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专家
首页 > 儒家

中国古代文化政策的主要特点及发展趋势分析

时间:作者:起名专家

中国古代文化政策的主要特点及发展趋势分析

一、东汉文化政策的主要特点

东汉文化政策既体现出历代文化政策的一些共同特征,同时又受自身所处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影响,呈现出了其独有的特色,具体表现为在文化领域统治者对儒学的高度重视,使文化政策的各个方面都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对谶纬神学的推崇又使各项文化政策呈现出鲜明的神学色彩;东汉前期与中后期因政治形势的转变使东汉的文化政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

1.儒家思想主导

东汉政府将儒学确立为主导思想,儒学地位不断巩固,影响力也随之扩大。随着儒学的广泛传播,东汉社会形成了浓郁的儒学氛围。以儒学为主导的社会环境,儒家思想主导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儒学的政治社会化功能进一步加强,各项文化政策都体现出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特点。

东汉朝廷将儒学立为官学,全国的教育从中央太学到地方郡国学、乡学都以儒学为核心内容,设置儒学教授系统。通过儒学教育一方面为政府培养统治人才,另一方面引导人们对儒学的尊崇,各级政府都极为重视儒家学说对百姓的教化作用。

在文学领域,儒家思想重礼制、秩序、人伦道德的重要思想反映为实用主义的凸显,统治者一改西汉浮夸文风,倡导平朴实用,借汉赋这一文学载体,宣扬道德教化,重建新的礼乐秩序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的原因中国古代文化政策的主要特点及发展趋势分析,维护政治统治。在音乐文化方面则表现为以“合古礼”为方向,注重对雅乐、颂乐的推崇。中央政府在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地方政权及域外国家政权的交往过程中,强调“以夏变夷”,注重儒家文化的传播,用先进的儒家文化推动其文明的发展。

西南边远地区的地方长官也努力将儒家的礼仪伦常引进到当地落后环境之中。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汉文化显示出强大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汉文化的传播对周边少数民族及域外各国文化的发展意义重大。

总之,儒学意识形态在东汉的确立,使东汉文化的发展及东汉统治者文化政策的制定都以儒家思想主导,显示出浓郁的儒学色彩。

2.鲜明的谶纬神学色彩

谶纬神学在东汉盛极一时,上至帝王贵胄,下至平民百姓,都极力鼓吹谶纬神学。光武帝借助谶纬登上帝位,其行事、用人皆从谶,之后在东汉初期帝王的尊崇和大力宣扬下,作为统治思想的儒学逐渐谶纬化,东汉社会在政治上新帝登基、官员任免、礼仪制度的制定、机构名称的废立、礼乐刑罚的制定等皆以谶韩为根本依据。谶讳神学渗透到东汉的政治、思想、文化各个方面,文化政策也带有鲜明的谶纬神学色彩。

东汉帝王以谶纬神化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作为儒学之根本,随着儒学在意识形态领域统治地位的确立,其地位日益提高。统治者对谶纬神学极为推崇,儒家经典皆被谶讳家神学化,甚至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亦被尊奉为玄圣、素王,也被神化。东汉统治者重儒崇经,尊祀孔子的儒学政策显然已被谶纬神学浸润,达到了统一思想,稳固统治的目的。

3.较强的阶段性特点

东汉文化政策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光武帝建武元年至汉和帝章和二年历光武帝、明帝、章帝、和帝四世是东汉前期。东汉前期的四位皇帝励精图治,注重休养生息,使东汉前期呈现一片繁荣景象,相应地表现在文化政策上也较为积极开明。

以开国皇帝刘秀为例,自政权建立之后,实施了一系列休养生息,发展生产的措施,如:释放奴婢,清査土地,减轻徭役、赋税,兴修水利等;在政治上加强统治,改善政策,如:推崇尚书而削弱三公,完善监察制度,裁并县治,精简官吏等;同时他又是一位好儒之君,推崇儒学,爱好经术,奖励名节。经过光武一世的努力,东汉新建政权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各个方面都逐步恢复和发展,取得了全面繁荣和进步,出现了继西汉“汉武盛世”之后“光武中兴”的又一个全盛之世。

此后,又有著名的“明和之治”,明帝、章帝、和帝承继光武传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国力更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这一时期朝廷还派班超等出使西域,与西域国家文化交流频繁,佛教入华…东汉前期持续了六十多年的封建太平盛世。整个东汉前期稳固的政治统治、强有力的经济实力以及繁荣的文化为统治者实施较为积极开明的文化政策奠定了重要基础,提供了保障。统治者一方面吸收和借鉴西汉文化政策的优秀成果,另一方面又依据东汉新的社会形势进行了积极地调整与改革。积极开明的文化政策促进了东汉前期文化的发展繁荣,也为东汉后期文化的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整个东汉中后期,宦官与外戚轮流掌政,统治集团忙于争权夺利,而皇帝年幼又无实权,政治日益黑暗,经济凋敝,文化颓废,文化的发展早已淡出统治阶层的视线,更无暇顾及文化政策的制定。所以,整个东汉中后期统治者在文化政策上少有作为,呈现出消极的特点。

二、东汉文化政策的影响

1.稳定了东汉统治秩序,维护了政权利益

文化政策是国家统治政策的组成部分,文化政策的制定以实施文化管理和维护意识形态为本,以巩固政权,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为根本目的。

东汉各项文化政策都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儒学与政治、文化相结合,渗透到整个东汉社会,成为帝王稳固统治的重要工具。东汉诸帝重儒崇经,儒学谶纬化是其统一思想、稳固政权的重要举措。统治者通过尊祀孔子、礼遇儒士、刊定经典,以及儒学与谶纬的结合,使东汉统治思想逐渐统一。尤其是章帝时组织完成的新的儒家法典——《白虎通义》,将儒家经学、阴阳五行和谶纬揉合在一起,成为解释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和道德观念的法典,最终完成了东汉国家意识形态的合理性构建。

教育政策进一步完成了东汉普遍社会价值观念的确立。由统治集团及其主导的教育机构和教育管理体系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担负着重要的社会教化职责。东汉统治者不仅继承和发展了西汉时的教育管理体系,又将其进一步细化和完善。教育系统是成为东汉统治者有目的、有意识地向社会传播其所推崇的儒学价值观念的主要途径,促进了儒学价值观的在东汉社会的普及。在统治者的重视和推崇下,儒家经典被规定为东汉时期官学教育的唯一内容,从中央官学到地方郡国学、乡学,甚至私学,各级各类学校都以儒学为教育内容,儒学思想完成了由上到下,由帝王到平民的传播。东汉普遍社会价值观得以确立,达到了统一思想,巩固政权利益的目的。

东汉统治者对文学艺术的导向以及儒学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也有很强的政治教化功能,为巩固统治提供了方便。文学艺术方面,统治者提倡以汉赋頌述尚德、宣扬礼教,又以乐移风易俗,推广教化,在意识形态领域形成了以礼乐文化治国的观念。文化交流方面,东汉统治者积极向少数民族地区传播以儒学为主导的汉文化,这一政策也有很强的政治教化功能,尤其是在西南地区派遣官员建设学校,导民礼仪,通过礼乐教化的宣扬,增强了汉文化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利于东汉社会的稳定,达了到安定民心,统一思想,维护政权的目的。

2.推动了文化交流,提高了汉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东汉时期,汉民族意识进一步增强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的原因,统治者在政治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施行了较为积极的文化交流政策。在域内,积极输出儒家思想文化,通过建立学校,推广教化,将汉文化的核心思想传输到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在域外,通过疏通丝绸之路、派遣使臣等政策与周边及西域国家建立联系,文化往来不断,华夏文化的影响力远至地中海。东汉统治者积极的文化交流政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汉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东汉统治者重视儒学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增强了中原文化的凝聚力。通过派遣官员的方式,东汉统治者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学校,传播儒学,教民礼法,改变了当地落后的面貌。中原汉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传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后,对当地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赴内地求学者不断增多,逐渐成为风气。如前文中提到的汉桓帝时,羊舸郡人尹珍及日南人士燮,都是“生自蛮荒”之人,游学拜师中国古代文化政策的主要特点及发展趋势分析,习读儒家经典,学成后又回到家乡办学,教授当地民众以礼乐、诗书。可见以儒学为内宗的中原汉文化在西南地区的传播不仅对这些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加增强了汉文化本身的凝聚力与影响力。

东汉一朝随着国力的强盛,统治者三次疏通丝绸之路,与域外国家开展文化交流,传播汉文化,极大地增强了汉文化的影响力。东都洛阳是东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统治者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开明的文化政策更促进了东都文化的繁荣,以洛阳为起点的丝绸之路成为汉民族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承载着双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任务,最远达地中海东岸地区,络泽不绝。东汉朝廷派遣使者,将东汉丰富的物产、先进的制度、思想文化、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传播到西方国家,域外各国也纷纷遣使贡献,带来珍奇的地方物产及当地文化。当时西方最强盛的罗马帝国也遣使奉献,以期与东汉政府交好,可见当时汉文化的影响力之大。

3.为后世文化政策的选择和制定提供了有益借鉴

儒学方面,东汉统治者重儒崇经,使儒学这一统治哲学得以巩固。尊祀孔子、尊师重傅、礼遇儒士的儒学政策都为后世统治者所继承。尊祀孔子自明帝时开创学校祭孔之制后,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十分重视祭孔,发展成为学校祭孔制度。学校教育方面,东汉统治者重视学校教育,进一步完善了学校教育及管理体系,传授儒家经典。

教育事业成为后世帝王文化政策的重中之重,从中央到地方,从官学到私学,教育政策及其管理体系在东汉以后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尤其太学的发展一直延续至清朝。图书文献的搜集与整理方面,东汉的藏书机构和管理体系也为后代统治者继承,尤其是桓帝时设立的专管图书事业的中央机构一秘书监,为后世所沿袭,成为历代图书管理的重要官职。文化艺术方面,东汉统治者善于对其引导与利用,成功地将文学、礼乐作为其统治的工具,这一点也为后代统治者继承,历代帝王皆重视文学艺术对巩固政权的重要作用。

尤其是文学方面,到明清时甚至发展为文字狱,表现了统治者对文学领域的酷烈文化政策。东汉统治者加强与周边少数民族及域外国家的文化交往,既注重文化输出也注意借鉴和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尤其是佛教的传入,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此后随着封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力的不断增强,汉文化的发展更加繁盛,历代王朝都重视文化交流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的原因,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与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带动了儒家文化圈的发展,促进了汉文化的多元发展,丰富了汉文化的内涵。

结论

总之,东汉统治者依据东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形势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文化政策,达到了稳定政治统治秩序,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目的。同时文化政策的实施也有力地推动了东汉时期教育、图书文献管理、中外文化交流以及文学艺术等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为中国古代文化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东汉统治者对文化管理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以及文化政策的选择、制定和实施为后世文化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起名专家专业的命理起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