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专家
首页 > 道家

道家的深刻性、实用性都远在儒家之上

时间:作者:起名专家

道家的深刻性、实用性都远在儒家之上

谢邀。

不明白题主问这个问题的意图何在,如果是觉得儒家的智慧不足以指导你为人处世,建议你不妨去读道家。道家的深刻性、实用性都远在儒家之上。

就题目本身而言,我的答案是:不会了!不但儒家如此,道家和佛家也如此。只要中国存在一天,中国人的人文智慧,都不会再超过儒释道的范畴了。后世的哲学家,都不过是在儒释道的基础上,做些修修补补的阐释性工作,围绕着儒释道在打转而已。他们之中的杰出者,通常被成为“新道家”、“新儒家”。之所以加一个“新”字,是因为不管他们的阐释如何有创见,理论如何深刻,依然脱离不了传统哲学的框架,更不可能取代原著的地位。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冯友兰先生,在他的《中国哲学简史》里,当谈到中国哲学富于暗示性的特点时,对此有清楚的说明:“《论语》、《老子》中简短的言论,……它们都是富于暗示的名言隽语。暗示才耐人寻味。你可以把你从《老子》发现的思想全部收集起来,写成一部五万字甚至五十万字的新书,不管写得多么好,它也不过是一部新书。它可以与《老子》原书对照着读,也可以对人们理解原书大有帮助,但是它永远不能取代原书。”

不但中国如此,西方也如此。西方的人文智慧,也不会超过苏格拉底、柏拉图、耶稣基督等的范畴。所以,虽然科学如此发达,载人飞船都已经上天,但全世界的人们,依然离不开几千年前的那些古老经典。

历史是不断演进的,社会是不断变化的道家的深刻性、实用性都远在儒家之上,但是变化中却有不变的东西在。千万年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在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人性没有变化,人的智慧没有变化。科技的进步已经足以令人不可思议,但这不过是千万年来的累积效应,并不是因为今人比古人聪明多少。

由于人性不变,导致为人处世的那些普适性原则也就不会改变。而在这方面道家的深刻性、实用性都远在儒家之上,古人的研究要比今人深入得多。

古代科技不发达,生活节奏缓慢,那些人类中最聪明、最智慧的大脑,比如我国的老子、孔子,印度的释迦牟尼,他们几乎一生都在思考深奥、玄妙的宇宙、人生问题。他们所达到的高度、深度、广度,不但领先于同时代的人,后人同样也无法企及。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读古代经典时,常常忍不住为他们的深邃、博大而不得不叹服的原因所在。比如老子《道德经》这部书,本人已读了六年,依然常读常新,依然能够不断从中获得新的感悟,越读越感到这本书的伟大。

对比于现时代,地球上那些最聪明的大脑,都在研究什么呢?他们都在忙于政治,忙于科研,忙于经营公司。没有人再像老子、庄子那样,有满腹智慧却不愿意抛头露面,不愿意为世俗的功名利禄而活,一生所为只在求道、行道——“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再没有人像孔子那样,一心只为宣扬他的“仁义”,纵然是屡屡碰壁,“累累若丧家之犬”,也依然不改其志——“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也不会有人像释迦牟尼那样,放着尊贵的王子不当,却出家为僧,以亲身的苦行发誓为世人寻求离苦得乐之道。

所以,我们说,今后不会再出现比儒释道更高明的哲学思想了。一种事物发展到高潮,就注定了不可被超越。比如诗歌里的《唐诗三百首》,小说里的四大名著,都代表了各自领域的高峰,都是后人所不能望其项背的。

以上是我的个人理解。学术界还有一个“轴心时代”的理论,可以回答题主的疑问:德国哲学家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在他的《历史的起源及目标》一书中认为,公元前800至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在这个时期,各大文明都出现了各自的精神导师,比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印度的释迦牟尼,中国的老子、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观念,奠定了各大文明之后两千多年的走势,一直延续至今。每当人们遇到危机、困惑的时候,还是会忍不住回过头来,去学习轴心时代的先哲们永恒的智慧。

儒释道构成了中国人的精神命脉和思想框架,永远不可能被代替。哪怕你没有读过任何有关儒释道的书,它们的基本观念也是让你深入骨髓的,比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三十而立、和气生财、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老天有眼、善恶有报等等,不胜枚举。这些你可能根本都没有意识到的观念,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你的行为。

关于儒家的思想来源,班固《汉书·艺文志》说得很明白:“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五德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儒家的源头来自掌管教化的司徒。司徒是官名,其职位相当于宰相。舜曾为尧时的司徒。儒家的圣人是尧、舜道家思想的发源地是,被周文王、周武王继承,而孔子则是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将儒家进一步发扬光大,所以他是宗师。至于后来上升为圣人,已经是孔子去世五百年之后的事情了。

至于道家的起源,班固是这样说的:“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褔、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艺文志》列举的道家书籍有《黄帝四经》、《黄帝君臣》、《伊尹》、《太公》、《管子》等,暗示道家思想与伏羲、神农、黄帝、伊尹、姜太公、管子等人的治世思想有关。老子是周朝收藏室的史官道家思想的发源地是,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道家思想的发源地是,以老子《道德经》的问世为标志,道家在老子的手上正式成型。

通过对两者起源的比较,不难看出,儒家研究“人道”,而道家研究“天道”,就是事物兴衰的规律,以及如何顺应这种规律,去实现自持、治世的目的。

认为孔子的思想主要来源于《易经》是不妥的。孔子学《易》,是晚年的事情:“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再给我数年时光,或者如果我五十岁开始学习《易》,就能够不犯大错了。孔子周游列国,一无所成,心灰意冷,回来就把精力放在编书和教书上面了。他大概是读《易经》的时候,回想自己年轻时到处推行他的仁政,却不被接纳,是智慧不足,方式方法不妥吧?所以才发出这样的感慨。我们都知道,孔子是非常好学的,而他年轻时候却并没有读《易经》,大概因为《易经》讲的是“天道”,没有孔子所需要的“仁义礼”:“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但《易经》里面很少讲这些。

老子是否读过《易经》?无从判断,但《道德经》和《易经》的内核确有相通之处。《易经》关注变化:“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反者道之动”。至于更多具体的比较,由于本人没有读过《易经》,就不再多说了。



起名专家专业的命理起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