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专家
首页 > 儒家

(学者推荐)葛艳红:儒家文化中蕴涵的创新思想

时间:作者:起名专家

(学者推荐)葛艳红:儒家文化中蕴涵的创新思想

作者简介:葛艳红(%’#’$),女,河南商丘人,郑州大学科技哲学专业硕士生,主要从事科技与创新面的研究。学院学报+123/.456,78/938-29+00848要:儒家文化中蕴涵的创新思想,儒家的自强不息的精神、理性精神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精神,对我们的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启发意义。关键词:儒家文化;创新思想;理性主义精神中图分类号:E!!!>创新创新一词含义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之意。现代人类社会中,创新一般指人类的创造性劳动及其成果,或者说指能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而创造出来的有价值、前所未有的新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等。严格地讲,创新包括创造和求新,或说是以独创为核心、创造与革新相结合的复合概念。创新是与人类社会相伴随的,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和规律,因为人类社会要生存和发展,就不得不不断创新,且创新活动贯穿于人类社会的整个实践活动。考察人类社会发展史可看出,正是人类社会在方方面面的创新,尤其是在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创新的推动下,人类社会才得以进步发展,社会形态由低级螺旋式上升进化到高级。文化文化是一个极为庞杂的概念,它涉及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要给它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几乎是不可能的。

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这里讨论的文化主要指精神文化。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社会文化传统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沉淀下来的、相当稳定的、成为习惯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人们可能一下子难以找到它的全部根源和看到它的直接后果,它却深刻地、渗透性地影响到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各个方面和角落。文化作为一种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具有广泛性、普遍性和深层性的特点。它横向拓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支配人们的头脑来影响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它纵向蔓延,深入到人们意识的层次中去,化作主体的内在、自觉和本能行为。因而个体永远不能从自身来理解,他只能从支持他的并渗透于他的文化的先定性中获得理解。人是一个文化的动物,是文化铸就了人。因此,文化是一种不可逾越的社会力量,人生来就面对着既定的文化环境,因而传统的文化必然浸润于人们的行为举止、思想观念之中,以至人们的言行举止无不深受这种传统的熏陶,并潜移默化为他们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经过历史的积淀形成的强大的心理定式,制约着人们的日常行为,并影响着人们所从事的一切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

儒家思想发展过程知识框架_儒家音乐思想_佛家道家儒家核心思想

对于儒家的思想,我们不应简单地视之为封建的东西,而应该客观地、历史地对待,努力挖掘其中的合理因素,为我们构建创新型国家提供历史的借鉴和传统的思想资源。二、儒家文化中有关创新的若干思想意识儒家文化铸就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当今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全局性。这种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精神以及国民素质的竞争。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在研究世界文明史时发现,埃及、巴比伦、波斯、罗马等几个有名的古帝国的文明先后陆续消亡了,只有中华文明生存并延续下来。对此他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为什么中华文明会成为世界上惟一幸存至今的文明?究其原因最重要的就是由于强大的民族精神的维系。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迟早会成为别国的附庸。中国是一个文化底蕴丰厚的国家,素以文明礼仪之邦著称。悠久的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培育了崇高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勤劳吃苦、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在世界各民族中是十分突出的,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岁月中薪火相传、继往开来、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

几千年来儒家文明积淀下来的“刚健有力”、“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兼容并包”的开放意识等民族精神儒家思想发展过程知识框架,像黄河长江一样,一直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基因,一直延续到今天。自强不息的精神不是孤立的,它既是以强烈的忧患意识为基础,又与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相伴随。史料证明,中华民族早在很久以前就形成了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思想,《周易》“时”的哲学就是有力的佐证。《周易》认为人生的开篇就在于奉天明时,对其所处的宇宙之时和社会之时有明晰的认识与把握。继而,人可以主动地顺天而乘时、应时,人完全可以通过对时的主动回应,使自己成为能够顺利驾驭现实时遇的主体性存在,通过积极主动地乘时、应时而进德修业、崇德广业,以成盛德大业,开拓人自身理想的生存与发展的天地。《周易》认为顺天应时的理想状态为与时谐行。综观天下增益之情,都是配合时机而自然进行的。人们在掌握了“时”的规律后,就可以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主动把握时机,强调变异和革新沿着“与时偕行”的思路,必然地提出“日新”之见:“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与时偕行”、“革故鼎新”的思想,成为中华民族与时推移、变革创新精神的思想源泉。

儒家文化的理性主义精神儒学与创新的精神有契合一致之处,主要表现在其理性主义精神上。理性主义精神是创新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现代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它要求人们克服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借助于冷静的思考,运用逻辑、概念、推理等理性认识的方式来把握客观世界的本质,从而形成知识以武装人们的头脑。这是人之区别于动物的生存方式的重要标志之一。人类自始至终面临着两大矛盾,即人与自然的矛盾和人与自然的矛盾。如何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就成为人类两大永恒的主题。因此,人类知识的积累也不外从两个面展开:自然科学技术———以处理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要内容,它要求人以理性思维的式把握自然世界的内在联系和运动发展;以伦理为核心的社会科学———以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主要内容,它主要思考和解决的是关于种种和睦、礼仪、公平、正义等人事问题。西方理性主义和儒学理性主义都假定了规律的普遍性和可知性,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儒学理性主义和西方理性主义在知识的对象问题上是相通的。对中国文明,尤其是对中国古代科技史有深入研究的李约瑟曾说:“道家对自然有很深的兴趣,但它不相信理性和逻辑。而墨家和名家对理性和逻辑坚信不移,但他们只是出于实用的原因才对自然有兴趣。

法家和儒家则对自然毫无兴趣。”应该说,这一解释颇有见地,但它同儒学的情况还稍有出入。实际上,一些儒学思想家们不仅不排除自然之作为知识的对象,而且把对自然的认识同人的生活实践相联系。例如,荀子曾提出应“治天时地材而用之”(《荀子天论》)。此外,尽管儒学所关注的主要是人或社会,但儒家学者们常常反思自然科学所取得的进步———这在宋明理学中尤为明显。用李约瑟自己的话来说,“新儒学(指宋明理学———引者)的世界观与自然科学的世界观是极为一致的”儒学的理性主义精神,集中表现在儒家对自然和科技的探究上。儒家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文 化体系,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无不在它的思考范围之 内。在这个思想文化体系中(学者推荐)葛艳红:儒家文化中蕴涵的创新思想,既包括着儒家对社会的 政治和伦理问题的追求和沉思的结果,也涵盖着儒家 对自然规律和科技作用的关照和反思的结晶。 从儒家发展的历史看,儒家的创始人孔子首先是 一个教育家,他以培养君子为教育的目标,以教授 “六艺”为内容,其中也包括科技知识。尤其是孔子 所整理的典籍中,包含了丰富的科技知识,这是可以 肯定的。孔子之后的荀子以及撰著《易传》的儒家学 者都曾深入地研究过自然和科技,从而建立了儒家的 阴阳五行自然观、气论自然观和八卦自然观,这些都 是春秋战国时期科技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代儒家在当时科技体系形成的背景下,较多地 参与科学研究。董仲舒建立的宇宙论体系既有其政 治目的,又是以当时的科技状况为依据的。经学家所 研究的儒家经典中,包含了丰富的科技知识,而且,经 学家还在此基础上作了发挥,进一步研究自然、研究 科技。 宋代理学是在古代科技发展到高峰的背景下形 成的。在这一时期,科学家深入探讨了自然之理,这 是宋代理学产生的科学基础。宋代理学家大都研究 过自然现象,尤其是朱熹还在科学上作出了重要的贡 献。在自然观上周敦颐的“太极”、邵雍的“ ”、张载 的“气”,以及二程的“理”,都具有自然之理的内涵, 朱熹则进一步把理、气统一起来,建立了“理一分殊” 的自然观。与此相联系,朱熹的格物致知论包含了格 自然之物的内容,因而也与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并 葛艳红:儒家文化中的创新思想且对科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明清儒家的主要任务是展开对官方化的程朱理 学的批判,以“经世致用”之学,重新建立新的儒学体 系。在这一过程中,明清时期的一些儒家依然继承了 以往儒家关注科技、研究科技的传统,并且有所发挥。 从明中期的王延相到明清之际的顾炎武、黄宗羲,都 强调研究自然、研究科技,而且自己对科技也作过深 入的研究。

尤其是明清之际的儒家,在吸收西方科技 方面所采取的态度是较为积极的。清朝中期的一些 儒家在汉学的背景下,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依然积极地 研究科技,推动科技的发展。 因此,从儒家发展的历史看,无论是原创时期的 儒家,还是后世的儒家,无论是科技迅速发展时期的 儒家,还是科技进入衰退时期的儒家,大多数儒家学 者都关注科技,并在一定程度上研究自然,以及科技。 有些还取得了一定的科技成果,甚至成为那个时代的 科学家。 从儒学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可以看出,儒家文化的 理性主义精神在促进科技的发展和创新中有重大作 儒家文化的和谐共存的思想技术创新作为企业的一种重要的技术———经济 行为,从一开始就表现为某种利益诉求,技术创新主 体的价值取向深刻地决定着它的行为方式及后果。 技术创新的传统价值观把效率的提高和物质财富的 增长作为它追求的惟一价值目标。这与工业经济发 展的内在驱动力是一致的,对于推动前工业经济的增 长起了积极的作用。技术创新的传统价值观有其存 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随着创新技术的发展和一系 列全球性问题日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生存,它自身的 缺陷也逐渐凸现出来,并最终陷入了困境。它的合理 性日益丧失,正面临着各种困境的严重挑战。

人们对 自然只有掠夺与征服儒家思想发展过程知识框架,没有尊重与保护。技术创新的 传统价值观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为制服与被征服、 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把自然的价值归结为“工具性 价值”或“消费性价值”,技术创新主体的生产活动与 自然的关系就变成了一种外在的、对立的关系。技术 创新与自然生态相协调的问题几乎从未进入过技术 创新的价值目标体系。这种技术创新是一种单纯封 闭的技术体系,没有从经济———社会———自然的整体 联系来考虑其实践方式。对它的生态后果缺乏全面 的评估儒家思想发展过程知识框架,更匮乏人道价值的关注。社会实践和历史发 展的理性要求技术创新要进行价值转向,要从西方的 “主客二分”的二元观转为儒家所倡导的和谐共存的 自然观。 对于儒家所倡导的和谐共存的自然观,著名中国 科技史专家李约瑟给予充分肯定。他的《科学思想 史》将儒家自然观思想观念概括为“有机自然主义”。 他在谈到中国人对自然界的态度时说:“关键的字眼 始终是‘和谐’。古代中国人在整个自然界寻求秩序 与和谐,并将其视为一切人类关系的理想。” 认为这种观念对日后指引人类社会有十分重要的贡献。他指出:“问题是人类将如何来对待科学与技术 的潘多拉盒子?我再一次要说:按东方见解行事。

” 李约瑟的大量文献都展示了他对儒家的与自然和谐 共存的观念的高度评价。他在发现了逻辑分析思维 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越来越多的局限性之后,认 为东方传统的注重整体性、关联性和协调性的思想观 念日益显示出现实的价值 从二元对立到和谐共存的自然观克服了过去那 种只看到自然“消费性价值”的思想,同时把自然的 生态价值考虑在内,意识到生态价值对人类的任何活 动的意义都是绝对的。这种自然观认为技术创新在 对待自然的态度应是理性和克制的。它应正视自然 资源的有限性,并在实践中着眼于降低消耗、节约资 源、提高效益,促进清洁型生产,充分考虑到自然界对 污染物吸收的有限性。它提倡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 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尽量减少,使服务或产 品的生命周期中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少化。 三、结语 文化是决定一个民族国际综合竞争力的最终力 量,对一个民族的创造精神的影响是深远的,是其他 任何因素都无法比拟的。在某种程度上,一个民族文 化的状况(学者推荐)葛艳红:儒家文化中蕴涵的创新思想,决定着这个民族的创新的状况。儒家文化 的一些思想观点,对于我们今天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具有很多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潘吉星" 李约瑟文集[’]" 沈阳:辽宁出版社,%&()" 中国技术思想史论[’]"北京:科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雷新超】



起名专家专业的命理起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