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专家
首页 > 儒家

韩非子孔子居然歌颂汤武这两个乱臣贼子。。

时间:作者:起名专家

韩非子孔子居然歌颂汤武这两个乱臣贼子。。

韩非子称,孔子居然歌颂汤武这两个乱臣贼子。韩非称: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韩非甚至称:主而诛臣,焉有过?!君主诛杀臣子,没有任何过错,天经地义。

法家和黄老都认为汤武弑君。儒家道家、墨家等其他学派皆认为,汤武革命。汉景帝时,有一场汤武弑君与汤武革命之辩。最终以儒家的完胜告终。

总之,法家就是让君主驯服臣民,大臣是:从主之令,顺主之为,专心于侍主者,为忠臣。人民是:寡闻从令。

附录:秦朝灭亡后法家思想第一次占统治地位,是汉武帝时期,汉武帝重用法家酷吏张汤,把群臣,皇族屠戮殆尽。重用法家桑弘羊大肆敛财,卖官鬻爵。国家千疮百孔,民不聊生,吏治混乱。

以孔圣人哄天下,以韩非子治天下。最典型的帝王是汉武帝,最典型的王朝是明清。明清两代法家思想五百年的统治,孕育了中国人的奴性。

最接近儒家思想思想的时期有二:一是周王朝,二是北洋政府时期。这两个时期最接近民主法治社会。此外,隋唐宋三朝,儒家思想也占主导地位。

“外儒内法,兼之以道”,儒、道、法三大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于它们的区别,可以用一句话总结:入世为儒,出世为道,治世用法。

表面上看来可以理解:

儒、道的人生态度是相反的,前者主动积极、后者被动消极。因此,“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双方看似是对立的;

至于儒、法,则存在一个基本的共同点:都是积极入世,为了建设更美好的社会秩序出谋划策。但双方的分歧在于方式的区别:儒主张由内到外的主动性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对立吗,法信奉由外至内的强力约束。

但在实际上,三者之间并没有这么泾渭分明,而且互相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儒家的代表人物有三位:孔子、孟子、荀子。三人既一脉相承,同时在具体观点上又有所演进。

孔子被视为儒家学派的创立者,但他的观点并不是完全原创。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他对当时礼崩乐坏、动荡不安的社会情况痛心疾首,因此对其中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思考、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

他的结论是这样:之所以社会动荡,是因为周天子的制度被破坏了,也就是“礼乐废,诗书缺”;而解决的办法,就是要重拾周礼,尤其要明确宗法制、确定名分,即所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贵贱有等、上下有序,各人干好自己该干的事、守规矩,不越位、不僭礼;如果人人都这样,那社会就变得和谐有序、人民从此安居乐业了。

简而言之,孔子就是主张人们自觉自愿地分等级、守规矩。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的暴力统治手段是不行的,必须通过注重德、礼来实现。

德就是道德,这一理念源自于《尚书》。这本著作中,记载了上古尧、舜、禹几位圣君的事迹,以及夏、商、周三代重大政治事件,重点刻画了这些明主的高尚道德:尧、舜、禹都凭借一心为民的品格受到万民敬仰,由此也为后代帝王创立了榜样;夏、商之所以灭亡,正是因为末代帝王荒淫无道、道德败坏。因此,西周的杰出政治家周公旦,经常教导周成王要敬天保民、以德配天,以维护政权的长治久安。

因此,《尚书》被封为儒家经典,而周公旦则被视为儒学奠基人,被儒家推崇备至。孔子认为,要实现大治,君王必须以德治国;而以德治国核心在于施行仁政。

什么叫仁?“仁者爱人”,将对亲人的爱扩展为对人类的爱,最终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状态。

此外,孔子还强调“克己复礼”,也就是要克制自己的欲望,让自己的言行符合礼制;即使自己有欲望时,也得考虑到别人的感受。

基于以上观点,儒家要求君主、官员注意提升自我修养和行为规范,最终实现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者的和谐统一,构建起—套完整的儒家政治伦理。

而孔子以德治国的目标,是达成大同世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人类社会的理想状态。

而孟子、荀子,则是其后的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身处战国,那是一个人性暴露无遗的空前大争大乱时代。孟子的最大理论,就是总结出性善论,即我们常说的“人之初,性本善”。依照这种前提,他主张依靠人天生的善,经过教育后培养出仁、义、礼、智四德。

同时,基于人性本善,孟子反对战争、主张仁政,统治者要关心百姓的疾苦、减轻人民负担;他还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把对待人民的方式视为国家存亡兴衰的关键。

但他的仁政目的还是为了统治者的利益:让百姓具备生活的条件,然后再进行人伦道德教化,从而实现社会秩有序统治。

孟子还有一句经典名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人者食人,治于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说白了,就是对阶级进行明确划分,统治者、被统治者泾渭分明。因此,这一理论自然会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推崇。后人称呼“孔孟”,俩人成了儒家的宗师。

荀子也是战国人,但他跟孟子完全相反,主张性恶论,“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人的天性是趋利避害、追求欲望的,但现实社会的物资有限,两者的矛盾必然会诱发纷争,这就形成了人性本恶。

因此,荀子秉持“人定胜天”的理念,主张通过教育对人性进行改造。他所指的教育,除了礼义道德外,还要加强外在强制力量,也就是刑法。“治之经,礼与刑”,他把礼与刑视为治国的根本,由此可见,他具备法家的观点。这就是为什么他培养出了两位法家的代表人物:李斯、韩非子。

下面先聊聊道家。

道家有个典型特征:反对社会进步。创始人老子认为,理想中的社会是“小国寡民”的状态,即人们“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而庄子则主张“绝圣弃知,大盗乃止”,也就是说,人们要彻底回归自然,回到最初的状态,社会才会安稳。

道家的理论基础源于“道”,这个字眼指的不是道理,而是他们所认知的世界本体。“道”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是自然运行的,无虚妄、无偏执、无妄为、无思念,这就是道的“无为”性质。

以此为依据,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通过“自然”的无为达到治的境界。这里的“自然”不是如今概念中的自然界,而是相当于事务的“本性”,即没有人力干预的初始状态。道家看来,天然远胜于人为,无所作为、无心而为、任性而为等都是“无为”。

而要做到“无为”,必须“无智无欲”。欲望是造成社会混乱和罪恶的根源,所以统治者应该“少私寡欲”。但在同时,道家认为人天生带有欲望,因此也肯定合理的“欲”,但绝不能不能贪欲、纵欲。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就是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逻辑。

而这种理念的最好实践,莫过于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事实证明,在常年的战乱与纷争后,统治阶层顺应民心、不乱指挥,反而是最好的治国方式。

由上可见,虽然都是为了实现稳定有序的社会状态,儒、道主张的方式完全不同,前者推崇教化、灌输理念,后者主张顺应本性、无所作为。

那么,两者之间是势同水火的吗?并不是。

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并赞对方如人中之龙;他甚至也肯定“无为而治”的概念,只不过他的无为,指的是“德化”的无为;

儒、道都认为世间万事万物自有运行规律,但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主张认识规律、利用规律;后者则认为要顺应规律,这才能让规律充分发挥作用。

而法家则比较特殊。

首先,那些法家代表人物要么研修过儒家学说,比如李悝、吴起都曾拜在“孔门十哲”之一的卜子夏门下学习,李斯、韩非子都曾是荀子的弟子;

而同时又有一些人曾追随道家学说,“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申不害、韩非子都曾学习道家理论。(韩非子确实博学)

可以这么理解:法家汲取了儒、道的合理之处,却又针对它们的短板发展出了自己的一套理论。

和儒家一样,法家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护政权稳定,也都主张明确等级、强化君主地位。但区别在于,儒家主张品德教化,靠自觉;法家信奉外力,主张利用赏罚威逼利诱。

其实法家的这一观点跟荀子有些相似,主要的差异在于,荀子主张礼制为主、刑罚为辅;而法家只强调严刑峻法,对礼制那套毫无兴趣。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的中心思想_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对立吗_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主张

原因在哪呢?

商鞅有句经典的话:“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即:仁者能够对别人仁慈,对方却不会因此也变得仁慈;道义之人可以关爱他人,却不能让对方跟着学会关爱别人。因此,在他看来,儒家那套就是自欺欺人了。

而韩非子同样直接。儒家主张用贤者治国,这没问题,但世界上有几个贤人?相反,只要经过训练,懂法令、执行法令的官员一抓一大把。对比之下,哪种方式更靠谱?

韩非子还质疑仁政的有效性。“今先王之爱民,不过父母之爱子”,君主爱民,极致也不过于父母爱儿子;但“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对于那些无可救药的熊孩子,父母也只能束手无策。但是,面对再熊的孩子,一个官吏拿着绳子就能让其服服帖帖。

因此,虽然目的类似,但法家摈弃内在教化,转而主张外力胁迫,也就是用惩罚约束、用奖赏驱使,这一方式简单粗暴,也被证明了显著效果。但由于过于强调人们对利益、欲望的渴求,忽视了人们区别于动物的精神追求,法家体现出了自身局限性。在乱世时是万金油,在治世就显得“刻薄寡恩”,秦朝之亡就是教训。

此外,法家与道家也有一定的关联。韩非子将“道”引入政治领域,不过他的道,指的是君臣之道、人主之道。

三大学派都在历史上得到实践的机会。

战国的大争之世,方式直接、见效快的法家备受青睐,被各国争相采用,变法最为彻底的秦国笑到了最后;

秦朝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灭亡后,道家顺应汉初的客观需要获得了实践的机会,也造就了辉煌的文景之治;

但随着汉武帝的即位,有鉴于无为而治难以吻合帝国发展、扩张需求,一直备受排挤的儒家思想终于得到了出头之日,经过董仲舒的改良,西汉确立了“罢黜百家韩非子孔子居然歌颂汤武这两个乱臣贼子。。,独尊儒术”的治国理念,也成了其后两千年封建王朝的祖传秘方。

但在实际上,历朝历代统治者实际采取的都是外儒内法、兼之以道而已;法家确实好用,但要注意吃相,所以对其进行了仁义、教化的包装。

1.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儒家学派。有人说,明明知道不行,还要去做,这不是很傻很天真吗?其实不是的。这恰恰反映了儒家是一种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学说,它是入世的,是一种教人努力奋斗的价值观。儒家学说也是中国哲学的最主要流派,儒家学说关于人生的意义、价值、理想等追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是中国人行动的指南。儒家学说的主要思想,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仁,仁爱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什么是仁?孔子说,“仁者爱人”,就是要爱人。首先是爱谁?从血缘上来说,我们首先应该爱自己的父母,因为他们给了我们生命,其次是爱自己的兄弟姐妹,亲人朋友,再把这种仁爱的精神推广到全社会,那么这就是一个充满仁爱和温暖的社会。孟子把孔子的“仁者爱人”的思想往前大大地发展了。孟子说“仁者无敌”,他渴望在社会上实行仁政。就是君主爱老百姓,老百姓也爱君主,这样的政治就是仁政。

儒家的第二个思想是义。义就是合适的应该做的事情。应该做的就是正义,不应该做的事情就是不义。

儒家的第三个思想是礼。礼就是各种礼仪规范、规章制度等。孔子特别重视礼。他曾经说“不学礼无以立”。要是想在社会立足取得成功的话,必须要践行各种礼仪规范,遵守各种规章制度。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主张_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的中心思想_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对立吗

儒家的第四个思想是智。就是智慧的意思。

儒家的第五个思想是信。信就是诚实,有诺必践的意思。

儒家的第六个思想是忠。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你要想在社会上立足,你就要先帮助别人立足,你要想做事通达无碍,你就要帮助别人通达无碍。

儒家的第七个思想是恕。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不想承受的东西,你也不要加在别人身上。这是一种推己及人、换位思考的人生观。

儒家的第八个思想是孝顺。孝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思想。

儒家的第九个思想是悌,就是对兄长的敬爱之情。

儒家都是教我们如何在社会上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的。因此,儒家思想是入世的,是贴近现实的,是教人努力奋斗,为社会做贡献的。要是真的无法成功,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们应该怎办?孟子给我们提出了一条明确的路径,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困顿的时候,治理好自己的身心,在通达、成功的时候,我们应该以天下为己任,这就是儒家的胸怀和理想。

2.知其不可而逃之的道家学派。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到了战国时代是庄子。道家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流派。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和无神论的因素。他们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道家的第一个主张是贵柔,就是以柔软柔弱为贵。老子经常说,牙齿是坚硬的,舌头是柔软的,人老了,牙齿都掉光了,但是柔软的舌头还在。他还说,人在活着的时候,都是柔软的,死了就变成硬邦邦的了。由此,他认为,只有柔软柔弱才是保全生命之道。老子特别喜欢水,认为水才是我们学习效法的榜样,水是柔弱的韩非子孔子居然歌颂汤武这两个乱臣贼子。。,无所追求的,但是水可以包容万物,水可以战胜一切,所以他说上善若水。

道家学派的第二个思想是辩证法。认为事物是由矛盾的运动组成的,组成天地的是阴阳之道,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就充分体现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其实这句话里面包含着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很简单,祸福相依,矛盾对立转化的哲理,第二层意思,是对人生的深刻的认识,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当你取得巨大成功,走在人生巅峰的时候,一定要警醒了,你要知道,可能倒霉的事情马上就要来了。同样,当你困顿不堪,处于人生的低谷的时候,也不要灰心丧气,或许转机和幸福就在你的门外敲门呢。

道家的第三个思想是清静无为,是不争。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就是自然,是自然而然的,他不做什么,而天地宇宙照常运行,按照海明威的说法就是“太阳每天照常升起”。反映在人生观上,老子说他有三件宝贝。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一个是慈爱,一个是简朴,第三个就是不敢为天下先,不去争,淡然地面对社会,面对人生,面对未来。

道家的第四个思想是万物同一,生死同一,什么东西都一样。这个主要是庄子的观点。庄子认为世界万事万物说到底都是一样的,生与死也都是一样的。所以,庄子的夫人去世了,他不仅不悲伤,还很高兴。这不是说他和他老婆的关系不好,而是他认为,既然生与死都是一样的,死也就意味着另外一种方式的生,老婆死了他还很高兴。既然人生什么都一样,那么还争那些利益干什么。

大文学家苏东坡就有一首词,叫《满庭芳》: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对立吗,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人们追来追去,都是像蜗牛的角,苍蝇的头一样的利益,没有任何意义。

3.动不动就砍人提倡阴谋诡计算计的法家。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本来是韩国的贵族,一心想要振兴韩国。他写了《韩非子》一书,阐明用法治来治理国家的思想。秦始皇觉得他厉害,千方百计想要得到他。于是就派兵攻打韩国,要韩国交出韩非子,否则就灭了韩国。韩国没办法,就把韩非子送到了秦国。秦始皇非常欣赏韩非子,韩非子虽然口吃,但是他的思想很厉害。韩非子认为人性是恶的,是自私冷酷的,人与人之间没什么爱,有的只是算计。他说,车行的老板,盼着别人都升官发财,并不是他的心善良,而是想多卖出去车子。棺材店老板天天盼着死人,不是说他的心不善良,而是想卖棺材。既然人心叵测,那么只有用严刑峻法来治理国家,用更高明的阴谋和算计来算计别人。结果很悲催。韩非子被同班同学李斯给算计了,死在监狱里;李斯被太监赵高给算计了,被腰斩;赵高被秦三世给算计了,全家抄斩;秦三世被项羽给算计了;项羽被刘邦给算计了。总之,都没有好!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有一段辉煌的历史,人们称它为“百家争鸣”时期,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学说当属儒家、道家,其次则有墨家、法家、兵家、纵横家等等。

今天,有书君就向小伙伴们分别介绍一下儒家、道家和法家各自的思想主张及其区别吧。

说到对现如今中国文化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大多数人们第一个想到的估计就是儒家思想了吧,尤其是孔子,孟子,以及《论语》这部作品,儒家可以称得上是“百家争鸣”之首,现在来看,它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之一了,如今还有很多国家借鉴学习其中的思想。

儒家主要的思想就是“仁”,“仁”即“爱人”,它在政体现治上的即为“大一统”、“大同”了,儒家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儒家与其他几家思想最大的区别就是包容,正是因为这份宽容,使得我国之后对其他文化和思想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包容,这也是儒家后来能成为华夏治国理念的根本原因。

说到底,儒家的‘仁、德、礼、义’等等思维概念都是围绕着‘克己复礼’的政治主张而展开论述的,由于其思想核心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个观点上,故此儒家思想受到了历朝历代的封建君主崇捧。

道家的思想与其他流派不同之处在于出世,与儒墨法的积极入世相比,道家却反其道而行,崇尚无为和遁世。

是道家首先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论点,提倡“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以及“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治国主张,其政治理念是“小国寡民”与“无为而治”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对立吗,达到“损有余而补不足”,把矛头指向当时儒家所维护的‘礼’和法家所倡导的‘法’。追求不受任何约束的绝对自由,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来得更加顺其自然。

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法家不能算是独立的一派,他的思想源头出自儒家,不同之处在于他将儒家的礼法治国取其极端,完全依法而行,属于专制的极端,很难作为大国长久的治国方式,所以秦亡后即被淘汰。

记得之前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讲坛·诸子百家》中说,无论是儒家、道家、墨家,都有一定成分的理想浪漫主义在里面,法家思想其实是最现实的,这个观点有书君也很赞同,法家思想,其实是在封建制度下最有效的一种治国思想。

法家强调治国有两大要点,一是赏善罚恶,绝不手软;二是御臣有术,君王需无喜无悲。该学派主张“以法治国”的理念而闻名遐迩,提出了一整套治国理论和方法,为建立中央集权的秦王朝提供了有效的依据,也为以后历朝历代君主实行专制提供了方法。反对儒家‘复礼’的政治主张,认为‘法’能够“定分止争”和“兴功惧暴”,达到富国强兵的效果。虽然法家能认识到人有“好利恶害”与“就利避害”的本性,却无限夸大了‘法’的作用,这与现代‘以人为本’的民主治国理念有根本的区别。

从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轨迹来看,道家与儒家可谓是两种截然对立的学说,像天空和大地一样永远不会结合在一起,其中最明显的区别就是,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这种无为是任自然的无为,即一切顺应自然,不要将人的主观意念强加于治理之中,一切皆有自然法则之手予以调节,儒家则坚持教化之功,是当中适制度已有效运行、贤德之人已各适其任以后,君王不必进行画蛇添足式的标新立异之为。

而法家与儒家的区别归纳起来则是:法家治道是不引导教化人的立身之本而妄图强制规范人的行为的治末之道;而儒家治道是通过弘扬人性中的贤性之本去抑制不肖性之本以引导规范人的立身之本,从而使民自“知所去就”的治本之道。

说到道家与法家,那就更不一样了,它俩恰恰相反,道家主张顺其自然,认为法律是对人类的束缚,需要全部舍弃掉;而法家则主要主张用法律去惩戒人类,认为人类本性顽固,需要用权威去治理天下。

通过这些对比,或许我们可以更深层次地去了解到各种思想间的区别,对今后的生活也有一些帮助吧。

黑曜石



起名专家专业的命理起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