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专家
首页 > 儒家

为什么儒家思想会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这么深呢?(图)

时间:作者:起名专家

为什么儒家思想会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这么深呢?(图)

若一民族对其以往历史无所了解,此必为无文化之民族。

说起中国古代的伟大人物,圣人孔子肯定在你想到的名单里,而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则让我们从小就耳濡目染,影响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生活。

比如每当中国人最传统的节日——春节到来之时,家家户户贴的春联、福字,往往都充满了儒家思想智慧的影子。

那么,为什么儒家思想会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这么深呢?

也许你会说,这是因为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它内涵丰富,涉及面广,从为人处世到做官政治,它对社会的各个领域发展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自然就影响了我们每个人的行为。

但儒家思想涉及面广和深只是表面答案,并没有击中本质。实际上,是历朝历代统治阶级,为了统治需要,有意选择、并改造出了涉及面广而深的儒家思想,从而适合统治需要。

中国当代重要的一位思想隐士熊逸的著作《春秋大义—中国传统语境下的皇权与学术》告诉我们,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政权,怎样看中并一步步改造了儒家思想。

下面我就从春秋战国的单身贵族期、汉朝初期的恋爱磨合期、汉武大帝的明媒正娶期这三个影响儒家思想发展的三个重要时期来让大家了解这本书的核心内容,一起来擦亮我们的眼睛,看看“儒家思想”这位姑娘是怎样一步步从单身贵族到“嫁入豪门”,走向人生巅峰的。

01 春秋战国的单身贵族期

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带领其弟子们周游列国宣传思想,其间到过卫、吴、宋、郑、陈等国,虽然儒家学术本身号称“显学之首”,却始终没有得到哪一国的君王重用,可以说是到处求偶而不得,属于典型的单身贵族一枚。

是因为儒家思想本身不够优秀吗?

并不是,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本身是成熟而有魅力的。

儒学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上至治国之道,下至人际交往与自身修养,可以说是兼顾了社会各个层面的人的需求,因此受众群体广泛,普及效果好。

那为什么儒家思想这么亲民,却得不到统治阶级的宠幸呢?

因为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儒家思想会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这么深呢?(图),思想文化大发展,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等各种学派蜂拥而出,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最辉煌灿烂的学术局面——百家争鸣,导致儒家思想的竞争对手太多。

而面对五花八门的学术思想,基本没有诸侯国国君会选择儒家思想。为什么没有国君选择儒家思想呢?

而面对五花八门的学术思想,基本没有诸侯国国君会选择儒家思想。

为什么没有国君选择儒家思想呢?想要知道这个答案,就先得理解国君们是怎么选择学术思想的。

英国经济学家科斯曾说过,一项有价值的资源,不管从一开始它的产权谁属,最后这项资源都会流动到最善于利用它、能最大化利用其价值的人手里去。

这也是诸侯国国君选择学术思想的标准——价值最大化,一种思想跟它当时的需求契合度越高,就越能被国君采纳。

这就好比人们选择银行办事,哪家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方案最贴合人们的需求,人们才往哪家去。

比如农业银行,最初就最迎合农村老百姓的需求,而中国银行,最初则最符合出国留学生的需求。

如果哪家银行没有达到人们的需求,那么你再优秀,就算是世界500强,净利润很高,跟人们也一点关系都没有。

春秋时期的儒家思想虽贵为“显学之首”,但就如同一家没人选的银行一样——没有哪个诸侯国君认为它能够为巩固政权所用。

而春秋时期的儒家思想就是没有达到任何国君的需求,所以成为了没人选的“银行”。

那为什么说儒家思想达不到国君们的需求呢?

因为儒家思想首推的是周朝的制度,克己复礼、“仁义礼智信”。

“仁义礼智信”虽然在太平盛世的时候是很好的治世之学。但自平王东迁雒邑后,周王室的地位便开始一落千丈,周朝已没落,太平盛世不复存在,导致儒家也没了市场。

春秋战国时期,是弱肉强食的年代,诸侯各国讲究军事速度,追求精准打击,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仁义礼智信”的思想对统治者来说未免显得有些软萌了。

举个例子,宋襄公之仁的故事想必大家可能听说过。

宋、楚短兵相接时,楚军在过河,这本是射杀敌军的大好机会,可是宋襄公却说,我素来以仁义练兵,训练士卒的时候也常常告诫他们不要忘了这点。

于是,宋襄公一直没有进攻,一直等到楚军上岸了儒家思想由谁创立,摆好了阵势以后,宋军才开战。最终不低楚国,被楚国杀了个片甲不留。

襄公坚持仁义的做法在战场上除了降低军队士气,对打仗可以说没有一点用,不合时宜地讲仁义,不讲战术,注定只能以失败告终。

诸侯国称霸的欲望是随着实力的增强而增长的,一旦开始形成便只有抑制不住地膨胀为什么儒家思想会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这么深呢?(图),想要称霸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便是付诸军事战争,有战争就有杀戮,有杀戮便不再有仁义了,讲仁义的结果就只能是如宋襄公一样没有好下场。

而法家、兵家思想就与儒家思想明显不同。

像法家思想号称是“血染”的思想,鼓励人们为理想献出生命,鼓励人们流血牺牲立战功,重视法律的作用,反对“礼”;兵家思想主要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有一整套完善的作战体系。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这一对比,国君都发现,法家可以用来统一人们的思想,激励人民为国家骁勇善战,而兵家在实际作战中又有许多具体的战术,一招克敌,太实用啦!于是,法家、兵家思想迅速崛起了。

在为称霸而杀红了眼的诸侯各国国君面前,法家、兵家思想迅速成为网红。而温和的儒家思想就像是茶余饭后的小甜点,自然成不了主流。就算孔夫子带着弟子到处寻觅,也寻不来一位如意郎君了。

现在我们应该知道为什么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一直找不到“意中人”了。

但是,单身贵族们都知道,想要遇到意中人,只有不断提升自我,得先把自己变成最好的,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虽然儒家思想“进宫选秀”失败,儒家思想的传人却没有气馁,他们一代代地坚持着,留下了《公羊传》《左传》《榖梁传》等经书,让后人也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一览儒家风采。很快,我们就能看到,儒家思想在进入汉朝之后,马上进入了“恋爱磨合期”。

02 汉朝初期的恋爱磨合期

假如把道家、法家、儒家比作皇帝的妃子,那么在汉初,儒家思想已经正式“入宫”,成为了汉初统治阶级的妃子,这标志着他们进入了恋爱磨合期。只不过,儒家的地位不像道家那么高。汉初,道家是正统皇后的地位。

那么汉朝初期的儒家思想为什么没能坐上皇后之位呢?

因为受秦朝暴政影响,战后人口急剧减少,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生产力降低,汉初国破民穷,人民急需休养生息。

这与儒家思想的主要精神相背,反而是与以“黄老之道”为代表的道家思想相符,于是国家采取与民休息、清净无为的道家思想政策,以免重蹈覆辙。

然而,这个时期的儒家思想,就像春风,其实已经偷偷随风潜入“黄老之道”,滋养着老百姓的心田了。

在这个时期的道家经典中,就能发现儒家思想潜入的诸多证据。

举个例子,汉初的青年俊彦贾谊,是跟屈原齐名的政论家,他在谈到儒家思想里面的“别尊卑”的礼治思想的时候,竟然离奇地引用了道家经典《管子》的话来论述。哦,“别尊卑”就是把人按尊卑等级分类的意思。

这样的例子可不止一处,贾谊还曾说:“《管子》这本书曾说过,礼、义、廉、耻是维系国家的四项道德准则,如果它们不能被推行,国家极易灭亡。”你看,这句话其实也是儒家系列著作《论语》或者《孟子》中的思想。

这些例子就证明了,这时候的道家思想,已不是最开始的纯道家了。在治国之道上,儒家思想已经融入道家思想,成为道家思想理论大楼的一个地基,两者密不可分。

那么儒家思想融入作为正统“皇后”的道家思想后,具体是怎样影响着统治阶级的治国理念呢?

在中学的历史书上,我们都看到过汉初统治者与民休息,清静无为的描述。

我们也知道,道家思想最初建立时提出的是“我无为而民自化”,意思就是我什么都不要做,人民自己会教化自己的。

而这时期道家的“清静无为”已经只是表面上的了,汉初统治者真正看中并运用的,恰恰是这时期道家思想中暗藏的“大有作为”。而这个“大有作为”又是受儒家思想“强调革故鼎新,因时变法”的影响而产生的。

比如,在国家财政管理方面的“大有作为”,就是政府必须要有操纵财政的绝对能力。

以《管子》中记载并推崇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虞国为例。

虞国在春耕之前,先以政府的名义向农民发放贷款,等到秋收的时候,如果五谷丰登,是个大丰年,政府就指定要求百姓用粮食,而不是货币来归还春耕前发放的贷款。这么一来,粮食就源源不断地堆进了政府的粮仓。

等半数的粮食收归政府之后,市场上粮食的供给量大幅减少,价格将会上涨十倍,这时再用粮食来支付各地官吏去采购武器和用具。

这表示,虞国政府在粮食价格的低点,以很少的金钱回收了大量粮食,又在价格高点用粮食来支付政府债务,换到比平时采购多得多的武器和用具。里外一倒腾,大有赚头。

而且,粮食武器和用具还都是从国民手里堂而皇之买来的,而不是无偿征收来的,又能体现爱民精神。

遇到灾荒的时候,政府又不勤俭节约,反倒大兴土木搞工程建设,雇佣那些最穷的人、受灾最重的地方的人来做工,这叫以工代赈。因为人只有在最需要生存下去的时候,使唤起来才顺手。

汉初统治者就是采用了虞国政府这种宏观调控的方法,逐渐恢复了经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所以说,受到儒家思想注重居安思危,强调树立忧患意识的影响,汉初的“无为”其实是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遵循自然规律,做好宏观调控。

有了儒家思想助力道家思想,与民休息的主导思想还在,又多了几分主动,既帮助了人民修养生息,又不动声色地做好了宏观调控,为汉朝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对社会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这样的“妃子”怎么能不受统治阶级喜爱呢?历史学家司马迁也说,汉初的“无为之治”,让老百姓摆脱了秦朝的苛政,享受到休养生息的好处,大家自然会拍手称好。

经过汉初的调养,国家恢复了元气,无论是国力、财富还是权力分配,都到了一个有必要也有能力调整的阶段。这时再实行清净无为的黄老之道,已经不符合当时时代发展的需要了。这时候,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在登场了,他就是汉武帝。而这个时期,儒家思想的春天真正来临了,被明媒正娶请进宫。

03 汉武大帝的明媒正娶期

这个时期,是儒家思想的高光时刻。

因为汉武帝把儒家思想明媒正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让儒家思想成为政治行为和社会生活的主导思想。

为什么汉武帝这么看好儒家思想呢?

因为,汉武帝奉行高度的中央专制主义,需要统一人民思想,从而集中力量“办大事”。

而这个时期的儒家思想,经过汉初与统治阶级的磨合,不断长大,展现出融合其他几种学术思想的强大的兼容性,逐渐成为学术的大杂烩,成为特别符合统治阶级从中找到各种统治依据的思想。

这在儒家思想帮助统治阶级教化老百姓上面特别明显。

比如,墨家宣扬“明鬼”思想,而孔孟创立儒家时,是提倡对鬼神尽可能敬而远之的。但西汉儒学大家董仲舒却悄悄把“明鬼”思想藏进了自己的入学理念。

他引用了《春秋》里边的一个小故事:

周宣王杀死了大臣杜伯,杜伯变成鬼后觉得自己是被冤枉至死,很不甘心。过了三年,周宣王会合诸侯一起打猎,豪车数百辆,从者数千人,声势浩大。可是,就在日中时分,风云突变,早已死去三年的杜伯,在光天化日之下化成厉鬼用箭杀死了周宣王。

董仲舒认为,这个故事对于统治阶级来说,可以起到教育人民不做亏心事的效果,不然鬼神会报应的,让人民头上始终悬挂一把“老天有眼”的正义之剑,端正行为。政府应该大力宣扬这样的思想,因为它有利于社会治安。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董仲舒在对待鬼神的态度上和孔孟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异。他为了迎合皇权集权的需要,在儒家思想中加入了一些墨家思想,这既符合当时的统治需求,又不影响儒家思想的主体。

除了融合墨家思想,董仲舒还借鉴了法家思想,把所有人都教育成一模一样的理念。

这一融合,教导出整齐划一的民众,对我们说的集中力量“办大事”非常有好处。

而这件“大事”,就是起兵攻打匈奴。在汉武帝登基的时候,汉朝已经被匈奴骚扰边境多年,当年高祖皇帝刘邦攻打匈奴时被困在白登山7天7夜,这个“白登之围”一直铭记在汉武帝心头,他觉得是民族的耻辱。

为了一雪耻辱,攻打匈奴,汉武帝从儒家经典著作《春秋》中寻找到了理论依据。他的依据就是《春秋》中记载的一句话:“纪侯大去其国。”

儒家经典著作《公羊传》对句话的解释,是说当年齐襄公的老祖宗齐哀公,被周天子下令扔到锅里给煮了。可是齐哀公是无辜的,这都是因为当时纪国的领导人在周天子面前进了谗言。于是,事情过去九代之后,齐哀公的后人齐襄公发兵攻打纪国,灭了纪国,为老祖宗报了仇。

汉武帝的意思是想想当年高皇帝的“白登之围”,再想想匈奴是怎么欺负我们的,连齐襄公过了九代都还要去复仇,而且他这个举动已经被《公羊传》嘉许了,我自然也应该为祖先复仇!

我们知道《公羊传》是用来解释《春秋》的经典儒学著作,所以运用这本书上的言论来作为自己的理论依据,应该是十分合适的。自然,臣子们都同意起兵攻打匈奴。

其实,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九世复仇”的概念,应该属于周朝的宗法结构下的理念,因为这个理论还把为父报仇的为家人“伸张正义”的重要性放在了无条件“服从天子”之上。

但是,要知道,汉武帝时期是专制统治,皇帝希望老百姓遵纪守法,就算有冤屈也要忍着,不要私下为父报仇。尽管如此,汉武帝为了自己的军事梦想,还是选择了儒家的“九世复仇”理念作为自己大战匈奴的理论依据。

可见,并不是思想决定了皇帝和人们的行为,而是历代皇帝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通过选择和改造学术思想,让其达到最优,来适应统治阶级的需求,目的都是为了进一步巩固皇权的统治。

甚至从同一部经典著作中,不同的统治阶级可以从中得出多种多样、甚至完全相反的结论,并用以支持各种各样现实的政治意图。

好在,汉武帝还是办成了不少“大事”的,他还最终建成了河西走廊,这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儒家思想由谁创立,它的建成具有非常深远的历史意义。汉武帝一定不会知道,自己的梦想,即使过了千年,也依然在造福子孙后代。

我们可以看到,在汉武帝时期,一路风雨走来的儒家思想终于迎来了高光时刻,走向了历史的巅峰,在不断被改造的过程中,她终于进入了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的蜜月期,被统治阶级“明媒正娶”了。

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将越来越深入人心,礼治精神逐渐发展成熟,成了毫无置疑的社会主流思想。

梳理一下,上面,我们从春秋战国时期、汉朝初期、汉武帝时期这三个历史时期来讨论了儒家思想走向人生巅峰的经历:从单身贵族到恋爱磨合儒家思想由谁创立,最后嫁入豪门,成为了正宫皇后。

我们也看到,儒学是随着每朝每代的更迭不断被冲刷变革,发展到后来,我们也无法分清这种儒家思想中还蕴含多少儒学初创期的成分,统治者以儒学的名义对治下的百姓进行教化,使他们成为统治制度下的“顺民”。

即便如此,我们依然无法否认儒家学说作为统治思想的一种长久适应性,它依时代而变化,但是它的统治地位后世一直没有改变。

而这一切都是来自历史皇权的选择,儒家学说的治学内容能为后世的治理带来了长治久安。历史在乱世中选择了法家,在治世中选择了儒家,言而愈惑,不言自明。

最后,我来总结一下,我们一共聊到了三个时期:

春秋战国的单身贵族期: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不符合统治者精准打击,称霸诸侯的玩命打法,四处宣扬,但得不到皇权的青睐,处于单身贵族期。

汉朝初期的恋爱磨合期:汉朝初期,儒学通过多年的宣讲,崭露头角,融合进入汉初的黄老之学当道,杀进宫闱,跟皇权进入恋爱磨合期。

汉武大帝的明媒正娶期: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站稳脚跟,被皇权“明媒正娶”,巩固政权,统一思想,集中力量办大事。

从儒家思想的历史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学术思想的最终被看见、被选择,除了它自身的优秀以外,还跟统治阶级当时巩固政权的需要密不可分。

黑格尔说:“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历史的辉煌会湮灭,但历史中留下的养分会一直滋养我们困顿的心灵。

朋友,历史余温留掌心,过去的历史是人们一步一步走出来的。现在的历史是由我们来创造的。让我们一起点燃自己的小小火光,愿这火光终能熠熠生辉,连成一片漫过宇宙的星河!



起名专家专业的命理起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