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专家
首页 > 道家

庄子“逍遥游”“无为”思想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时间:作者:起名专家

庄子“逍遥游”“无为”思想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试论《庄子》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摘要:《庄子》作为一部古今罕见的诸子散文,其“逍遥无为”的哲学思想、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寓言说理的表达方式以及“物我合一”的悟道理论都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庄子》 浪漫主义 文学影响

《庄子》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其借寓言、想象、夸张之手法,构筑起中国先秦道家浪漫主义的精神世界,既是一部古今罕见、非常奇特的浪漫主义散文,也是富有葱茏想象力的绝妙之诗,其创作的鲜明生动,神奇怪诞的人物形象更启发了后世小说的灵感。

一、庄子“逍遥游”“无为”思想对后世文人创作心理的影响

人应该怎么活着?庄子说,要像大鹏一样志存高远,像许由一样,给予天下也不受,像姑射山神人一样,遨游于四海之外,让心灵得到彻底的自由。然而“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天下攘攘皆为利来”,名和利是束缚自由的主要绊脚石,要真正逍遥,就应该做到“无己”“无功”“无名”,去掉自我,恢复自然本性,随物变化,抛弃执着;不要人为去建功立业,不要因追逐名利而伤其身;不要追求名声,因为名声对人生同样有害,是自由路上的绊脚石。“己”“功”“名”这些身外之物妨碍了人的独立与自由,只有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人生才真正进入自由与独立的状态。庄子执“绝圣弃智”理论,所弃之“圣”是以儒学为主流的道德主义对“仁义道德”的自我标榜,所弃之“智”乃是通过摧残人的自然天性,导致人的自由丧失的非人性化物质。

庄子的无为说,对后世文学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中国的“纯文艺”精神之风味,即从庄子哲学中出来,庄子的无为哲学思想,与儒家“文以载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背道而驰。自古及今的许多大文豪,超脱放诞蔑视功名的才性文人,莫不以庄子“无为”“逍遥游”作为精神导向,创作出很多名垂千古的佳作。魏晋名士就推崇庄子的无为思想,如“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嵇康、阮籍,就是个中代表,对他们而言,主张无为而治不只是个人的修养问题,更代表着处事原则和政治立场。“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陶渊明,应该是庄子的旷世知音,那种“怀良辰以孤注,或执杖而耘耔”的洒脱,正是庄子“逍遥”“无为”精神的传承和拓展。李白诗篇中所表达的豁达激情的生活态度,亦颇具庄子浪漫之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知识分子对富贵权势清高的呐喊。清代龚自珍,也不免挹其清芬,“六艺但许庄骚邻,芳香恻排林义仁”,庄子成为其积极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主要源头。从龚诗“古来不可兼,方寸我何任?所以志为道,淡宕生微吟。一箫与一笛,化作太古琴”的洒脱不羁,不难看出受庄子的影响之深。《红楼梦》也受庄子影响颇深,贾宝玉就是作者在庄子思想援引下塑造的一个“无为之为”“无用之用”的典型。作者曹雪芹把宝黛二人塑造成封建家庭的叛逆者,也反映了他崇尚道家的价值观。

二、浪漫主义创作风格对后世文学表现手法的影响

浪漫主义首先表现在庄子以葱茏的想象力、奇妙的艺术象征、大胆的夸张与虚构达到了文学的最高审美境界。其次表现在庄子极高的语言造诣给人以美的享受。《庄子》的语言可以概括为四个词:“瓷肆”“奇诡雄豪”“空灵缥缈”“诙谐风趣”,其行文吞吐河海,包举宇内,尽显大开大合之势,文意层层相连,波澜起伏,或以奇妙的比喻说理,使人目瞪舌卷,乖乖服从,在一大段说理之后,总会有几句论文性的语言,于愤世嫉俗中衬托出超俗人格;或运用寓言故事,以幽默诙谐语言,表达出对人物的好恶与爱憎,对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和社会现实的揭露既轻松巧妙,又入木三分。

庄子的浪漫主义风格对后来诗歌、散文、赋、小说的创作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唐代大诗人李白是这种浪漫主义风格的直接继承者,李白少年即爱交道友,游仙山,好仗剑行侠,逍遥四极,与庄子极其相似,其诗作中亦常有庄子题材,如李白的《大鹏赋》即取材于庄子的《逍遥游》。后人也经常把李白与庄子作比,如明代杨慎在《杨升庵外集》中所说:“庄周、李白,神于文者也,非工于文者所及也。”顾在《息园存稿》把庄子与李白并列:“文至庄,诗至太白,草书至怀素,皆名法所谓奇也。”庄子与李白都擅长运用奇妙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奔放的情感、富丽奇僻的词汇、超凡脱俗的意境以及风趣的语言。《庄子》长于运用假设问对的结构模式,对比映衬的铺陈方式、虚构寄托的构思特点庄子“逍遥游”“无为”思想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积极的影响,成为后世赋的滥觞。苏轼前后《赤壁赋》就很有庄子文风的痕迹,其主客问答、虚拟寄托都受到庄子的影响。唐代古文运动的发起人韩愈与柳宗元,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的同时,极力推崇《庄子》,主张“博取兼资”庄子浪漫主义表达技巧。明代的竟陵派和公安派、清代的桐城派都对《庄子》的浪漫主义特色有所继承和发扬。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清代集诗人、画家和书法家为一体的郑板桥,其美学思想和艺术追求也是与《庄子》浪漫主义一脉相承的,他的诗词书画,无不闪烁着《庄子》浪漫主义的奔腾不羁、勇往直前的磅礴气势和飘逸精神,也正是这种艺术特征,成就了郑板桥的独特的风格。

三、以寓言说理的方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文学批评的影响_道家文学思想对文学创作和批评_对道家思想的批判

《庄子》有一百多个寓言故事,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寓言故事集。司马迁曾说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庄子深刻的人生哲学思想主要不是通过理论逻辑来阐述,而是以寓言的形式表现。比如他通过黄帝索玄珠,说明有为是对自然之道的破坏,只有无为方能找到玄珠(天下);通过“螳螂捕蝉,异鹊在后”的现象,说明社会利益关系网中的血腥斗争;通过任公子的钓鱼法阐述了只有心无所用,听之任之才能钓到大鱼(天下);通过好友惠施对自己的嫉妒和曹商得官后的炫耀,看到权势对人的腐蚀,并极尽讽刺地把权贵比作腐鼠和痔疮,以表明自己的志向;通过“枯渔之肆”的寓言看清社会的本质,人与人原来是一个“人肉”市场。《庄子》的寓言中还有许多鲜明生动、神奇怪诞的人物形象,寓意深刻,以智启人道家思想对文学批评的影响,丰富了文学题材,为后世小说的发展提供借鉴。后世六朝志怪与志人小说,唐代的传奇,宋代的话本,明代的拟话本和清代的小说,直至鲁迅,无不受到这种写人风格的影响。柳宗元的寓言《种树郭橐驼传》,郭橐驼的人物形象也正是借鉴了《庄子》对如“支离疏”等众多“畸人”的描写,文章主题也继承了庄子“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思想,其“养树之术”“养人之术”的创作思想;明代袁宏道的名篇《拙效传》,对家中四丑仆冬、东、戚、奎得以“坐而衣食”和其他狡狯之仆被驱逐的对比,阐述了“无用即有用”的哲理,此文的立意和题材,都受《庄子》思想的影响。明代陆树生的小品文,以竹作比,甘竹因甘而被采,苦竹因苦而得全,不仅在立意上得《庄子》“真传”,传达出“无用”之“用”的意味,而且内容选材也颇类《庄子》《人间世》中的“商丘之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虽然与《庄子》相差年代长远,其表达的主旨和所属故事的虚实有着很大的差别,但不难看出,《聊斋志异》以及其他一些关于奇人奇事、乡村野史等的著作,还是能从中见得《庄子》的端倪的。鲁迅也受庄子影响颇深,他曾经说过:孔孟之道对我没多大影响,真正对我有影响的一个是庄子,一个是韩非子。鲁迅的《故事新编・起死》就是从《庄子・至乐》篇的寓言故事里演义出来的。

四、“物我一体”的悟道理论对美学建构及文艺批评的影响

《庄子》中有不少对于技艺突出人物的描写,比如“操舟之津人”“匠石”“轮扁”“庖丁”等,这些故事,在表面上看来是作者要说明技艺的高超,是长期勤加苦练的结果。但庄子真正的意图,是要表达做人做事想要成功,就必须达到一种“无我”“忘我”以及“物我一体”的境界和道行。虽然在哲学意义上来讲,这一命题容易导致不可知论和虚无主义;但是,在进行文艺创作时,只有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对外在功利的东西不加关注,才能达到全神贯注,探得艺术的真谛。虽然在《天道》中,庄子只看到“臣不能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的神秘性的一面,并用其说明不可知的“道”,终引致不可知论,但这些论“意”的寓言故事和言论表达,却对后世的文艺评论和文艺创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比如萧子显《南奇书・文学传论》、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刘知几《史通・叙事》都受《庄子》影响,认为文学创作要表达的“意”即文心道家思想对文学批评的影响道家思想对文学批评的影响,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这种带有神秘色彩的论调,深刻揭示了文艺创作的内在规律性。毫不讳言,我们在进行写作的时候,有时会文思如泉涌;有时会才思枯竭。这其中的奥妙和道理,是古人难以十分科学地认识清楚的。而《庄子》则通过据大量事例,在客观上提出了生活经验的积累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问题。受《庄子》有形无形的影响,后世众多文学艺术家就此作了发挥庄子“逍遥游”“无为”思想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积极的影响,比如“旁推交通“(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奉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博取兼资” (刘熙载《艺概・文概》“道可致而不可求”(苏轼《日喻说》)等等。

由此可以得出:第一,就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而言,《庄子》给后世最经典的启示就是:精妙的思想火花、艺术灵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必须通过熟能生巧式的亲身体验和感受,这种认识不仅对后世文艺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最终促成了中国古典文艺理论中“意会”式的文学评论方式。同时,《庄子》对动与静和谐统一的表达,对超越时空界限、重在内心体验感知的阐述,都将中国文艺理论建构引向了审美超越、直觉体会的道路。第二,就美学建构而言,《庄子》将“美”提高到“道”层面,深化了美感和审美在人类生活中的层次与境界。“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将“美”和“道”化而为一,应通过“游心于物之初”,体悟“道”这一人生观点的和谐境界,从而达到“至美至乐”最高层次,实现人生真正的、最大的快乐。而这种生活态度和美学观感,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也是无可估量的,因为千百年来,它以透彻国人心灵的意旨成为我们的最高追求。



起名专家专业的命理起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