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专家
首页 > 道家

(每日一题)两化的逻辑接寺

时间:作者:起名专家

(每日一题)两化的逻辑接寺

(1.中国海洋大学基础教学中心,山东青岛;2.山东省嘉祥县第四中学,山东嘉祥;3.山东省莒南县第三中学,山东莒南)【摘要]萧蔗父先生作为学养深厚的学者,对传统的。儒释道’文化提出了富有创建的思想。看到了。儒释ir元分化,儒家的伦文主义,道家的隐者异端风骨,佛家的思辨哲学;也看到了“儒释道”思想的多维互动,即相互影响,吸收和涵化。这些研究为萧先生寻找最终的“历史接舍.F作了准备,回归到了。两化的逻辑接.寺’.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与西方先进文化的中国化,是有历史责任感和现实感的跨世纪哲学思考的独得之见。[关键词]萧菱父;儒释道;多元发展;多雏互动;逻辑归宿[中图分类号】B22[文献标识码】009-5489(2011)04--0005-01萧蓬父先生是一位学养深厚、享誉海内外的知名学者,先生‘文献通考》中指出的“道家之术,杂而多端”的思想,以接着讲下极其深厚的功底,通过浩繁的史料梳理,对构成传统文化的三去的文化继承传统指出了道家的内部分化。他通过对蒙文通先主流思潮儒释道,从自己独有的角度作了诠释,提出自己新的生的学术研究,指出道家学风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突出表现在识。

他的一句诗似乎可以朦胧表达其思想核心,即“漫汗通观其对道教进行理论化建设的过程中,大量吸收了儒、佛的思想,道曹洞宗与道家思想,从容涵化印中西”。揭示出真理是相对的、有层次的,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有局限性,1、“儒释道”的多元发展应该不断超越这种局限,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萧先生多次强调,要抛弃把传统单一化、凝固化、儒家化的1.2.2道家一脉相承的隐者异端传统。萧先生指出,道家独偏见,认为传统文化是多源发生、多元并存、多维发展的,道家、特的风骨,“他们退隐在野,贵己养生,不慕荣利,乃至傲视王侯,家思想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多元”:一因而有可能较多的接触社会现实,了解民间疾苦,或成为‘以德面,是指儒释道各按自己的学脉源流“三元”发展,有着自己的抗权’、‘以道抑尊’的代表人物”这种影响力主要表现于他们的内在稳定因素,即传统因素;另一方面,是指儒释道在各自的发异端思想,坚持道法自然,反对伦理异化。萧先生把道家的“道其内部有多元分化,用萧先生的一个字概括就是“杂”。在法自然观”从两个层面进行了分析:一方面,由自然哲学导向生萧先生那里“杂”,不一定是坏事,也不一定是贬义词,而是一种命哲学,对化解现代文明危机,充实生命价值具有重要启示。

另更高层次的学术境界和学术追求,体现的是一种文化包容意识一方面,由自然哲学导向社会哲学,他们昂扬主体自觉意识,否和多元开放心态,是其思想保持生命活力,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定封建纲常名教,反抗政治异化和伦理异化现象,对社会现实和1.1儒家传统的研究。对于儒家的传统,萧先生运用矛盾两社会矛盾从不同的侧面进行了批判和揭露,追求自由民主,并逐分的观点进行考察,以求真为目的(每日一题)两化的逻辑接寺,运用“科学理性”的工具进行渐发展到明清之际“破快启蒙”思想,开启了思想启蒙曲折道路.辑推演。从内部看到了儒家学说的多元分化,从外部总结了1.3佛教的思辨哲学。儒家传统的历史统一。1.3.1佛教的多元发展。佛教作为从印度传来的外来宗教,1.1.1“历史上并不存在统一的儒家,也不存在一脉相承的儒其在中国的传播,既要适用中国的社会状况,又要有其发展的理家传统。”萧先生不认为有统一的儒家传统,他以时间为维度,分论适用性,佛教的大乘佛教正是在这两者的促进下,得以发展。三个阶段对儒家在同一时代、不同时代的分化作了分析。第一一方面(每日一题)两化的逻辑接寺,佛教在中国内部多元发展曹洞宗与道家思想,由于各家取舍不同,出现了阶段,孔子死后的战国时期,儒分为八,子思、子张、颜氏、孟氏、华严宗、禅宗、石头禅、曹洞宗等不同的宗派。

另一方面,佛教经漆雕氏、仲良氏、孙氏、乐正氏,如果加上曾子和子夏,就有lO由中国传播到了东亚和东南r哑各国,以及日本、美国和俄罗斯等他们都对孔子学说做不同的选择,自成一家,甚至相互攻讦,势国,佛教在世界范围内也呈现了多元发展。不两立。第二阶段,汉代时,在独尊儒术的大背景下,儒家在经1.3.2佛教哲学的思辨结构。对此,萧先生一方面从马克思书问题上发生了分歧,分为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今文经学内部主义哲学本体论的角度进行分析,他认为“佛教是一种唯心主义又分为“三家诗义”与“公羊春秋”的学术争论,后来甚至演变成本体论以及对于本体的证悟论”。另一方面主要是从哲学史的为政治诛杀。第三阶段,宋元明清时期的多家儒派之争。总之,角度,萧先生是从缘起论、中道观、二谛义、证悟论四个侧面进行儒家学说可谓异说纷呈,各具特色,人们都各自按自己的学术认的。缘起论认为,任何事物都与周围事物处于一个关系网中,没识和需求,对儒家传统作着多样性的诠释。有独立性,不能自主,没有自性,由此便得出“空”,所以佛教中的1.1.2“诠释的多样性,不排斥诠释的对象仍具有历史的统一“空”,不是虚无,而是一种普遍的相对性。所谓中道观,就是要性。

”据此,萧先生指出了儒家传统发展的四个阶段“原生、衍生、去除偏见,去除片面性,从本体论上说,就是既不能执“有”,也不变异、衰落”。对这四个阶段,萧先生作了一分为二的分析:一方能执“空”,看似是辩证法,实际上是由非科学的抽象走向了神化面,他认为原生的儒教具有最质朴的一面,强调人的道德教化作了的绝对,走向了辩证法的反面。佛教的二谛义,是把人的认识用,追求社会的和谐秩序;另~方面,儒学的发展也使宗教纲常进行多层次的分析,“最后落脚到取消人的认识,取消正常人的理日益绝对化,并不断走向否定人的主体价值的伦理异化,萧认识”。证悟论是佛教抓住我们的认识,包括感觉、理智、语言、先生把这种伦理异化称作“伦文主义”。萧先生力辟新的视角,范畴、逻辑等的局限性和相对性,夸大这种局限性,取消、剥夺人通过儒经、儒行、儒学、儒治论述儒家传统,提供了一种区别于以的认识能力,通过宗教磨练,达到精神世界的突变,实现认识的往学说的新诠释,使其历史统一性的论述更具说服力。、飞跃。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佛家思辨结构,无疑是走向了真1.2道家的隐者异端传统。萧先生突破学界的传统模式,对理的反面,但其中内涵的辩证思维有很深的理论意义,值得我们道家自身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在其深度和广度上作了一次思考和研究。

一年第四期新的尝试,对道家思想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一家之言。2.-儒释道”的多维互动1.2.1道家思想的内部分化。萧先生继承了马端临先生在在对“儒释道”思想的研究中,萧先生十分注(下转第37页)作者简介:周美晓(198£0,女,中国海洋大学基础教学中心,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当代中国社会研究;张海玲,山东省嘉祥县第四中学;李登华,山东省莒南县第三中学。万方数据泛滥,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保险行业形象。人们对保险公合规工作制定更加严密的规范经营制度和法规,并加强现场实司不信任。时监管力度;加强处罚力度,发现违规行为,从严从快处罚;加强3.4竞争主体之间为了争取更多的保险业务收入,违规和无行业之间的监督和自律,提高全行业合规经营的自觉性;加强社 代理资格的代理机构或代理人发生代理关系,并支付超额的中 会宣传,树立行业形象,保护行业利益,打击非法中介。 介费用。 挤占了公司内部展业员工的工资、费用,待遇、福利明 4.3进一步科学制定合理费率,挤压高利润空间,让利于客 显下降。使对自己的展业团队逐渐边缘化,影响员工的展业热 户。压缩保险公司违规操作空间,迫使经营者合规经营。 长期发展,影响员工队伍的稳定。

4.4 保险公司的各级决策机关、管理部门,应加强市场调研, 3.5 长期违规操作,吃单、埋单,套取费用,脱离程序的管控, 结合当地经济实际状况,制定科学的发展目标。合理地下达全 造成内部账务混乱。滋生“账外账,小金库”,给经营者贪污、腐 年保费任务、利润目标。在考核制度上,在费用、薪酬上向业务 败留下制度上的漏洞。一线倾斜,鼓励基层公司参与正常的市场竞争,支持基层公司合 4、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走合规经营之路 规经营。保护基层公司干部。提高基层公司的管理水平,提高 合规经营是稳健发展之本。广大的保险经营者、从业者。特 对社会的服务能力。 别是人保财、太保财、平安财等一定规模的公司,作为财险市场 建设良好的合规文化,促进行业优化流程管理、强化内部控 的领军公司。必须带头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理论,深刻领会科 制、防犯经营风险、实现稳健经营,需要保险监管机构、保险公司、 学发展的重要意义曹洞宗与道家思想,树立合规经营意识,坚持合规经营理念,走 保险从业人员共同努力,也是保险业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之路。 合规经营发展之路,才能保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4.1思想上要认识到位,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走合规经营之 【1】魏薇.金融监管立法日趋成熟——解读新《保险法修订草案》叨. 中国金融家,20 08 路。

公司或公司经营者,要统筹兼顾短期利益与长远目标的关【2】夏益国.中国保险业规范发展的新起点——写在新《中华人民共 系,树立大局意识,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努力 和国保险法》颁布 实施之际 】.中国保险,2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3】熊悠云.浅谈保险企业如何应对新《保险法》带来的巨大挑巍一 4.2监管部门要尽快出台合规管理指引,统一规范保险行业 基于风险管理的角度【J】.经营管理者,2009.16. (上接第 页)重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指出了中国文化“尚杂”、3.2 西方先进文化的中国化。萧先生强调对中国自己文化 和”的模式,儒释道多元存在的同时,伴随着它们之间的吸收的研究,要形成一种历史感情。这种历史感情与历史科学的严 互补。 肃性并不产生冲突,而是形成一种逻辑与形象的互补,理性科学 2.1 儒道的相黜互补。战国时期,儒道在思想上已形成对立, 与诗性生动的互补,为我们吸收和涵化西方文化,开辟一个新的 到汉代时,更是演变到政治诛杀。后期由于儒家的发展,封建正 视角和方法。对于传统“儒释道”的系统认识,也可以使我们在 宗地位的确立,而道教作为异端的学术思想的确立。但到东汉 宽容开放的文化吸收涵化中,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性。

最后需 时由于儒家名教的贬值,儒家主动吸收道家的思想,初步出现了 要强调的是萧先生对佛教中国化的问题持肯定态度,他认为佛 儒道两家的兼容互补,以企求达到“自然”和“名教”的统一。萧 教经过800年的中国化过程,已基本形成了新的、中国式的佛教, 先生指出,儒道在学术思想上的互补,反映了现实生活中某种社 这漫漫800 年必然有值得研究的各个细节和方法,这些研究成 会心理的需要,在中国封建社会中,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朝野 果会给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的西方文化的中国化,特别是实现马 之间的流动性比较大,而儒道一个作为庙堂哲学,一个作为山林 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很多有益的借鉴,这也是萧先生对后继者 哲学,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恰足以适应人们在不同境遇中的 们提出的殷切期望,期待学人的不断努力。 精神需要,可以维持 人们在处境变化中的心理平衡”。 【参考文献】 2.2儒道佛的相互吸收与完美嫁接。萧先生认为,佛教的传 】萧楚父.吹沙集.巴蜀书社,200 】萧蔗父.吹沙二集.巴蜀书社,2007 】萧蔗父.吹沙三集.巴蜀书社,200 】郭齐勇.萧菱父启蒙论说的双重意义【J】.哲学动态,2 00 【5】姚传德.林语堂论儒、释、道与中国文化【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吸纳了佛学“双遣两非”的中道观。

唐朝时期儒佛道的融合是思 会科学糊,2005.3. 想发展的主潮,佛教大量吸收儒家“忠孝”的伦理规范,禅宗不断 吸收孟子和庄子的思想。当时的儒家知识分子也自觉地消化佛 理,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等所写的《原人论》中,更是提出了“会 通“孔、老、释迦”的主张,表现了当时学人广阔的学术视野。 3、“儒释道”思想研究的逻辑归宿 萧蓬父先生重视中国传 统文化的多样性,努力发挥儒、释、 道及诸子百家中丰富的现代意义与价值。笔者认为萧先生对“儒 释道”思想研究的逻辑归宿可以纳入到萧先生提出的“两化”思 想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与西方先进文化的中国化之中。 3.1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要有一种文化寻根的现代意识。 梁启超先生对“寻根意识”中的寻根,分两个方面进行解释,(1) “有形的根”,即“中国的乡村”:(2)“无形的根”,即“中国文化中 的真道理”。所以萧先生也强调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中华 新文化的活水源头。也是据此,萧先生不同意包遵信先生对中 二。一一年第四期 华文化的全盘否定,虽然萧先生理解包先生是基于对传统封建 意识的尖锐批判,但全盘否定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思想启蒙,否定



起名专家专业的命理起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