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专家
首页 > 儒家

三国必然乘机进犯的四个错误,你知道吗?

时间:作者:起名专家

三国必然乘机进犯的四个错误,你知道吗?

因弟子是法学代表受抨击

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亦因为他的两名弟子为法家代表人物,使历代有部分学者怀疑荀子是否属于儒家学者,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中国历史上受到许多学者猛烈抨击。荀子著作集为 《荀子》(唐代杨倞为其作注,因为荀子受历代学者的抨击,其注者不多。直至清代考据学兴盛,注释校订者才增加。)包括清代王先谦,民国时代的梁启雄。清末学者谭嗣同,在他的《仁学》中这样评价“(中国)两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

人们一般都以为荀子姓荀,这其实是一个错误。除《史记》,先秦两汉的著作都称其为“孙”。特别是《荀子》一书,几乎都称“孙”。韩非为荀子学生,其著作也称“孙子”。所以,称荀是后起之说,荀子当为孙子。荀子是赵人,为孙氏。因此,他很可能系卫公子惠孙之后,由卫而入赵。

荀子的生平活动,《风俗通义·穷通》记载:“齐威王之时,聚天下贤士于稷下……孙卿有秀才,年十五始来游学。”在公元前286年,齐灭宋,《盐铁论·论儒》谈到齐闵王骄傲自大,“诸儒谏不从,各分散”。这时,荀卿向齐相进言:“处胜人之势,会胜人之道。”指出:当今巨楚在我前面牵系着,大燕在我后边威逼着,劲魏在我右边钩取着……一国策谋,三国必然乘机进犯,这样,齐国必然导致四分五裂,国家将有灭亡的危险。意见未被采纳,孙卿去楚国。在齐襄王在位时 (公元前283年—前265年),荀子第二次回到齐国,“荀卿最为老师”。他三次被推为祭酒(年高望重者)。(《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在范雎相秦期间(公元前266年—前255年),荀子到秦国见秦昭王。昭王问:“儒无益于人之国?”荀子回答说:“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儒之为人下如是矣。”(《儒效》)应侯 (范雎)问孙卿子曰:“入秦何见?”荀子回答说:“形胜”“百姓朴”、“百吏肃然”、士大夫“明通而公”,朝廷“听决百事不留”,“治之至”;然而“殆无儒”,是“秦之所短”。由于秦国实行法治,荀子以儒治国的思想就行不通了。

齐人有人谗言荀子,于是荀子离开了齐三国必然乘机进犯的四个错误,你知道吗?,来到楚国。公元前255年被任为兰陵县令。但有人认为荀子对楚国来讲是个危险。所以荀子又辞楚来到赵国,赵国拜其为上卿。后来楚国有人向楚相春申君进言请荀子回楚。于是春申君派人请回荀子,复任兰陵县令。公元前238年,春申君被李园杀害,荀卿罢了官。不几年就去世了。

思想偏向经验 重视人为的努力

荀子的思想偏向经验以及人事方面三国必然乘机进犯的四个错误,你知道吗?,是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以孔子为圣人,但反对孟子和子思为首的 “思孟学派”哲学思想,认为子贡与自己才是继承孔子思想的学者。

荀子的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现存的《荀子》三十二篇,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在有名的《劝学篇》中,他集中论述了关于学习的见解。中文强调“学”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博学才能 “知助而无过”,同时指出学习必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习态度应当精诚专一,坚持不懈。他非常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国家要兴旺,就必须看重教师,同时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认为教师如果不给学生做出榜样,学生是不能躬行实践的。

荀子的文章,和其他先秦诸子的哲理散文一样,也是独具风格的。它既不像《老子》那样,用正反相成、矛盾统一的辩证法思想贯穿始终;也不像 《墨子》那样,用严密、周详的形式逻辑进行推理;既不像《庄子》那样,海阔天空、神思飞越,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也不像《孟子》那样,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具有雄辩家的特点。他是在老老实实地讲述道理。他的文章朴实浑厚、详尽严谨,句式比较整齐,而且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深刻道理。这一切构成了荀子文章的特色。有人曾将《荀子》一书概括为“学者之文”,这是十分恰当的评论。

主张人性本恶

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本恶,需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来“化性起伪”使人格提高。

《荀子·性恶》中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谁,荀子认为人性有两部分:性和伪。性是人先天的动物本能,是恶;伪是人后天的礼乐教化,是善。性(动物本能)的实质是各种欲望,如果顺从性,人就会为满足欲望不择手段,导致道德沦丧、天下大乱。圣人知道性是恶的,所以创制礼义道德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谁,“化性起伪”,用伪取代性,使人变善。

达尔文进化论也能佐证“性恶”这一点,因为生物在进化历程中,只有进化出生存欲、占有欲才能存活。为了自己的生存牺牲他人,占有尽可能多的生存资源,消灭竞争者。这是性,是恶。

那么为什么要伪?善有什么用?《荀子·王制》中又说:论力气,人不如牛;论速度,人不如马,然而人却驯化了牛马为己所用,这是为什么?因为人能组成社会,团结一致,而牛马等兽类不能。人为什么能组成社会?因为人有道德(义),有了道德,就能组成牢固的社会,使人的力量大增,人类繁荣发展,幸福生活。道德的作用就是维持社会内部秩序,构建 “和谐社会”。

这就是伪的作用。伪(礼义道德)能维持社会的正常秩序,保证人类的生存。

另外,荀子在逻辑研究上的贡献,主要在概念论上。

荀子首先揭示了思维活动的四种形态,他说:实不喻然后命,命不喻然后期,期不喻然后说,说不喻然后辨。故期、命、辨、说也者,用之大文也,而王业之始也。

(《荀子·正名》)

“实”,指客观事物,或称认识对象。“命”,指制名的思维活动。“期”,指下判断的思维活动。“说”,指解说、推理活动。“辨”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谁,指辨论论活动。荀子认为,命、期、说、辨是实际运用中的四种重要思维活动,是成就王业的起点。

荀子籍贯考证

关于荀况的出生地,据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荀况是赵国人,这没有什么争议。但是,战国末期,赵国的疆域纵横两千里,荀子的出生地到底在何处,却是直到今天仍然众说纷纭的话题。以致荀子现在成为历史名人中极少见的只有 “国籍”,没有“故籍”、“户籍”。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

山西新绛说

荀子祖籍古苟国。现今新绛县北之席村,原称荀城,即古荀国之都城。春秋时期荀国被晋国所灭。战国时期三家分晋之后,绛州一带本属魏国。但因秦、赵、魏之间的战争,国境线犬牙交错,时有变化。绛州一带曾属赵国。临近的稷山县廉城,相传即赵国大将廉颇屯兵之地。故司马迁在《史记》中为荀子与孟子合写列传时,称荀子为赵国人。新绛城内龙兴寺发现《荀子故里》石匾额一块。当地至今流传着关于荀子的传说。

山西安泽说

学者研究确认了随着历史的演变到战国末期,唯安泽县先称伊氏后称猗氏,属韩国上党郡管辖。《潞州志》、《山西历史地名录》均有铁定的记载。《史记》云:“秦政上党,韩不能救,其守冯亭以上党降赵”。因此荀子故里,只可能是弃韩归赵后的位于山西南部的安泽。

传世名言

(1)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荀子·修身》

(2)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战国儒家思想集大成者_先秦儒家的集大成者_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谁

《荀子·天论》

(3)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荀子·劝学》

(4)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荀子·修身》

(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6)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荀子·劝学》

(7)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8)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劝学》

(9)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荀子·哀公》

(10)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 《荀子·不苟》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中国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汉族。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



起名专家专业的命理起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