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专家
首页 > 道家

在东方,有智慧的人都是生命的中心!

时间:作者:起名专家

在东方,有智慧的人都是生命的中心!

在东方,有智慧的人都是生命的中心,而不是有知识的人。知识会增加、变化、运动,而智慧是永恒的,它永远都一样。不管我们什么时候达到它,它都是一样的。它就像天空,永远保持一样。

老子的道家思想_道家代表人老子的思想_老子道家思想代表人物是谁

季节来了又去了:现在是冬天,现在是夏天,现在正在下雨,现在雨已经停了。树木长出来又死了,一代一代的人来了又去了,生命的戏剧继续上演,但是天空依然如故,永远都一样,永远都是新的,永远都是新鲜的,也永远都是古老的。智慧就像天空一样。

知识当然可以在大学里、在学院里、在学校里被教。智慧永远不能被教。它没有地方可以被教。智慧必须通过生活来吸收,没有其它办法。所以只有老年人可以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在智慧上,年轻人永远无法打败老年人。但是在知识上,他总是能够打败老年人。

我们怎么可能在智慧上打败一个老年人呢?一个老年人拥有老子所说的特点:大道对所有的人和所有的事物都是一样的,它体现着一种公平与朴实,一种浑然无欺的诚实。如果我们能了解到这一点,并照此去做,在与人相处时,敦厚朴实,不欺不诈,也不傲慢无礼,自以为是,那么就会得到大家的喜欢,受到大家的欢迎。在内心中形成一种像深谷一样的空间,可藏污纳垢而不计较,忘却冤仇而不嫉恨,那时,就不会有痛苦和烦恼了。

只有这样,我们才是了解大道的人,才会在静止时如临深渊,在流动时潇洒飘逸。我们不会停止在任何一个地方,也不会在任何一个地方左右徘徊,我们会像行云流水一样自在逍遥。我们不会勉强任何一件事物改变,而是顺其自然,让事物沿着它自己的轨迹运行,而等到时机成熟时,再有条不紊地行动。我们不骄不躁,会始终与大道在一起,永远不会感到困顿,永远在探求新的事物,使世界在自己的思想观念里不断地更新发展。

在老子的世界里,智慧来自于体验,知识并不来自于体验,而是来自于学习。我们可以把它塞进去,如果我们稍微聪明一点,比一般人聪明一点,我们就能够比老师知道得更多。我们能够比我们的父亲知道得更多,这毫无问题。在我们这里只需要一点点的努力,我们就能拥有更多的知识,但却无法拥有更多的是智慧,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智慧是通过生活渐渐产生的。如果我们生活,如果我们全然地生活;如果我们生活,如果我们以觉知来生活,只有这样,智慧才能一点一点地产生出来。它是一件那么微妙的事情,没有直接的路可以达到它,只有老人才能是有智慧的。所以,每当有人既年轻又有智慧,在东方道家代表人老子的思想,我们知道他是老的,他是古老的。

有一个关于老子的故事很美,故事里说他生下来就是老的;他生下来就是八十四岁,也就是说老子在母亲的子宫里面待了八十四年。这很荒唐,难以置信,但的确是一个美丽的故事。因为这个故事说出来的一些事情,是一些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它说他在童年的时候就象一个老人,非常有智慧,所以他不可能是一个孩子。

这个故事说出来的一些事情,它是象征性的,它说的是: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他就具有通常情况下八十四岁的老人才会具有的智慧。

古人把老师称为“子”,“子”大概有点像我们今天所说的“老师”或“先生”。

可是问题又来了,老子既然姓李,他为什么没有像“孔子”“孟子”“庄子”“墨子”那样,被人们称为“李子”呢?从《史记》本传中的记载推测,人们之所以尊称他为“老子”,或者是由于他年纪过高,或者是由于他德行过高。总之,“老子”之“老”与姓老之“老”毫无关系。

东方人是智慧的,“老子”也许就是“老先生”的意思。老子无疑是当时的饱学之士,在周出任过国家“守藏室之史”的官职,这个职务相当于今天国家图书馆馆长,一般都由学术界的领袖或名流担任。孔子曾与鲁国的南宫敬叔一起到周的都城,向老子请教过有关“礼”的问题。

老子虽然很有学问,虽然很关心现实,但他个人及其学说以不求闻达为旨归,他肯定不会像今天有些学者那样,为知名度不高而苦恼,更不会为著作的署名问题,与别人上法院去打官司那样而苦恼。

因为老子对此是警觉的,他不屑于此去浪费时间,浪费生命,他不会为了名去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生命。

老子道家思想代表人物是谁_老子的道家思想_道家代表人老子的思想

老子在周的都城待的时间一长,对统治者的腐败、愚蠢和荒淫越来越厌恶,加之周王朝曰益衰微,大权逐渐落入各诸侯手中,于是他辞掉藏书史官的职务,决心一走了之。

就这样,据说他骑着一头青牛向西域走去,远离了这个声色犬马、尔虞我诈的是非之地。

在老子路过函谷关时,关令尹喜因久闻他的大名,盛情地款待了他。老子将要离开函谷关那天,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可您把那么多学问烂在肚子里,多可惜呀,为我们写一本书吧,难为您了。”

关令大人的饭当然不会让老子白吃,他死死缠着老子不放,于是老子就坐下来写了一本《老子》,这本老子就是《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所说的“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

古人并不是随便把什么书都称为“子书”的,只有那些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卓然成一家之言的著作,才配称为“子书”。但我们后人是拥有知识的人,为了卖弄自己的知识,就把《老子》一书改成了《道德经》。

当然今传本《道德经》不会像《史记》所说的那样,是老子饭后在关令尹喜强求下一时的“即兴创作”,它无疑有一个发展、定型的过程,老子的弟子或道家思想的信奉者,可能在局部对它进行过修改、补充和润饰,但它的主导思想仍属于老子是无可争辩的,而《道德经》一书的大体规模在战国早期就已成形。上篇三十七章称为《道经》,下篇四十四章称为《德经》,这就也就是后世有知识的人因而把《老子》又被称为《道德经》的原因。

后来有知识的人将它称为“经”地位就更高了,当然这大概是道教兴起以后的事,道教奉《老子》为最主要的经典,尊称它为《道德真经》。

今天我们大家读到的《道德经》与司马迁当年读到的《老子》,文本基本没有什么差别,全书的字数都是“五千余言”,篇幅还不及大家通常见到的一个短篇小说那么长,但它和《论语》一样,堪称塑造中华民族灵魂的“圣经”。

老子写了这本书后就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有的说他活了一百六十多岁,有的说他活了两百多岁,至于道教徒称他长生不死,那就说得太有点云里雾里去了。

于是乎,当我们听到这样的话时,我们也像老子一样变得警觉了。

那时的老子,肯定是极其警觉的,这点我们勿庸去怀疑。

如果我们也像老子一样是非常非常警觉的,那么只要一次体验就能给我们很多东西。如果我们不是警觉的,我们就会继续重复同样的体验,而什么也得不到。

老子的境界就是超越自我中心,超越二元对立,超越经验理性,超越世俗价值,少私寡欲,见素抱朴,致虚守静,返朴归真。人们应该顺其自然,不失本性,永葆本色,身心和谐,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概括地讲,就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最为重要的思想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灵魂,也是儒释道各家学说都认同的精神追求。天人合一强调天与人的和谐一致,它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政治制度、建筑艺术以及日常行为方式。

对“天人合一”的解释,儒释道各有千秋,但有共同的一点,就是承认宇宙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即天与人本是一体的,万物本是一体的,整个宇宙本是一体的。

“宇宙即大我,我即小宇宙”,这就是中国人的宇宙观,在宇宙面前道家代表人老子的思想,人应该保持恭敬与谦逊的态度,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不仅仅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在宇宙的大背景下,我们才能准确地认清自己的位置。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我们人生的高超境界。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老子道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在当下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也是解决当前生态、社会、精神等种种危机的灵丹妙药。天代表着宇宙万物,代表着自然环境,天与人同源于“道”,天人本来就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是协调平衡,和谐共生的。

易传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老子也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传统文化中天地是人们学习的对象,效法天地,向天地学习,主动地规范自己,顺应天地,与天地融为一体,顺其自然,物我两忘,逍遥自在。

宇宙即大我,宇宙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万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这个整体是不可分割的,都来源于同一个地方,都受制于同一个力量,这就是“道”。

什么是“道”呢?它是一种高维智慧。《易经》说:“一阴一阳谓之道”。阳是事物的外表,阴是事物的本质。

道代表着整体,是一,也是二,一而二,二而一,二不仅仅代表着对立与斗争,更代表着统一与融合。天与人不仅仅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在东方,有智慧的人都是生命的中心!,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这是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

那什么是“无道”呢?生硬的两个阳或者两个阴在一起,就不符合“道”。比如我们跟人沟通的时候,只站在自己的立场说自己的道理在东方,有智慧的人都是生命的中心!,这叫自顾自说;在社交的时候,拼命证明自己多么优秀,只能引起别人的戒备……这就没有了阴和阳的对立和统一,孤阴不生,孤阳不长,这就不符合“道”了。

道家代表人老子的思想_老子的道家思想_老子道家思想代表人物是谁

真正的高人,其行为都是符合“道”的:他们善于用对方的语言讲述自己的道理;他们善于用对方的逻辑佐证自己的观点;他们善于让对方觉得他占了自己的便宜;他们善于用对方需要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价值;而自以为是的人,总是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的道理,用自己的逻辑阐述自己的观点,他们甚至喜欢用自己的方式爱别人,这不叫爱,叫强加。

这就是很多悲剧的源泉。

人生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得道”。

东方人尊敬老年人。如果我们尊敬老年人,我们就尊敬过去。东方对过去有一种怀旧。

或许就像有的人父亲是在三、四十年前读大学的。在这四十年里,每一样东西都改变了。这些人的父亲所知道的一切几乎都已经过时了。他们在大学里所读的书的版权已经不在了。没有人去管那些书,而这些书书店里已经没有人重新出版了,我们只能在旧书摊上找到它们,但它们没有用了。不管他们在四十年里积累了什么都没有用了,因为在四十年里已经发生了一次知识爆炸。而且像这样的知识爆炸还将继续爆炸下去。正因为有这样的知识爆炸存在,所以他们的孩子将知道得比他们更多。实际上,他们已经知道得更多了。

我曾经读过为样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说的是有两个小孩跟他们的老祖母一起到动物园去。老祖母向他们解释什么是什么。然后他们说到鹳鸟,老祖母说:“这种鸟从天堂里把小孩带下来,它把你们带下来,它总是带小孩来。”

这两个小孩开始格格地笑,他们交头接耳地小声说:“我们要不要把真相告诉这个老家伙?”

但是其中一个说:“何必扰乱她呢?让她留在她的信仰里好了。”

穆勒·纳斯路丁把他的孩子叫过来道家代表人老子的思想,因为现在时机成熟了,有一些关于生命的事情必须告诉他。所以他对他说:“你跟我到我的房间来,我想跟你讨论几个关于生命的事实。现在你已经成熟了,有一些事情必须告诉你。”

穆勒在说这些话时,他觉得有一点紧张,他感到自己就象每一个父亲一样,当生命的事实必须告诉孩子的时候,他们都觉得紧张。就象老式的、过时的头脑一样,他觉得有一点紧张。

当他们走进房间的时候,他关上门对孩子说:“你不必紧张。现在你想知道什么?我可以告诉你,不要这么紧张。”

现在的孩子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事情,他们觉得我们多少有一点无知、有一点没有文化。

在西方,每一个孩子都觉得父母是没有文化的。尊敬已经消失了。如果有知识的人支配社会的话,就会这样,因为知识每天都在增加、每天都在变化,积累得越来越多,只有孩子比他们的父母更合乎时代潮流,社会才能走向进步。必然如此,孩子们是很有必要知道最新的知识。

同样地,有智慧的人只恋爱一次,然后他就会知道关于它的每一件事情。他将穿透它的整个奥秘,他将经验它的整个奥秘,他将进入它的世界,如此全然地进入,以至于没有一个角落不被他经验到。然后他再从里面出来,然后他不可能再次堕入情网。因为他经验过了,他已经知道了,他已经通过体验变得智慧了。

愚蠢的人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同样的事情,而且永远无法从已经经历过的事情上学到任何东西。但老年人却不是这样,他总是有觉知和生活的勇气,他总是会从经历过的事情上学到很多东西,所以孩子和年轻人很少会有智慧。

通常情况下,当一个人年老了,当他已经活过人生的所有季节,当他成熟了,当他已经知道所有的气候、所有的心境。当他已经知道夏天的生命之河,只有一个干枯的河床,除了干渴、饥饿、干枯的河床、燃烧的欲望之外,什么也不剩,什么也没有;他也已经知道泛滥的生命之河,广大的一片,危险而广大的一片,似乎要变成一个海洋,到了这个时候,一个人才会变得有智慧。

他已经知道所有人的心境,他已经走过所有生命允许的道路。他以一个罪人活过,他也以一个圣人活过,他被所有的体验丰富了。当头发全部变白的时候,有一种美来到他的脸上,那种美只可能来到老人的脸上,而不会来到年轻人的脸上。就身体而言,年轻人可以是美丽的。就形状、比例、力量而言,年轻人可以说是非常美丽的。但是就灵魂而言,年轻人只有通过体验才能进化、成长。但一个老人已经不需要这个进化和成长了,因为他已经经历过了,所以,只有老人才能是美丽的。

这种情况很少发生,因为有觉知的人很少,人们很少以静心生活。除非这样,否则没有年轻人能够和老年人的美去竞争。

老年人的美有一种优雅、有一种深度。年轻人的美是肤浅的、表面的,只有表皮的深度。老年人的美有一种深度,当我们进入,进入,再进入的时候,我们始终,甚至是永远也达不到它的底。



起名专家专业的命理起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