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专家
首页 > 儒家

上篇:儒家思想与中国宗教的相互作用关系

时间:作者:起名专家

上篇:儒家思想与中国宗教的相互作用关系

根据上篇投票结果,今天和各位交流文集第二部分的其中一篇--《儒家思想与中国宗教的相互作用关系》。

根据百度百科介绍,

杨庆堃(C.K.Yang,1911-1999),原籍广东南海,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1932年获燕京大学社会学学士学位儒家思想百度百科,1934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39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先后任华盛顿大学助理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主任(1968-1970年)。中山大学社会学系恢复以后,杨庆堃动员了大批中外社会学教授到该系任教,为中国社会学的重建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代表作《中国社会中的宗教》是研究中国宗教、社会和文化的经典作品,被誉为研究中国宗教的“圣经”。

(一)

费正清在1954年召集杨庆堃参会研讨,大概是因在燕京大学授课时两人就有交集,又知晓其在社会学领域中关于宗教的研究颇有建树。本文讲述的是儒家思想和传统中国社会宗教之间关系的性质。当我们回过头来看,本文也可看做是杨《中国社会中的宗教》成书之雏形。

从文章题目来看,我们先确定这两个关键词的定义——“儒家思想”不仅指代孔孟学说,更是历史长河中得到不断发展的儒家学派的总和;而“宗教”则是人类与超人类和超自然力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

通篇读下来,作者秉持这样一个观点:“理性的”儒家思维自董仲舒以来,在中国社会和政治秩序中一直居于统治地位,儒家的理性化导致了社会的理性化上篇:儒家思想与中国宗教的相互作用关系,在对社会的价值道德观产生深远而重要的影响,如果非要承认宗教存在的意义,仅仅起到了对儒家思想进行超自然的支持。

首先谈及祭祀和祭祖与儒家思想的关系。祭祀是人类对上天和神灵仪式行为的一种形式,目的在于获得它们的保护和祝福。自春秋战国以来,孔子就把祭祀作为“礼”()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期控制和规范社会行为。至于儒家为何要用祭祀这种宗教仪式来灌输社会价值,荀子给出了简单明了的答案:

圣人明知之,士君子安行之,官人以为守,百姓以成俗。其在君子,以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为鬼事也。

《荀子·礼论》

祭祖则是儒家用于联系亲属关系的方法之一,是实现儒家社会组织体制的战略出发点。祭祖的世俗作用还有:为了培养亲属观念,如忠孝,家族的繁衍。对受众而言,逝去亲人灵魂的安宁则是他祭祖的另一重要因素。希望得到超自然力量的帮助以及对超自然力量惩罚的惧怕都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这能稳定儒家构建的社会组织体制中的亲属体系。

再者谈及祭天,在这个古代国家最具仪式的官方行为中,儒家价值观确定了政治权力的道德和社会涵义——天命就如同白纸一张,儒家学者们则在上面写满了道德内容。

(三)

再讨论下中国宗教的结构特点,首先应该指出:理性的儒家思维虽然在国家社会和政治秩序中占据着重要组织地位,但宗教因素影响仍是渗透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上述两种情况的并存,则是因为中国宗教组织上的弱势,其在中国历史的大部分时期,都充当被统治的角色。

梁启超曾如此评价佛教:佛教的禅宗是中国的产物,但其更适用于哲学而非宗教领域。

在历史的一段时期如六朝、隋唐早期,宗教组织在社会结构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但这种历史情况只是在世俗政治力量(以遵从理性的儒家思维为主)与宗教相比毫无疑问地占有优势时才被允许,而最终目的又是为统治集团的政治目的服务。

几乎历史上每个主要时期都发生过对宗教组织的镇压,这也是我们的一大特点,如东汉末年的道教黄巾起义,元末时期侍奉香火的红巾起义,晚清年间的太平天国运动。

直至今天,秘密或半秘密的宗教团体能存在的一部分原因在于,人类获得精神拯救的不断追求,而世俗的儒家思想都不能满足这一点。从理性的儒家思想观念来看,除亲属关系以外,它未能为人类社会需要提供亲密的兄弟般的情谊。但当亲属体系未能起到兄弟般情谊作用时儒家思想百度百科,个人该怎么办呢?这是一个儒家社会组织机构从未充分解决的重要问题。

(四)

本文的结论再强调一次:儒家思想基本上理性的结构原则和道德伦理的价值体系在中国社会制度中占有统治地位,而宗教影响因子,仅是对儒家的结构原则和道德价值观给予了超自然的支持,从而成为其运作的工具。

今天本文对儒家思想与中国宗教的相互作用这一宏大命题进行浅尝辄止的探讨,目的之一是以期给各位提供一个研究兴趣点,如果有感兴趣的各位,可以再详细去阅读杨庆堃的《中国社会中的宗教》、美国武雅士( P. Wolf)的《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与仪式》。

在此提一点不太成熟的观点:杨先生认为儒家思想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是官方哲学,国学。于我而言,儒释道,皆可称之为信仰或者说宗教。儒教的君君臣臣三纲五常等一些糟粕理念,何尝不是禁锢民众思想的枷锁。儒教作为统治阶级的一种工具,类似于基督教之于罗马帝国,伊斯兰教之于中东世界。

不可否认,儒教不断自我完善修复保存到今天的一些观点,仍指导着社会运转。但这种“国学”,远未达到可以罢黜百家争鸣的一支独大的地位。今天我们回望历史会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唐宋时期文化艺术的大跨越,是两个思想境界的高峰。新中国成立以来上篇:儒家思想与中国宗教的相互作用关系,毛主席关于文艺工作也指出来需要“百花齐放儒家思想百度百科,百家争鸣”。在思想文化领域,之于“百鸟朝凤”的大前提下,我们应该秉持一种信仰:让更多的思想至少在学术研讨层面,能够无拘束的“争奇斗艳”,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延续性。

全文完。

因为创号时间晚,暂不支持直接文末留言,如需交流,请点击文末“发信息”联系,一般半日内能回复



起名专家专业的命理起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