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专家
首页 > 儒家

【知识点】孔子、孟子、荀子及诸子百家的基本思想

时间:作者:起名专家

【知识点】孔子、孟子、荀子及诸子百家的基本思想

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与孔子、孟子、荀子及诸子百家的基本思想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儒家思想产生的背景。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深刻的社会原因:

第一,在经济上,由于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封建经济兴起,井田制崩溃,为“百家争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改革图强,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士大夫崛起。

第三,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2)孔子、孟子、荀子的基本思想。

孔子是是中国儒家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

他的哲学思想核心是“仁”、“礼”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但他主张的“礼”是“周礼”,奴隶社会等级之礼。 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民本思想)集中体现儒家教育哲学思想的著作是,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反对暴政和任意刑杀,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体现了古典人道主义,具有进步意义,后人多加以肯定。

伦理观上主张“性相近也”。

教育思想:“因材施教”,采取启发式教学。“有教无类” 是教育史上的创举,推动了社会改革,并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成为最负盛名的伟大教育家。“学而时习之”“当仁不让于师”。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教育贡献:创办私学,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知识点】孔子、孟子、荀子及诸子百家的基本思想,即教育由奴隶主贵族垄断的局面。

文化贡献: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

孔子思想不能满足新兴的地主阶级统治者的要求,未能受到重用。今天,孔子的思想主张,政治上强调以民为本,伦理道德上强调阶级调和、社会和人际关系和谐,如注重自我修养、尊老爱幼、遵守社会公德的精神依然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受到世界各国的尊重和推崇。

孟子、荀子的基本思想:孟子名轲,有“亚圣”之称,著有《孟子》。荀子名况,著有《荀子》。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显学。

时代

著作

重要思想主张

孔子

春秋

圣人

整理六经;后人整理《伦语》。

“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核心);

为政以德(民本思想);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

编撰文化典籍(六经)。

孟子

战国

亚圣

《孟子》

仁政,省刑罚、薄税敛;

“民贵君轻”;性善论;先义后利。

荀子

战国

儒家学说集大成

《荀子》

综合儒家、法家、道家思想

施政主张“仁义”、“王道”;君民 “舟水关系”;性恶论;“人定胜天”。

思想比较思想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政治主张

为政以德

仁政

礼法并重

民本思想

爱惜民力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影响

儒家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义利观,先义后利。

《孟子》成为“四书”之一,孟子成为“亚圣”。

荀子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礼法并施。

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传统哲学影响深远。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力”、“节用”和“节葬”。

战国时期的显学集中体现儒家教育哲学思想的著作是,别其他学派吸收,战国后不被重视(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道家

庄子

“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

在文学、美学等方面建树颇丰,庄子的文风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法家

韩非

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社会不断发展,历史不会倒退,主张变法革新。

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西汉以后,与儒家互为表里,是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兵家

孙膑

重视战争规律和人的作用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和对待孔子的思想。

A.评价: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①“仁”: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的作用,对现代所提倡的人本理念也具有借鉴作用,其改良政治的主张,也体现了与时代同步的精神。②“礼”:带有承认等级和阶级剥削、压制人民斗争的消极性,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把它作为进行阶级压迫的思想工具。

B.做法:古为今用,批判继承。

①对孔子思想中大量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

1.孔子强调”仁”、“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强调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可以说是古代社会和谐思想的典型,在提倡和谐社会的今天,儒家思想对我们建设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大的意义。尤其是它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谐人际关系【知识点】孔子、孟子、荀子及诸子百家的基本思想,与时俱进,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异曲同工的。

2.孔子思想中“民无信不立”的诚信观念、“和而不同”的和谐思想、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下为公的政治信仰等思想精华,对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②对有些内容可抽去其保守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例如孔子所追求的“礼”,是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体现了其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在今天早已行不通了,但“礼”作为一般的政治、伦理、道德规范,仍是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C.孔子思想的深远影响

①孔子的学说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成为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儒学礼教德治的精神,能够有效地促进人格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协调入际关系,有利于培养进取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儒学在中国文化长期稳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②孔子的学说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③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被推崇为圣人,受到后人的景仰。

(3)诸子百家思想的历史影响以及启示。

A.影响:

①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突出了古代中国特有的民本思想。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以后2000多年中国古代文化学术发展的道路、特点及其中的各种问题、思想(除了佛学的传入之外)都可以从先秦百家争鸣中追溯到其源头。

②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后经过不断发展最终脱颖而出,一枝独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了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B.启示:思想自由是百家争鸣给我们的一条重要启示。百家之学之所以能够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良好的发展,取得辉煌的成就,是同这时期思想自由的氛围分不开的。思想自由是百家争鸣的真精神,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遍价值,是文化繁荣和社会健康发展的保证,弥足珍贵。以史为鉴,我们今天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就必须切实贯彻双百方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和影响

(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汉代儒学能成为官方正统思想主要是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决定的:

一是汉朝统治者实现大一统的需要;

二是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顺应了汉朝大一统的需要。

西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社会潜伏着危机:诸侯国的势力膨胀,威胁中央政权,土地兼并剧烈边境不宁,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皇权,适应经济的发展,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取代以前的“黄老之学”。董仲舒把儒学糅合道家、阴阳五行家思想创立新儒学思想。提出“君权神授”和 “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加强君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央集权;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形成封建伦理道德规范。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适应了当时统治的需要,深受汉武帝的赏识。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影响:

汉武帝肯定新儒学思想,积极推动儒学。起用文学儒者参政。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学所垄断。兴办太学,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以凭太学生的资格入仕,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在全国各郡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儒学得到推广。儒学取得独尊地位,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多民族的政权集中体现儒家教育哲学思想的著作是,也禁锢了思想自由。

(3)儒学的发展(宋明时期):

宋明时期,儒学从佛、道中吸取有益的内容,形成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新的思想体系。其“新”主要是指,在外来佛教文化与本土道教文化的不断冲击下,建构在具有理性的形而上学本体论思维之上,通过诠释心性与本体、伦理与天道的联系及人与世界的关系,使儒家道德学说获得了形上性和整体性的论述,传统儒学内部的逻辑结构、价值转向、道德结构都获得了新的认识。新的儒学体系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所以称为“理学”。作为一种哲学化的儒学,理学具有双重性。它的出现更加强化了封建主义的精神压迫,使人们屈从于封建主义的统治,桎梏人们的创造思维。同时宋明理学又是儒学思想中的精华的发扬光大。理学家们的辩证思维言论,体现出丰富的价值。宋代以来,“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明中期,王守仁把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心学”日益占据重要地位。

三、宋明理学的含义及其影响

(1)宋明理学的含义:

宋代出现新的儒学体系,即理学。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使儒学面临严重挑战,儒学地位下降。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宋朝时期,儒、道、佛融合为新儒学——理学。北宋理学代表是程颢、程颐兄弟,南宋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朱熹。

二程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仁与万物俱生。朱熹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理气论”“心性说”。认为先有理后有气。还把伦理道德与理气论结合起来。认为仁、义、礼、智等道德准则也是天理的反映。“心性说”是认为人的性情都是善的,因此,人应该克制情感,用道德理性约束指导自己的行为,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把握“理”的办法是“格物致知”。

程朱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元朝曾将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明朝继承下来,从而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明朝时期,理学发展为心学(陆王心学)。

陆九渊的心学理论:

①认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提出“心即理也”、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②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的方法,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心学最主要的代表人物:王阳明。王阳明心学理论提出的背景:明朝中期,程朱理学已经成为人们求取科举功名的敲门砖,逐渐失去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王守仁等认为学术流弊导致道德沦丧,从而引起社会动荡,主张以心学来更新理学。内容:认为世界本源是人心,“心即理”。提出“致良知”的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强调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2)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相同点:

①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承认“理”的存在。

②本质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③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④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

不同点:

①对世界本原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内在的“心”。

②认识世界本原的方法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

(3)宋明理学的影响:理学由程朱理学的客观唯心主义转变为主观唯心主义,是宋明儒学主流,在政治、教育、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深远。理学强调道德修行,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但是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片面强调“重义轻利”,产生消极影响。

来自: 向阳笑_洛竹 >《历史》



起名专家专业的命理起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