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专家
首页 > 道家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及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时间:作者:起名专家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及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及对当今教育的启示第年l2濮阳职业技术学院。6Dec。2009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及对当今教育的启示(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濮阳)【摘要】"人道主义"作为一个有特殊含义并被世界公认的词汇,是个外来词,但其在中国并非新意,早在中国古代先贤教育家的思想及其着述中就不乏"人道主义"的身影。无论是儒家的"与民由之","恕仁","爱人";还是道家的"贵生";墨家的"兼相爱";就连被人称为法制无情,强调君主利益的法家也有"利民","利人"的人道主义精神。因此,认真发掘传统文化中"仁","与","爱","贵生","利人"等"人道主义"思想,并对其进行转化,推陈出新,对"-3今教育,尤其是对生存教育,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关键词】传统文化;人道主义;生存教育;"人道主义"教育【中图分类号】G40—0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161《2009)06—0100—03引言在2008年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中,华夏儿女表现了极大的人道主义精神,彰显了我们伟大民族的优秀传统。

在这次地震中,教师们那种把危险留给自己,把生存留给孩子,在让我们惊叹为什么教师被称为最神圣的职业的同时,那种几乎近于本能的对生命珍视的"人道主义"精神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它是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一种独特的人文关怀精神,是中华民族传延几千年的以"身教重于言传","为人师表","不言之教"为展示方式,以"仁爱","贵生","利人","利他"为主要内容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又一次真实展现。这种精神促使我们去重新认识发掘传统文化中独有的人文魅力,为当今教育所用,是为此文的缘由之一。年轻一代在这次地震中的表现,也让我们刮目相看。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民族的希望和民族传统的魅力。有人说他们是道德滑坡的一代,精神垮掉的一代,然而在事实面前,我们却不得不为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勇敢和奉献精神所动容。在他们身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及"人道主义"精神丝毫不比任何人差,他们对灾区所表现的热情和奉献是我们所没有预测到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在教育中给予足够的肯定和重视。以上是本文之所以从传统文化中"人道主义"思想人手,揭示其对当今教育启示的第二个缘由。第三个缘由是:近来,在南方周末上看了一篇题目为《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的文章。

文笔甚好,但让稍有国学功底的人读罢,却多少会萌生一股淡淡的伤感。文中强调"尤为难得的是,这次新的抗战正铸就我们新的民族气质,仁爱,包容,坚忍的民族气质"。把以儒家文化为主题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仁爱,包容,坚忍"的民族气质说成是正在形成中并称其为新的民族气质,笔者对这种观点不敢苟同,它只能说明作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了解或体味不深。本文正是基于以上三个缘由,从儒家思想中的"仁","与","爱",道家思想中的"贵生",墨家思想中的"兼爱",法家思想中的"利人"等体现中国传统人道主义精神的内容出发,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对当今生存教育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的一些启示。人道主义的现代涵义及其在中国古代哲学,教育思想中的演变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对"人道主义"的追求时刻都没有停止过。虽然没有像西方那样形成一套理论体系,但这种思想一直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组成部分而存在着,而且每每在民族最艰难的时刻,这种精神总是闪烁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性光芒。以下就简单分析一F人道主义在中国古代哲学及教育思想中的大致演变过程,及其在当今社会主义时代形成的新涵义。2。1"人道主义"在中国古代哲学及教育思想中的演变中国古代的"人道"概念和西方"人道主义"的内涵是有区别的。

在中国的哲学及教育思想中,"人道"是与"天道"相对而生的,而"人道主义"则是与"神道主义"相对的。中国的"人道"概念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据和原则,包括人的本性和道德伦理规范,以及群体的典章制度,组织制度等等。在《左传》,《国语》那里,"人道"就已经包含了人的性情和伦理道德规范的内涵,以后"人道"的含义逐步丰富。也是从那时开始,中国古人把天道和人道分开论述,认为人道犹如天道,是人必须遵【收稿日期】2009—10一l2【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的对策"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李峰(1962一),男,河南内黄人,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1O()_一守而不可违背的。在中国古代的哲学及教育思想中,当属道家创始人老子对道的论述较全面和系统。老子着重于对天道的探索,以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作为切入点,第一次提出道为"万物之宗"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及对当今教育的启示,并据此展开论道。老子论天道最终还是为了落实到人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及对当今教育的启示,所以他把道和德并论,德就是天之道在人之道上的体现,同天道一样都是自然无为。儒家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墨家,法家虽然在其论述及着作中没有直接出现类似"人道","道"这样的词汇,但在他们的思想及论述中,以"仁爱","兼爱","利人","以人为本","天下为公"为主要内容的思想,处处闪耀着即使是在今天也不过时的"人道主义"的要求和内涵。

尽管中国古代的"人道"思想与西方的"人道主义"有区别,但都含有丰富的人道主义思想,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后人的继承创新中,其内容也不断地完善和更新,并日趋与西方的"人道主义"思想相接近。因此,纵观中国历史长河,"人道主义"思想从未间断因此,发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人道主义"思想,寻找其被现代社会整合和转换的可能性,并阐明它与当今倡导的"人道主义"的融通之处,对其转化创新,为当今教育所用,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这也是本人的兴趣所在和继续关注这一问题的动力之源。2。2"人道主义"在当今社会的涵义本文引用邓朴方先生在其着作中对"人道主义"的定义:"人道主义",就是讲人道,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权利,尊严和价值;人道主义是人类优秀的思想体系和道德标准,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应当成为社会的基础思想;人道主义承载着道义与价值,凝聚着社会的爱心与良知„。3"人道主义"精神在诸子百家中的具体体现及价值底蕴(以儒,道,墨,法为主)3。1儒家思想中的"人道主义"精神及价值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而"仁"的含义就是"爱人",也就是孟子所概括的"仁者爱人",这是"人道主义"的基础。其所爱之"人",不仅包括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也包括非亲非故的其他人,要"泛爱众"(《论语?学而》)。

为官从政者还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节用而爱人"(《论语?学而》)。孔子认为,如果人人能"喻于义",能"爱人",关心,尊重他人,就能实现"老者安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这样的和谐社会局面。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关于仁者爱人,广泛地爱护大众而亲近有仁德的人的思想,并且把爱人与治国平天下结合起来,不仅使爱人从个人做起的"独善其身",而且提倡使"人道 主义"上升到了统治者,国家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统 治者的统治行为。 (1)不得志时"独善其身",强调的是尊重和承认每个人的 尊严和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肯定了个体及其人格,生命的价 (2)孟子主张人得志时要"兼善天下","与民由之",表现了推己及人的人道主义和为大众献身的牺牲精神。这种由对 个体生命的"自爱"到对他人的"泛爱"思想,不仅在当时的学 校教育和社会教化中具有较大影响力,而且对当今社会仍然 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正是儒家这 种"兼善天下","与民由之"的对传统"人道主义"的转型,使中 国古代思想家及教育家中的"人道主义"思想与当今的人道主 义内涵更加趋近。 3。2 道家思想中的"人道主义"精神及价值 从总体上讲,道家思想中的"人道主义"精神是通过两个 方面来表现的:(1)"慈"的思想;(2)"重生","贵生"的思想。

(1)关于道家"慈"的思想 与儒家的"爱"和"仁"的思想相比,道家倡导的"爱"是大 爱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在道家学说中是用"慈"来表达和申述的。老子所说的"慈" 其实就蕴涵人道主义的内涵。老子充分肯定了"慈"的地位,对 "慈"的内涵做了深入阐述,并且说明了"慈"的深厚作用。老子哲 学中有"三宝":"一日慈,二曰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2]("。"慈" 为三宝之首,它是"道"的一种表现。老子的"慈"和孔子的"仁" 有相通之处,但老子认为"慈"比"仁"更高一筹,"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孔子的"仁"虽然强调"爱人",却强调将人 分成善与不善,善善恶恶,必然造成有所偏爱,爱有所遗。老子 吾亦信之,得信。"(老子强调对人要一视同仁,善救人物而不嫌弃,即使对不善人也要爱他。老子是站在"道","德"的 层次来谈慈爱,是以"圣人"(道家的,非儒家的)之心来看待众 生,而孔子是站在"伦理道德"的层次来谈仁爱,是以君子之心 来看待众生。老子"慈"的思想的另一个内涵是"以百姓心为 心"。老子认为圣人治国,要弃小仁而行大仁(所谓"圣人不 仁"),即顺民之性而为之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在当今社会的意义,不另有作为,这就使慈爱或仁爱周 遍。老子的这些"慈"的思想依然能够与现代"人道主义"思想 进行相互阐发,"慈"所包含的丰富意义对社会主义"人道主 义"教育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2)道家关于"贵生(重生)"的思想 对人的生命的保护和爱惜本身就是"人道主义"的普遍之 意,在道家文化中,这种思想也非常突出。老子虽未明言"重 生","贵生",但他强调"见素抱朴","知足","知止",反对"益 生","多藏","厚爱",尤其在"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 王孰病"[21(239)等比较中,自然包含着"重生","贵生"的意义。 老子的道经中有"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 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之说(")。老 子以"利他"更益于"利己"的辩证法思想,来教导人们要时刻 保持谦让无私的奉献精神,把对"人道主义"的重视用哲学的 思维来表述,充分体现了中国先贤们对"人道主义"的重视。老 子以后的道家人物也提倡"重生","贵生"。如庄子提出人生的 目标就是"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庄子还反对 形","虚己游世"等思想,都是明确的"重生","贵生"的思想。先秦道家"重生","贵生"的主张,进一步落实就是"养生论", 以老庄为代表的"养生论"的思想主旨就是不益生,不戕生,抱 101—朴守真,特别是养无养。汶川地震中,中国政府及人民表现出 来的对生命价值的肯定,正可以用道家"重生","贵生"的思想 来加以阐发。

在这一点上,道家的"重生",贵生"思想以及"养 生论"思想,与现代社会所倡导的"人道主义"是相通的。因此, 充分挖掘道家思想中的"人道主义"精神无论是对社会主义 文化建设,还是对生存教育,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都有重 要的价值意义。 3。3 墨家学派的"兼爱"思想 墨家以"兼爱"为主的思想,是相对于儒家的"亲亲","亲 仁"而言。所谓"兼",正与"别"相反。"为彼犹为己也",也就是 彼此利益不别。墨子认为,人能若此,则必"相爱","相利"。他 进而指出"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 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 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 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



起名专家专业的命理起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