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专家
首页 > 儒家

儒家义利观培养当代大学生担当精神的意义与路径(图)

时间:作者:起名专家

儒家义利观培养当代大学生担当精神的意义与路径(图)

儒家义利观培养当代大学生担当精神的意义与路径宋静静(山西传媒学院,山西 晋中 )义利之争自先秦时期儒学诞生的那一刻就从未停止过,先秦时期的儒家先贤们主张重义而轻利,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南宋理学兴起之后,重义轻利观念发展到了极致,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到了明清时期,这种极端的义利观有了很大的改善,变成了更具实践意义和可操作性的义利并重。当代儒学在承继传统儒家义利观的基础上,提出了更为细致,内涵更加丰富,更具实践价值的新义利观。当代新义利观更强调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及个人与天下之间的关系,认为人应当在遵义循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性的义与利的选择,决不能片面地看待义与利的关系。义与利从本质上而言并无区别,都是人对于客观世界的主观选择,从担当精神的角度而言,义与利只是不同维度的同一概念而已。利一直被儒家所唾弃,虽然当代儒学已对利有了较为客观公正的看待,但也并未持与义相同的态度。利从其本质角度而言就是一种担当,只是仅针对于自身的担当,而义则是针对于他人的担当,如对社会、国家等。当代高校思政教育所面临的最大困境之一便是价值多元化,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等在大学生群体之中有着很高的认可度。

究其根本原因主要在于大学生思想意识体系之中的义利观念已经割裂,个人的利无法转化成更为宏大的义。借鉴儒家义利观梳理当代大学生的义利观念有着非常高的价值,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担当精神,促进大学生形成更为高尚的公利至上的思想,明白个人前途与国家、民族命运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1]。不仅如此,义利观的重新梳理也非常有助于消解当前弥漫在大学生群体之中的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思想等,让站在新时代起点上的当代大学生可以成长成为更具担当能力、担当精神、担当意识的合格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一、担当精神的内涵1.个人担当个人担当是人的担当精神的基础,所谓“欲达人当先立己”便是这个道理。在儒家道德实践路径之上,修身毫无疑问是被排在第一位的,是齐家、治国以及平天下的根本性前提。唯有不断的修身,人才能具备更强的担当能力,才能具备更强的担当意识,才能承担起更多的责任。纵观古今,凡是实现了自我价值乃至是推动力历史发展的伟大人物,无不在个人担当方面有着极高的造诣,就像《礼记·大学》中所提到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修其身……”那样。因此,在个人担当方面,首先,人要竖立远大的志向,并且敢于为自己的志向去付出努力,付诸行动;其次,人要有胸怀天下的“仁者”精神,要以天下为己任,要以人生价值的实现为奋斗目标。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个人担当不仅要明确且要正确地予以明确,不能被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蒙蔽了双眼,进而阻塞其实现更高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的通路。2.家庭担当齐家是儒家道德实践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体现人的担当精神的第一步。如果说个人的担当可以认为是利的选择话,那么家庭的担当则便具备了义的雏形,即对于自身之外,但却与自身有着极为密切关系的人的责任意识。儒家将人的家庭担当定义为“孝悌”,认为孝是道德实践的起点,是所有道德准则的根本。当代儒学在秉承了这一观点的基础上又发展出来更具现代化意义的家庭观念,将家庭定义为社会最为基本的单位,是培养和塑造人的最初也是最为关键的环境。在家庭担当方面,人不仅要遵守孝悌之义,还要扮演好相应的家庭角色,承担起相应的家庭责任,不仅以家庭的和谐、幸福等为目标,同时,也要以有两家风的建设与传承为目标。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家庭的担当极为关键,因为当代大学生生长于物质条件非常优越的环境,往往认知不到其对于家庭的责任,而一味地认为父母及长辈的付出都是理所当然。唯有意识到家庭担当的必要,大学生才能够真正开始领悟权利与义务应当相平衡的道理,才能学会去体会他人为自己的付出,才能认识到自己应当承担起的责任。

3.社会担当对于社会的担当可以说是人在对外道德实践方面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步儒家义利观培养当代大学生担当精神的意义与路径(图),对于家庭的担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为基于血缘和亲情关系而存在的责任,而对于社会而言,这种必然性的关系将不复存在。儒家思想体系处处体现着对于国家以及天下的责任意识,认为人的道德实践就应当以为天下开太平、为往圣继绝学为目标。对于社会的担当更深一层地反映着儒家以“仁”为核心的思想本色,也是儒家义利观实现最终指向的必经之路。从现代儒学的角度而言,社会担当是正式由利转化为义的开始,是利升华的最基本标志。一个人对于社会的责任并不完全意味着对于个人利益的放弃,甚至是最大限度地对于个人利益的实现。人生在社会之中,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自然也应当回馈于社会,唯有如此,才能确保一个社会的健康稳定。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应当明确认知社会对其自身利益实现的重要意义,努力将自身的个人利益与社会的公利融为一体,化小利为大义,以大义的伸张带动小利的实现。这也就意味着大学生要将自身的人生理想与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整体发展合而为一,在不断奉献社会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利益,同时,也实现自身的个人价值与人生理想。4.家国担当家国担当是儒家义利观的最高指向,也是儒家道德实践的最高维度。

中华民族经历了千百年来的发展,早已经将儒家有关于家国的思想与情怀注入了民族的血液之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传统社会之中是每一个文人士大夫最心底的呼唤[2]。“救民族于水火,挽家国于危亡”曾在无数次民族危难时刻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热血。在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中,对于家国的担当体现在对于“天下大同”的孜孜追求中,而到了宋明理学兴起之后,这种精神又进一步地升华为舍身报国的精神,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便深刻的体现着儒家文人士大夫对于家国天下的高度责任意识。至近代,随着民族进入到了危难时刻,深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的近代进步人士纷纷担起了对于家国的责任,如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代表了当时无数决心舍身救国的仁人志士的心声。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家国担当是其最应当拥有的担当,因为绝大多数当代大学生所感受到的幸福、所享受的尊严均首先因为国之富强,其次才是家之富裕。作为新时代接班人的当代大学生儒家义利观培养当代大学生担当精神的意义与路径(图),家国担当既是义务,也是权利。所谓义务是指作为中华儿女,在延续着中华民族家国情怀的“伟大复兴”战略中应当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为国为民付出自己的努力。而权利则是指当代是大学生个人实现更高个人成就、个人理想、个人价值的有利时期,如若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发展融为一体,随着国家越发的强大,大学生的人生势必被推向一个更高的高度。

二、儒家义利观的现代化阐释1.道德准则传统儒家义利观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其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衍伸对于当代思政教育而言有着极高的借鉴意义。但从当代的价值观念角度而言,传统儒家义利观具有较高的理想主义色彩,尤其是理学主张的极致义利观。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新儒学提出了更具实践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的义利观,认为义与利应当并存,而且要对利在尊重的前提下进行合理性的约束。从现实的角度而言,新儒学解决了传统儒学义利观在现代化环境中的生存问题,使得这一伟大的中华民族传统思想得以苏醒并继续闪耀光芒。新儒学强调利要服从于义,以“遵义兴利”为道德准则。利既包括个人利益的小利,也包括社会、国家、人民的公利,在此义与利并不相对,甚至可以相互转化,公利就是义,当个人的私利与公利相契合,则个人在实现私利时也是取义。当个人的私利与公利相违背,即与义相背离时,人应当以“遵义兴利”为道德准则,舍利取义[3]。2.责任意识传统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彰显着人对于个人、家庭、社会乃至天下的责任意识。有对于他人的“仁爱”意识,则必然会催生出人的责任意识,对于他人的责任首先要从对于自身的责任开始,也正如儒家思想所倡导的那样,“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从这一思想中不难看出,儒家思想认为人与他人、社会、天下等存在着必然性的联系,“立己”是为了更好地“立人”,“达己”的最高境界是“达人”。另外,在传统儒家思想中还强调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天下意识,认为人最大的道德目标应是“达天下”,以自身之立实现天下苍生之达。现代儒学将传统儒学的责任意识进行了更符合现代思想的详细化解释,将其阐释为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人首先要充分地认知自身的人生责任,然后才能够对于他人尽到相应的责任,在社会之中,人既要行使自己的权利,同时,也要尽自己相应的义务对儒家思想义利观的认识,包括对自己的义务、对他人的义务、对整个社会的义务。不论是在传统儒学,还是在新儒学之中,责任体现的就是义与利,个人层面的就是利,他人层面的则为义。传统儒学更多地将个人层面的利蒙上了义的色彩,强调人的“立”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他人乃至于天下。新儒学对此进行了完善并使之更具有实践指导意义,认为个人层面的利首先要满足自己,然后才能实现义的转化——达人,进而尽其对于他人乃至社会的义务。新儒学很好诠释了人与社会的必然性联系,将传统儒学的理想化认知付诸于实践化,从权利与义务的角度去定义义利观中的责任,让义利观在人进行义利取舍之时变得更具现实性的指导意义。

3.精神超越责任意识同样也体现着一定的精神超越性,人对于自身的责任是“取利”,但这并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是人实现更高自我价值的基础。儒学思想最终指向的目标是“天下大同”,是最大限度的“仁爱”思想的体现,也是人最高人生目标的实现。不论是传统儒学还是新儒学,都深刻地体现着对于内在精神超越的重视,传统儒学强调“内圣外王”,强调人对于天下苍生的责任,新儒学认为人在满足自身物质欲望的同时,激发出对于整个社会乃至于天下的责任。在精神超越的同时,义与利已经完全融为一体,在内在精神超越的作用下,个人的利已经成为了天下的义的基础,天下的义是个人的利的超越性形态。三、儒家义利观对大学生担当精神培养的价值1.对家国情怀的传承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非常值得当代传承与借鉴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根本。儒家思想极为注重个人对于家国天下的责任意识,其义利观明确指出了“天下为公”的大义精神,强调人的道德实践的最高标准是兼济天下。这种浓郁的担当精神对当代大学生个人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极强的促进作用,既可以从微观层面促进大学生形成以“仁爱”思想为核心的个人担当与家庭担当,使其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为他人着想,以此来更好地实现个人利益,实现自身价值。

而从宏观角度而言,可以促进大学生形成崇高的以家国天下为目标的人生理想,促进大学生形成更高的家国担当精神。不仅如此,儒家义利观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很好地驱赶弥散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利己主义思想和功利主义思想,促进大学生形成以国家和民族为核心的社会责任意识,懂得自身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既受益于国家与社会,也自应当以自身的努力回馈于国家和社会,使权利与义务可以对等,使义与利得以平衡[4]。更为关键的是家国情怀是当代站在新时代起点之上,对于未来新时代建设与发展起到中流砥柱作用的大学生必须要传承和发扬的内在精神。2.对理与欲的合理性取舍当代高校思政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形势就是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思想在大学生群体之中非常盛行,整个社会的急躁与浮躁深刻地影响了当代大学生在价值理念方面的完善。许多大学生在理与欲面前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一切行事准则均以自身的利益是否得到满足为准,丝毫不顾及是否做到了遵义循理。儒家义利观从很早就认识到了欲与理之间的矛盾关系,也提出了明确的解决方案。先秦时期的儒学思想主张舍利取义(在此可以认为利便是欲),后至南宋,朱子提出了更为极致的义利观——“存天理灭人欲”,再至现代新儒学提出更具实践意义的“遵义循理”,主张“以理导欲”。

欲望是任何一个现实存在的人都必须拥有的,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人的欲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性动力。理与欲从本质上而言并不矛盾,甚至相辅相成,但如若是对于欲望过于放纵,则必然会将理与欲推向对立的立场。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欲望应当得到尊重,同时,也应当得到控制,而控制与驾驭欲望的关键就在于理。义利观的融入可以很有效地树立起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懂得实现自身的欲望必须要按照一定的方式,遵循一定的道德准则。在慢慢的循理节欲的修身自省之后懂得自身与他人、社会、国家等的关系,进而逐渐形成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四、借鉴儒家义利观培养担当精神的策略1.打造“崇德尚义”的网络环境大学生是如今新媒体时代的生力军,其思想价值深受网络环境的影响,且其言行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着当前网络环境的意识形态。借助于网络环境培养大学生担当精神有着极为现实的意义。首先,网络环境如今已经成为重要的不逊于现实环境的重要环境,网络环境的价值取向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现实社会的价值取向,任何人的一言一行都会对网络环境产生影响,任何人的日常实际生活也深受网络环境的影响。其次,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崛起,网络环境中的利益观也在发生着巨大的转变,作为身处其中的大学生而言,自然也深受如今网络环境中的利益观的影响,出现了许多浮躁的现实主义和精致的利己主义思想。

借助于网络环境培养大学生的担当精神和正确的义利观不仅对于身处于新媒体时代的当代大学生的个人成长有着极为深刻的意义,同时对于净化网络环境,驱散网络环境中的不良价值风气也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对此教育者应当积极依托于网络环境,弘扬“崇德尚义”的义利观,给予大学生在利益获取与大义伸张方面以正确的指导,促进大学生形成公利至上、大义为先的良好道德品质,让大学生懂得个人利益需服从集体利益、社会利益及国家利益的道理。首先,教育者可利用网络环境建设在线教学平台,以“慕课”的方式来对大学生进行义利观念教育,逐步渗透培养大学生“崇德尚义”的良好道德品质。其次,教育者也可以通过当代大学生极为热衷的社交媒体来进行宣传教育,通过开设公众号、官方账号等方式来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杰出英雄人物事迹的推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体系,逐步将中华民族优秀的观念融入到大学生的心中,促进大学生在形成更为正确和宏大的义利观的同时,逐步认识和领悟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必然性关系,进而形成良好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5]。2.营造“厚德载物”的校园文化环境物质文化环境同样也是影响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发展的必要性载体。对此,教育者应当积极利用现有的校园环境,打造“厚德载物”的校园文化环境,给予大学生以更多的接触和认知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可以潜移默化地感受正确的义利观,感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博大精深对儒家思想义利观的认识,进而在逐步树立起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中形成国家主人翁的意识,形成对于他人、集体乃至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担当意识。

教育者应当将“厚德载物”的精神融入到校风建设中,将担当精神融入到学风建设中,鼓励学生将义与利的选择落到实处,从个人在学业上的努力开始,以义导利,竖立更为宏大的人生理想和学习目标。除此以外,教育者还应经常性组织校园文化活动,以此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担当精神,让大学生通过文化活动的参与来更好的感受传统文化,在形成更好的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产生自觉维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感,从而形成“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的担当意识。3.倡导“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知行合一是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在担当精神培养方面更是如此。作为教育者首先要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个人担当,明确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取舍与转化。当代大学生普遍生于优越的物质环境中,缺乏远大理想和顽强意志的学生占比较多,还有一些学生家庭条件相对困难一些,而导致这些学生往往过于注重眼前利益,容易被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想所侵蚀。对此,教育者应先树立起学生们的个人担当精神对儒家思想义利观的认识,让学生懂得对自己负责,不负自己的青春,不负自己的生命[6]。首先,要让学生树立起远大的个人理想,不要拘泥于眼前的利益,要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融为一体,将个人利益的实现放诸于更为远大的集体利益、社会利益、国家利益的实现中。

其次,要培养学生对集体、他人等的担当,让学生明确自身与其他周围同学、班级集体、校园集体之间的必然性联系,懂得其中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关系,逐步形成对同学、班级、学校等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再次,要培养学生对社会、国家、民族等的担当精神,树立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天下为公”的高尚情怀,懂得任何个人利益的实现都必须放诸于国家、社会、民族等公利的实现之中,形成“遵义兴利、以理导欲”的良好道德实践准则。五、结语对于当代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培养是目前高校思政教育最为关键的任务之一,因为当代大学生是站在新时代起点上,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其责任意识与担当情怀至关重要。借鉴儒家义利观培养大学生担当精神具有十足的可行性,可以让学生理性看待“义”与“利”的关系,懂得私利与公利之间的服从关系,懂得“以理导欲”“崇德尚艺”对于其个人发展的关键性作用。同时,儒家义利观的实践性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现实层面的利与义的取舍与选择,促进学生担当精神的外化,在“公利至上”和勇于担当方面做到知行合一。



起名专家专业的命理起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