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专家
首页 > 道家

林语堂:《京华烟云》是道家哲学预设的宗教文化思想

时间:作者:起名专家

林语堂:《京华烟云》是道家哲学预设的宗教文化思想

从《京华烟云》解读林语堂宗教文化思想

内容摘要:林语堂先生的长篇小说《京华烟云》是一部享誉海内外的文化小说。小说内容博大精深,感情真切自然,品格优雅含蓄。在哲学精神方面,《京华烟云》以庄周哲学统领全书,其中也穿插着中庸之道的儒学与万物平等的佛学,主要表达的是“一切人生浮华皆如烟云”的道学思想,强调了人的永生是种族的延绵,新陈代谢是世间万物永恒的真谛。

关键词:《京华烟云》 林语堂 宗教文化思想

一.“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家哲学

《京华烟云》原译《瞬息京华》,“烟云”也好,“瞬息”也罢,无非是人生匆匆,世事沧桑。纵观全文,人们不难发现《京华烟云》这部小说是以道家哲学为其观念预设的,而其基本寓意也是围绕道家哲学中的人生理念这一主干展开的。该书共三部浅谈道家思想在京华烟云,每一部均以一段庄子语录为题旨。

第一部《道家的女儿》引用《大宗师》一段:“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第二部《庭院的悲剧》引用《齐物论》一段:“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第三部《秋之歌》引用《知北游》一段:“……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化为神奇,神奇化为臭腐。”

《庄子》本身就很令人费解,而林语堂却又单单将此作为这部鸿篇巨制的主题,尽管有人评论《京华烟云》“全书受庄子的影响;或可以说庄子犹如上帝,出三句题目教林语堂去做”;“《庄子》才是全书的血肉和全书的精神之所寄”。但认真品味这部作品时,却发现《京华烟云》既有道家超凡脱俗,淡泊人生的理想;又有儒家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责任感;还有佛家众生平等、提倡舍身的出世精神。

整部《京华烟云》描述的是从1900年秋八国联军进军京华至1938年初春日本侵略军侵占京华,在这风雨飘摇、动荡不息的数十年间,展示了京城姚、曾两大家族的生活变迁、命运沉浮。作品体现了庄子道学的宿命论思想,这也是林语堂体认人生世事的一个基本出发点。而全书最能体现宿命论情结的则是女主人公姚木兰,开篇就揭示了对于木兰的命运契机。在姚家举家南逃时,若不是木兰通过骡夫的样子,而非骡子的好坏来选择车辆,也就不会在途中与家人失散,不会被曾家偶然所救,所以即使她深爱着孔立夫,却听从父母之命,嫁给了荪亚。只因为木兰是老庄思想的崇信者,她相信“天命”、“运数”、“缘分”、“不争”和“顺性任情”,因此,对“逆境”采取达观与超然的态度。作为中国文化思想的理想组合,作为“道家的女儿”,她承袭了父亲姚思安豁达开朗与爱好自然的性格;同时,母亲则又教会她“世俗的智慧”,具有勤劳、端庄、知礼、谦让等传统妇德。但是,林语堂并未把目光局限于此,而是将更广阔的视野和开放的意识赋予这个他所钟爱的女性。她上过新学,接受了当时的一些新思想,因此在接受父母之命的同时,还具有独立自主的现代品格。从她身上,无不看出木兰就是作者心中的理想化身,也不难理解林语堂将“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作为自己的人生信念。

作品通过姚木兰坎坷的一生,表达了“浮生若梦”的主题,同时也体现了对命运的承受与对命运的领悟。这又归结到林语堂对“道”的体悟之中:顺其自然,在顺应中求得把握;宽怀处世,在宽怀中获得坚韧;承受命运的不幸,在承受中赢得感奋和超脱。

作品中除了姚木兰之外,她的父亲姚思安可以说是林语堂想引荐给西方读者的道家哲学代表。姚思安兼具道家仙风道骨和现代新学启蒙者的品质和内涵,他是道家的信徒,旷达、超脱、无为而治。虽家财万贯,但对红尘世界的仕途经济、功名利禄毫无兴趣。他潜心研读道家书籍、收集古玩和稀世的甲骨文,然而并不强求,对身外之物看得很淡。木兰怕宝贝丢失,他曾劝解道:“物各有主。在过去三千年里,那些周朝的铜器有过几百个主人了吧!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永远占有一件物品。拿现在说,我是主人。百年后,又轮到谁是主人?”这段话表现了姚思安对名利的超脱。

姚思安的道家性格还体现在他的治家理念上,他对家里的事,全遵道家哲学,信奉无为而治。例如他对儿子体仁的浪荡行为,常采取宽大容忍的态度。他既是子女的慈父,又是可以倾心交谈的朋友,同时是他们人生路上的引导者;在社会生活中,他本着“上善若水”的原则,慈悲为怀,普济众生;对于国家,他支持维新变法,关心民族命运,倾尽全力捐巨款资助革命党……从他的生活方式、文化修养、社会交游来看,是一个深受道家文化影响的隐士。他追求清净虚无的心态,为人乐善好施,豁达大度的态度,对木兰众生平等、率性自然、处世不惊的性格品德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姚思安的形象可以说是作者理想人生、理想人格的体现者。

二.“中国人文主义”的儒家哲学

儒家哲学是一种积极的入世文化,其宣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君臣父子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林语堂在接受西方人文主义及基督文化思想的同时,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思想的深刻影响,并且在中外文化的比较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独有所悟。林语堂深感“中国的人生理想具有某种程度的顽固的特性。中国的绘画或诗歌里头,容或有拟想幻象的存在,但是伦理学中,绝对没有非现实的拟想的成分。就是在绘画和诗歌中,仍富含纯粹而恳挚的爱悦寻常生活的显著征象,而幻想之作用,乃所以在此世俗的生活上笼罩一层优美的迷人薄幕,非真图逃遁此俗世也。无疑地,中国人爱好此生命,爱好此尘世,无意舍弃此现实的生命而追求渺茫的天堂。他们爱悦此生命,虽此生命是如此惨愁,却又如此美丽,在这个生命中,快乐的时刻是无尚的瑰宝,因为它是不肯久留的过客”。在这里林语堂清楚地表述了自己对中国传统儒教文化思想即他所称之为的“中国人文主义”的理解、认同,甚至是崇拜。

《京华烟云》不仅贯穿了道家哲学思想,也渗透了封建社会下的儒家礼教。姚家的女儿,一个内向,一个外向,受的是现代教育,却都有传统女子的美好之处。懂礼法知退让,德言容工皆备。姚莫愁堪称是儒家的典范,她知书达理,相夫教子,贤惠沉稳,是个标准的儒家信徒。姚木兰这位道家女嫁入曾家这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封建官僚家庭后,儒道思想并未发生明显的冲突,而是自然地融合到了一起。在娘家浅谈道家思想在京华烟云,她颇得父亲的欢心;在夫家,她颇得人心;她有自己的心中挚爱,但又能做到“发乎情,止乎礼”。虽然她“只想做个平民,不问政治,不求闻达”,但是在战乱时,她并没有独善其身,而是在逃亡的过程中兼济天下,救济遗婴。这“仁爱”的儒家思想和爱国情怀亦在她身体上有所表现。

小说中封建官僚曾文璞的形象则深刻反映了儒家伦理。他是一个封建官僚,儒家的思想道德规范与礼教观念贯穿于他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对待母亲他恭敬有礼,体现了他的“孝”;对待工作他勤勤恳恳林语堂:《京华烟云》是道家哲学预设的宗教文化思想,清朝灭亡后他不为新政权效力,体现了他的“忠”;对待儿女的教育问题,严格遵守儒家伦理规范,特别是要求守寡的曼娘严守“妇道”,则体现了他“克己复礼”的思想。

三.“因果教育”的释家哲学

释家思想即佛教教义,其核心根本就是苦和空,即人生一切皆空,苦海无边。释家的精神是众生平等、提倡舍身、出世。儒释道三教并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三者合一对中国人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释家思想对于林语堂来说,虽远没有儒家和道家来得重要,但由于它是“唯一由外国人传入而成为中国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宗教”,所以也受到他足够的重视。《京华烟云》中佛教文化的呈现可以说俯拾即是。在平民百姓,尤其是女人口中,“老佛爷”、“阿弥陀佛”,成了口头禅;赶庙会,更是普通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娱乐活动。佛教和儒家思想一样,与中国芸芸众生的生活交织在一起。

小说中从姚思安的太太到曾太太、牛太太,甚至孙曼娘的母亲都可以说是虔诚的佛教徒。曾老太太,深信行善积福,她乐捐四根阎罗宝殿前廊柱子,为自己死后往阴间去的路上,做一点铺垫,成了寺庙的大施主;姚太太逼死银屏后,儿子体仁又暴亡,担心报应,请尼姑念经,上庙烧香拜佛,最后变得非常虔诚、慈善;而在京城呼风唤雨的马祖婆牛太太,因作恶太多,怕因果报应,对寺院慷慨捐款,期待如来佛保护自己全家。

曼娘更是一位极具佛教意味的人物。她初到曾家探病,到自己栖身的房间时,小说便写道:“她看见西南角儿书架子一旁,有一座细瓷的观音像,大概有两尺高,雪白的瓷,精致高雅的图形。脸上浮现出仁慈安详的微笑,从容镇定,宁静的心境,绝不为红尘的扰攘繁华所动。每个女人都知道观音菩萨的全名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曼娘不知不觉走到观世音菩萨像前面,立在那儿林语堂:《京华烟云》是道家哲学预设的宗教文化思想,以虔诚之心默默祷告……”一种对佛的虔诚渐渐呈现,释家思想也渐渐浮出水面。紧接着,她梦遇“白衣大士”和送炭的“黑衣女孩”,那洋洋洒洒近两千字的文段中充满了释家的气息。守寡以后,她越来越相信佛教,为了亡夫的魂灵,开始吃长斋,绣佛像。虽然身在富贵之家,却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远离红尘中的烦嚣。

林语堂的宗教文化思想是繁杂的,他既崇尚“道”的清净无为浅谈道家思想在京华烟云,又迷恋儒教中庸之道的境地,同时又执著于佛教认同并承受苦难的精神和基督教宽容怜悯为怀的胸襟。《京华烟云》融会了林语堂对儒释道三种文化的多重理解,它不仅是以描写大家庭命运变幻的史诗性作品,而且是一部蕴含丰厚的文化小说。其艺术的独特性为中国现代化的小说开辟了道路,为宗教文化思想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参考文献:

[1]张振玉译.《林语堂文集》[M].第一卷,作家出版社,1995年版.

[2]林太乙.《林语堂传》[M].中国戏剧出版社,1994年版.

[3]林语堂.《八十自叙》[M].台湾远景出版事业公司,1980年版.

[4]朱晓梅.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的文化思想表达[J]. 《山花》 2010第12期.

[5]余俊英.《京华烟云》----中国文化的全景式呈现[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作者单位:鹤壁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教育学院)



起名专家专业的命理起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