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专家
首页 > 儒家

追星“朋友圈儿”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图)

时间:作者:起名专家

追星“朋友圈儿”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图)

解读儒家思想_儒家仁爱思想_儒家道家佛家思想

(漫画/陈彬)

追星大概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平日里在银幕荧屏上活跃的明星,在某一天突然来到你所居住的城市,当有机会见到“活人”时,人们自是心情激动,非亲赴现场见识一下,不足以表现对偶像的崇拜,哪怕只是远远地瞄了一眼他或她的背影,也会成为日后的谈资,这就是当下明星歌星演唱会或见面会火爆的原因吧。今年因为疫情的缘故,明星们纷纷走直播带货的路子解读儒家思想,而平台之所以愿意花费不菲的价格聘请他们,也正是利用受众的这种追星效应来聚拢人气,至于所带之货的真假、品质,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与明星面对面才是硬道理。

在学界也有追星的情形,只是与影视圈儿的追星相比,规模、声势都要小一些,也更含蓄、低调一些。譬如当某个国外的学界大咖来访,就颇能引起学术圈儿的轰动,若有机会和大咖来个亲密接触,合影留念是少不了的,若干年后拿出照片来晒一晒,权当是个自己在学界地位的证明。当然这都是不入流的小人物们的小心思。至于那些本就是学术大师或学界名流的人,他们与国外学者或名家的合影,则正可说明其“朋友圈儿”的品质,由此还会在学术史上传为佳话。比如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期,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美国实验主义大师约翰·杜威、印度著名诗人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他们的访华就曾引发一连串的轰动效应,许多大学邀请他们去开讲座、作报告,到地方上考察,与师生们座谈,等等,自由研讨的风气,在学术思想界极一时之盛。他们当时留下的那些影像,也使我们有幸一睹彼时人文社科学界之风云人物。比如,当我们在网络上搜索与泰戈尔访华有关的图片,一定会同时看到徐志摩、林徽因、张君劢、郑振铎等这些当时中国学界的名宿,会发现当时的学术明星们,也会因了各种缘由而聚集在“巨星”的身边,仿佛追星族一般。

儒家道家佛家思想_解读儒家思想_儒家仁爱思想

与通常影视追星的浮华不同,学界在“星聚”的喧嚣过后,留影之外,则会给后学留下许多值得追忆或进一步思考的话题。就拿泰戈尔来说吧,我们或许对他和徐志摩、林徽因的合影更感兴趣追星“朋友圈儿”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图),甚至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解读其时徐志摩和林徽因的关系,然而,在一些没有被人们捕捉到的会晤中,沉淀下来的话题却值得人们一再谈起。比方说,在泰戈尔1924年的中国之行中,就曾与梁漱溟先生有过一次无人关注的交流,时间似乎比较短暂,但却绝对是大师级别的对谈。

梁漱溟先生的儒者品格,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即已养成。他在一篇谈《道德为人生艺术》的文章中,忆起与泰戈尔的一段谈话。从记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梁漱溟先生并不是那种爱凑热闹的人,“在民国十三年时,泰戈尔先生到中国来,许多朋友要我与他谈话,我本也有话想同他谈,但因访他的人太多,所以未去。待他将离开北平时,徐志摩先生约我去谈,并为我们作翻译。”梁先生去的时候,泰戈尔正在和杨丙辰先生谈论宗教问题,杨先生认为儒家为宗教,而泰戈尔则说不是。当徐志摩为泰戈尔介绍说梁漱溟是“孔子之徒”时,泰戈尔表示他很愿意听梁先生讲一讲儒家的道理。

梁先生赞同泰戈尔的孔子儒家不是宗教的观点,但却不同意其所依据的道理。在泰戈尔看来,宗教是在人类生命的深处有其根据的,所以能够影响人。尤其是那些伟大的宗教,其根于人类生命者愈深不可拔,它的影响也就更大,空间上传播的很广,时间上亦会传得很久远。但儒家却不是这样,因为“孔子在人伦的方面和人生的各项事情上,讲究得很妥当周到,如父应慈,子应孝解读儒家思想,朋友应有信义,以及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等等,好像一部法典,规定的很完全。”然而这些妥当的、四平八稳的规定,却不免离生命有些远,“要照顾到各方,要得乎其中;顾外则遗内,求中则离根。”基于此,泰戈尔判定儒家不算宗教,但又很奇怪“儒家为什么能在人类社会上与其他各大宗教有同样长久伟大的势力!”

儒家仁爱思想_解读儒家思想_儒家道家佛家思想

梁漱溟先生对此的解释是,儒家确实不是宗教,但孔子所讲的道理却不尽在伦理纲常中,伦常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面向而已。孔子在《论语》中的“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一层一层的内容,说的都是他自己的生活;他对弟子颜回“不迁怒,不二过”的称赞,也都是说其个人本身的事情。无论自己为学还是教人,孔子都将着重点放在自己身上,而无关乎伦理纲常这些外面的“粗”的东西。另外,孔子也并不要求人们一定要四平八稳,得乎其中,因为他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所谓狂者,志气很大,很豪放,不顾外面;而狷者狷介,有所不为,对里面很认真。狂狷的可取之处,“即在各自其生命真处发出来,没有什么敷衍迁就。”其实追星“朋友圈儿”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图),孔子最不高兴的是“乡愿”,就是那些“没有他自己生命的真力量,而在社会上四面八方却都应付得很好,人家称他是好人”的人。孟子对此的解释最明白,“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也。”在外面表现得很妥当,内里却缺乏真的人,还不如狂狷之士的好。这才是孔孟学派的真精神,真态度!经梁先生的一番解释之后,泰戈尔很高兴,“我长这么大没有听人说过儒家这道理,现在听梁先生的话,心里才明白。”

其实解读儒家思想,看了梁先生对儒家“真精神”的解读,不惟泰戈尔先生高兴,作为读者,我们又何尝没有茅塞顿开之慨呢!说起传统文化与儒家的道德,人们总是将其与中规中矩、拘谨、守规矩等联系在一起,殊不知那正是孔子所反对的乡愿,是“德之贼”呢!梁先生藉此加以解释,认为道德是生命的和谐,是“生命和谐中趣味最深最永”的部分,因为“德者得也”,是有得于己,有以自得,无待于外面的其他条件。人生要过得有趣味,没有趣味,人就活不下去,“活且活不下去,况讲到道德乎?”所以“道德是生命的精彩,生命发光的地方,生命动人的地方,让人看着很痛快、很舒服的地方”。

当我们如梁先生这般来理解道德的时候,道德就不再是硬邦邦的“说教”,不再是“表演”给世人看的伪善,而是根于我心并深得我心的和谐、趣味与善意。如此过下去的人生,才是精彩的,动人的,也才是人人可欲可求的。

梁漱溟先生没有跟风去追泰戈尔这颗星,而是在顺其自然情势下与“巨星”的相遇,继而成就了这番有关儒家道德观的讨论,本身也是一段本真、有得、有趣的佳话。在梁漱溟先生的心中,或许比留下一张合影更有价值吧。

儒家仁爱思想_解读儒家思想_儒家道家佛家思想

(本文发表在北京青年报2020年12月12日第二版“青评论”)



起名专家专业的命理起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