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专家
首页 > 道家

中国古代宇宙学说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医文化

时间:作者:起名专家

中国古代宇宙学说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医文化

黄帝道家思想内经是什么_黄帝内经道家思想_黄帝内经道家思想

“天人”; 中国古代宇宙观; “盖天说”; “浑天说”; “宣夜说”; 《黄帝内经》

中国古代宇宙观是发掘传统文化深刻内涵的重要线索之一,也是《黄帝内经》“天人”理念的源头。中国古代宇宙学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医对人体自身及宇宙环境的认识。《晋书》总结了古人的三种宇宙学说中国古代宇宙学说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医文化,分别是“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分别以“阴阳”“中”“气”作为核心概念,贯穿于《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当中,并形成了“天地定位,阴阳交互”理念、“天人合一,太极唯中”理念、“太虚一气,气生万象”理念。三种理念并不是独立分割的,而是彼此之间互相补充、相须为用的。三种理念在“气”的层面融会贯通,“而阴阳”“中”二者可以统归于“气”,“气”又可归于“天地”与“中”里。古人将多元多维的认识合而为“二”,由“二”合而为“一”,“一”又包含在多维多元的现象中,在现象中能够复现出“一”的功能和性质,这样的思维理念来源于古代对宇宙的认知。探索中国古代宇宙观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黄帝内经》“天人”理念,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中医文化的内涵。

前 言

“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宇宙观是人类对自己所处时空的认识。自然环境与早期人类的生存休戚相关,人们需根据“天象”来预测天气的变化以保证生产生命活动的顺利进行。在古代农耕文明时期的自然环境下,因“观象授时”的需要,中国古代天文学在距今 6 500 年前就已经建立了相对系统的理论模型。中国古代天文学不仅是古人赖以建立时空坐标体系的重要手段,而且直接促进了传统政治观、宗教观、祭祀观、礼仪制度、哲学观与科学观的形成,这些观念在构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内涵的同时,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宇宙观,体现了古人对于天、地、人及相互关系的深刻思考。《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它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其中有关于“天人”的理念基本涵盖了全部的篇章。通过分析中国古代宇宙观,将有助于还原古代医者对“天人”认识的具体架构,了解“天人”文化观念的来源,从而学习到中医学理论背后的底层逻辑。

Part.1

《黄帝内经》“天人”理念

来源于中国古代宇宙观

中国古代宇宙学说着重强调对天、地、人三者关系的认知与阐释,当这种认知与阐释抽象成为理论模型,普遍运用在人们的生产生活当中时,它便成为了一种思想观念在人群中传播开中国古代宇宙学说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医文化,成为了文化的一部分。研究中国古代宇宙观不仅能挖掘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层意蕴,还是还原古代历史原貌的捷径之一。

中医学是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土壤而成长的医学体系,它的思想吸收了历代优秀的自然科学理论和社会科学理论,并保存了中华文化最为精要的部分。这些部分结合医者们具体的医疗实践活动经验,总结出了人与天地万物之间关系的时空规律,所有的规律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塑造了具有中医特色的时空宇宙观,包含在以《黄帝内经》为核心的中医理论体系当中。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独特的理论观念,所谓的“整体”并不是单指人身所有器官骨骼等组织组成的整体,而是人与自然界还有社会共同组成的大整体。这样的大整体即是《黄帝内经》中“天人”理念的论述对象,包括了对“天”、对“人”以及“天人”之间关系的认识,而这个认识是来源于中国古代宇宙观的。《晋书·天文志》曰: “古言天者有三家,一曰盖天,二曰宣夜,三曰浑天。”晋书总结了古人的三种宇宙学说,分别是“浑天说”“盖天说”和“宣夜说”。通过古人对宇宙结构的探讨,我们可从中找到《黄帝内经》“天人”理念建构的线索。

Part.2

“天地定位,阴阳交互”理念

“天地定位,阴阳交互”理念源自盖天说。“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盖天说以“天圆地方”作为其学说的主要理念,最早可以从春秋战国时期找到思想渊源。《易经·说卦传》曰: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天为阳,地为阴,天地之气升降交互黄帝内经道家思想,产生了“山、泽、雷、风、水、火”的时间顺序方位。《慎子》中说: “天地既判,而生两仪,清气浮为天,重浊凝为地,天形如弹丸,半覆地上,半隐地下,其势斜倚,故天行健”。古天文学家以天星的位置作为时间参考系,以地面四方的位置作为空间参考系,这个将时间与空间同时记录的方法称作“天地定位”。《周髀算经》曰: “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方数为典,以方出圆,笠以写天”。天以圆作为它的运动规律,地以方作为它的内在属性; 圆属于阴的部分,方属于阳的部分; 天的本质为阳而功用为阴,地的本质为阴而功用属阳,天地的本质和功用就体现着阴阳的交互作用。《荀子·礼论》曰: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天地合而变化生起,其本质上即是阴阳交互和接通,这形成了“盖天”理念的主要内容。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灵枢·本神》曰: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人属于万物中的一员,同样也是因天地之气的交互作用而生。《灵枢·邪客》曰: “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以天在上,以地为下”的时空位置被确定以后,天为阳、地为阴的自身属性随之展现。而从人的身体层面来看,头部为圆以应天,足部为方以应地,身体同样也具有天地的位置方向。头面部在中医学里被称为“诸阳之会”,足部三阴交穴位则称为“诸阴之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 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天地定位后,万物的上下由此对应,阴阳、左右、水火互相发生作用,共同维持生命的存在形式。

天干和地支是古代关于“天地定位,阴阳交互”理念最有代表性的符号。干支的本义是树干、树枝,意思是干支可以将天地连接起来,更进一步说,干支是描述天地之间交互的作用体现。《黄帝内经》将天干地支的时空理论吸收进来,作为推演五运六气的历法基础。在《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中,司天之气是以天干的五行而定,而在泉之气则由地支的合化而推演; 司天之意为五运定天位,在泉之意以六气定地气。司天、在泉之气每年轮转、交互作用,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物候的变化。

Part.3

“天人合一,太极唯中”理念

“天人合一,太极唯中”理念来源于浑天说,意思是宇宙与人合而为一,组成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太极模型。张衡《浑天仪注》曰: “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浑天说认为,宇宙如同鸡蛋,其名为“天球”,浑天星体如同弹丸在天球上运行,地面则如同鸡蛋黄,天球的内外都是水,水使星体漂浮在宇宙中。浑天说是以观测者为主体建立的宇宙学说,浑天的星体虽在天球上运行,但天体经过不同的天区,其对人的影响会有所不同。天体对人的作用可以理解成一种复合场,所有星体的复合场共同施加在观测者这个点上,便成为了一个大太极模型。《周易·系辞》曰: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浑天星体被划分成了四个天区,分别是北方玄武、南方朱雀、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四个天区各分有阴阳,组成了太极显现的四象。浑天星象和地理因素便成为太极图中运动的阴阳鱼,而观测者立于太极图的中心,当阴阳鱼与观测者合而为一时,是一种古人追求的境界,这成为了“天人合一,太极唯中”理念来源。

“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国古人宇宙观念的表达,也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思维方式,且在《黄帝内经》中有大量的发挥。《灵枢·岁露论》曰: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在《黄帝内经》中,天的特性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以“人”为中心来解释“天”的哲学构建,这一内涵贯穿于中医“生气通天”“阴阳应象”等全部实践和理论的始终;另一方面,它具有综合多学科理论为一体的自然科学特性,以太极理论为主体讨论“天”和“人”各自的规律。

“太极唯中”是“人身小太极,宇宙大太极”为原理构建的“时 - 空 - 人”相应一体观。《史记·天官书》曰: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法类于地。天则有日月,地则有阴阳。天有五星,地有五行。”《灵枢·邪客》曰: “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在人身这个小宇宙当中,也存在着如同五星和日月等天文星体的周期运行,它们是同大宇宙的星体相对应的。人身的变化可视作一个太极整体,而这个太极整体的中心被称作为“人之中”,即是“心”。《素问·灵兰秘典论》言: “心者,君主之官也”,意思为心有主宰天地之意。《素问·宝命全形论》曰: “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 知万物者,谓之天子。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宇宙大太极的中心称为“天心”,若“人心”与“天心”相合,则是圣人之道的开始。在研究人的身体构造和生理变化时,我们可从大宇宙规律中寻找线索; 在研究天文现象时,我们也可以在人身小太极中寻找线索和依据,这便是“天人合一,太极唯中”理念的应用与展现,也是《黄帝内经》“天人”理念的重要构成点之一。

Part.4

“太虚一气,气生万象”理念

“太虚一气,气生万象”理念产生于宣夜说,其含义为宇宙太虚归为一“气”,由“气”这个基本的物质结构衍生出了万事万象。宣夜说的历史渊源,可以上溯至战国时代的《庄子》。《庄子·逍遥游》曰:“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庄子认为,苍天远的没有尽头,因为太虚混同一气的缘故,所以在不同角度看都是如此。《晋书·天文志》记载: “天了无质,仰而瞻之,高远无极,眼瞀精绝,故苍苍然也。譬之旁望远道之黄山而皆青,俯察千仞之深谷而窈黑,夫青非真色,而黑非有体也。日月众星,自然浮生虚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须气焉”。宣夜说认为,天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天顶”,宇宙只不过是无边无涯的气体组成,日月星辰都是在这气体中飘浮游动,气推动着星体的运行,万物也是都由无形的气所演化而生的。

中医学里“气”的概念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古代道家的精气学说,而道家精气学说的构建也源于宣夜说。《列子》云: “夫有形者生于无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有形可见的事物是来源于无形的,“太易”是在气生成之前,“太初”是气的开始,气成为了形成宇宙的基本条件。北宋思想家张载认为,整个世界统一于太虚的气中,无形的太虚,有形的物体,是“气”的两种存在形式。“太虚无形,气之本体; 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总结并发挥了张载的气本论,他在《张子正蒙注·太和》写到: “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亦无间隙。天之象,地之形,皆其所范围也。”“虚空者,气之量。气弥沦无涯而希微不形,则人见虚空而不见气。凡虚空皆气也,聚则显,显则人谓之有; 散则隐,隐则人谓之无”。王夫之解释道,宇宙名为太虚,太虚之中充满阴阳二气,实则是一气,气聚则物质显现,气散则物质消亡。

《黄帝内经》的五运六气理论体系,即是“太虚一气,气生万象”理念的充分发挥。《素问·天元纪大论》曰: “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说文解字》曰: “元,始也”。《黄帝内经》描述了宇宙初始的图景: 天有五运,布气于地上的生灵,而后阴阳、刚柔、寒暑等万象由气生化而成。古代医者们通过五运六气的推演来预测疾病的发生。《素问·天元纪大论》曰: “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五运六气将宇宙的气象运动规律分为五运和六气,始终将时间和空间联系起来,尽管是纷繁复杂的理论系统,实则是一气周流于万物之中的不同变化,而这种气的变化和运动组成了性质不同的事物,这些事物展现出变化的万千形象。

中医学以“五脏”之象为核心,构建了“气 - 阴阳 - 五行”的理论模型,其背后的理念则是“太虚一气,气生万象”理念。《素问·五运行大论》曰:“帝曰: 地之为下否乎? 岐伯曰: 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七曜纬虚,五行丽地。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黄帝内经素问序》曰: “黄帝坐明堂,始正天纲,临观八极,考建五常。”天地人共同存在于太虚之中,黄帝则执掌着“北斗之纲”,考察着“五常”的运行,“五常”是指五气。《鹖冠子·环流》曰: “斗柄东指,天下皆春; 斗柄南指,天下皆夏; 斗柄西指,天下皆秋; 斗柄北指黄帝内经道家思想,天下皆冬。”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东方时,大地充满生气,呈现一片青色,古人很自然地就把“东 - 春 - 风 - 青 - 生 - 肝”等象联系在一起,以“木”为其气的代表符号; 斗柄逐渐南指,天气转热,万物生长旺盛,时序进入夏季黄帝内经道家思想,古人又将“南 - 夏 -热 - 赤 - 长 - 心”等象联系在一起,以“火”为其气的代表符号,秋冬同此,万象即生。

Part.5

结 语

“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分别以“阴阳”“中”“气”作为核心概念,贯穿于《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当中,并形成了“天地定位,阴阳交互”理念、“天人合一,太极唯中”理念、“太虚一气,气生万象”理念。三种理念并不是独立分割的,而是彼此之间互相补充、相须为用的。三种理念在“气”的层面融会贯通,“阴阳”“中”二者可以统归于“气”,“气”又可归于“天地”与“中”里。古人将多元多维的认识合而为“二”,“二”又合而为“一”,“一”又包含在多维多元的现象中,在现象中能够复现出“一”的功能和性质。这样的思维理念来源于古代对宇宙的认知,故探索中国古代宇宙观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黄帝内经》“天人”理念,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中医文化的内涵。

本文原载于中医学报2023年8月10日第8期第38卷总第303期

传播国学|传承国医|弘扬国粹|共铸国魂

往期荐读

黄帝内经道家思想_黄帝道家思想内经是什么_黄帝内经道家思想

新年特辑

好 课 推 荐

衷心感谢大家!《张其成讲易经》音频课程播放量超过4366万,《张其成讲黄帝内经》音频课播放量超1978万,《张其成讲易传》音频课播放量超158万。



起名专家专业的命理起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