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专家
首页 > 佛家

林语堂苏东坡的诗总是让我们在处境最艰难的时候感受到最达观

时间:作者:起名专家

林语堂苏东坡的诗总是让我们在处境最艰难的时候感受到最达观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

——林语堂

苏东坡,他的诗总是让我们在处境最艰难的时候感受到最达观,最至情的诗文,也是我们在最迷茫的时候指引我们前进的光环,他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苏轼儒道佛家思想,他独有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总是让人不自然的沉陷其中。明明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有人说他的文就像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苏轼对儒道释的融合_苏轼儒道佛家思想_儒道互补苏轼

真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本应“独步天下”的他却也在人生的重创下一次次站稳了脚跟。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却因个人色彩的添加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甚至从他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

这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 乌台诗案”。

苏轼对儒道释的融合_儒道互补苏轼_苏轼儒道佛家思想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后人才得以见到这样一个超脱自我的苏东坡。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造就了极为丰富的生活阅历。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在他眼中,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王国维先生对他的评价有这样以下几点:一,清旷雄奇之境;二,广阔渺茫之境;三,静夜深院之境;四,梦幻别离之境;五,独处清凄之境;六,宴饮聚散之境;七,歌舞音乐之境。

苏轼对儒道释的融合_儒道互补苏轼_苏轼儒道佛家思想

苏轼儒道佛家思想_苏轼对儒道释的融合_儒道互补苏轼

而我认为,苏轼早已“与天地合一”、“与万物同化”。他用一生百般曲折,“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经历教给了我们“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脱自我的无他境界。

01.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初到黄州时林语堂苏东坡的诗总是让我们在处境最艰难的时候感受到最达观,“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州冷。”苏轼用惊恐不安、无处栖息的孤鸿自比,感叹“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儒道互补苏轼_苏轼儒道佛家思想_苏轼对儒道释的融合

被贬的苦恼并没有击垮寂寞惶恐而又孤高清傲的苏轼,他开始对自己所走的人生道路进行反思,并大量接触佛教经典和老庄哲学 ,以期修炼出沉静旷达、荣辱利弊得失无系于心的宁静心境,从而来摆脱“乌台诗案”给自己带来的心灵痛苦。

1082年三月七日这天,苏轼和友人在回家的路上遇到大雨,同行皆狼狈,苏轼却突然扔掉雨具:“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面对起起伏伏的人生,他却能够风轻云淡的说出:“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何等的心境啊!

苏轼对儒道释的融合_儒道互补苏轼_苏轼儒道佛家思想

被贬期间的他并没有闲散,而是开始了对词的改革,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

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苏轼儒道佛家思想_苏轼对儒道释的融合_儒道互补苏轼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

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0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高高兴兴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个大醉的苏轼开始了对亲人的思念,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他的心情也如同长上了翅膀一般,任凭自己在天上人间自由翱翔。

儒道互补苏轼_苏轼儒道佛家思想_苏轼对儒道释的融合

毕竟现实不如意就想去梦境里寻求慰藉,苏轼也不例外,词里的人如仙嫡般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并未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巅峰和低谷本是人生的两个极端,但苏轼的人生不光是经历过甚至超越了这两个极端,所以这世间也就没有任何东西能困扰到他的心。

苏轼儒道佛家思想_儒道互补苏轼_苏轼对儒道释的融合

人生最难参透的是了解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苏轼几经生命的起落,又多次被贬逐,正如他诗中写道:“四十七年真一梦,流落天涯泪横斜”“问汝生平何事,黄州惠州詹州”。

最后远贬詹州,可以说是天涯了,他的命运本跌落到极点。然而当返回中原时,他却总结说道:“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就是说我流落在偏远的南荒几经生死但没有一点怨恨,这次奇绝的游历在我的一生中是从来没有见到过的。

苏轼儒道佛家思想_儒道互补苏轼_苏轼对儒道释的融合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都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

儒道互补苏轼_苏轼对儒道释的融合_苏轼儒道佛家思想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愿人们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够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苏轼在人生境遇降到最底时,他的生命境界也就升到了最高“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终于在“一蓑风雨任平生”中活出一个旷达坦率,超脱潇洒的苏东坡,将人生坎坷艰辛的道路化为一场审美的盛宴,最终享受了生命。

03.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清净

东坡正要定下心来快快乐乐隐居,过“淡而有味”的生活时,却突然被调离谪居地,再度卷入政治纷争中。 1084年(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 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

当他准备要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1085年, 宋哲宗即位,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苏轼对儒道释的融合_儒道互补苏轼_苏轼儒道佛家思想

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本以为会心灰意冷的他并没有在向上的路上停歇,他开始修筑长堤,“东坡处处筑苏堤”,苏轼一生筑过三条长堤。

儒道互补苏轼_苏轼对儒道释的融合_苏轼儒道佛家思想

当时的西湖,由于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崶台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20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为标志。

儒道互补苏轼_苏轼对儒道释的融合_苏轼儒道佛家思想

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有6桥相接林语堂苏东坡的诗总是让我们在处境最艰难的时候感受到最达观,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苏公堤”,简称“苏堤”。苏堤在春天的清晨,烟柳笼纱,波光树影苏轼儒道佛家思想,鸟鸣莺啼,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苏堤春晓”。

除此之外,他还把皇帝赏赐的黄金拿出来,捐助疏浚西湖,并修了一条长堤。为此,“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村西鸡”,人们欢庆不已。

“今日岭上行,身世永相忘。仙人拊我顶,结发授长生。”此时,被一贬再贬的苏轼,早已经将生死得失置身度外了,“解脱在于自然,在于不知善而善”俨然成为他的生命。

他的一生经历如波涛骇浪般动迫,在他的一百多首和陶诗里,却依旧浸透着自然平淡,淳厚朴实。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生存的自信,对大自然的向往,对官场的厌恶。

儒道互补苏轼_苏轼对儒道释的融合_苏轼儒道佛家思想

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苏轼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都体现在了苏轼的每一首诗词里。在逆境中的诗篇含有痛苦、愤懑、消沉的一面,但更多的诗则表现了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

苏轼的诗词里散发出的那种对待人生的超然的审美态度,这种“与天地合一”、“与万物同化”的境界,总是引起我们啧啧品评。他的这种人生哲学吸收融合儒道释等传统哲学,更是诗人六十五年风雨命运的历练浓缩。

儒道互补苏轼_苏轼儒道佛家思想_苏轼对儒道释的融合

苏轼对儒道释的融合_儒道互补苏轼_苏轼儒道佛家思想

经历了大起大落、九曲百折的人生具有某种超越性,超越了自身的局限,向新的生命里程扬起了风帆,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境界。

对于苏轼来说,能真正困住他的东西没有几个,无论是“乌台诗案”的牢狱之灾,还是被贬黄州、惠州、詹州的艰难困苦,都没有使苏轼这位“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从物质上、从精神上垮掉,反而让他找到了自我内心的真正需求。

人生境遇的起伏跌宕造就了这位伟大的文学家,造就了他“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精神,造就了一位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的苏东坡。苏轼就像一位永恒天真的孩子,永远不会在人们的心中老去。

儒道互补苏轼_苏轼对儒道释的融合_苏轼儒道佛家思想

在苏轼的精神空间里,没有充满悲观的荒凉凄怆,没有脱离现实世界的飘渺虚无,只有丰富多彩的世界苏轼儒道佛家思想,只有有血有肉的情感。

结语

苏轼所拥有的进退自如,宠辱不惊和超脱自我的人生态度也应当成为我们后代所景仰的范式,正因为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

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也为我们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

苏轼儒道佛家思想_儒道互补苏轼_苏轼对儒道释的融合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所以,有什么过不去的呢?人生几何?还看苏东坡。



起名专家专业的命理起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