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专家
首页 > 儒家

2008年第2期文化比较研究儒家经典英译与儒家思想的跨文化传播

时间:作者:起名专家

2008年第2期文化比较研究儒家经典英译与儒家思想的跨文化传播

维普资讯管子学刊2008年第2期 文化 比较研究儒家经典英译与儒家思想的跨文化传播王丽雅(燕山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秦皇岛)[摘要]儒家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儒家经典的外译特别是英译,一直是西方 国家了解 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2008年第2期文化比较研究儒家经典英译与儒家思想的跨文化传播,也为西方 读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欣赏儒家思想的空间。儒家经典英译其本质是一种跨文化传播活动。儒家经典众多的译本由于译者的背景、传 播 目的和 目标受众 的不同,也呈现 出不 同的风格 。[关键词]儒家;经典;英译;跨文化传播[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38282【008)02—0113—03 -- ismW (ages,,,China) :aniSm e. anism,h about .In 。

— n. ,, ience. :;;;cross-- n儒家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儒家经典的外译在翻译时不能 冒险将翻译 的语言 内容和文化分开来处 特别是英译 ,一直是西方 国家 了解 中国文化 的重要途径理”。各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信仰、语言习惯和用 之一 。从 17世纪传教士翻译家开始 向西方 国家译介儒法会造成跨文化传播 的种种误解 。翻译在语言和文化上 家经典开始,这种翻译活动和文化传播活动一直延续至都难免有一些难 以逾越的障碍。对于这种现象美 国著名 今 。儒家经典也存在多种英译本 ,这些译本也为西方读学者拉里 ·萨默瓦和理查德 ·波特所著 《跨文化传播》一 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欣赏儒家思想的空间。

书的第一章弓l言部分就引用 了孔子名言 “性相近也,习相儒家经典英译其本质是一种跨文化传播活动。跨文远也”来说明。而译者作为这种跨文化传播的中介对源 化传播指的是拥有不 同文化感知和符号系统的人们之间文本的理解 ,对传播策略的把握和对 目标受众 的确定都 的传播 ,他们 的这些不同足 以改变传播事件 。[从广义上是翻译的关键所在。儒家经典众多的译本由于译者的背 讲,人类所有的活动都是文化活动。翻译作为从一种语景、传播 目的和 目标受众 的不同,也呈现 出不 同的风格 。 言文化到另一种语言文化的替代过程,不仅仅是一种语一 、 西方传教士对儒家经典的早期译介 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跨语言和跨文化 的 传播活动。当代英国翻译理论家苏珊 ·巴斯 内特将语言西方传教士是较早接触到中国文化并对 中西文化进 比做文化的心脏,将翻译工作比作心脏手术 ,告诫 “我们行深入 、系统研究的群体 。从时间上看 ,主要分为两个时[收稿 日期]2007—12—17[作者简介]王丽雅(1972一),女,燕 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113维普资讯 期。第一个时期是 17—18世纪天主教耶稣会士来华传时期的儒家经典英译呈现出新的特点: 教时期。

体现儒家思想的名言_儒家思想在生活中的体现英语_天人合一思想 儒家

这些人对 “四书五经”的翻译版本较多。利玛窦1.中国本土翻译家开始翻译儒家经典。2O世纪初期 (,1552—1610)是第一个在 中国本土对儒 中国本土翻译儒家经典的翻译家首推清末民初著名国学 学经典著作 “四书”进行翻译的人 ]。另外,还有金尼阁、大师、翻译家辜鸿铭先生 。辜先生被认为是 “第一个把儒 殷铎译、马若瑟等人对儒家经典的翻译 。但是这些翻译家经典 《论语 》、《中庸 》、《大学》等 翻译为英文 的 中国 以拉丁文为主 。这些译稿反映了当时西方人对汉语 的习人”。[5辜鸿铭把儒家经典翻译成英文,为传播 中国文化, 得 ,也为西方人 了解和学 习中国文化提供 了最原始 的凭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做 出了巨大贡献 。辜鸿铭早年留学 据 。欧洲多年,使他具备了深厚的语言功底,同时也使他深谙第二个时期是 19世纪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华传教西方文化。这为他进行东西方文化对 比打下了坚实的基 时期。这些传教士更加热衷于对儒家经典 的研究,而且础 。在此基础上他看到了西方传教士对儒家经典的翻译 研究也更深入,成果也更丰富,反映到儒家经典的翻译上并未帮助西方人真正 了解 中国的传统文化 ,而且 目标受 的突出表现就是翻译文字 的多样化 ,除了拉丁文 以外,还众有限。

他开始致力于儒家经典的翻译并 以期改变西方 有英语、法语 、德语等。其 中以英 国传教士理雅各 (James人对中国的态度 ,希望能够为拯救和弘扬 中华文 明而努 Legge,1815—1897)的译著为代表。从 1861年到 1886年 力 。辜鸿铭的翻译有 明确 的 目标受众 。与理雅各等西方 间,理雅各在英 国商人查顿和颠地 的帮助下将 中国儒家传教士不同儒家思想在生活中的体现英语,辜鸿铭将 自己译文的 目标受众确定为受过 的四书五经译成英文 ,取名 《中国经典》并陆续 出版。英教育的,对 中国文化知之甚少 的普通英 国人。他 曾明确 国著名汉学家翟理斯 ()称赞理雅各 “五十年 表达过 自己心 目中的受众群 :“努力按照一个受过教育的 来 ,使得英国读者能博览孔子经典者 ,吾人不能不感激理英国人表达同样思想 的方式,来翻译孔子和他弟子 的言 雅各 氏不朽之作也 。”另一位汉学家艾约瑟博士则认为论 。”_l6其后 ,辜鸿铭儒家经典译文 的 目标受众范围进一 《中国经典》“开创汉学研 究 的新纪元”。因此 ,理雅各也步扩大为欧美人 民,这在他 《中庸 》英译本序言中有 明确 被认为是第一个率先系统、全面翻译儒家经典的汉学家 ,的表述 。

儒家思想在生活中的体现英语_天人合一思想 儒家_体现儒家思想的名言

目标受众 的确定也就确定了翻译方法 的基调 。 其译本至今虽逾百年 ,但仍被视为标准版本 。因此在辜鸿铭儒家经典的英译本 中,他尽量去掉那些 中传教士翻译家翻译儒家经典是服从于他们的根本使国的专有名称 ,利用西方人熟悉的思想、人物和事件来诠 命——传教。早期来华的这些传教士切身感受到了两种释儒学思想 。他还引用欧洲一些著名思想家的言论对译 文化之间的相去甚远 ,为 了更好地 了解对 中国人有着深文进行注释 。在译文表达方式上尽量采用 目标受众熟悉 重影响的儒家思想 ,更好地宣传 自己的宗教思想,他们努的表达方式,符合英语思维的习惯。所有这些努力都是 力学习中国文字 ,刻苦钻研儒家经典 。在这个过程 中一为了消除 目标受众 的陌生感 ,帮助它们更好地理解儒家 些儒家经典的译本 问世 了,这些译本 的主要受众是当时思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林语堂这样评价辜鸿铭英译 人华传教士,主要作为他们 了解 中国文化 的教材 ,其 目的儒家经典:“他了不起 的功绩是翻译 了儒家四书的三部, 是使基督教的传教士 了解几千年来统治中国的儒家思不只是忠实的翻译 ,而且是一种创造性的翻译,古代经典 想,从而让基督教义取代儒家思想。

理雅各认为:“只有的光透过一种深 的了然 的哲学的注入 ,它事实上扮演 了 透彻地掌握中国人 的经书,亲 自考查 了中国圣贤建立 的,东方观念与西方观念 的电镀匠,它的孔子 的言论饰 以歌 作为中国人道德、社会和政治生活基石的整个思想领域, 德、席勒、罗金斯、朱贝尔的有启发性的妙语 。有关儒家 才能负担起 自己的传教职责。”_3以利玛窦为首的一批耶书籍的翻译 ,得力于他对原作的深切的了解。”_l7 稣会士诠释儒家经典时,常常力图证明中国古代文化与2.一些从未到过 中国的西方人开始翻译儒家经典 。 传统的基督教教义并行不悖。理雅各实际上继承了早期阿瑟 ·韦利 ()早年受剑桥大学两位仰慕中 利玛窦的文化适应 的传教策略,因此理雅各采用 了具有国古代思想的教授迪肯森和摩尔的熏陶,1913年又 曾在 基督教氛 围的同化译法 。在 《中国经典》第三卷 的前言大英博物馆整理 中国敦煌书画、雕刻 ,后全力投入汉学研 里,理雅各分别强调 了中、西方文化 的至高神是一致 的。究。除了翻译儒家经典外 ,还 曾翻译过大量唐诗 ,也 曾节 译文总要满足某种 目的,在这个意义上 ,理雅各的翻译实译过 《西游记》。

儒家思想在生活中的体现英语_体现儒家思想的名言_天人合一思想 儒家

但韦利从没到过 中国。由于韦利 曾从事 现 了他 的传播 目的,正如穆勒说 的那样 :“寻找 中国传统过敦煌字画和雕刻 的整理,长于语言考据学,因此它的翻 文化和基督教的相 同之处的翻译手段实际上有利于基督译多从语义考辨、词源学的角度切人 。而且韦利所使用 教的传播 。”_4]的英语体现出2O世纪初现代英语的特点。例如在翻译《论语》时韦利多采取近似 口语 的语体 的翻译 以期更好地二、20世纪早期儒家经典英译的新发展展现原文语录体的风格,这与韦利将普通欧洲读者确定当历史的脚步迈人上个世纪初期,世界范围内又涌为 自己译文的 目标受众密切相关,韦利更多地考虑到了 现出一批对儒家经典进行翻译 的代表人物。与 2O世纪普通读者 的接受能力 ,之前西方传教士针对儒家经典的译介活动相 比较2008年第2期文化比较研究儒家经典英译与儒家思想的跨文化传播,这一3.译者将儒家思想融人 自己的作 品中。埃兹拉 ·庞 114维普资讯 德(,1885-- 1972)是杰 出的诗人 ,意象派诗歌(us)。前两部作品 1998年出版 , 创始人 ,同时也是翻译家 。在他翻译 的作 品中,儒家经典后两部则是 1997年 出版 的。

不难看 出这 四部作品都沿 占据重要位置 。他 曾翻译 《大学》(1928年)、《中庸》(1945用了理雅各 《论语》的英译名称儒家思想在生活中的体现英语,但是他们又 年)、论《语》(1950年)和 《诗经》(1954年)。庞德的翻译主同时代表 了对于孔子理解途径 的不同和翻译风格的多样 观性很强,后人对其疑 问争论也颇多。一些学者认为其性。其实,从这几部译著的书名就不难看 出译者的传播 儒学翻译误译过多,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对儒家经典的创意 图。作为哲学家 的安乐哲和罗思文 ,他们意 图还原孔 造性翻译才是庞德 的贡献所在 。但是,有一点无人能够子言论的本体地位 ,译者关注的是孔子言论的内容而不 否认,那就是在西方一干儒学翻译者中,没有一位想庞德是孔子本人是谁,他们的翻译也是一种典型的哲学翻译 那样将儒学思想融入 自己的作品展现给西方读者的,这方法 。白氏夫妇希望呈现原汁原味的 《论语》,他们 的译 也为西方读者 了解儒学提供 了更为广 阔的空间。庞德所本采用 了传统的传注 的形式 。勒斯 的翻译则完全不 同儒家思想在生活中的体现英语, 著 《诗章》被誉为 2O世纪最伟大的史诗,而 《比萨诗章》又他力图呈现给读者一个能够面向每一位读者讲话的孔 堪称其中翘楚。

根据王贵明的统计 《比萨诗章》引用 《论子 ,他的翻译强调 《论语》中信息的个性,同时他 的译本 中 语》21次,《孟子》9次,《中庸》4次,《大学》2次 8【]。而这部孔子言论又充满 了全人类情感的共性 。 作 品的创作时间也正是庞德进行儒家经典翻译 的时期,由于译者的不同身份,不同背景,不同时代、环境,不 可谓同时进行 ,所 以其 《比萨诗章》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同的传播 目的和不 同的 目标受众群体 ,从一开始就在他 也就不难理解 了。在庞德翻译 的 《论语》一书的首页有两们脑海里形成了一些预知概念 ,他们依据 自己的审美观 个书写的汉字 “信”和 “敬”,并附有庞德 的翻译 。在其著和文化观选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在经济、文化 日益全 作 《诗章》中第一个汉字 出现在第三十 四章的结尾 ,这就球化 的今天,要从根本上提高中华 民族文化 的地位 ,将其 是 “信 ”,而在 《诗章》第八十二章,庞德写了一个大大的纳入世界主流文化 ,进一步加强儒家经典英译工作 ,进一 “仁”字来突出 自己诗句表达的含义 。由于庞德从未到过步推广儒家思想的跨文化传播就显得尤为重要 。 中国,也几乎不懂汉语 ,他的翻译主要依据 的 《汉 英字典》、的 《论语》法译本 以及理雅各[参考文献] 《中国经典》来翻译 ,所 以一旦庞德对 自己的翻译有疑 问[11拉里 ·萨默瓦,理查德 ·波特.跨文化传播 [M1.北京 : 或不确定时 ,往往会把多种译文 同时附上 。

不管其对儒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 ,2004.47. 家经典的翻译准确度如何 ,庞德通过翻译儒家经典,将儒[21胡瑞琴 .略论西方传教士对儒家经典的研究[J].兰台世 家思想运用到 自己的创作 中,就足 以使他在儒学翻译史界 ,2007,(8)下 :5O. 上 占有 自己的一席之地。[31王辉.理雅各与 《中国经典》[J].中国翻译,2003,(2):38.三、近年来英语世界儒家经典翻译异彩纷呈[.Ed. t[M1.vo1..:,1885.12.2O世纪末期世界范围内儒学的复兴 已是有 目共睹。[51孔庆茂.辜鸿铭译传 [M1.南 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从上个世纪 8O年代开始 以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为代表1997.2O. 的一些学者就宣称儒学发展的第三次浪潮将为亚太的经[6]黄兴涛编.辜鸿铭文集 (下)[M2.海 日:海南出版社, 济增长提供新的意识形态基础 。这种儒学复兴的一个突1996.346. 出特征就是一批儒家经典的新译本 问世 ,其 中 《论语》的[71王秉钦.2O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 [M1.天津 :南开大学 新译本出现最多。

在这些新译本 中有 四部颇具代表性 。出版社 ,2004.29. 它们是安乐哲 (.Ames)和罗思文 (—[81王贵明.《比萨诗章》中的儒家思想[J].国外文学,2001, mont,Jr)的 《的哲学性 诠释 》( (2):88. ,A tion),白牧之 (E. [..’:,. 8re~ )和 白妙子 (A.)夫妇 的 《原版viez~,Vol62,32000,563— 581. 的(论语>: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 — lects:d ),Chich—(责任编辑 :陈青荣) 的 《孔子 的(论语)》( 一 c;.us(LunYu)),勒斯 ()的 《孔子 的(论语 )》115



起名专家专业的命理起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