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专家
首页 > 道家

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始于老子及其著作《道德经》

时间:作者:起名专家

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始于老子及其著作《道德经

道家思想的当代启示

摘要: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是中国思想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流派,它不仅在本体论、境界论、审美等方面有自己独到的理解,而且在政治哲学、科学技术、语言哲学、军事谋略上都有极为重要的建树,这些建树往往是道家思想的一个功用或引申。而今,要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我们就应该开发这些隐性的智慧,将道家的功用发挥出来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始于老子及其著作《道德经》,在语言的本质及其局限性、科学的范式及环境问题的解决之路、军事谋略的哲学与艺术等方面展现道家的风采。

关键词:道;语言;科学;环境;军事谋略

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始于老子及其著作《道德经》,在先秦经历了一个经典化的过程,既启发了杨朱、庄子等抱道全真之士,也鼓动了申不害、韩非等经营天下之辈,以至于蒙文通先生概括到:“百家盛于战国,但后来却是黄老独盛,压倒百家。”它在汉初盛极一时,以无为而治的黄老政治哲学为西汉的繁盛作了铺垫,以至于太史公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对其特别推崇,认为它“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1],最为可学。在东汉末年它奇怪地与宗教组织结合在一起,成为反抗统治者的思想武器,而在此之后,老子与庄子联手,成为魏晋玄学的旨归。道家的思想是非常丰富的,但其主旨都在老子《道德经》之中,主要是反者道之动、无为而无不为、有无相生、致虚守静等重要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于今天的人类生活仍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道不可言

人们常说二十世纪是语言哲学的世纪,海德格尔也讲语言是存在之家。可以说,有什么样的语言,人们就能获得什么样的存在方式。中国人的这种婉约、含蓄、内敛的生活态度,很大程度上就是由道家建构的,流风所染,整个东亚都披上了这种风采,可称之为诗意的哲学。

《道德经》一开头就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庄子也说:“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知,知而非也。”

在老子、庄子看来,世界就像是一个谜语,若能猜透便别吱声,如果把谜底说破了,大家便索然无味、没有猜的兴趣了,实际上我们人活着,某种意义上就是在猜谜,这个谜就是为什么活着,这里庄子讲了一个故事:子祀、子舆、子黎、子来四个人一起谈话,其中一个说:谁能把虚无当作头、生存当作脊梁、死亡当作尾椎骨?谁能知道生死存亡本属一体,就是我们的朋友。四人相视而笑,乃成了莫逆之交。[2]他们洞见了这个谜语,但大家都不说破,这是其一;其二,老子、庄子他们认为,世界这个谜底是不能说出来的,因为语言不能表达这个谜底,凡是要用语言去把这个谜底说出来,那它一定不是正确的答案,这个答案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一说就错。语言就是我们人对世界的一次解码,虽然我们能够获得一些图像,那获得的图像一定不是完整的,如果我们拿着这个不完整的图像去“以锥指天”、“以管窥地”、“以斗量海”,那就是庄子所说的“坐井观天”。而只要有语言,就有知识、理性、逻辑,甚至神,正因为这一点对道家思想的看法1500字,道家始终对语言、对知识、理性、逻辑、神保持高度的警惕。

道家的这种语言观为我们反思现代文明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它告诉我们,知识、理性并不是衡量人类存在的唯一尺度,人本身就是有限的存在,从人延伸的语言、知识、理性也自有它的局限性,在不可说的道面前,我们理当保持沉默。而打开我们真正生活的则是与自然为伴。

二、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可以说是整个中国文化的一句概括,而尤以道家思想为胜。它既指人类应该以自然为师,与自然相配合,也指自然与人是统一的,自然是人类的终极关怀。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产物,我们的肉体就是自己身上的自然,屠戮自然不仅是一种忘恩负义的行为,而且也是对生命的屠杀、对自我的屠杀。所以,每一次对自然的征服都少不了人的同类相残。

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对自然的征服可谓是令人发指,因此环境出了大问题。根本原因在于人类中心主义,尤其以基督教和古希腊文化著称。基督教设定了非常奇特的灵魂与自然、精神与肉体分离的思想。古希腊“人是万物的尺度”以及从苏格拉底开始的美德即知识的伦理倾向,也有非常显明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倾向。到了近代,人在上帝之外重新为知识找到了合法性的标准,由此点燃了知识大爆炸的引线,更为危险的是,人类接受了普遍主义的目的论与进化论相结合的历史观,从而无须为自身的错误买单,即便我们自身错了,那也是历史的玩笑,是理性的狡计,并坚信最终能得到克服,至此,理性已经完全走向了自身的反面,成为一种致命的疯癫。

或许人们会认为科学可以解决环境问题,实际上,科学对环境是无力的。科学在解决环境问题的时候,同时成为了更大的环境问题,效率越高,资源消耗越快,环境污染越重。因此,我们应该反思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这里,道家为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在道家看来,人类在宇宙中只是处于四大之一的位置,“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道家既不否认人的宝贵,又不夸大人的地位,所以能与万物相处。

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不是要排斥科学,人的存在离不开科学,但是建立什么类型的科学却是见仁见智的。西方人认为对道家思想的看法1500字,认识上帝需要两本书:一本是有字的《圣经》,一本是无字的自然。研究圣经成为神学,研究自然成为科学。实际上,这在道家也是一样的,道家自身包含有极为强烈的科学精神对道家思想的看法1500字,所谓科学精神,就是不仅探究宇宙万物的奥秘,而且这种探究活动是到达神或道的必经之途。正因为如此,道家产生了很多古代科学的知识,中国古代的科技大半出自道家,如天文、历算、火药、中医等。

李约瑟在考察中国古代科技史时,将道家思想视为“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根本”[4](P.145),他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产生了这么多科技的道家为何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这里除了政治和社会原因外,道家自身也不适合分析式的科学,道家关注的是整体的、系统的科学,就像汤川秀树所说:“中国古代科学如果能沿着道家的路子持续发展下去,综合性的科学也许会顺利地发展起来。”这种科学在未来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这要等到现代分析式的科学衰落后才有可能。

自从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问世以后,整个西方科学界尤其是物理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回响,比如玻尔将太极图与互补原理结合起来、汤川秀树将混沌与介子结合起来,普利高津的混沌到有序的理论,甚至最近霍金的有生于无的思想。当代新道家的提倡者董光璧说:“我确信重新发现道家具有地球船改变航向的历史意义。黄土文明与海洋文明的融合,有如黄颜色和蓝颜色调和出绿色,将产生人与自然和谐的新的绿色文明。”科学史家乔治萨顿也说:“新的启示可能会,并且一定来自东方!”

道家这种天人合一、综合式的科学,应当发扬光大,它既能克服时下流行的人类中心主义,又可以成为一门面向未来的科学。

三、军事思想

老子的军事思想是消极的,他主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他说:“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这里他反复说明兵革是不吉祥的东西,不是君子所用的东西,万不得已而用它,最好要淡然处之,即使在战争中取得了胜利,也不要当作美事;把战争的胜利当作美事,就是以杀人为乐;喜欢杀人的,是不可能得志于天下的。胜利了要以丧礼处理,不应以杀人取胜而庆功。他反对战争,主张谦下柔弱,他主张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同时认为“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他的这些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华民族戒战、慎战、好战必亡、强梁者不得好死的态度。

老子的战争观是消极的,可令人不解的是他的书竟被后人当作治军用兵的宝典,唐代王真说:“五千之言……未尝有一章不属意于兵也。”明末王夫之说:“言兵者师之。”在他们看来,《道德经》就是一部兵书。它的核心就是讲道,探索宇宙间的终极问题,阐述天地万物相反相成、相对相待的道理,并告诉我们如何应对这个变化对待的世界。这种道理一旦运用到战场,在两军相搏的矛盾对立中、在局势瞬息万变的情况下把握道、运用道,就会立于不败之地。因此老子又成了兵家之师,他的书又成了兵法。

治中国哲学之人往往不将兵法视为哲学,因为按照西方哲学的内容,兵家不在其列。实际上,兵法最高妙之处在于战争的哲学化,也就是将战争纳入到“道”的视野来观察。只有将战争与道连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取战争资源,获得宇宙的创造者、天地万物的发动者的支持,甚至将敌人化为己有。

用兵涉及的是一个无须遵守任何现成规则的局势,这也就是不能用语言、规律描述的“道”的形势。用兵之道不能归结为规律,因为双方都在尽力使对方遵循的道理失效,如果想从科学、技术的定理一样遵循它们,往往会兵败如山倒。兵法探究的恰恰是让人“立于不败之地”的用兵之道。这种道,不可道、不可名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始于老子及其著作《道德经》,不可用规律来把握,不可用概念来束缚。这完全就是老子的“道”。用兵者须懂得老子的“有无”(成败相生、敌我转化)、懂得“反者道之动”(置之死地而后生)、懂得虚静(冷静)、懂得“无为”(借天时地利以逸待劳,三国黄忠夏侯)、懂得“贵生”(了解士兵的生命,了解军队生气)。明白这一点,就知道为什么中国古代的军师大多都有道家色彩,比如范蠡、张良、诸葛亮、刘伯温等。

现代战争是高科技战争、信息化战争,但同样需要讲究谋略、运筹帷幄,只要我们还不能“斩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还得流血牺牲,我们就不能不面临道,不能不用兵法。这方面,无言无语的道还将给我们很多的启发。

道家是一个全面、深刻的思想实践系统,它既是相当古老的本土智慧,又是面向宇宙、探究本源的开放体系,在两千多年的解释、发展、实践中,道家孕育了众多的思想文化样式,这些文化样式大大深化了我们对道、对宇宙本质的思考,激励着我们在宇宙中去探究更深邃、更本真的玄冥之境。在现代化全面铺开的今天,我们既要用道家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智慧来增进人类的福祉,更有必要用道家的天人合一、道在言外等思想来批判时代的浅薄,在改善人类生存处境中加深对道德、对天人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M].北京:中华书局.

[2]庄子.内篇.大宗师 [M].北京:中华书局.

[3]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M].北京:中华书局.

[4]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2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收稿日期:2012-01-12

作者简介:陈静(1983-),女,河南温县人,南京政治学院理论一系讲师,南京大学哲学硕士,主要研究中国哲学。



起名专家专业的命理起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