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专家
首页 > 道家

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孤独而又执着的守望者心灵的月亮

时间:作者:起名专家

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孤独而又执着的守望者心灵的月亮

要: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继承老子“道”的哲学思想,却有固守自我的自由,他主张自然为美,自由为贵,虚静,天人合一,提出“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这是他美学思想的核心。关键词:庄子无为自然庄子其人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主张“天道无为”,崇尚自然、自由、虚静、物我合一。“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孤独而又执着的守望者心灵的月亮,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庄子是高洁的也是孤独的,他崇尚自由,不愿被束缚,宁愿清贫孤苦一生也不愿出卖自己的灵魂,他孤独而又执着的守望者心灵的月亮。生活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的坚持是可贵的,坚持一时不难,难的是从头到尾的坚持,看不惯官场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最主要的是他太高傲了,所以宁愿居陋巷,食粗粮,《列御寇》中记载庄子的生活状况时用的是这样的词语:“夫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道家美学核心思想,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而庄子却依然固守清贫,他不畏权贵,对于权贵,庄子甚至是不屑的,在那个动荡的以君为尊为天的社会,他仍然喊出了“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道家杨朱流派核心思想_道家美学核心思想_道家的思想核心是

”这样反统治反君权的话。庄子知识是很渊博的,又涉猎甚广,擅长写文章,纵论天下,但却与大多数知识分子不同,庄子的至高理想不是出人头的,而是固守自我生命的自我、自在、自得,由于庄子卓尔不群又桀骜不驯,他得罪了很多人,大部分都是权贵。庄子其人也是很矛盾的,胡文英对庄子的评价是: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他其实是同情人民群众的,却又无能无力,社会的黑暗动荡不是他所期待的,也不是他所能改变的,他没有虚假的去表示的所谓的同情,但他又不甘什么都做不了,所以他批判现实、批判当权者。自然之道“无为而治”一直是道家学派的主要政治思想观之一。“自然”是庄子美学思想的基础,他强调顺天道,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人为的力量只是破坏。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他认为人们应遵循事物的“道”,一切事物都是在变化的,人们应该顺从自然规律,而不应当以人的主观意志去任意违背它,他提出“无以乃所以善死也”意思也就是自然赋予了人类一切,生的权利以及死亡。庄子认为是道给了我们形貌,天给予了我们形体,我们要做的是不要因为好恶而损害自己的本性。

道家杨朱流派核心思想_道家的思想核心是_道家美学核心思想

对于自然万物而言,无为表现为无不为,庄子欣赏和赞美自然原本的样子,没有人为的修饰和干涉,本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需要刻意的改变。《庄子外篇田子方》中写道“夫水之于沟也,无为而才自然矣”庄子不喜欢人为的破坏大自然原本的面貌,不管原本的面貌是什么样子,那都是它本来的固有的,就是最适合它的,也是最好的。庄子喜欢自然,“庄周梦蝶”不仅仅是庄子崇尚自由的原因,还因为它崇尚自然,蝴蝶是大自然的精灵,梦里不知是蝴蝶变成了庄子还是庄子变成了蝴蝶,都足以证明庄子对自然知道的推崇,自己宁愿化身为自然的精灵。对于人来说,“自然”便是去伪存真。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在他看来人是很虚伪的存在,“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庄子杂篇列御寇第三十二》)“在庄子的哲学中,“天”是与“人”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为”的一切,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的,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真正的生活是顺其自然的,不需要教导,用不着政治宣传、礼乐教化、仁义劝导,这些宣传、教化、劝导,庄子认为都是人性中的“伪”,所以要摒弃它。

道家杨朱流派核心思想_道家的思想核心是_道家美学核心思想

庄子在《齐物论》中把声音之美分为三类:天籁、地籁、人籁,这三种不同的音乐美的境界是按照人为的大小来划分的。天籁是“自鸣”之声,即是自然界的各种不同的空窍的天生之形,承受自然无意识的风时而发出的纯自然的声音,是最高境界的音乐美。地籁是指自然界的各种不同的空窍由于风的吹动而发出的声音,风力的大小不同形成不同的声音,风是属于外力的,是不自然的,不同于天籁中无意识的风。人籁是指人们借助丝竹管弦等乐器演绎出来的完全人为的声音,也是音乐美的最低层次。“虚静”、“物化”“虚静”是庄子强调的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是在老子的虚静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心斋”和“坐忘”是达到“虚静”的两种途径。《人世间》中记载:“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感觉、知觉来达到无欲无求、绝圣弃智,从而进入空明的状态。《大宗师》中也有记载:“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这里是说人要摈弃一切外物的干扰道家美学核心思想,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通过“心斋”和“坐忘”而达到认识洞察宇宙客观规律的目的。只有排除一切主观和客观的杂念对自己的干扰,才能进入空明洞察的状态,即“虚静”。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主体和客体相统一、相融合,即是主体和客体的“物化”。

庄子认为“虚静”是为了达到“物化”,而“物化”主要指主体和客体的完美契合,不知是我还是物”工倕技术高超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孤独而又执着的守望者心灵的月亮,随手画来就胜过用圆规与矩尺画出的,手指跟随事物一道变化而不须用心留意,所以他心灵深处专一凝聚而不曾受过拘束。摆脱具体感官的作用,顺其自然,以心行事。知道忘掉是非,便是内心的安适;不改变内心的持守,不顺从外物的影响,便是遇事的安适。本性常适而从未有过不适,也就是忘掉了安适的安适。庄子的“虚静”和“物化”对后世文学文艺作品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得意忘言庄子在论述言与意的关系时提出“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的说法。庄子认为言不能尽意,圣人之意是无法言传的,能用语言文字所表达出来的圣人之书不能真正体现圣人的思想。《齐物论》中:“道隐于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圣人之书可以反映圣人之意,所以这些书很珍贵,其实完全不珍贵。由于语言的局限性,圣人之意不能完全充分的体现出来,即“言不尽意”。纵然“言不尽意”却不能舍弃语言,语言是表达人们思维内容的象征符号,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和领悟“意”,即言本身并非意,但通过言可以达到“得意”。《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道家美学核心思想,得意而忘言。”人们不能拘泥于“言”,需“忘言”才能“得意”,即“得意忘言”。庄子的“言不尽意”对后世的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参考文献:(1)鲍鹏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2)%E5%BA%84%E5%AD%90



起名专家专业的命理起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