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专家
首页 > 道家

先秦道家和谐思想中的生态智慧和生活智慧等价值

时间:作者:起名专家

先秦道家和谐思想中的生态智慧和生活智慧等价值

浅析先秦道家和谐思想的当代价值

摘要: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和魂,社会发展越迅速,我们越不能丢掉传统。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内涵的形成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两大方面论述展现出对自然中的人、社会中的人的和谐导向。一是总结先秦道家和谐思想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对当下生态文明建设的借鉴;二是关于和谐社会环境、和谐人际关系以及身心和谐三个维度的探讨。最终归纳出先秦道家和谐思想在当下具有的生态智慧和生活智慧等价值。

关键词:先秦道家;老子;庄子;和谐

当今社会许多问题的出现,环境的破坏、宗教的冲突、寻根意愿的加强等,所有这一切构成了当今这个纷杂的世界。“在这些问题之中,人类为了自身的绵延,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需要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人类和自然的关系的重新定位,要求我们有选择地回归世界各大宗教传统的精神根本以探寻解决的合理途径。”[1](P214)道家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极其重要的学派,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之一,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一、生态智慧

(一)自然无为的价值观

“无为而治”是老子思想的核心。人不能逆自然规律而行,应顺势而为,自然而为,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老子的生态伦理思想中,有一个重要贡献就是道即自然。老子提出以“道”为一切存在的最高本体。“道”是万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本依据和终极原因,万物都是由于凭借了这个“道”才得以产生和存在。这个“道”简单的说,就是“自然”。[2](P64)“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这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自然至上,即使是“道”最终也要师法“自然”,以“自然”为准则。

老子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活动就不是为所欲为,而是该受自然规律以及自然过程的支配控制。遵循自然的法则行动,才能使自己合乎道的要求,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庄学把天地本身所具有的自然本性视为最高最纯的自然之美,倡导至真、至善、至美的天地自然和谐。”[4]庄子认为“道通为一”、“天地一指也”,也就是说人与万物是作为一个有机体而存在的。实际上,人的产生和存在都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先秦道家和谐思想反对用人力去破坏自然,用技术改造自然道家思想评价,而是要做到要尊重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此外,“道家的生态伦理观虽然强调了物我一体、人与自然万物的整体性,但并非如一些人误解的会把人完全等同于自然物,甚至降低到一般的动物层次,并因此取消人的主体性、否定人的价值。”[2](P70)老庄和谐思想中主张天人合一的观念,这种天人合一是在肯定人与万物的价值基础上的,同时允许差异性的存在。所以说老庄思想非常重视人的主体性。“圣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3]。先秦道家之所以强调人与自然万物的统一性,是为了反省把自然看作是任人宰割和征服改造的对象的所谓文明社会的做法,提醒人类不要过分夸大自然的权利和价值,要把自己放在恰当的位置上,放弃人类的自我中心主义观念,认识到自己在世界中的限度和范围。

(二)知止知足的实践观

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先秦道家除了主张要坚持自然无为的原则外,由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开发的适度问题的存在,老庄还提出了另一个重要的生态伦理思想:知止知足,节制欲望,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首先,老子认为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根本原因在于“不知足”。

老子曾在《道德经》第四十六章中指出“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3]只要各保其常态和天然本性,就能达到平衡和谐,也就是老子说的“天之道先秦道家和谐思想中的生态智慧和生活智慧等价值,损有余而补不足”[3]。或庄子所说的“天和”、“天均”。相反,如果人类强作妄为,以自己的主观意志和好恶去改变万物的自然状态,违背自然的本性,就会给万物造成损伤和破坏,甚至毁灭。所以,在自然面前,一方面,要“知止”。也就是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极限或限度。另一方面,还要“知足”,懂得克制自己的欲望。换句话说,人们只有真正“知足”,才能“知止”。

其次,按照先秦道家的看法,知足的原因有:一是人本身的基本需要是有限的;二是知足可以避免对个人身心以及自然、社会的破坏。

“知止不殆”作为道家的一个普遍观点。庄子说:“知止其所不知,至矣。”[5]进一步发挥了老子的“知止”思想。庄子意识到到自己的行为应止步于自己不了解的地方作为人的最高智慧,这与老子所说过的“知不知,上矣”是一致的,可惜实际上人们往往不知其所止,却还盲目地去追求他们所不知道的,乱做超出他们所能控制的,从而搞乱了整个自然秩序。人类的不适当行为破坏了自然秩序、超越了自然的极限,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再次,道家的“知止知足”思想具有深刻的生态伦理学意义。

当代社会深重的环境危机的出现,在非常大的程度上与人们只顾眼前利益,物欲的膨胀密切相关,正是在这种眼前利益和私欲的驱使下,人们不懂得在自然面前“知止知足”,出现许多错误的观念和行为,这种只承认人是自然的主人、自然的主宰者和征服者,不承认人是自然的呵护者。如果说人有优胜于自然之处,那就是他所做的有关自然的行为应是在符合规律、顺应自然的过程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最终实现自己的目的,让自然为人类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最终实现人、社会、自然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即使从人类自身利益角度来说,我们也必须把眼光放长远,认识到善待自然,也就是善待人类自己的道理。所以人类在强大的自然面前,应该谨慎地了解自然、遵从自然,顺应自然的法则行事,不应不知所止。

二、生活智慧

(一)大成若缺、快乐为人―保持身心的和谐条件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3]。不能容忍美丽的事物有所缺憾,实际上,完美只是存在于想象中的一种假设。所以不应该极力追求完美,越是追求完美,就越缺少快乐。正确的方法是不追求过分的完美,因为不完美是一种特别的美。

老子说过:“有所为才能有所不为。”换句话说,能知足才知不足。知足与不知足是一个量化的过程,我们不会把知足固定在某个水平上,也不会把不知足停留在某个需要上。生活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如果快乐是建立在物质享受上,那永远会感觉生活里尽是美中不足。就算有再好的享受,也不能让人长久感到幸福,反而容易使人疲倦。《道德经》第二十九章指出“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故无失”。极端的东西也许会拖累我们的身体和灵魂,抛弃它们,过一种简单轻松的生活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但“知足”不是没有追求;“知足常乐”更不是平庸的表现。人是应该有更高的追求,但这与知足并不矛盾,实现了一个目标之后,可以准备下一个,但不能在这个还没实现时就想得更多,那就沦为了贪婪,其实,知足才是最好的追求动力。许多人认为知足常乐的人是胸无大志。因为这些人常常在竞争异常激烈的今日社会,不去争,不去怨,不想伤害他人,乐观的生活着。这显然是一种态度而已先秦道家和谐思想中的生态智慧和生活智慧等价值,是一种看透世事无常后的大彻大悟。《道德经》第七十五章中指出“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快乐是精神适意、安宁、自足,享乐则从来没有安宁和自足感。老子说:“不失其所久者”。这句话在今天尤其具有重要意义,很多人失去了个性,没有自己的追求。所以浮躁的社会中,找到我们的“根”,不随波逐流才能找到自我,实现自由。

总之,面对人生的各种逆境,如果能够保持平常的心态,做到宠辱不惊、去留无意,那样,才是真正的幸福、持久的幸福、纯粹的幸福。

(二)上善若水、宽以待人―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3]最具有修养的人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具有修养的人,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善于仁爱,言谈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治理好国家,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有修养的人正因为所作所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不会招来怨恨。

道家讲到做人要无为,自然。人们首先要清楚自己过度的私心私欲,将自己的心调整到光明的、清净的状态,这样一来,人们也就自然会遵从道德而行了,这就是自然无为的妙用。面对竞争,我们要敢于迎接挑战,面对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以一种平常心对待,用恰当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这样才能做到厚积薄发,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处世待人上就是对人宽容。“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3]谦逊是成功人士需要具备的品格,在待人接物时温和有礼,尊重他人,平易近人,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做到取长补短。

所谓“胜任者有力,自胜者强”。[3]在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中,不要把注意力全部放在如何压倒别人上,而更多的是要关心如何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三)轻诺寡信、诚以待人―维护和谐的社会环境

老子的大智大慧,对于人性有深刻的洞察,所以他一阵见血地指出,轻易许诺的人必定信用不足。正如《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中所说的“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老子一方面告诫我们不要上当,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守信用,重诺言,不做言而无信的轻薄之徒。以诚信待人,是成大事者的基本做人准则。无论你是谁,做人做事,都应讲“诚信”二字。养成诚实守信的习惯,在事业上用这种习惯来工作,方可在竞争中取得胜利。“诚”是一个人的根本,待人以诚,就是信义为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诚能感化万物,也就是所谓的“心诚则灵”。

道家教诲世人,做一天人就要讲一天道德。我们每个人,每天都生活在彼此之间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社会中,只要生活在社会中就离不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就必须要遵循相互关系的种种道德规范。如果不讲道德,不但自己难以立足社会道家思想评价,也会损害别人的利益和社会秩序与社会风尚。

总之,先秦老庄思想无论是在生态方面还是在生活方面,对当下都有着积极的可利用价值,这些智慧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先秦道家和谐思想作为活的灵魂,追求“天人合一”,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和谐统一,为我们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诸多有益价值。(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哈尔滨商业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科研课题“先秦道家和谐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下反思”(项目编号:―)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郑秋月.对话・诠释:杜维明与成中英的美国儒学论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道家思想评价,2012.

[2]朱晓鹏.传统思想的现代维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3]李一冉.道德经[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4]郑秋月.超然绝俗与返本归真:魏晋美学生成的庄学基础[J].哲学动态,2012(4).

[5]王博.庄子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起名专家专业的命理起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