴经济体和世界工业与制造业大国。但也付出了很大代价,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突出。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显现。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我们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在现代化环境下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国家与国家,不同种族之间,如何才能够达成和谐,如何才能够求同存异和睦相处。面对困惑,人们纷纷从古今哲学家思想家那里找寻答案,和谐思想,是《道德经》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道家经典著作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道德经》获得世人青睐的根本原因之一。

“随着《道德经》一书在全世界的广泛传播,老子思想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老子思想的研究和学习与传播,无论对于实现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全面协调发展,还是对于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都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如何研究老子文化中的思想精华与当今人类共同面临的发展难题,探寻二者之间理念和文化的契合点,阐述老子文化精髓部分对当今乃至今后中国和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所应起的借鉴、启示乃至匡正作用,力争做到古为今用,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正是因为如此,在“2010洛阳老子文化国际论坛”会议上,与会的众多国际老子文化研究知名专家学者们,都明确指出,面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和自然生态的危机,面对世界不同地区的冲突和矛盾,我们需要从各个方面寻找出路和办法,尤其需要寻找促使整个世界更加和谐的办法。《道德经》就为我们提供了这一需求的重要的向导。在《道德经》中;“道”和“德”包含的公平正义,宽厚包容精神,“无为”和“自然”反映的良好社会秩序观,“柔弱”和“不争”表现的和平主义和创造而不占有价值观,等等,这些重要的精神遗产,都需要我们很好的研究,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老子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和谐理念,主张清静和顺、谦不下争、反战尚和、以柔克刚,重视济世利人、服务社会,崇尚节俭、摒弃浮华,强调“天人同源、道法自然”。这些思想和理念,对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和谐世界建设,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进一步挖掘老子思想所蕴含的“生存智慧”,有助于推动解决当今世界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难题,达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和谐。

作为我国伟大思想家哲学家,诞生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老子及其著作《道德经》,共同构成了博大精深的老子文化,一直是人类文化史上的璀璨瑰宝,对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历史文化都发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老子在综合继承中国殷商以前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以“道”为核心概念,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创建了探讨宇宙存在“始源”问题的哲学理论体系。它涵盖了自然界、精神界、社会界和人生的各个领域,统摄了宇宙论、社会论、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历史观以及政治哲学、生活哲学、军事学、人体科学、生态学等多学科为一体,体现了人类心灵的最高智慧。老子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文化资源,也必将成为世界文明相互交汇的凝聚点,老子思想更是人类精神回归的家园,是解决当代人生存诸多问题的思想宝库。

3、结论

老子“道法自然”的见素抱朴思想,对推动人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绿色之道,构筑天人合一的新观念,具有重大作用,是促使人类化解纷争、消除成见、走向和谐的思想行为基础,意义十分重大。人类进入二十世纪,要想解决人类社会问题,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人类本身的矛盾,需要一个具有无限包容的思想理论根基。《道德经》具有和谐的思想理念,又对世界的本源性做出了深入的探求,可以承担这一历史使命;儒家(孔孟)追求社会伦理秩序和人的仁义道德实践,道家(老庄)向往自然状态,个体自由。儒道相互补充,共同构筑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家园;老子以“无”释“道”,论述了道体与道用的形上属性,以及老子如何以“道相”、“道微”阐发道化的人格典范;《道德经》表达的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深刻的启示,所阐发的价值观是彻底的反物质主义的,也是坚决反对唯理智主义的,反对滥用智能和技术的。从生态主义视角看,老子思想是最符合生态学的,最符合生态规律的文明;道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哲学是道的主干,儒家是表层结构,道家是深层结果。以道为安,以和为贵,以人为本,是道哲学的深层次结构。老子的文化贡献是多方面的,尤其是,老子讲求道法自然、保护生态、崇尚节俭,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理念,为人们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导向,可以成为解决人类面临危机的智慧源泉,特别是老子的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处的观念和理论,体现了对整个人类前途和命运的终极关怀,对人类解决目前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对人类走出目前的困境,具有深远的意义。深入研究老子文化中蕴含的科学极想想和科学精神,对于今天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老子.庄子》,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11月出版

2.李泽厚,《美学三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3月第二版,p45

3.转引自胡经之 王岳川主编 《文艺学美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4月 P306

4.见《2010洛阳老子文化国际论坛举行》,《洛阳日报》,2010年9月11日,一版,头条新闻。



起名专家专业的命理起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