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专家
首页 > 道家

山水田园诗|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

时间:作者:起名专家

山水田园诗|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

山 水 田 园 诗一、陶渊明及其田园诗 陶渊明(365-421)陶渊明(一)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陶渊明一生走过三个时期:少年、青年的闲居时期。壮年的辗转出仕时期。中晚年的隐居时期。1、少年、青年的闲居时期出身、家境。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闲静少言,不慕荣利。2、辗转出仕时期陶渊明先后五次出仕:394年,29岁,为江州祭酒,不久辞归;召为主薄,不就。398年,33岁,入桓玄幕府;隆安五年(401)冬,归家居母丧。404年,39岁,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405年,40岁,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参军。405年8月,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11月,辞归。《晋书·陶潜传》 “以亲老家贫,起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3、隐居终老时期躬耕田园的隐者箪瓢屡空,不慕荣利。最超脱、最彻底的隐士。抱朴含真,任情自得。最真诚的诗人。

诗酒自娱,纵浪大化。最艺术化的人生。?(二)陶渊明的思想个性 陶渊明的思想较为复杂,但主要是受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使他早年具有济世之志。几次出仕,正是儒家积极用世、兼济天下的思想的体现。退隐后,儒家的安贫乐道、君子固穷的思想又成为他的精神支柱。 道家思想使他继承了正始以后道家精神批判现实、否定现实的一面,但其中老庄的消极避世、清静无为、顺适自然的思想,又给予他以消极的影响。 任真是其性格最突出的特点。为文为人,皆表现出真率的态度。 《晋书?陶潜传》:陶潜“性不解音,而蓄无弦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宋书?隐逸传》:“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三)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1、描写恬美静穆的田园风光,抒发诗人闲适自得心情的。《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飲酒(其五)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還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这首诗意象构成中景与意会,全在一偶然无心上。‘采菊’二句,俱偶尔之兴味,东篱有菊,偶然采之,……而南山之见,亦是偶尔凑趣。

山且无意而见,菊岂有意而采,……山中飞鸟,为日夕而归,……但其归也,适值吾见南山之时,……此亦偶凑之趣也。……其一点‘真意’,乃千圣不传之秘,即道书千卷,佛经完万叶,犹不能尽厥蕴,故但以‘欲辩已忘言’五字喝断‘此中有真意’之间。虽然,固已言之矣,不曰‘采菊东篱’云乎?”2、歌咏农业劳动,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建立了深厚情谊的。《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 归园田居(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和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的关系,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歸 園 田 居 (其四)徘徊丘壟間,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馀。3、反映农村经济的凋蔽和农民生活贫困的。《归园田居》其四(久去山泽游)4、表现诗人美好的社会理想,反对剥削压迫的。《桃花源诗并序》(四)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1、平淡质直,自然流露,不假雕饰,浑然天成。陶诗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古人多所评论。钟嵘《诗品》说:“文体省净,殆无长语”,“世叹其质直”。2、塑造生动优美的形象,达到情景融合的境地。《饮酒》(其五):“采菊东篙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被王国维誉为“无我之境”,意即“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见《人间词话》)。3、以白描的手法、平凡的素材创造出非凡的意境和情趣,深入浅出,淳厚有味。 乞 食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意,愧我非韩才。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4、讲究篇章的有机结构,有整体美:艺术风格多样化。平淡自然;金刚怒目。钟嵘评陶诗 宋征士陶潜,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典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世叹其质直,至如“欢言酌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丽,岂直为田家语耶!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诗品》 唐 ?白居易:“予夙慕陶渊明为人,往岁渭川闲居,尝有《效陶体诗》十六首,今游庐山,经柴桑,过栗里,思其人,不能默默,又题诗云:‘……我生君之后,相去五百年;每读《五柳传》,目想心拳拳。……每逢陶姓人,使我心依然。’”(《访陶公旧宅并序》) 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苏 轼 苏东坡:“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视有奇趣。如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又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遂能如此,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不知者则疲精力至死不悟。”(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引《冷斋夜话》) 沈德潜《说诗晬语》云:“唐人祖述者,王右丞(王维)有其清腴,孟山人(孟浩然)有其闲远,储太祝(储光羲)有其朴实,韦左司(韦应物)有其冲和,柳仪曹(柳宗元)有其峻洁。”(五)陶渊明的典型意义1、士大夫的精神家园;2、平淡自然的艺术境界;3、酒与菊的象征;4、田园诗成为一个影响深远的诗歌流派。(六)作品分析 饮酒二十首·其十七 幽兰生前庭, 含薰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 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 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迁, 鸟尽废良弓。 (一)主题 清代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四:“此必为时事而发。然自古及今,圣贤所以立身涉世之全,量不过如此。” 王夫之古诗评选》卷四:“浅人日读陶集,至此种作,则全不知其所谓,况望其吟而赏之。” 清代陈祚明评选《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三曰:“此章意杂出,审思不得其故,但觉忠厚之思,望人不浅。

设非警彼元勋,何当许道?” 具体创作时间为晋元兴二年秋冬之际桓玄篡晋之前。《饮酒·十七》陈说刘牢之征辟陶渊明为参军事,是时,陶渊明虽然已经离职闲居,但是心念时局,为刘牢之命运感慨不已,并深感生于无道之世代,应该去危图安,遂强化了躬耕田园的志向。 陶渊明的组诗《饮酒》(其十七)诗,是以刘裕讨伐其政敌之一司马休之事件为题材的作品。赞扬颜延之不被刘裕的甜言蜜语所诱惑,坚贞不屈的精神,以及自己归隐的志向。 寓规劝(颜延之)于晤谈。 以幽兰自喻,以萧艾喻世俗,表现自己清高芳洁的品性。(二)艺术特色1,比兴手法;2,用典;3,白描;4,结构上似断还联。 二、早期的山水诗(一)最早的山水诗——曹操《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二)谢灵运和山水诗 谢灵运是真正大力创作山水诗并起了巨大贡献的诗人。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是鲜丽,清新,自然,他的诗开启了南朝一代的新诗风,实现了诗歌艺术由魏晋的古朴向南朝追求声色的转变。谢 灵 运登江中孤屿 江南倦历览, 江北旷周旋。怀新道转迥, 寻异景不延。

乱流趋孤屿, 孤屿媚中川。云日相晖映, 空水共澄鲜。表灵物莫赏, 蕴真谁为传。想象昆山姿, 缅邈区中缘。始信安期术, 得尽养生年。(三)谢诗与陶诗的比较 1、谢诗善于描绘画境,在移步换景中领略山水之美,把叙事与写景结合起来。而陶诗写田园山水,往往是静观;静观须心境纯净,方能物我亲切交流。2、谢诗中也有哲理,但主要在于化其心中郁结,且哲理往往游离于诗外,形成叙事—写景—说理的程式,往往在诗的最后拖上一个玄言的尾巴,这说明他的诗脱胎于玄言诗但仍留着玄言诗的尾巴。而陶诗的哲理则融于体物之中,故能达到超然物外、遇景成趣的境地。3、语言上,谢诗精工绮丽,刻意追求,多用深奥的书面语和典故,深涩难懂,有佳句而无佳篇。而陶诗则朴素、平淡、自然。 从陶到谢,诗歌艺术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从写意到摹象。在谢灵运之前,中国诗歌以写意为主,摹写物象只占从属的地位。 其次是从启示性到写实性。谢灵运的诗歌语言,注重写实性。他充分发挥了语言的表现力,增强了语言描写实景实物的效果。 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 谢灵运 朝旦发阳崖,景落憩阴峯。舍舟眺迥渚,停策倚茂松。侧径既窈窕,环洲亦玲珑。俛视乔木杪,仰聆大壑灇。

石横水分流,林密蹊绝踪。解作竟何感,升长皆丰容。初篁苞绿箨,新蒲含紫茸。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抚化心无厌,览物眷弥重。不惜去人远,但恨莫与同。孤游非情叹,赏废理谁通?(四)早期的其他山水诗诗人1、除谢灵运之外,南朝写山水诗的诗人还有谢惠连、颜延之、鲍照、谢朓、王融、沈约、何逊、阴铿等人。 2、谢灵运与颜延之并称“颜谢”,与颜延之、鲍照并称“元嘉三大家”。他们的诗的共同特点是“尚巧似”,但颜延之的山水诗成就不及谢灵运。谢朓诗意 登庐山二首之一 悬装乱水区,薄旅次山楹。千岩盛阻积,万壑势回蒙。巃嵸高昔貌,纷乱袭前名。洞涧窥地脉,耸树隐天经。松磴上迷密,云窦下纵横。阴冰实夏结,炎树信冬荣。嘈囋晨鹍思,叫啸夜猿清。深崖伏化迹,穹岫閟长灵。乘此乐山性,重以远游情。方跻羽人途,永与烟雾并。鲍 照(五)山水诗的文学价值:1、山水诗的产生,标志着人对自然美的认识加深了,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大自然已经从作为陪衬的生活环境或作为比兴的媒介变成具有独立美学价值的欣赏对象。山水诗启发人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即美学的角度去亲近大自然,发现和理解大自然。它的出现,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这无论在文学史上还是美学史上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2、山水诗的出现,改变了“诗言志”的传统,打破了儒家功用主义的诗教观,为诗歌走向纯审美的艺术化铺平了道路,南朝诗歌所具有的美学特征,正是随着山水诗的建立而产生的。 三、盛唐的山水田园诗盛唐山水田园诗繁荣的原因:1、隐居山林,学道求仙的风气;2、经济繁荣为文人提供了寄傲林泉的物质条件和经济基础;3、南北统一,交通方便,文人游学观览成为风气。(一)王维的山水田园诗1、简介 王维(699-759),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擅画人物、丛竹、山水。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泼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王维《长江积雪》图(仿作)2、仕途经历 开元九年(721) 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二十四年 (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

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天宝十五载(756)安史乱军陷长安,玄宗入蜀,王维为叛军所获。服药佯为喉疾,仍被送洛阳,署以伪官。两京收复后,受伪职者分等定罪,他因所作怀念唐室的《凝碧池》诗为肃宗嘉许,且其弟王缙官位已高,请削官为兄赎罪,故仅降职为太子中允,后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菩提寺口号示裴迪 万户伤心生野烟, 百官何日更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 凝碧池头奏管弦。附录:关于王维有无“半官半隐”?1、唐代没有“亦官亦隐”的例子。 唐人隐逸的类型:先官后隐(贺知章、张志和);先隐后官(皮日休);几仕几隐(王绩);数隐未仕(孟浩然)。2、唐代没有“带薪隐居”的政策;3、唐代休假制度与“亦官亦隐”矛盾。3、王维的诗作(1)山水田园诗 王维诗现存不满 400首。其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山水之作如《终南山》、《华岳》描写雄伟的山岭,《汉江临泛》描绘浩瀚的江流,《山居秋暝》表现秋山雨后的清新气氛,《青溪》、《过香积寺》、《蓝田山石门精舍》等写深山之中溪涧或寺院的幽邃景象,都是脍炙人口之作。五言绝句《皇甫岳云溪杂题》5 首、《辋川集》20首是描写隐居幽胜的组诗,大多写得很精致,有如精美的绘画小幅。

描绘田园风景的诗作有《赠裴十迪》、《春中田园作》、《新晴野望》、《渭川田家》、《田家》、《淇上田园即事》、《田园乐》等10多首,勾画了农村平凡而美丽的日常风光。其他一些描写隐居生活的诗篇,也常有出色的写景片断,如“闲花满岩谷,瀑水映杉松”(《韦侍郎山居》)绘出了山林田园间种种动人的风景画面。 山水诗在王维手中发展到新的高峰,他既继承了陶渊明的浑融完整,又吸取谢灵运的细致刻划,并兼有谢脁的秀丽清新,达到了“诗中有画”的高度艺术境界。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分类其一,风格雄健的山水,如《终南山》;其二,清新静谧的山水,如《山居秋暝》;其三,淳朴的田园风光,如《渭川田家》;其四山水田园诗|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禅意的山水,如《辋川集》。 山 居 秋 暝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辋川集?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终 南 别 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2)其他方面的诗篇 以军旅和边塞生活为题材的《从军行》、《陇西行》、《燕支行》、《观猎》、《出塞作》等。

《陇头吟》、《老将行》抒发了将军有功不赏的悲哀,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一个侧面。《夷门歌》歌咏历史人物的侠义精神。《少年行》四首表现侠少的勇敢豪放,形象鲜明,笔墨酣畅。还有一些诗歌,如贬官济州时所作《济上四贤咏》以及《寓言》、《不遇咏》和《偶然作》六首之五《赵女弹箜篌》,对于豪门贵族把持仕途、才士坎坷不遇的不合理现象表示愤慨,反映了开元、天宝时期封建政治的某些阴暗面。《洛阳女儿行》、《西施咏》则以比兴手法,寄托了因贵贱不平而生的感慨和对权贵的讽刺。还有抒写妇女痛苦的《息夫人》、《班婕妤》等,悲惋深沉,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一些赠送亲友和描写日常生活的抒情小诗,如《送别》、《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思》、《杂诗》“君自故乡来”等,千百年来传诵人口。这些小诗代表了盛唐绝句的最高成就。4、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色(1)诗情画意——“诗中有画”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和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的关系,画中有诗。”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诗中有画”的具体表现:其一,结构;其二,选材;其三,语言。 “善于捕捉有特征性的音响、色彩、动态,表现寂静、幽深的境界,是王维田园山水诗的艺术魅力所在。不是死一般的寂静,而是静中有动,寂中有喧,甚至色彩绚丽,光辉熠熠,故能给人以恬静而不枯寂的美感。

”(霍松林) “绿完全平静和安定不动,是所以颜色中最安定的。它不向任何方向移动,没有相当于诸如欢乐、悲哀或热情的感染力。”(康定斯基)山水诗与山水画 “故画者,天地无声之诗;诗者,天地无色之画。画者形也,形依情则深;诗者情也,情附形则显。” ——叶燮《赤霞楼诗集自序》A、对偶句式与意象枚举;B、散点透视与意象并现;C、意境会通。溪山行旅图范宽(宋)1、大小对比2、虚实对比3、疏密对比4、动静对比5、化情思入景(2)无我之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附录:对王维“诗中有画”的质疑附录:对王维“诗中有画”的质疑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摩诘一身兼此二妙山水田园诗|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故连合言之。若以有诗句之画作画,画不能佳;以有画意之诗为诗,诗必不妙。”(张岱) “能入画与否不是判定诗的好坏的标准。

”(莱辛)(二)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颀而长,峭而瘦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和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的关系,衣白袍,靴帽重戴”, “风仪落落.凛然如生”。王士源在《孟浩然诗集序》中亦谓其“骨貌淑清.风神散朗”。闻一多先生干脆说他“人就是诗”。孟 浩 然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曾隐居鹿门山。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返襄阳。在长安时,与张九龄、王维交谊甚笃。有诗名。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而亡。新、旧《唐书》有传。 《新唐书·文艺传》载:孟浩然“隐鹿门山,年四十乃游京师。张九龄、王维雅称道之。维私邀入内署,俄而玄宗至……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采访使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故人至,剧饮欢甚。或曰:'君与韩公有期。'浩然叱曰:'业已饮,遑恤他。'卒不赴。朝宗怒,辞行,浩然不悔也。” 赠 孟 浩 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山水田园诗的人,存诗26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

孟浩然的山水诗多是写他故乡襄阳的名胜,象《秋登万山寄张五》、《夜归鹿门歌》、《江山思归》等,将襄阳的山水、烟树、新月、小舟描绘得平常而亲切。他的田园诗数量不多,但生活气息浓厚,如《过故人庄》、《游精思观回珀云在后》等,农家生活的简朴,故人情谊的深厚,乡村气氛的和谐,都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孟诗风格以清旷冲淡为主,但冲淡中亦有壮逸之气。 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虽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其诗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而且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孟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但这类诗在孟诗中不多见。总的来说,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 沈德潜称“孟诗胜人处,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复出人意表。清浅语诵之,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唐诗别裁》卷9)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山瞑听猿愁, 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 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 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 遥寄海西头。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渡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到孟浩然,山水诗又被提升到新的境界,这主要表现在:诗中情和景的关系,不仅是彼此衬托,而且常常是水乳交融般的密合;诗的意境,由于剔除了一切不必要、不谐调的成分,而显得更加单纯明净;诗的结构也更加完美。 ??秋登万山寄张五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夜归鹿门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盛唐著名诗评家殷璠喜用“兴象”一词论诗,在评述孟浩然的两句诗时,也说“无论兴象,兼复故实”(见《河岳英灵集》)。所谓“兴象”,是指诗人的情感、精神对物象的统摄,使之和诗人心灵的颤动融为一体,从而获得生命、具有个性和活力。重“兴象”其实也是孟浩然诗普遍的特点。 本之以“兴”,出之以“象”,突出主要的情绪感受而把两者统一起来,构筑起完整的意境,这是孟浩然写景诗的重要贡献。

(三)其他诗人及作品祖咏《望终南余雪》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附录:两首诗的比较渭川田家 渭 川 田 家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野 望王 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王尧衢曰:此诗格调最清,宜取以压卷.视此,则律中起承转合了然矣.(古唐诗合解)??



起名专家专业的命理起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