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专家
首页 > 儒家

历史争鸣:“焚书坑儒”的争鸣与专制主义思想

时间:作者:起名专家

历史争鸣:“焚书坑儒”的争鸣与专制主义思想

一、“焚书坑儒”的历史争鸣

说到“焚书坑儒”,就不得不提起秦始皇嬴政。因为在于儒家观念为主要基准的史学视角下,“焚书坑儒”,是秦始皇对中华文化犯下的一次不可原谅的历史罪过。

在秦王朝还没有被推翻的秦朝末年,“焚书坑儒”一词,就已经活跃在民间。刘汉政权建立以后,随着部分儒家学者进入汉王朝的统治机构,“焚书坑儒”一事,受到当政者的重视,引起社会广泛讨论。

从那以后,“焚书坑儒”逐渐成为了人们抨击秦始皇暴政的一大罪状,抨击法家文化专制主义思想的一大罪状。

隋朝时,牛弘把“焚书坑儒”和后来的“赤眉入关”、“董卓移都”、“石勒覆灭京华”以及“周师入郢”、“侯景之乱”称为文献史上的“五厄之灾”,他在给皇帝的上书中说:

秦始皇下令焚书,坟籍扫地皆尽,此为第一厄; 王莽末年, 长安兵起,宫室图书,并从焚烬,此为第二厄; 汉献帝 移都时,吏民扰乱,图书缣帛,皆取为帷囊,此为第三厄;刘曜、 石勒覆灭京华,朝章国典历史争鸣:“焚书坑儒”的争鸣与专制主义思想,从而失坠,此为第四厄; 周师入郢历史争鸣:“焚书坑儒”的争鸣与专制主义思想, 梁萧绎 悉焚典籍于外城,此为第五厄。

可见,在古人心目中焚书坑儒对中华文化之摧残。对于此事,唐朝诗人章碣有一首讽喻诗写得好: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在诗人看,为了使千秋帝业稳固长存,秦始皇实行了焚书坑儒的文化专制政策,以达到愚民的目的。

可是令秦始皇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是,最终灭亡秦朝的刘邦、项羽却是从来都不读书的人?如此,他实行这项政策又有什么用呢?除了摧残文化秦始皇对儒家思想的态度,只能溃散人心。

一直到了近现代,距离秦始皇“焚书坑儒”已经过去两千余年之后,在历史研究和历史品评中有延续传统史学观点,对焚书坑儒的消极影响大加批评的,比如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在他的史学名著《秦汉史》中说:

“焚书坑儒,在客观上是对文化之一般的毁灭”。

先生对被秦始皇坑杀的四百六十多多名儒生表示高度的同情。把《史记》所记载残暴坑杀,称之为“坑儒之惨剧”。

但也有人认为,“焚书坑儒”产生于秦末汉初,是一些儒者对秦始皇的评价,两千余年来,经过儒家政治道德观念的风化,对于“焚书坑儒”的消极影响,难免有夸大之处。因此,近现代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毛泽东就主张“劝君少骂秦始皇,焚书坑儒要商量”。

然而,直至当今学者仍然有不少人认为“焚书坑儒”是秦朝暴政的体现,是秦始皇个人专断独行的恶果,这是不少历史教科书中一贯的定论。

即使是由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张岂之先生主编,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面向21世纪的高校历史教材六卷本的《中国历史》中,在叙述秦朝历史的时候,对“焚书坑儒”的评价仍然是:

“秦始皇焚书坑儒等极端的措施是对文化的摧残,同时也激起士大夫们对秦政普遍的抵触和反抗。”

由此,我们可知,关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之事的口诛笔伐,真正是不绝于史。

对于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人们的解释无外乎秦始皇奉行法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制度。不容许儒家学者持不同学说。是这样吗?

二、秦始皇一统天下,可并没有独尊一家

在我们的印象中,自从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结束以后,一直到新文化运动以前,中国的思想文化一直是有某一种学说独尊专制的——秦始皇嬴政统一中国后,法家学说定于一尊,汉高祖时实行黄老无为与民休养生息,法家学说被罢黜,到了汉武帝时,又正式提出独尊儒术。

汉武帝罢黜百家学说,将儒学定于一尊,这毋庸置疑,但是秦始皇是否和汉武帝一样,罢黜百家独尊一家呢?

虽然史料明确记载商鞅变法开始,法家学说被秦国统治者奉为官方思想,但是一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秦朝都没有推行过“独尊一家”的政策。

从历史的事实来看,秦朝的统治者实行的是兼容多元的文化政策。郭沫若先生在《十批判书》中说:

秦始皇的精神从严刑峻法的一点说来是法家,从迷信鬼神的一点说来是神仙家,从强力疾作的一点说来是墨家。墨家也尊天右鬼,重法尚同。这三派的思想在他的一身之中结合起来成为了一个奇妙的结晶体。而他又加上了末流道家纵欲派的思想实践,那光彩是更加陆离了。因此我们要说秦始皇也把先秦诸子的大部分结合了,这也是说得过去的。

学者刘泽华也说:

秦始皇在思想文化上,开始采用以法家为主、兼蓄并用其他学派思想学说的做法,阴阳家、儒家、道家、宗教神学都有一定的地位。”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焚书坑儒”发生的时间是秦始皇三十四年(即公元前213年),此时距离秦始皇统一天下已经有七、八年之久。

在焚书坑儒之前,长达数年的时间里,秦始皇对于儒家学说的态度,虽然说不上是大力支持,但是十分温和。对儒家学者,给予了他们应得的礼遇,给了他们参政、议政的权力。

比如,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初,就在中央设置了“博士”一官。《汉书·百官公卿表》云:

“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秩六百石,员多至数十人。”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

“始皇即帝位三年,东巡郡县,……于是征从齐、鲁之儒生博士七十人,至乎泰山下。”

其中又有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初,有如生在朝廷上参议的选定,直到秦始皇三十四年,也就是焚书坑儒的当年还有“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的记载。

另据《史记·封禅书》,可知秦始皇封泰山的时候,曾经召集了一大批儒生讨论封禅时的礼仪。虽然最后因为儒生们众说纷纭,甚至自相矛盾而没有采用儒家礼仪进,但是从这里我们至少可以看出秦始皇对儒家学者以及学说的态度并不是后世印象中的极端厌恶加疯狂打击。

三、焚书坑儒:儒家学者自食复古的恶果

如前所述,秦始皇嬴政在统一中国之初,为了稳定帝国的统治基础,对诸子百家学说的态度都比较温和,并非像后世所描述的那样,只用严刑峻法,独尊法家。

既然如此,秦始皇三十四年会发生“焚书”惨案,仅仅过了一年,又发生了“坑儒”的人间惨剧呢?这还得从秦始皇统一之初说起。

秦始皇二十六年(即公元前221年)秦国君臣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兼并战争,长达数百年的春秋战国乱世,铸就了中国首次地理疆域上的大一统。

面对空前幅员辽阔的国家,广袤无垠的疆土,如何治理它,是亟待秦朝统治集团解决的头等大事。丞相王绾等认为:“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建议秦始皇“立诸子”。廷尉李斯反对说: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後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秦始皇对儒家思想的态度,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秦始皇也认为: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于是,秦朝放弃实行周朝的分封制,开始向帝国全境推行郡县制。虽然这次朝议史书上只记载下来了丞相王绾、廷尉李斯以及秦始皇的言论,但是我们知道,由于历史的惯性,一项旧制度的彻底废除和一项新制度的全面推行绝非三言两语能够了事。

由一句“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指丞相建议始皇立诸子)。”我们进行合理推测,可以充分认定“以此为便”的中坚力量是以儒家学者为主体的博士群体。

自此以后,似乎一切都风平浪静,悄无声息,其实,朝野上下对于废分封行郡县的反对之声,从来都没有真正停息。有些人仍然在等待合适时机的时候悄悄酝酿着。

到了秦始皇三十四年,皇帝寿辰,百官庆贺大宴群臣的时候“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周青臣进颂,……始皇悦。”

趁此时机,另一名博士淳于越建议秦始皇“封子弟功臣”,恢复分封制。不想又遭到了李斯的反对,并且严厉地斥责儒生“学古非当世,惑乱黔首”。向秦始皇提出了“焚书”的建议。焚书后,秦始皇说:

“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

由这一句话,综合焚书事件的全过程,是因为秦始皇与儒生们在国家大政方针上的冲突,而并非因为以往我们所认知的“一统之后的文化专制”。

至于坑儒,也是因为一些儒生诽谤国家的大政方针秦始皇对儒家思想的态度,使得人心不稳。更是因为一些夹杂其间居心不良的方士的推波助澜。如此,秦始皇才在两年之内接连制造了焚书坑儒的历史惨案。

另外,需要留心的是,秦始皇下令焚烧的是不中用之书,坑的是诽谤之儒。虽然手段有些残忍,但事实上,他并没有焚烧所有的文化典籍,坑杀的也只是诽谤过朝政的儒生,并不是针对所有的儒家学者。

究其根本原因,是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即将确立的趋势下,一些天真的儒者还想当然地实行古代的分封制,这不仅与秦始皇的个人意志相违背,也与整个历史趋势相违背,所以到头来秦代的儒家学者只能自食恶果。



起名专家专业的命理起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