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专家
首页 > 道家

诸子百家之儒家,法家的主要思想:性善论

时间:作者:起名专家

诸子百家之儒家,法家的主要思想:性善论

第一篇:诸子百家之儒家,法家,道家

儒家,道家,法家的主要思想

儒家思想是一种人类社会道德伦理规范的学说,它最基本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也就是说,人的本性是向善的,是好的,而且,这种本性是相同相近的,带有普遍性的。在性善论的基础上,中国儒家文化治理国家的主要思路就是德育教育。强调既然人的本性是好的,那么恶习只能是后来传染的,所以治理社会就应该从道德教育开始,社会就会安宁了。所以儒家重轻法制,重道德。儒家认为,如果以道德和礼制来教导百姓,将使得他们自爱自重,心悦诚服。儒家思想中仁德学说非常重要,儒家不倚重武力,而强调仁义道德是争天下,管理天下的不二法门。儒家的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一个礼字,这就是所谓的“克己复礼”。这个礼包括了礼节,礼数,礼貌和规章制度。儒家的思想要人懂得自制,克制欲望,遵守礼节,消除暴力,以创造一种平和的社会环境。

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他的思想主要熔铸于《老子》中,全篇论述了天道无为与自然的观念。老子要人效法天,意思是天地生长作育万物与人,它没有自私的目的,没有利害,是非等功力的作用,只有施舍和给予。根据天道自然的至理,老子创立了有名的“无为”学说,提出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做到真正无私而大公的标准,才是天理的固然,才是道德的标准。老子之后庄子,以一部《逍遥游》为提纲,形成了一套整体的代表庄子要求人要适性解脱的道家思想,进一步引申和丰富了老子的道家学说,它们共同的主旨,都在于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完成一个人生的最高目的。道家思想对中国思想文化、政治秩序和社会历史进程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正是道家的哲学思想,赋予中国人以特殊的素质和能力,成为积极、自主、宽容的中华民族精神,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

法家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问题都做了探讨。根据当时历史和现实的需要,为君主,为自己,为他人,为社会,设计了一整套以“法”(就是法律、法令,是要求臣民必须遵守的)、“术”(就是权术,是君王控制驾奴臣民的手段和策略)、“势”(权势儒家墨家道家音乐思想的不同,包括地位和权力,是君临臣民的客观条件)为中心的政治、社会和人生方案。法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最重视法律的,主张依法治国,所有人员,上至国军,下至平民,都应该用法律法规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更为可贵的是,法家提出了一整套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中央集权的秦国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再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第二篇:企业管理与道家儒家法家思想

企业管理与道家儒家法家思想

道家思想:清净无为,遵行客观规律。

儒家思想:“人之初,性本善”,注重教育启发,主张和谐。

法家思想:“人之初,性本恶”,执行文化,一切按规章制度办事。

企业管理从层次来看主要分三层,通常都叫高层、中层、基层,不同的位置要有不同的心态和性格,好的团队应该是什么样的性格呢?

高层管理人员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决策层,是把握企业前进方向的舵手。应该具备道家清净无为的性格,无为不是碌碌无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遵行事物发展的客观。要有战略的眼光去思考问题,去思考为与不为的界限,比如法律、成本、规划。一般而言,那些不为的是无害的,但机会成本绝不能忽视。如果不为是因为弱点导致表现不佳,就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变、提高,如找一个互补的合作伙伴,甚至变换一个职位。

中层管理人员是连接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及一般员工的纽带,是贯彻企业经营战略的关键。中层管理人员应该主张儒家思想,即中庸和谐,沟通上级、下级,也要平级沟通,企业的和谐主要是依靠中层干部来实现的。中层管理人员要能理解企业高层的决策,还要依靠技术技能给予下级专业技术上的指导。儒家思想的主张逐渐成为技能要求,流行的“木桶理论”刚好可以用来寻找中层管理人员在管理技能中的不足,通过培训可全面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整体绩效。

基层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是企业组成的重要基础。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态度往往也决定了他们的工作业绩。法学思想主张一切按规章制度办事,强调执行力,正是日常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基层每一个员工都应该做好本职工作,在本职岗位上争创一流,任何岗位上的一流员工对于企业而言都有最宝贵的财富。

易经告诉我们要讲究平衡,企业的经营管理同样是一个平衡的过程,公司与员工、员工与员工、公司与客户、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利益等,在一个团队里,管理者既需要魄力和权力,更需要胸怀和宽容,人与人之间需要个性互补,能力互补,知识互补。在企业不同的管理层具备不同的个性思想,交溶互补,这就是梦幻团队。

第三篇:儒家、道家、法家的治国理念

1.孔子: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政”,着重伦理道德教育。“仁学”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也是其政治思想、道德思想、教育思想以及文献整理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前提。

1、“仁学”的内容: 1)、孝悌——仁学之血缘基础2)、“仁者爱人”3)、恭、宽、信、敏、惠4)、克己复礼为仁

2、“克己复礼”——孔子的救世“良方”1)、礼制文化2)、礼与仁

3、以“仁”为核心的儒家理想人格

4、“仁学”现代价值之思考:1)、积极的入世之主体精神。2)、自觉的道德自律意识。3)、以人为本的仁爱精神。4)、恭敬与尊重的礼仪文明导向。

2.孟子的“仁政”思想: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思想,提出仁政主张和“民贵”“君轻”的思想,发挥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和性善论的伦理观,2、孟子的仁政学说:A、省刑罚,这与法治有关;B、薄税敛,这是属于财政问题;C、深耕易耨,这是属于经济建设;D、教化,以孝悌忠信为大要。

6、“仁政”学说的当代价值A、孟子的仁政学说,对我国的现代政治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以德治国”B、孟子的民本思想, 一切以民心向背为标准的主张,对当代“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观念的贯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强调以人为本,即将人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肯定天地之间人为贵,人为万物之灵,在人与物之间、人与所谓鬼神之间,以人为中心。统治-人。C、“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自我价值完善方法。“先义后利者荣,先利后义者辱。”“义胜利为治世,利胜义为乱世。”见利思义、舍生以取义。“修身养性”

3.荀子把人治与法治统一起来,把自律与他律统一起来,把教育感化与强制约束统一起来。提出的隆礼重法、王霸并用的治国模式,把儒家的人文精神渗透进法治理论当中,强调执法者应当抱着“爱民”的态度,又把法的精神引入儒家思想里,实现了儒法两家传统治国理念的优势互补。历史证明,荀子的这一构想,为未来的统一大帝国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治国方案,为汉代以降历代王朝所实际奉行。

1. 老子它以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崇尚自然,倡导无为,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无为而无不为的社会、政治、人生论

1、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观老子所提出的“道”,开辟了一个超越了现实世界的本体世。界。这个本体世界的开辟,为以后中国哲学家、中国知识分子安顿自己的心灵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从而开启了超越的人文精神。超越的人文精神与入世的人文精神,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老子的无为而治,也对以后中国政治思想和现实政治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历史上,无为政治与有为政治总是相辅相成的。西汉初年,就通过无为政治取得了“文景之治”的成效。

范文澜对老子思想的总的评价。他说:“老子是有极大智慧的古代哲学家。他观察了自然方面天地以至万物变化的情状;他观察了社会方面历史的、政治的、人事的成与败,存与亡,祸与福,古与今相互间的关系与因果,他发现并了解事物的矛盾性比任何一个古代哲学家更广泛更深刻。……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传入中国以前,古代哲学家中,老子确是杰出的无与伦比的伟大哲学家。”(《中国通史简编》第五章)

2.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对老子“道论”的继承与发展:

1、“道”之特点.A、“道”的无所不在性:B、道无意志、无欲望、无人格、无所作为但又无所不为。庄子塑造的理想人格是“真人”。真人之为“真”,真在依乎天道而顺乎人性,真在任情率性不加伪饰。真人是人类之最本真而现实之最稀罕的人格,故真人又可谓“至人”;真人无为而无不为,超凡而脱俗,故真人又可谓“神人”;真人深得道之精、德之髓,故无有不通。真人之为“理想”,一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并不是指向未来的“希望”,而是指向原始之本真,因而 真人的修为之路是一条复归之路、退隐之路;另一方面,它又是立足于人间尘世,而游心于逍遥之境的,因而真人的修为之路又可以说是一条超升之路、捷径之路。

韩非子:以法治国

1、韩非子“法、术、势”统一的思想:

2.君主绝对专制主义思想:A、皇帝至上理论的极度发展。先秦法家,特别是韩非,极力倡导绝对的君权主义,秦帝国的建立在实践上为强化君权提供了历史条件。“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B、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主道》);“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显学》)。2、基本特点

第一,他们特别强调法的作用,认为法是治国的不二法门,概括言之,即以法治国,一切由法裁断。

第二,强化君主专制和独裁。法家是君主专制的讴歌者,事事处处都为君主打算,从而把君主专制主义思想推到了顶峰。

第三,法家在政治上使用的最基本的概念和范畴,主要有法、势、术、刑、罚、赏、利、公、私、耕、战等等。这些概念和范畴是法家思想的支柱,使法家独具特色。

第四篇: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如何区分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如何区分?

一、儒家

儒家的思想又称儒学。以孔子、孟子为代表人物。由孔子创立。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朱熹、王阳明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有《论语》、《孟子》、《荀子》、《周易》等。儒家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2500多年历史。

儒家讲的是中庸之道、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臣、子、妻必须绝对服从君、父、夫,同时,君、父、夫要为臣、子、妻做出表率。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儒: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儒家倡导天人合一。

1、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义利之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中和之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4、人生在世:立德、立功、立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5、天下情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儒家:思想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是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廉耻、名节等。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讲究三纲五常,重视伦常关系。

儒家的思想精髓:入世、治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们的楷模。

儒家的根本:当代把《弟子规》视为儒家的根本。

《弟子规》由清朝康熙年间山西绛州秀才李毓秀所作。他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全册原文360句,1080字,语言精练。对儿童的早期教育可起到重要作用。《弟子规》灌输了儒家文化的精髓,是当代乃至今后时期对人进行道德教育的一部上好教材。

二、道家

道家也称德家。道家是古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学派。道家与道教不同的是:道教是一种宗教信仰,而道家是一种哲学思想。

道家的创始人为老子,代表人物主要有老子、庄子等。比较有影响的代表作有《道德经》、《太上感应篇》、《庄子》、《列子》等。创立到现在大约有2600多年历史。

道家讲的是清净无为,修仙修真。

“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自然循环的规律。

其意义:

第一、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第二、道是自然而无为。

第三、道是无形而实存。

第四、道具有普遍性,无所不在,无时不存。

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道家提倡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1、道法自然,无为自化。(自然)

2、宽广包容,厚德载物。(大地)

3、阴柔慈爱,养育万物。(母亲)

4、复归婴儿,保持本真。(婴儿)

5、上善若水,以柔克刚。(水性)

6、虚怀若谷,道冲不盈。(谷神)

7、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海)

8、大象无形,不缴不昧。(天象)

9、致需宁静,归根复命。(虚空)

10、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德)

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谐。

道家的思想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道家的基本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即治理国家,一切顺乎自然,对百姓采取不干涉或少干涉的政策,以无为为手段达到无不为的目的。

道家的思想精髓:天人合一,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不强求,不逆天(这里的天,指的就是客观规律,大自然。)。

道家的根本是《太上感应篇》。

《太上感应篇》提倡“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强调“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该书认为天上、地上和人体内部都有录人功德罪过,降福祸于人的神和鬼,也充分体现了人对鬼神权威的敬畏。

三、佛家

佛家:强调自身修养诸子百家之儒家,法家的主要思想:性善论,讲的是超世。

佛教的教育,是教人深信因果,要得正知正见,超脱轮回,渡己渡人,成就佛果。创始人是悉达多(即释迦牟尼佛)。创立(主要由印度传人)到现在已有2000多年历史。

佛家讲的是众生平等,众生皆可成佛,超脱轮回,成就佛果。

佛家的主要思想就是鼓励人们行善、勿恶;忍耐、戒欲;生灵平等。

佛教的思想就是“自觉”。自觉就是自我觉悟,通过自我觉悟最终达到解脱。

佛家禅语:健康是最大的利益,满足是最好的财产,信赖是最佳的缘分,心安是最大的幸福。

佛:众生平等,慈悲救世。

1、因缘而合:因缘而起,因缘而合。

2、中道圆融:中道正观、不二法门。

3、明心见性:佛性即人性,明心见佛性。

4、平等慈悲:众生平等,慈悲救世。

5、真如本性:自行不如,本来面目。

6、色空不二:色不异空,看破放下。

佛家的思想精髓:无缘大悲,同体大悲。即出世、也入世。入世,是为了挽救众生(众生是指一切有情生命);出世则是救一切众生,认识生命宇宙的真谛,脱离苦海,到达彼岸(没有苦难、疾病、战争、贫富差别,不生不死,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佛的境界)。

佛教的表现:

第一、信三世。知生有所从来,死知有所往。

第二、信六道。即信六道轮回之说(即一为天道、二为人道、三为阿修罗道;四为畜生道、五为饿鬼道、六为地狱道。三善道,三恶道,共六道。)。

第三、信善恶报。即善恶定有果报,或报之自身体,或报之子孙,或报之来世。

佛家的根本是《十善业道经》。

要断除一切痛苦,获取极大利益,方法就是修十善业道。即从行为上远离杀生、偷盗、邪淫;从语言上远离妄语(说谎)、两舌(挑唆)、恶口(语言粗俗)、绮语(花言巧语);从思想上远离贪欲、瞋恚(愤怒怨恨)、愚痴。离此十种恶业,就是修十种善业。

四、法家

法家的核心思想是以法治引领社会(以法理治天下,即依法治国)。其理论依据是“万物以道为源为本”。“法”是道在社会中的体现,法家推行法治思想的根本目的是富国强兵。

管仲、子产、商鞅等是法家学派的创始人。其主要作品有《韩非子》等。

法即是法制,以严刑峻法(指残暴统治)管制国家。

法家主要内容是法(法令)、术(技巧、权术)、势(审时度势、顺势而为、造势用势)。

不足:夸多了法的作用,法治要讲究以人为本。

五、墨家

墨家:走极权主义治国道路。崇尚服从上级,以“兼相爱、交相利”(爱是相互的、利也是相互的;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互为依存、互为条件的辩证关系。)作为学说的基础。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战国时期人。主要作品《墨子》等。

墨家观点: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墨家的教育思想是“艰苦实践、服从纪律”。即以天下为己任。提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教育目的。讲究“纪律严明”;提倡“尊天事鬼(崇拜天地鬼神)”;倡导“爱人爱己”等。

综合概论

1.儒家、道家、佛家的养生思想:

儒家讲的是“敬”。

道家讲的是“静”。

佛家讲的是“净”。

从修为层次上,一个比一个层次高。

2.儒家的最高境界为“圣”人;道家的最高境界为“真”人;佛家的最高境界就是成“佛”。

3.儒家、道家、佛家都是心灵之学,都主张内求。

4.学习传统文化,要懂得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

5.学习传统文化,要把落实《弟子规》作为传统文化根本中的根本。

第五篇:儒家 道家 法家管理思想的区别

儒家 道家 法家管理思想的区别

上海交通大学

陈昊闻

摘要:作为先秦时代的三大主要思想代表,儒家道家和法家在对管理的理解上有所不同。本文简要介绍了三家的思想内容及其在管理学上的体现,并横向进行比较,来探究先秦时期几种主流观点对管理学的理解。

关键词:儒家 道家 法家 管理思想

一.儒家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儒家的根源可追溯到周朝,在先秦时期孔子将儒家思想发扬光大,使其在几千年来不断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化。在儒家的思想中,其基本精神是人性本善论,儒家讲究以人为中心,讲究以德服人,讲究以教化为手段,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儒家思想强调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达到其目标: 1.政治与伦理合一的思想

儒家思想中,人不仅是根据个人行为利益最大化来制定决策,而是在复杂的2价值取向下进行综合的评判和抉择的个体,即人不仅仅是作为经济人,而更是作为社会人的存在。根据这一点,儒家曾数次被统治者奉为全社会共同文化的价值取向。统治者们希望通过儒家的这一思想的宣传,来创建一个全社会成员所共有的行为规范与价值观准则,来保证所统治的社会秩序稳定和正常运转。儒家也确实能做到这一点,大多数的官员以及知识分子在儒家思想的教育下推动了中国两千多年历史的平稳发展。2.礼的思想

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礼不仅仅代表了礼仪,典礼的意思,还代表了一种各得其所,秩序稳定的思想。孔子认为,庄重的礼仪会使人虔诚,有所敬畏,所以制定了包括祭天祭祖,节庆婚丧等各类活动的及其详尽的礼仪流程,来规范各个不同角色的行为,达到各得其所,秩序稳定的目的。从这一点来说,礼可以看作是儒家体现其核心的一种表现形式和贯彻其思想的一种工具。

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儒家看来,平天下要从个人层面的修身开始。只有每个人修身养德,家庭才能和睦,社会才会有秩序,天下也才能长治久安。这个思想也体现了儒家认为个人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元素,体现其对人的关注。儒家认为,构成社会的稳定和正常运转需要从个人这个基本元素入手。只有使每个人都自发地遵守其制定的秩序,才能更深刻的在国家层面贯彻其理念,最终达到用儒家理念治国的目的。二儒家墨家道家音乐思想的不同,道家思想的基本内容

道家思想的主旨,基本上是以“道”为中心的无为而治的思想。道家所谓的道,其实就是一种支配世间一切事物活动的基本规律。道家认为应该自发的遵从这种规律,根据自身对道这个观念的理解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动。道家的思想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体现: 1.无为而治

人们往往会误解道家“无为而治”的内涵,认为这是一种消极的无作为观点。其实道家无为而治的真正内涵,是不做出有违自然规律的事,在最大程度上主动顺应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这一角度来说,道家的无为而治其实是一种积极的思想。2.戒除干涉的思想

道家认为,人与人有着差异性,所以很难有一种绝对的规范可以治理所有的人。因此治理过程中既不能施力过猛,又不能太过宽松,在对待任何事物时都应该顺应自然,顺应人情和天理,应戒除任何极端的举措。三,法家思想的基本内容

与儒家思想相反,法家强调的是人性本恶,法家讲究以“刑”为中心,来规范人的行为。法家重视建立制度,通过奖罚来树立权威,达到被管理者服从管理者的目的。法家思想的基本内容体现在以下几点: 1.自利论的观点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认为,人性自利,即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向着个人利益最大化出发的。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就会发生种种损害他人的行为儒家墨家道家音乐思想的不同,法家认为要避免这种行为的发生,就需要制定严格的法来制约。2.抱法处世则治

法家观点认为,应该用法度的手段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与思想。韩非子把法作为规范社会秩序维持社会稳定的根本原则。在这一原则下面,人人都是平等的,没有例外,否则法的权威性就会受到损害。所谓”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就是在强调这一点。四,儒家道家法家管理思想的区别

通过前面论述可以看出,在思想方面儒家和道家思想相对来说比较接近,都是站在人性本善的角度来实行管理。儒家讲究通过礼和教化来激发人心中的善,使其行为得到规范,来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道家讲究无为而治诸子百家之儒家,法家的主要思想:性善论,认为社会秩序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稳定,无需做过多的事来加固或改变这种稳定,所谓管理只是约束越过这种稳定的少数人,即无为而治。法家则与上述两类观点相反,认为人性本恶,人的行为是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而这种行为又会妨碍到别人的利益,所以应该用严厉的法度来规范人的行为,从而避免损人利己的行为,达到社会的正常运转。

参考文献 【1】《道家儒家法家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王芳华 高松

《上海管理科学》2004年05期 【2】《儒家法家道家管理思想浅析》 刘洪华

《企业导报》2010年08期



起名专家专业的命理起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