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专家
首页 > 道家

来晓维|浙江大学道家哲学中蕴含的休闲审美观念,发掘老庄哲学的现代意义

时间:作者:起名专家

来晓维|浙江大学道家哲学中蕴含的休闲审美观念,发掘老庄哲学的现代意义

道家的音乐思想_理性主义哲学哲学影响_道家哲学思想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来晓维 |浙江大学哲学博士

浙江大学哲学系博士后研究人员

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

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原文发表在《晋阳学刊》2016年第2期

· 内 容 摘 要 ·

老庄哲学蕴含了丰富的休闲审美意蕴,他们崇尚“道法自然”,讲求“全性保真”,追求“物我为一”的主张,构筑了以“逍遥”为意象的人生境界。这种主张面临着难于在现世落实的困境,却又为现代休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通过梳理先秦道家哲学中蕴含的休闲审美观,试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难以推行的原因,并分析其对现代休闲发展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老子;庄子;休闲;审美

“休闲”在中国是一个“古已有之”的观念,以零碎的形式存在于流传至今的思想文化中,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对于“休闲”的理解。然而从古至今思想流派之多无法穷尽,因而本文只聚焦先秦道家学说中老子与庄子的思想,从美学角度梳理其中的休闲观念,并分析其落实于现世社会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现代休闲思想可能产生的影响,以期能从中获得现代休闲理论建设的启示,并发掘老庄哲学的现代意义。

理性主义哲学哲学影响_道家哲学思想对现代生活的影响_道家的音乐思想

一、老庄自然主义

的休闲审美观

“休闲”是伴随人类生命发展而产生的文化现象,从人类诞生开始,休闲活动就已经存在。从哲学意义上来说,“休闲”体现的是一种自主的精神追求,即是从主观认知上出发,自由选择自己想做的事,而“休闲的根本内涵就是生存境界的审美化”[1]。从审美角度看,休闲的最大特点即可以愉悦身心,进而获得自由的审美体验。中国自古有深厚的休闲思想传统,且是中国文化不断绵延的重要载体。相比儒家以社会伦理为价值取向的休闲审美观,道家思想一直崇尚自然主义,讲求“道法自然”,以回归自然、人性逍遥为其价值取向[2]107。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观念可以说是中国自觉的休闲智慧的源头;庄子更是在他的著作中展现出对于闲适和精神自由的追求。他们追求自然、自由的生存境界,与休闲的审美体验有相似之处,形成了独特的自然主义休闲审美观道家哲学思想对现代生活的影响,这种审美观要求人们秉持与自然合为一体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否定世俗之美

老庄自然主义的休闲审美观,首先体现在对于世俗之美的否定。“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老子·二章)老子认为,世人将感官享受与审美活动混同起来,才会以沉迷声色的愉悦为美,而这些停留在物质享受上的“美”却会对人的身心造成伤害。“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老子·十二章)酒色歌舞之美,游猎收藏之乐,是人之所欲的东西,但若过于追求、纵欲无度,就会失去健康、毁坏自身。庄子继承了老子的主张,对五音、五色、五味等感官享受持否定态度,认为这些外物的纷扰使世人不能保持本真的自我,因此他提出要“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灭文章,散五彩,胶离朱之目”“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庄子·胠箧),几乎到了毁绝一切文明的地步。

尽管如此,老庄却并非没有审美趣味,他们只是厌恶那些过分奢侈、令人混乱迷狂的纵欲式享乐审美,而提倡自然淳厚、无欲无求的休闲审美境界。正如李泽厚、刘纪纲主编的《中国美学史》所指出,“老子那些看来是否定审美和艺术的言论,其实质是对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早期那种把审美和艺术活动同放肆疯狂的感官享乐的追求混而为一的错误作法的批判。”世人以非审美的功利享乐态度看待美的事物,而将超功利“无为诚乐”之审美视为大苦,获得的只是感官欲求上的满足沉迷,而不懂得本真美的意义所在[3]。老庄则是要将世俗之美与符合“道”的“大美”“至美”进行区分,摈弃声色犬马、金玉珠宝带给人们的感官刺激和心理诱惑,而要在澹然无系的精神境界中去实现自身的休闲审美理想。老庄哲学“从更高的理想层面沉思追问着人的本真栖居”,其从生存论的境域对人的休闲审美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二)真与美的统一

道家的音乐思想_理性主义哲学哲学影响_道家哲学思想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老庄以“道”为本体,因此“道”也是老庄艺术和审美活动的本体,是不同于世俗之美和传统审美的真正“大美”、“至美”之所在。“道”不仅是万事万物存在的根源,也是美存在的根源。一切可以成为美的感受对象的文化所在都是道的体现和外化,真正的美之所以为美就在于它合乎“道”、表现“道”、实现“道”[4]。“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道法自然”是老子哲学和美学思想的基石,因而“自然”是“道”的本性,也是美的基本特征。此处“自然”一词的意义有二:一是外在世界的天然存在;二是未经人化的本然状态。但这两者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都相对于“人为”而存在,认为对自然不加作为,保持事物的本真状态才是大美,这也是老子自然主义审美观的最高标准。因此,以“道”为根源的美,也以自然为本性,自然之性被破坏就无“美”可言,可以说,道家所尊崇的美即是自然。

天然为真,人为即伪,老庄对“道法自然”这一原则的遵循,体现了其审美思想中“去伪存真”的鲜明倾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四十一章)更是强调了本真淳朴对于美的重要性,真正的美不需要依附外资的形式,保持天然之形态才能得以成为“大美”“至美”。庄子也称“静而圣,动而王,无为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天道),认为只要能保持淳厚素朴的天性,天下便无任何事物能与之媲美。庄子在《秋水》篇中以“宁生而曳尾于涂中”的龟自喻,也表明只有遵循本然真实的生存方式,才能保证个体生命的适性自由和完好无损。因此道家所提倡的“美”,是与“真”相统一的。

(三)虚静的审美心境

要达到道家美学的休闲审美心境,需要“致虚极,守静笃”(老子·十六章)。一个人运用心机便会闭塞明澈的心灵,固执成见便会妨碍明晰的认识,而“致虚”、“守静”则能消除人们固有的成见和心机,回归到万事万物的根源,实现“归根”。这种根源是一种虚静状态,是一切存在的本性,对本性的回归便是“复命”,即舍弃智巧嗜欲的活动而回归于原本清净透彻的境地中去。这种“归根复命”的虚静之境,是一种完全主观的心灵体验,它不同于偏重感官感受的耳目视听之娱,而是对内心的静照和静观,是一种内在的审美体验。这种形而上的,在静寂、虚无、空明中的体验,既不同于尼采美学中日神的幻觉,又不同于酒神的狂欢这些基于生命意志的律动,而是在虚无恬淡中游心太玄,体悟生命终始的奥妙和大道运行的规律。因此,老庄这种“归根复命”的境界,是对于人生、生命、宇宙和大道的形而上的反思,是一种大智慧的体现。

《庄子·在宥》中鸿蒙对云将的教诲也谈到了“复根”,即“复命+归根”,若能忘掉形体,抛弃聪慧,便可与自然混合为一,解开有为的心和有知的灵。万物纷纭道家哲学思想对现代生活的影响,都离不开生死的变化,最后复归本根而又不知其所以然的才能终身不离开本根,若是知道,便又远离了本根。因此庄子也赞成老子的观点,认为要在虚静状态中去认识世界,自然而然发展着的事物才是美好的。至于如何达到虚静的境界,便是暂时隔绝世俗事物,让自己的生命不为贫所累,不为利所缚,回归虚静恬淡的境界,然后尽情地享受大自然赐予的一切美好的事物。“这是人对自在、真实生命的自由的用心体验,这是超然物外、渗透人间真相、悟出生活真谛后的一种生存境界,是一种超越一切形而下束缚的审美境界,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精神目标”[5]7。

理性主义哲学哲学影响_道家的音乐思想_道家哲学思想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二、在现代社会中

所面临的困境

如前所述,老庄的休闲审美,是要“以自由的心灵感受人生,以审美的态度超越人生,把审美落实到自然之道上”,以求能够达到“物我为一”的道境。老庄认为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是一种自然状态,顺应自然规律、恢复自然状态,才能进入“逍遥”的审美境界。然而,这种超越现实、返璞归真的休闲审美虽然一直为后人所憧憬和向往,却极少有人将其贯彻于自己的人生之中。早在百年前的光绪年间,王先谦为郭象的《庄子集释》作序,便指出这部书的价值就在于“帮君王清一清淫侈之心,帮小人物们看淡一些利益之争罢了”[6]3。这评断放在现世依然有其效用,老庄所提倡的休闲审美境界在现代社会中依然面临着不可忽略的困境。人们会从中汲取心灵鸡汤式的慰藉,却不会彻底推行老庄这种追求个体生命自由的休闲审美理念。其中症结为何?我们试做分析。

首先,老庄主张“绝圣弃智”,认为文明是罪恶的深渊,会玷污人的自然本性,且认为“无知无识”才是保存人们淳朴性情的最好方式。庄子认为“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有机心者纯白不备于胸,纯白不备则神生不一,神生不一则道不载乎是”(庄子·天地),为了保持内心的澄明清净,去更接近真与美的“道境”,世人应舍弃机械、机事。在悠长的人类文明史中,这绝非一家之言,法国自然主义哲学家卢梭也曾提出技术水平的提高会毁掉淳朴的幸福生活,而科学和艺术是道德最凶险的敌人。然而,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文明高度发达,凡事讲究效率的时代,现代文明发展之迅速,想必不是老庄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人们所能想象,也非卢梭的自然主义学说可以阻挡的。现代工具的机械程度远超出“汉阴丈人”所鄙弃的桔槔千万倍,我们难以劝服世人去舍弃现代工具所带来的便利。当人们可以随意摆布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时,便早已将自然的美好抛在脑后,而沉浸于现代文明带给我们的一切便利。在这种情况下,由“机械”“机事”而产生的“机心”更是不易去除。反思生活,也会发现我们总是过于匆忙,很少停下来,去认真感受生命的律动。人们被现世生活中的物欲包裹着前行,偶尔通过休闲领略自然之大美,但更多时候人生在世的烦扰让人无暇处处留意生活中的诗意瞬间。这一现状很难改变,因为“人无法退入一个根本不存在的没有技术的伊甸园”[7]126。

其次,老庄要求我们“涤除玄鉴”“洗心”,为的是要“清除一切功利欲望的垢尘而使心灵处于纯净透明的状态”[8],要让世人抛却主观成见,回归到虚静的状态去认识我们所处的世界,追求的是复归自然,剔除的是社会习性。乍看觉得言之有理,但是真正细究起来,所谓的主观成见却是很难消除的。什么是主观成见?即我们在社群生活中所形成的是非观念,是我们的“道德标准”,是社会所赋予的。根据心理学家劳伦斯·柯尔伯格的研究,人的“道德标准”是在后天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它的具体内容是“社会的”,而形式却是“自然的”。也就是说,无论古今中外的人们所遵从的道德标准在内容上有如何的不同,形成道德标准的过程是自然发生的,是必然的。只要不否认人类是一种群居动物,道德标准、是非成见就必然会存在。在此状况下,老庄要求恢复自然状态、抛却是非观念的主张反而成了一种“反自然”的表现。米兰·昆德拉有一小说名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题目很美,也引人深思,为何“轻”反而不能承受?人生在世,肩负着很多责任与义务,这些负担真切存在着,很重,压得人喘不过气,然而若解除了这些负担,生命便变得没有依凭与支撑,甚至不如随风飞舞的羽毛那样有确定的方向。庄子不走仕途,“宁生而曳尾于涂中”,他自是逍遥,却不是所有人都能效仿,纵然功名利禄可不入于心,却也难摆脱长久以来潜移默化形成的道德规范。保全个体生命的本真固然令人向往,但对于要在群体社会中生存的人来说,这样的追求似乎过于高远了。即便是与老庄同样提倡回归本心、亲近自然的美国哲学家梭罗,也只是将瓦尔登湖畔的隐居当作是对生活的体验,并没有将之贯彻一生,而是重新成为了“文明生活里的过客”[9]1。可见人还是难以脱离社群,对自然的向往和憧憬或许能帮人清一清被物欲蒙蔽了的双眼,却不能够剔除我们身上的社会习性。

道家哲学思想对现代生活的影响_理性主义哲学哲学影响_道家的音乐思想

三、老庄休闲审美

观的现世影响

尽管老庄的休闲审美观有其理想性,在遭遇现实生活时面临着如前所述的一系列困境,但是它依然对现代休闲的发展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在现代化日益推进的今天,科技提高了工作效率,使人们拥有的闲暇时间较以往大为增加;休闲娱乐方式也层出不穷,花样百出。然而现代社会的各种压力对人的精神和肉体所造成的伤害同样不可忽视。就如弗洛姆提出的,“尽管现代人有的是时间和财力进行娱乐消费活动,但很多活动是缺乏创造性的,因而不仅不能带来自我内部的发展,反而加重了现代人一种普遍的精神情绪——厌倦”[10]108。若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进行“休闲”不是基于人性的真实需要,那就无法发挥休闲的正向价值。在此情形下,如何摆脱压力获得自由;如何使用休闲去过一种充满希望的惬意生活,就成为了当下社会和个人所关注的重要课题。而老庄的休闲审美思想却能引导人们看淡利益纷争,寻求一份内心的平静,让人们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中找一处心灵停泊的港湾,为现代人宽裕而空虚的闲暇时间注入生命的意义,使人们真正享受休闲这一“审美化生存”的过程。

(一)对自然的回归

自从人类走上了征服自然的征程,与自然的关系便日趋紧张。“越来越有效地被控制的、商业化的、受污染的自然不仅从生态意义上,而且从生存意义上缩小了人类的生活世界”,它使人“不可能在自然中重新发现自己”[11]128。罗素就曾指出:“现代都市的民众所感受的那种特殊的厌烦,与他们脱离自然生活有着密切关联,脱离了自然万物,生活就变得灼热、污秽、枯燥,犹如沙漠中的跋涉。”[12]41现代人的生活在技术文明的控制之下变得焦灼而充满忧愁,而道家休闲审美观中对自然的崇尚能让人们从厌烦和焦虑之中摆脱出来,回归到自然的怀抱,找回自己作为“人”的本性。

老子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则,认为自然是万物的本源,天道是在对自然内在规律的体认和把握中获得的。庄子延续了这一点,进一步提升了对“自然”的追求,要求人类因循自然,不任意妄为,遵守天道自然本性的原则。在自然之道中,真与美才能得以显现。这种审美思想有利于在人与自然之间构建一种超功利的关系,以此消减人们对于自然急功近利的心态,使人们认识到自然之于我们的意义并非只存在于它的功用,还在于它对我们内心情感的抚慰。也让人们认识到,外在的自然不仅是人得以栖身的唯一家园,更是“物我为一”的共同体,因此要热爱天地万物、对自然充满亲近之心,与自然共生共荣。这不是人对自然的赐予,而是人向自然的回归。这种回归使人的本性脱离技术文明世界的桎梏而显现出来。人只有热爱自然,在欣赏自然的永恒与无限中不断拓展自己的胸怀,才能使人的本性在生命中处于支配地位。在这样的情况下,人的天赋能力和动机将引导自身达到自我完善,从而获得更高品质的休闲。

(二)对欲望的节制

人之欲望如潘多拉魔盒,一经释放就很难收回。物质丰裕的社会中,人们不再只满足自然的需要(如渴了喝水饿了吃饭),而开始追逐更多身外之物,最终成为自身欲望的俘虏。“如果人类质朴的本性和独立的思想被各种衍生的欲望取代,如对财富、享乐、权利、奉承的追求,复杂和虚妄代替了质朴和真理,人类就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利用自然阐释意志的能力。”[13]15而老庄休闲审美思想是对“真与美的统一”的追求,他们以自然之道为真,以质朴之姿为美,促使人们消减自己过剩的欲望,回归本真的自我。

老子认为“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老子·九章),外在的物质欲望使人焦灼。庄子也提出“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庄子·大宗师),要去除心中的耆欲,才有心境的宁静。如他所说,“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亲权者,不能与人柄。操之则慄,舍之则悲。”(庄子·天运)对富贵、名利、权势等这些身外之物的追求只能会蒙昧人的本心,使人深陷在悲忧恐惧之中,最终成为支配人们命运的异己力量,束缚人的天性。至于如何保持自己的本心、天性,庄子提出了“恬淡去欲”的主张:“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庄子·刻意)他认为人对物质的需求只要像田鼠满腹即可,没有必要汲汲而求,平易恬淡的生活才能让人保持自己的天性,始终不离大“道”。但是老庄所提倡的“少欲”、“无欲”,并非动物性本能而昧然的不动心,而是认识到过多的欲望对本真自我的显现有害而无利,因此主张节制欲望。在现代休闲越来越商业化、消费化的今天,老庄“恬淡去欲”的主张无疑能帮助我们擦亮被物质蒙蔽的双眼,去追寻真正休闲审美人生。

(三)对个体生命的关怀

杰弗瑞·戈比提出,“拥有休闲是人类最古老的梦想——从无休止的劳作中摆脱出来,随心所欲,以欣然之心做心爱之事;于各种社会境遇中随遇而安;独立于自然及他人的束缚;以优雅的姿态,自由自在地生存”[14]1。然而,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对人形成的压力却无法使人实现这样的梦想。科学技术逐步取代人的体力甚至头脑,渐渐消磨了人的创造性;房子、车子等外物原本是为人们更好的生活而服务的,现在却成为人的负累,整日为之疲惫不堪;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也日益淡漠。人类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也缺乏对个体生命的关注。

道家的审美心境追求“虚静”,摒弃对外物的感知,进而观照内心,让自己的生命不为名利所累 来晓维|浙江大学道家哲学中蕴含的休闲审美观念,发掘老庄哲学的现代意义,这就体现了其对于个体生命的关注。庄子所说的“物物而不物于物”,讲的就是在充斥着物欲的世界上,人如何寻求生命活动的主体性。他笔下塑造了一系列理想人格 来晓维|浙江大学道家哲学中蕴含的休闲审美观念,发掘老庄哲学的现代意义,他们顺应自然规律而不会有所强求;他们积极追求自由,敢于追求独立自主的人格;他们有虚静恬淡之心,能摆脱世俗物欲,对功名利禄不系于心;他们看淡生死,将之视作自然演化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过程;他们有高远的精神追求,以艺术和思想不断充盈着自身的精神世界;他们强调生命的自我关照和切己体认,有着“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自适其适而不适人之适”的情怀。所有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润泽了他们的内在生命道家哲学思想对现代生活的影响,使得他们能够豁达地看待这个既定的世界,并在这个世界中追寻自己的快乐。而他们这种对人自身的关注,也为现代休闲指引了一个可行的方向:要引导人们回到对个体生命的关怀中去,去追寻精神的自由。具备了这样一种心灵状态,达到了这样一种精神境界,才能享受“休闲生活”;否则,所谓的休闲也只能是一种“烦忙”。

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大多数人来说,老子的“无为”、庄子的“逍遥”只能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方案,而不会成为最终的目的。但是他们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休闲审美主张却如同一盏暗夜里昏黄的灯,引导人们在被欲望和技术裹挟的现代社会生活中发现最本真的自我。

道家哲学思想对现代生活的影响_理性主义哲学哲学影响_道家的音乐思想

向上滑动翻看注释和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潘立勇.休闲与审美:自在生命的自由体验[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6).

道家哲学思想对现代生活的影响_道家的音乐思想_理性主义哲学哲学影响

[2]胡伟希、陈盈盈.追求生命的超越与融通——儒道禅与休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3]崔涛.试析存在论视域的先秦道家审美观[J].唐都学刊, 2004(04).

[4]朱晓鹏.道法自然——论老子自然主义的审美理想[J].商丘师专学报,2000(02).

[5]谢姗姗.休闲文化与唐宋词[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6]熊逸.逍遥游——当《庄子》遭遇现实[M].北京:线装书局, 2011.

[7]胡大平.崇高的暧昧——作为现代生活方式的休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

[8]周春宇.儒道审美理论的对立、互补与融合[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1).

[9]梭罗.瓦尔登湖[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

[10]E.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11]马尔库塞.工业社会和新左派[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 [12]伯兰特·罗素.快乐哲学[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3.

[13]拉尔夫·瓦尔多·艾默生.论自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 出版公司,2010年.

[14]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

非经注明,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排版设计 :阮鑫浩 张明晓

校对审核 :李昊阳农 亮



起名专家专业的命理起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