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专家
首页 > 佛家

苏轼自嘲是自省的习惯,让他养成了自省习惯

时间:作者:起名专家

苏轼自嘲是自省的习惯,让他养成了自省习惯

苏轼出生于宋朝出产了八百多位进士的四川眉山,当时的眉山当官的人不在少数,是真正的才子之乡,苏轼也凭借他的才学,受到了宋仁宗皇帝的赏识,但是苏轼本人是真的当之无愧的两宋时期最惨之人,颠沛流离,多次被贬贬,从礼部尚书一直到南谪儋州,横跨北宋大半疆域,越贬越远,甚至一路贬到无人被贬过之处,岭南也就现在的海南一带,就是如此惨绝人寰的运气加持之下,苏轼也能有“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如此的心境,不仅如此,在他好不容易被召回回京都,本以为会是时来运转,听说朝廷已经允许他定居常州,此时苏轼已错过展示其抱负的大好时光,回顾大半生一路都在被贬一路总是入仕途不逢时苏轼儒道佛家思想,在寻找退休定居之地没有收获之后,只能退休林泉安渡晚年,还能写下了“此生已觉都无事,今岁仍逢大有年”,苏东坡先生这个丧心病狂的苦中作乐的能力和他常常写一些小诗自省自嘲的行为到底是怎么养成的呢?

苏轼之所以常常自省,在逆境中,敢于反省自己,勇于嘲笑自我,时刻保持坦然乐观的心态,我认为主要与其受儒、释、道三教思想的影响,自身性格,时代精神三方面有很大的关系。

儒道思想为何可以互补_苏轼儒道佛家思想_苏轼儒道结合的诗

1. 苏轼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为何在这种三种文化碰撞下的苏轼常常自省和自我调侃呢?

三教合一的思想,苏东坡是最为突出的特征之一并且对苏轼自身性格产生着一定的影响。接下来我们分别看看三教是如何影响苏轼苏轼自嘲是自省的习惯,让他养成了自省习惯,让他养成了自省自嘲的习惯的。

儒家济世救民的思想,让苏轼觉得自己对苍生富有深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苏轼童年时期,他父亲去进京赶考,落第之后,到江淮一带游历,母亲在家管教孩子。这段期间内,家里发生了一件事苏轼儒道佛家思想,《苏轼传》与苏辙为他哥哥写的长篇墓志铭里都有记载。

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当时苏轼的母亲正在教苏轼学习范滂传,苏东坡抬起小脑袋问妈妈‘我想效仿范滂 以后做一个和他一样的人 不知道您愿不愿意啊’苏轼母亲回答‘你都能决定效仿范滂,我又如何不能效仿范滂母亲’。于是在敬仰范滂之余,便在小小的心灵里种下长大要做一位有气节的刚正士人的决心。

苏轼儒道结合的诗_儒道思想为何可以互补_苏轼儒道佛家思想

从此以后便开始熟读经史,打下了坚实的儒学基础,而对孔子,孟子等儒学大家的文章的更加喜好,儒学思想中的“仁”的宗旨为他树立了心怀百姓,兼济天下的主张。乃至成年后,“博通经史,属文 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进京赶考考上进士之后还作了《刑赏忠厚之志论》,而这部作品中完完全全地体现了,他忠厚为人,仁恕天下的治世思想。被贬后, 朋友为他的遭遇而伤感,而他却不以为然,说每当他混迹人群中而又没有人认识他的时候,反而才是最快乐的。

认为国家有错就应当批评,即使是非曲直忠奸善恶都被扭曲,他也敢发出挑战,在王安石新政给人民带来苦难的时候,他一个人跑在一线从事救济饥荒,不惜向腐败可怕的官场抗争。

儒学的思想从苏轼很小的时候便在他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而后在不断学习中也不断长大,长成参天大树,长在苏轼的思想和作品中,也长在了苏轼这一生的所作所为里面。,儒家济世救民的思想使苏轼有深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让苏轼在面对所有的灾难时有着自己坚定不移的处世原则和主张,儒学中,孔子说过见贤思齐焉

儒道思想为何可以互补_苏轼儒道结合的诗_苏轼儒道佛家思想

见并不贤而内自省也,子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吾日三省吾身,儒学中的自省精神,自然也将苏轼影响,便从小养成了每日三省的习惯了

苏轼儒道佛家思想_儒道思想为何可以互补_苏轼儒道结合的诗

佛学思想中启悟的思想,让苏轼在面对厄运时,能够超脱物外,在幽默中自得其乐

苏轼从小便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他的故乡在四川眉山,眉山一直以来都是著名的佛教圣地,甚至后来要被贬到了黄州的时候,苏轼在面对人生的巨变和理想的破灭时,仍然可以静心独处,也是在这一段时间,苏轼转而沉浸到了佛学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中,认真地研究起了佛经,并手抄多分《金刚经》,当时苏轼在写给友人的信里有提到过,“静似懒,达似放”

他的意思是说他并不是要汲取佛学中的全部奥义,他只是想获得佛学中能够帮助他乐观的部分。

后来苏轼结识了著名的诗僧,并在给好友的信中写“深自省察 ,则物我两忘,身心皆忘 。”佛学帮他逐步摆脱了遭贬的痛苦,进而随缘自适。

一直到苏轼已经耄耋之年,仍在不断受到佛学思想的影响,只是此刻的苏轼已经完全领悟了佛学中的人生智慧,《定风波》中,苏轼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大雨,同行人因为没带雨具而唉声叹气苏轼儒道佛家思想,惟有苏轼从容不迫,坦然视之。

尤其是最后两句饱含人生哲理意味,鲜明地道出了苏轼在大自然微妙瞬间所获得顿悟与启示,自然界的风雨阴晴既属寻常又毫无差别 ,社会生活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表现出了超脱物外的洒脱,并且能在自嘲和幽默中获得旷达和智慧,所以苏轼在被贬之后反而常常自嘲,这全是因为他能在佛学中领悟智慧的原因啊。

苏轼儒道佛家思想_儒道思想为何可以互补_苏轼儒道结合的诗

道教思想中的领悟,让总是遭遇苦难的苏轼,得以静下心,重获精神的慰藉

苏轼小时候曾跟着眉山道士张易简学习了三年,以道士为师,

道家思想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他。而苏轼的发小,陈太初便是那个后来也考中科举,但是出家做了道士,一心求道成仙后来也白昼飞升之人。

苏轼正式理解道家思想,还是要从“乌台诗案”开始,当时与死神擦肩而过的苏轼,深深感受到了现实的无情和理想的破灭。而道家思想刚好切合他的境遇也能满足他的精神要求,为饱受磨难的心灵提供了精神的解脱,体悟道的存在和逍遥的境界,并在道家思想中得到

了慰藉 。可以充分体现苏轼对道家思想领悟的是他在 《宝绘堂记》中的一段话:“君子可寓意物,而不可留意于物 ;寓意于物,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苏轼自嘲是自省的习惯,让他养成了自省习惯,虽有物不足以为乐。”这就是道家学说倡导的超功利 ,远利害,不计得失。乃至后来他被贬岭南,气候不适,风俗殊异,仍然自我解嘲地高唱;“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也是道教的思想让苏轼在面对人生巨大的苦难和重大的挫折面前,也能不做计较,反而获得巨大的满足,超脱世人的乐观豁达。

苏轼儒道结合的诗_苏轼儒道佛家思想_儒道思想为何可以互补

2. 苏轼顽强的自嘲精神,正好是他强烈的自信的体现

能从逆境中更快走出来的人,通常都有过度自信的倾向,这个过度自信并不是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就是盲目的觉得自己可以,越理性的人越难做到这一点,过度自信有很多坏处,它在很多地方会给你带来灾难,但唯独在对抗逆境的时候它的好处非常大。

而苏轼就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这一点从他的诗词里面就可以非常直接的看出来。

《江城子》,我能够痛饮美酒,豪气万丈,两鬓发白又何妨?什么时候皇上才能像汉文帝那般派遣唐使去云中赦免魏尚一样信任我呢?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像满月一样,射向西夏军队。字字句句都有着苏轼的壮志凌云,以及对自身才学的自信

《水调歌头》中苏轼因为不能乘风归去而感觉到遗憾,但是马上又说否则怎么像是在人间为自己找到了合理的解释。又为人们之间总要分分离离而伤心遗憾,马上又想到了月亮都总是阴晴圆缺,世界上没有事事都合人心意的,遗憾永远是存在的,这才是自然的法则,又为自己找到了合理的解释。这种飞速从遗憾消极情绪里走出来的能力,简直让人叹为观止。

自嘲是一种可贵的品质,一个自卑的人是不会擅长拿自己开玩笑的,而自信之人,则有这个勇气直面真正的自己,知道自己的长处,也能坦然地面对自己的短处,不自卑也不自欺欺人,“学会自嘲,自信也不远了”不无道理。苏轼自嘲也正是他自信的表现啊。

苏轼儒道佛家思想_儒道思想为何可以互补_苏轼儒道结合的诗

苏轼儒道佛家思想_苏轼儒道结合的诗_儒道思想为何可以互补

3. 苏轼是北宋时期士大夫的代表,他的思想正是当时社会的缩影

我们先了解了解当时北宋的国策,崇文抑武,士大夫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被赋予了无比高的政治特权,而这种情形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独宋朝是如此地崇尚士大夫,尊敬知识分子,而接受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思想成为当时文人士大夫的一种潮流。

苏轼的朋友多是士大夫,个个都是接受三教思想洗礼的人。而且,宋朝还兴起了一项新的思想,新儒学也叫理学,又当时的社会参与者们,更多地都像是哲学家,思想家,每一个人都擅长用客观的目光,理性的思维关注社会和人生。

士大夫们都秉持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里面,面对苦难和打击,都能坚持气节,隐忍处置,而苏轼也是受到了当时的士大夫精神的影响,即使面对苦难也能用幽默乐观的态度面对。对自己,用士大夫的精神要求而常常自我反省,对外遭遇挫折也不会消极沉溺,而是豁达对待。

这便是苏轼一个心怀天下,融儒释道于一体,待人接物堪比和煦春风的乐天派男孩。

而我们需要做的便是学习苏轼强烈的自省意识和顽强的自嘲精神学习苏轼深刻自省、乐观旷达的态度了,争做新世纪的“士大夫”

参考文献:《宋史 苏轼传》

《苏轼全集》

《苏东坡传》林语堂



起名专家专业的命理起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