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专家
首页 > 道家

逸然讲大学|中国人成长第一课(第40篇)

时间:作者:起名专家

逸然讲大学|中国人成长第一课(第40篇)

点逸然斋→主页右上角→设为星标

这是逸然斋的第40篇文章

逸然讲大学 | 中国人成长第一课

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的区别_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的区别_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的区别

在上期的课程中,我们讲到了儒家并非仅仅是思辨层面的学术研究,还拥有系统的生命修养工夫。不熟悉的朋友可以再温习一下。今天主要跟大家说一说有关“静”的话题。

说到静,就想到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人物——诸葛亮。孔明先生在给儿子写的《诫子书》中有一句名言,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是孔明先生对孩子的谆(zhun)谆教诲,也是他一生的修养所在。

因为《三国演义》的影响,诸葛亮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其实抛开小说,诸葛亮一样是历史上最值得尊敬的人物。比如唐代根本没有三国演义,大诗人杜甫就有诗句,诸葛大名垂宇宙。

诸葛亮一生中写下的文字,被后人编为诸葛亮集,无论是从文集中,还是在实际的表现上。诸葛亮都被后人认为是真正拥有儒家精神的人物。因此,在宋代明代,祭祀孔子的时候,诸葛亮也是陪祀之一。

这里就会有个问题,主要是当代人的问题。诸葛亮为什么算是儒家?

我们现在看电视或者游戏中的诸葛亮形象,羽扇纶巾,还能呼风唤雨,特别像道士的形象。而且我们刚才讲“宁静致远”,道家特别强调“静”,所以有人会认为诸葛亮是道家。还有人觉得诸葛亮是非常杰出的政治家,而且特别讲法治,所以诸葛亮应该属于法家人物。

会有这些问题,其实是对中国文化了解不够全面。

首先我们来讲法家,中国历史上的法家,和我们现在讲的法律其实并不一样。我们不要看到一个法字,就想当然的认为都是一样的。法家的法,是纯粹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是一种没有人情道德的,韩非是法家集大成者,在他的代表作《五蠹》中说到,

行仁义者非所誉,誉之则害功。工文学者非所用,用之则乱法。

也就是说,对于讲仁义的人不应该称赞,称赞了就会妨碍功业。有文化的人不能用,有文化有思想不听话,就会破坏法治。

而且法家的法,是纯粹以奖赏为利诱,以刑罚为压迫的制度。韩非继续说到

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的区别_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的区别_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的区别

今人主处制人之势,有一国之厚,重赏严诛,得操其柄,以修明术之所烛,奚待于不欺之士?

如今君主处于统治地位,拥有整个国家的财富,完全有条件掌握重赏严罚的权力,可以运用法术来观察和处理问题,何必需要诚实守信的人呢?

故明主之道,一法而不求智逸然讲大学|中国人成长第一课(第40篇),固术而不慕信,故法不败,而群官无奸诈矣。

所以明君的治国方法,在于完全实行法治,而不需要有才智的人;牢牢掌握使用官吏的权术,也不用欣赏忠信的人。这样,法治就不会遭到破坏而官吏们也不敢胡作非为了。

韩非只是提出了理论,真正有实践的是他的师兄李斯。

李斯为秦国丞相,我们看一下他主导之下的秦政

今皇帝并有天下,別黑白而定一尊。

黑白就是是非善恶,不需要有是非善恶,只要听话就行。怎么让人听话呢?当然是用重刑。

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

只要不是秦国写的史书都烧掉。这样秦国以前的暴政就没人知道了。

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

只要有两个人在一起谈论《诗经》《尚书》之类的,杀了扔街上示众。

以古非今者族。

敢说当今政府不好,杀全家,诛九族。

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

如果哪个政府官员敢不执行,同罪,一样诛九族。

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史記·秦始皇本紀》

你不需要有自己的思想,只需要知道有哪些规矩要遵守就行了。

这就是著名的“焚书坑儒”,因为儒家讲是非,讲正义,讲人性。这些都是法家所反对的。但是这些才是人真正向往的,那怎么办?就是杀人,这些人精神上是打不到的,就直接从肉体上消灭。法家的法治,这是一种绝对的高压制度。

我们现在很多人看历史,总喜欢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评论。我们在之前的一期中讲如何读书的时候讲过,把自己带进去,设身处地的想一想,这样才能更好的做出评论。如果你生活在秦朝,生活在一个走在路上,听到有人说了一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你就要赶紧报官,带人去杀他全家。因为如果慢了,可能就会有其他人来诛你九族了。如果你在这么一个时代,不知道是否还会像现在一样,对秦始皇,对秦国歌功颂德,推崇备至。

法家无人性,所以大家会发现法家的代表人物,像商鞅,像李斯,后来都死的特别惨。掌权的时候杀人太多,杀的太狠,一旦失势,别人的恨意就反噬回来了。

诸葛亮跟他们截然不一样,诸葛亮的法治是基于道德的法治,这其实是儒家礼制的精神。比如大家都熟悉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马谡触犯军令,所以依令当斩。诸葛亮虽然万分不舍,但是依旧斩了马谡。但是斩了马谡之后,妥善的安排其身后事。包括下葬,对家人的安排等等。这都体现了人心道德在里面。

如果是韩非李斯的法家,通常的做法是把马家全部杀掉。

中国历史上的礼与法都是管理制度,区别在于,礼制是从人心道德出发,目的是使人向善。对于儒家来说,如果一项制度的制定,违背了人心道德,那这项制度就有问题。就是需要改正的。

而法家的法治唯一的目的就是让人听话。对法家来说,不管什么样的制度,你只要听命令就可以。不需要有疑问,也不能有疑问。

简单说了下法家,我们再来说道家。道家和儒家都讲“静”,儒道作为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自然有想通之处,同时也有不同的地方。

相同之处在于,儒道都讲“天人合一”。区别在于,达到天人合一的途径不同。道家更重天,静到极致是为虚,把人合于天地之中,而儒家更重人,反身自求,把天地合于人性之中。

同样讲天地,道家讲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儒家讲

“天地之大德曰生”,

从人的角度来看,可以从天地自然养育万物之中,体会到生命的价值。

道家讲天地,就仅仅只讲天地自然的各种现象,天地是一直运行的状态。

而儒家,要在此现象之中,讲到人可以从中学到的价值,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就是儒家从中看到的德行。

我们可以说道家的道在天地自然,而天地是极其广大的,所以道家的道是大而远的,是人根本了解不了的。

《老子》上说: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而儒家的道在人心人性,人性在日常细微处,是人人皆有的,人人都可以去做的。所以《中庸》说:

道不远人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的区别,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如果从人生的角度来说。

道家认为人应该师法天地自然,天地自然是什么状态,天地自然就是动静之间反复的状态,用现在科学话来讲,宇宙在大爆炸之前,奇点状态就是静的状态,后来宇宙大爆炸,产生了宇宙,这就是动态,这个动态是持续的,宇宙是不断扩大的,扩大到一定程度之后,要再往回缩,最终再缩回奇点。最终又回到了静态。动是实际存在的,静是虚的。奇点不可知。

人世间的一切是非善恶,在天地自然的角度,都是虚的,所以人要学习自然,就不应该重视这些,

庄子说:人相忘于道术,鱼相忘于江湖《庄子大宗师》

道家讲静,就会讲到虚,在这种静虚的状态之下,才是合天道的。

而儒家并不这么认为。《中庸》讲人道应该是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也就是人应该是明是非善恶,并且坚定的去恶扬善。这种状态才是合道的。

宋代理学开山是周敦颐,周敦颐在他的主要著作《太极图说》中写到

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的区别_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的区别_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的区别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

儒家讲静,更多的是讲内心一种坚定不移的状态。

了解了这其中的区别,我们才能更准确的理解诸葛亮。

我们可以说诸葛亮学习过道家的思想。其实不只是道家,包括我们刚刚讲的法家,包括兵家,纵横家。诸葛亮肯定也都学习吸收了他们的理论知识。

如果我们仅仅从思想知识这个层面来看,当然就会认为诸葛亮是道家或者法家。其实这一层是不够。我们应该再深入一层,来看一下诸葛亮安身立命的根基在哪。一个人可以学习运用很多不同的知识,但是他的信仰,他心灵的寄托在哪。需要看他面临重大问题时的人生选择。

《论语》中记载了曾子这样一句话,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就是曾子认为,可以放心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安心的委托他代理国家政事,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不动摇屈服,这样的人是真君子。

诸葛亮就是这句话的最好示范。大家想一下白帝城刘备托孤时的情况。在关羽,张飞,刘备相继身死,后继无人,蜀汉风雨飘摇之际,诸葛亮可以说是蜀汉唯一的精神支柱,他只要身退,蜀汉估计接着就会分崩离析。但是他没有,他只身擎天,挽狂澜于既倒,以生命为代价,为蜀汉续了数十年的国运。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诸葛亮用生命做出的承诺。这种精神来自哪里?来自曾子讲的另外一句话。

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这是曾子讲的儒者的人生追求。以仁为自己的责任,儒家讲的仁,不仅仅是个人的道德修养,也是一种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只要一息尚存,对仁道的追求就不可松懈,对充满人性关怀的理想社会,亦需要为之奋斗终生。

我小时候不太理解这些。所以会觉得诸葛亮是一个很矛盾的人。既然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为什么又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呢?这不是很矛盾的吗?

后来,随着认识的加深,我才理解诸葛亮最值得令人敬佩的地方。不在于他多智近妖,而在他淡泊宁静的修养上面。

诸葛亮与刘备隆中对时,说的就是天下三分。他很清楚他一生的时事很可能就只能三分天下。人力时有而穷尽,刘备基础太差。诸葛亮如果不是淡泊明志,而是对功名有所追求,天下诸侯,选谁追随都不应该选刘备。而之所以会选择刘备,一定不是从功名的角度选的。就像我们在前面几期讲过,儒家很重视政治,但是儒家参政并不是对功名的追求,而是为了更好的弘道,去建立一个让人更有尊严,更有道德的社会,所以对君主有所要求。

诸葛亮选择诸侯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的区别,也是一样的。刘备当时有什么?兵,将,地盘,背景关系?什么都没有,什么都缺,只有一样算是刘备集团的特点,也是诸葛亮最重视的“信义着于四海”。对有的人来说,这是一句很空的话。但对儒家来说,这才是最重要的标准之一。一个讲究仁义忠信的社会,才是值得去选择,值得去托付,甚至值得去拼命的。

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的区别_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的区别_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的区别

因此,就算诸葛亮明知道,以他之能,选择刘备终其一生也就三分天下。三分天下之后还能一统中原,这个概率可能就不那么大了。但是他依旧出山,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就是“明志”。非常清楚自己的志向到底是什么。

我们想象一下,当我们做一件事情,发现他快失败了,做不成了时候,是什么心态的。很焦躁不安,很沮丧对吧。如果告诉你,一件事情,成功的希望很小,你还会去做吗?你能做的长久吗?

但是孔子能,周游列国,处处碰壁,还挺开心。“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因为“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哉”。诸葛亮也能,在绝境之中安然行走,是因为心中宁静,因为“宁静”所以“致远”,远到什么地方呢?远到生命结束为止。于是才有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今天,我们通过诸葛亮,跟大家简单讲了一下儒道法三家的区别。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诫子书》

行仁义者非所誉逸然讲大学|中国人成长第一课(第40篇),誉之则害功。工文学者非所用,用之则乱法。

今人主处制人之势,有一国之厚,重赏严诛,得操其柄,以修明术之所烛,奚待于不欺之士?

故明主之道,一法而不求智,固术而不慕信,故法不败,而群官无奸诈矣。

——韩非《五蠹》

今皇帝并有天下,別黑白而定一尊。——李斯

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史記·秦始皇本紀》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中庸》

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中庸二十一章》

人相忘于道术,鱼相忘于江湖——《庄子·大宗师》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周敦颐《太极图说》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的区别,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信义着于四海——《隆中对》



起名专家专业的命理起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