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专家
首页 > 儒家

构建中国特色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体系正当其时(一)(图)

时间:作者:起名专家

构建中国特色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体系正当其时(一)(图)

儒家养生思想_儒家思想对青年人的现实意义_儒家主要思想

社会工作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实践性学科,在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青少年社会工作既要遵循社会工作的一般规律,又应着眼于青少年这一工作对象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我国青少年社会工作经过近20年的实践探索,在政府和社会多方推动下,逐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团运作、多方参与”的工作格局。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已经成为承接政府青年事务、参与创新社会治理、开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等专业服务的重要工作力量。但是,我国学术界在此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较少,远远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

2019年,上海共青团倡议构建中国特色青少年社会工作体系,包含理论、实务、政策、人才四大体系建设。本文即探讨中国特色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体系构建的若干问题。

构建中国特色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体系正当其时

(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构建适应中国本土实践的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体系

随着时代发展,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日趋复杂,改革发展任务日趋艰巨,需要发挥多元主体力量开展有效社会治理。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要“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中国共产党近年来的一系列理论创新和文件表述为中国特色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体系的构建完善了顶层设计。

(二)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青少年社会工作实践面临的新问题亟须理论的指导和解释

从工作主体看,我国青少年社会工作主要由各类青少年社工机构承接。当前我国青少年社工机构大致可分为行政主导型和社会推动型。行政主导型青少年社工机构主要由共青团推动成立,但在实践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共青团重引导轻服务,而青少年社工机构重服务轻引导的问题。同时,这类机构较容易继承我国行政体制组织文化基因,组织运作效率较高,但过强的行政性也挤占了社会性的发挥空间。如何处理好共青团与青少年社工机构之间的关系,以及发挥社会组织的社会性优势,是当前我国青少年社会工作领域面临的难题。社会推动型青少年社工机构由社会力量自发成立,按照“委托-代理”模式承接政府购买服务。但由于脱离了群团组织或政府部门的直接管束,这种类型的青少年社工机构在运转过程中往往面临着案主利益与机构利益矛盾等社会工作伦理困境,需要第三方力量进行引导、规范、监督和制约。同时,青少年社工队伍建设也面临职业影响力不足、晋升渠道不通畅、人才培养方式单一等问题。

从工作客体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结构从以往的单位体制转变为市场化、多元化体制。在此基础上,青少年群体集中表现出社会转型时期的许多重要特征,如青少年群体多样性、思想多元性、参与延展性、生活矛盾性等。这些新变化衍生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新难题。与此同时,社会上还存在着为数不少的监护不当困境未成年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孤儿等困难青少年群体,需要政府和社会对其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益进行保障。种种问题的解决,皆需理论的引导。

(三)构建中国特色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体系的条件已基本成熟

理论层面,多年来,国内学者对社会工作理论的本土化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在青少年社会工作研究方面,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特色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和专业化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价值伦理、理论视角、方法技术、发展范式、实务领域、社会政策、域外经验以及本土实践这八个方面,但尚未形成系统化的理论体系。

制度层面,民政部、共青团中央于2019年6月发布了《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指南》,对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定义、原则、内容、方法、流程、管理等进行了统一规范,对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作了梳理儒家思想对青年人的现实意义,对共青团组织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的作用发挥提出了要求,并把“青少年社会工作研究”设定为开展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的基本方法之一。

实践层面,改革开放后,我国各地在群团组织或政府部门的推动下开展了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多元化探索,呈现出多样化发展态势,其中既有共性的规律,又有个性的特点。

上海的青少年社会工作肇始于2002年。在党群部门、学术界、实务界的共同努力下,其发展的探索期已基本完成,目前已形成“一核多方、政社合作、专业支撑、持续创新”等工作机制,不仅涌现出一批青少年社工机构,而且形成了人员稳定、专业性较强的青少年社工队伍。截至2020年底,上海市共有青少年社工4598人,且呈现以下特点:一是队伍年轻化特点显著,35岁及以下社工占71.8%;二是高学历人才比例较高,本科及以上学历社工占68.9%。在工作成效上,自引入青少年事务社工参与后,上海市25岁以下青少年犯罪人数及占犯罪总人数比例连续十多年保持“双下降”的趋势。

总的来说,上海青少年社会工作经过多年探索,已奠定良好的实践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创新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作为全国青少年社会工作的起源地之一,上海理应在构建中国特色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体系进程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构建中国特色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体系需厘清两对关系

(一)厘清中国特色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体系批判功能和建构功能的关系

西方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建立在个人主义文化基因之上,强调对个体的尊重和权利的维护,以及对民主、自由等所谓“普世价值”的追求,其研究范式倾向于个人主义-改良主义,视青少年社会工作为向社会中的弱势青少年提供福利服务的组成部分。而中国特色青少年社会工作较强调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寻求社会合作、社会互助和社会变革,让青少年获得控制自己生活的能力。

西方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体系是在特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比如案主自决理论强调对工作对象的尊重和权利保护。而中国特色青少年社会工作强调在实践中的一些特定场域,在追求案主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应平衡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社会利益的关系。西方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推崇“专业至上主义”和“技术理性主义”,推崇西方经验的普适化。而中国特色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强调理论研究的本土化,杜绝“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中国特色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体系的批判功能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文化传统,但西方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我们不仅要批判,更要取其精华来指导实践。中国特色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体系的构建要避免过分强调批判性,要更多着墨于构建新体系。

(二)厘清中国特色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和西方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的关系

西方社会工作思想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经西欧“福利国家”思想浸润,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专业化发展阶段,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西方青少年社会工作实践发源于工业革命时期,是现代化进程的产物。我国的青少年社会工作起步较晚,其发展过程具有后发优势,汲取了西方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的丰富营养。中国特色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的创建和发展过程中,要认识到西方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是其理论来源之一,立足中国实际,开放地吸收借鉴其理论成果。同时,要看到中西方在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等方面差异很大,在青少年社会工作领域诞生了不同的实现形式和发展模式。当前,中国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客体和社会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西方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很多理论已无法指导中国实践。中国特色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是对西方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的扬弃,是基于中国本土文化传统、立足中国国情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青少年社会工作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如何构建中国特色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体系

(一)聚焦“两维度一特色”分析

中国特色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在地理维度上以中国为界域,在内涵维度上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点,这两个维度是中国特色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的逻辑起点,决定了中国特色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基本定位。

(二)厘清何为“特色”

中国特色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借鉴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工作理论。群众工作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基本工作理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根本目标与之高度一致,都是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提高社会凝聚力、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通过高质量的社会服务来提升人民福祉。中国特色青少年社会工作以“助人自助”为专业理念,协助青少年与优化场境并重,帮助受助青少年增强自信心,适应生活中的自我管理,需要借鉴党的群众工作方法。创新中国特色青少年社会工作方法,则要从“个体增能”和“促境美好”两个层面积极推动青少年工作机制转型与发展,把促进青少年个体发展和执政党青年工作转型发展结合起来,既推动青少年社会工作方法从党的群众工作方法中汲取养分,又推动青年工作突破行政路径依赖的惯性 构建中国特色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体系正当其时(一)(图),引进专业社会工作填补青年工作的干预真空区。

第二,与西方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在价值理念、工作方法上相区别。社会工作解决的是人的社会关系,西方社会工作扎根于不同的社会土壤 构建中国特色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体系正当其时(一)(图),其理论不能直接套用。比如西方社会工作崇尚的“价值中立”,是在资本主义制度背景下阶级利益分化、群体矛盾激发的土壤上产生的一种实践对策,其目的是缓解社会矛盾以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利益。而中国的社会工作倾向于“价值关联”,是在无产阶级专政背景下,中国共产党通过国家机构,以行政化、社会化方式在社会领域推动对人民的权益保护对策。其出发点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宗旨密切相关,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具有必然性。在工作方法上,西方青少年社会工作是在阶级利益分化基础上对弱势青少年生存权等基本人权的保护和社会福利的给予,强调个体责任和对个人的增能儒家思想对青年人的现实意义,一般由社会力量主导。而中国青少年社会工作突出政府部门和共青团这一群团组织的主导作用,强调对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的全场域保护,注重对青少年个案开展陪伴式、全过程服务。

(三)注重研究基础和前提的变化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有丰富的如仁爱、助人等社会工作基因,但是传统的社会弱势群体帮扶以个人对宗族、君主的服从为逻辑起点,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扶贫济弱实践是出于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秩序之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少年群体基于生活和成长环境变化产生新的特点,思潮和诉求日益多元化,中国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的研究基础和历史背景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基于这些新变化,中国特色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既不同于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又不同于中国以往的社会工作理论,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基于新的伦理价值、适应青少年新特点的理论总结和归纳。中国特色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的建构,要立足于这些新特点去剖析理论创建的实践、理论、历史文化基础,以及理论和学术话语体系。

(四)要能够指导中国青少年社会工作实践

中国特色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的生命力来源于中国实践,所以它要能用来分析中国青少年社会工作现状,指导中国青少年社会工作发展。比如,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保障青少年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如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框架内发展青少年政治和社会参与?如何更好地发挥共青团对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指导作用儒家思想对青年人的现实意义,与青少年社工机构做好角色互补?如何更好地进行青少年社工队伍建设以夯实工作保障?等等。

另外,还要看中国特色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能否从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的众多方法中揭示中国青少年社会工作实践的规律性趋势,并从中提炼出一批普遍性、制度化的工作方法,而不是从理论到理论。

对中国特色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体系几个问题的思考

(一)构建中国特色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首先是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保证。中国青少年社会工作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青少年社会工作,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独特制度优势,中国特色青少年社会工作是新时代党的青年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中国特色青少年社会工作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其次是以青少年为本。社会工作的价值伦理源于对人的热爱,中国特色青少年社会工作应以青少年利益为基本出发点,将此原则贯穿于其全过程,同时引导青少年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结合。

最后是中国特色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要与实践相吻合。理论来源于实践,且指导实践。当前,我国社会转型给当代青少年带来日益增长的成长压力,青少年面临思想引导、就业创业、婚恋交友、身心健康促进、社会融入与参与支持等诸多问题。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的中国化,就是要针对这些现实问题,充分推进研究机构、实务部门、青少年社工、社工机构之间的协同合作,共同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形成属于中国自身的、符合青少年时代特征的社会工作理论体系。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社会工作是研究社会关系的学问。如前文所述,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是阶级利益分化基础上对弱势青少年生存权等基本人权的保护和社会福利的给予,对青少年社会参与方面的权利保护研究较少。中国特色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一要研究我国青少年发展特点和包括参与权在内的全场域青少年权益保护状况,二要研究青少年社工这一青少年权益的守护者,三要研究青少年社工机构这一专门从事青少年权益保护的专业性组织,四要研究共青团与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关系和作用发挥问题,五要研究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方法技术。

(三)中国特色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的价值伦理有哪些

中国特色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价值度量。无论中国还是西方的社会工作都应遵守一致的价值理念,比如利他、平等、尊重、合作等。但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价值伴随着新教改革运动、文艺复兴和社会改革运动出现,侧重于社会工作主体的“价值中立”。“价值中立”实质上是欧美“盎格鲁-撒克逊”文化中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价值基因的反映。而中国社会工作源于周朝救灾救济福利思想,其发展沿革深受儒家文化影响,是在“大一统”的政治框架内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保护,与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密切关联。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工作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是党领导下的社会工作的一部分,秉承科学社会主义倡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对社会的全面领导、集体主义等价值理念。中国的青少年社工机构是共青团这一有着特殊政治地位的群团组织的“得力助手”,青少年社工是共青团干部在工作中的“亲密伙伴”。在伦理方面,我国当前青少年社会工作也存在着案主自决与“家长主义”出现矛盾、案主利益与社会组织利益之间出现冲突、维持专业关系与较容易建立双重关系等伦理困境,需要理论界和实务界从科学社会主义倡导的集体主义价值理念出发,以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平衡视角,进一步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破解、反思和总结。

参考文献略,详见《中国社会工作》8月下刊

作者:上海市青少年服务和权益保护办公室(执笔:郭舟洋)



起名专家专业的命理起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