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专家
首页 > 道家

家学渊源,少年时的读书经历决定了陶潜身上有浓重的儒家入世思想

时间:作者:起名专家

家学渊源,少年时的读书经历决定了陶潜身上有浓重的儒家入世思想

晋代的陶渊明作为田园诗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其诗文中的道家出世思想占了主流,他向往淡泊无争的世事,憧憬心中的理想世界,并且开创了中国历代文人承载思想的港湾———“桃花源”,在仕途不如意时即心向往之。其诗文中的这一思想已被历代评论家论述尽致,而其思想中蕴含的儒家入世思想却也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一、家学渊源,少年时的读书经历决定了陶潜身上有浓重的儒家入世思想陶渊明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儒家入世思想与道家出世思想的异同,其曾祖父陶侃官至大司马,地位显赫家学渊源,少年时的读书经历决定了陶潜身上有浓重的儒家入世思想,祖父和父亲都做过太守。但是到陶渊明那儿,家运已经衰微,他九岁丧父,与母亲在外祖父———东晋名士孟嘉家里生活。操知名”,对陶渊明影响很大。孟家藏书丰富,《庄》《老》和《六经》、神话之类图书一应俱全,为陶渊明从小接受儒道两种思想提供了可能。而陶渊明从小就好读书”,从书中获取了丰厚的滋养。曾经显赫的家世,世代仕宦的家庭环境,奠定了他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基础。陶渊明的家世背景让他认同儒家思想,而他年少时的读书经历让这种认同更加稳固。他在《饮酒》中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可见,他年少时的兴趣爱好是儒家经典,而我们知道,一个人少年时的经历会影响他的一生。何况,陶渊明读书非常刻苦,以至于废寝忘食:“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直至现在,这仍是一种读书的至高境界。那么,陶渊明这么用功读书,有什么收获呢?有“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志存高远、陶然自得而胸怀天下,这时的陶渊明,俨然是一个意气风发的有志青年。二、陶渊明曾五次为官,又五仕五退,可见他想通过仕途实现他的理想既然胸中怀有如此志向,陶渊明在青年时期开始还是为实现这一理想做过努力的。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二十九岁的陶渊明出任江州祭酒。这是他第一次为官,在门阀制度森严的晋代,出身庶族的他很受轻视,于是他“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之后,直到公元400但是后来发现桓玄是个野心家,他不肯同流合”我想陶公此时的心境,与李白晚岁出仕永王李麟幕府当有相同之处。诗人鲜有仕途一帆风顺的,这可能和诗人本身的气质和清高情怀不适合官场有关。隆安五年冬天,陶渊明因母亲去世辞职还家。在此期间,桓玄举事,夺取东晋军政大权,即帝位。后刘裕起兵讨伐桓玄,他投入刘裕幕下做镇军参军。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乔装私行,冒险去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全过程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同篡夺者抗争的意愿。千里虽遥,孰敢不至!”他此时的心情是兴奋且怀着很多希冀的。他从刘裕身上看到了希望,但不久,刘裕的所作所为又让他很失望,然后辞官归隐。

到05年,他又去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参军。只是这年的三月,刘敬宣离职,他也跟着去职81天,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去职。从他第一次出仕到辞去彭泽县令,共十三年。三年里,他怀着对政治的热情和大济苍生”的愿望,一次次出仕,又一次次失望辞官,直至最终对仕途绝望。如果他不是胸怀儒家济世之志,不可能在一次次失望之后还出仕,也可见他对其平生之志追求的执著。他这段时间写的诗文,透露出他对政治的期望之高儒家入世思想与道家出世思想的异同,所以后来落差也很大。理想是美好的,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最后他写了《归去来兮辞》,表明了彻底与政治的决裂。那一声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反映出诗人多少无奈与参透!一句世与我而相违,”概括了五仕五退的几多感慨!三、陶诗中常以孔子的话为行为标准,可见他内试论陶渊明的儒家入世思想辽宁葫芦岛91065部队49阅读与鉴赏学术版心深处以儒家思想为依据“文如其文”,一个人内心的想法总会在他的文章中反映出来。我们看陶公诗文,不难发现,有几处“先师遗训”。如“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直接表明自己本想以孔子的行为标准去践行儒家之道,但是无法实现,才转而立志躬“先师遗训,余岂云坠!四十无闻,斯不足畏。

四)表达诗人虽是白首无成儒家入世思想与道家出世思想的异同,但仍有壮志雄心,有一种老骥伏枥的壮烈情怀。再如:“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一朝成灰尘。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如何绝世下,六籍无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饮酒》之二十)感叹孔子的儒学和六经之道在当时的不行于世,对当时重《老》《庄》而轻六经表示不解和痛心。以,陶渊明从心底并不认同道家的治世之道,他骨子里还是儒家的。他归隐之后,也并无什么谈论老庄哲学的诗文,相反却多感叹儒家思想不被当时统治者重视且实行的。四、陶渊明常怀悲愤之志以及生不逢时的感慨,这是他入世思想的一个折射陶渊明41岁从彭泽令辞官归隐田园后,虽然归隐决心已定,并且从此终生再未出仕,但是心中的遗憾还是很深重的。自幼的理想屡屡在现实中碰壁,他不是不想有所作为,无奈世事不遂人愿,他也只有在诗文中表达一下悲愤感慨之情了。之一中说:“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勉励人们要抓紧时间,有所作为,不要等年华逝去而空自叹息。《杂诗》之二中则更直接地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诗人内心强烈的不平之感溢于笔端,夜不成寐是因为有太重的心事难以付诸实践。

他还常常直接感叹生不逢时:“羲农去”(《戊申岁六月中遇火》)还有略带曲笔怀念前世、讽喻时事的:“愚生三季后家学渊源,少年时的读书经历决定了陶潜身上有浓重的儒家入世思想,慨然念黄虞。得知在陶公的这些诗文中,《感士不遇赋》集中表现了他的慷慨悲歌:指出当时社会腐朽,上层统治者们“雷同共誉毁,咄咄俗中愚”,忠正之士没有出路,当权者靠不住,只有洁身自好苟全于乱世了。可见他对当时社会的失望之深。五、陶渊明诗文中的“金刚怒目式”作品,最直接体现了其儒家进取精神陶潜的归隐并非是内心已恬然忘却世事,而是无奈之下的被迫之举,因此,他的诗文中委婉地体现了其不曾逸去的壮志。“金刚怒目式”是鲁迅先生的总结,很好地概括了陶渊明这一类作品的特征。鲁迅先生曾说“陶潜并非‘浑身静穆’,所以他伟大。”尤其《咏荆轲》等金刚怒目式作品写于陶渊明的晚年,更见其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根深蒂固,不随着年岁的推移而消减,而是郁积于胸而喷发为作品。他晚年还《读山海经》很能体现其这一思想:“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陶潜之后的唐代大诗人王维也写下了大量优美的田园诗,但是王维的诗和陶渊明的诗有很大不同。王维“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一心参禅礼佛,吟诗作画,诗中常是空静景色,杳无人事,而陶诗中则有着浓浓的人间烟火气,以及愤愤不平之气,两相比较,更能显出陶渊明身上的儒家思想。

总之,儒家入世思想是陶渊明的最初的和贯穿其一生的理想,只是由于黑暗的社会无法实行,在屡次受挫后只好归隐田园。但他终其一生都不改其志,即使到老年也不曾忘怀。了解了陶渊明的这一层面,有助于全面地理解陶渊明和他的作品。参考文献:(晋)陶渊明.陶渊明诗文选.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2.邓婕.浅谈陶渊明的儒家思想.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01(3).3.(晋)陶渊明撰,袁行霈等编校.陶渊明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4.晋书陶潜传. 50



起名专家专业的命理起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