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专家
首页 > 儒家

(每日一题)无为而治的政治策略而平治

时间:作者:起名专家

(每日一题)无为而治的政治策略而平治

儒家养生思想_自然而然顺其自然是儒家思想吗_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对比

一、

道家的无为而治,重点不在于为或不为,而在于有无自己的主观意识。

因为所有主观意识都必然掺杂着贪嗔痴慢疑,而所有被这些世俗浅薄之欲所蛊惑的思想,都是主观的产物,这便是偏见,而主观偏见往往会背离客观环境,这个时候就无法顺应自然规则,所以真正的客观就是不包含个人主观偏见的运行规则,这个才叫做真正的无为。

处理问题的最高理想状态,就是能够贯彻无为的思想自然而然顺其自然是儒家思想吗,将事情做到顺其自然的境界之中,让事物自然而然地达到它所应当呈现的状态,所有能够符合这个道理的人与事都会因此而得益自然而然顺其自然是儒家思想吗,而所有违背这个规则的人都会因为违逆了事物本身的固有条件,而使事物变得更加糟糕。

一个国家的混乱亦或一种人生的混乱都是如此,我们先以国家来举个例子。

孔子说过一句话,叫做:“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己矣。”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能够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干了什么呢?他只是庄严端正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罢了。

在这一章中,孔子论述的是舜帝的圣德和他实行无为而治的政治策略,并且由此出现的太平盛世,这是一种歌颂,也是一种追忆,而这其中更包含着无为而治的智慧思想。

舜能够行使无为而治的政治策略而平治天下,究其原因就是涵盖了在其位者谋其政的道理,而这种策略本身就是无为智慧的产物。

据《尚书》之中记载,舜命禹作司空,平水土,命弃为后稷,播种百谷,命契为司徒,办教育,命皋陶做士,掌法律,命益做虞官,管山泽鸟兽,这些都足以说明他知人善任,所以能无为而治的道理。

舜至于帝王之位的时候,他能够知人善任,将适当的人放在适当的位置,这是管理政治的智慧法则之一,除此之外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舜的领导之下,所有在其位者都能谋其政而行。

不管是舜帝还是其他百官,都在做自己份内的事情,没有因为自己的私欲或偏见而多生是非。

就像舜一样,所以孔子说:“他只是庄严端正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罢了。”

很多人对这种状态容易产生一种误解,认为这是懒政,因为在多数人的认知里面,当一个人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难道不是应该身体力行,兢兢业业的去做嘛。

其实并非是这样,就像我刚才说的一样,真正的无为不在于为或不为本身,而在于有无自己的主观意识,如果一个君主总是行使自身的权利,听任一己偏见莽撞作为,胡乱指挥百官,这就是背离无为的浅薄状态,因为君主的责任不是管理百姓,而是管理百官(每日一题)无为而治的政治策略而平治,当一个君主能够让百官在其位谋其政,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好份内的事情,这就是尽到君主的责任。

就像舜一样,他没有对百官指手划脚,也没有强行干涉百官的行政自由,这就是一种无为的治世智慧。

而百官也是一样,他们做到了真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不扰民生自然而然顺其自然是儒家思想吗,不因私欲而敛民财,也不因私心推行教化,在这种无为而治的政治策略下,百姓自然各得其所,从而安居乐业。

这就是一个国家能够以无为而治的思想治世,以使整个国家处在顺应客观规则的状态(每日一题)无为而治的政治策略而平治,所以这样的状态能塑造好的结果,人生也是如此,我们将这个道理放在个人身上,则能更清晰的看到此种智慧对人生所起到的作用。

二、

越是能够放下偏见的人,越能够接近客观规则,他们没有因为私心偏见而选择自以为正确的选择,所以他们得以遇见一种符合自然环境的行为状态。

当我们换一种角度去看人生的时候,可以把这世间的众生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心清明,做到明心见性的智者,而另一种是被贪嗔痴欲等世俗之欲望所蛊惑的众生。

智者不受偏见欲望的主使,不做浅薄卑劣之事,他就自然不用承受错误所带来的结果,而众生则恰恰相反,我们反观身边的众生,哪一个不是被欲望迷惑了心智,被偏见左右了看问题的思想。

而人生的道理则是念起便为人生,一念起一恶生,一念落一事灭,很多事情表面上看是由表象组成的结果,但从根本上来说,往往是内心念头所造就的现象。

因为有了被欲望蛊惑的心,所以才生出突破法律或道德底线破格获取的念头,如果人生侥幸因此获利,那么又会因欲望而生更大的欲望,但正如道德经中所说:“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一个突破法律和道德底线的行为本身就不符合道义,怎么会长久的存在呢,当这个结果出现问题的时候,就是人生存在问题的时候,那么人生难道不要为错误付出代价吗,这就是违背自然的“有为”。

所以道家所谓的无为而治,用很通俗的思想来理解,就是能否符合客观规则的状态,而这个核心则在于自己内心的智慧状态。

所以说人生唯一的得救之道就是自我觉醒,就是内心的智慧有所增长,如果从念头生成处未能察觉,自己的内在不足以匹配一种优秀的人生,那么不管别人怎么帮助你,怎么指点你,你都不可能获得一个自己期望的结果,就像有一句很通俗的话所说的:“一个人永远不能获得认知之外的财富。”

所以当人生行有不得时,一定要反求诸己,去看看自己的内心是否清明,当自己的智慧足以清醒地觉知到私心杂念作用于内心得过程,才能由此做到理性智慧的顺应客观规则,那么这一时刻就是顺应自然的时刻,也是人生完成知行合一的时刻。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起名专家专业的命理起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