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专家
首页 > 儒家

:儒家思想发展的局限性与局限因素!!

时间:作者:起名专家

儒家思想发展的局限性与局限因素!!

儒家思想,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其形成历史经过了夏、商、周近1700年的发展之后,由孔子吸收这些文化并形成系统的理论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大成的学术思想,一度曾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思想,影响着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一直到新中国成立的今天,仍然有很多人将儒家思想作为修身入世的指导准则,不仅在中国,在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儒学也备受推崇。直至今日,喜爱儒学的人极力想将儒家复兴,将国人的道德丧失归结于儒家思想传承的断流,憎恨儒学的人认为儒家思想精华与糟粕同样明显,等级化分明,且重文轻武,导致中国遭受了多次灭顶之灾。

中国历代皇权更替时,都或多或少的对儒学进行修改,比较重大的修改有两次,一是西汉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为国学根本,杜绝其它思想体系,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在具体实施上,董仲舒将道家、法家、阴阳家等有利于皇权统治的部分提取出来,与儒学相结合,发展成了新儒家思想。二是宋代朱熹作理学,朱程理学,是研究儒家经典的义理为宗旨的学说,即所谓义理之学。在元、明、清三代,理学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成为了百姓的心理支柱和精神寄托。儒家思想发展到今天,很多义理已经脱离了本意,本篇就来分析下被后代所曲解的部分儒家思想,然后阐述下儒家思想真正的局限性。

历代被误解的儒家思想

误解的地方比较多,我罗列一些对后来影响比较明显的部分,我们以春秋战国时期,以及四书五经作为儒家正统思想:

1、等级制度

董仲舒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并按照他自己的“阳尊阴卑”利润,制定了“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并因此作为其新儒家思想的核心。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我们来看看论语中这段: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齐景公问孔子为政之道,孔子跟他说:君王做好自己的事儒家哲学思想的精华与糟粕,大臣做好自己的事,父亲做好自己的事,儿子做好自己的事。齐景公对:说得好,假如君王做不好分内事,大臣做不好分内事,父亲当不好父亲,儿子做不好儿子,即使还有食物,我又哪里有心思吃得下。论语中孔子想表达的是众人各司其职,各谋其政,社会分工虽不同,但只要人人都做好了自己的事情,那么整个组织才能和谐共生。而后孟子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其言论也只是提出了五伦的道德规范,董仲舒之流:儒家思想发展的局限性与局限因素!!,为了服务皇权统治,加上自己学问不精,罢黜百家,独尊他自己制定的新儒家,可谓害人不浅。何谓“阳尊阴卑”?易经有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天在上为“尊”,地在下为“卑”,天在上,地在下,乾坤由此排列成行。三纲五常发展到后来出现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多么的迂腐!

2、对女性的轻视

先说明一个成语“男尊女卑”,这个词汇没错,为什么说没错呢,上文也说了,尊卑原意并不是指高贵和卑贱,只是后来人们将尊卑用于形容地位高低,为什么说男尊女卑,因为男性阳盛阴衰,女性阴盛阳衰(当然阴阳反背的同性恋是例外),男主动,女主静,男女有别,阴阳体现在身体器官上也有着明显不同,表现为男女在性格、思维方式、脑细胞差异、强壮程度、外部刺激反应能力、社交能力等等方面都存在不同,因此男女就像阴阳的一体两面,属性不同,却是缺一不可。而在古代,冷兵器时代,两国交战或者群体纠纷都是靠的武义和拳头,所以男主外,女主内是社会发展需要,在母系时代,因为当时人类人口稀少,部落之间靠的是人口基数决定地位,当时医疗水平又低,人口存活率很低,所以表现为女尊男卑。

上文是为了引出儒家的“三从四德”思想,“三从”指妇女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现代人攻击“三从四德”,大多是觉得女性被小看了,地位下降了,变得不重要了,实则不然,我们上面说到了冷兵器时代男女属性上的不同就决定了男女的分工不同,并不存在哪一方无足轻重的说法,就比如现代社会,当官的重要儒家哲学思想的精华与糟粕,清洁工的同样重要,社会职位不同:儒家思想发展的局限性与局限因素!!,只要各司其职就好了,当然了如果当官的觉得压力大,可以去当清洁工,清洁工想一展宏图,也可以去当官,有人会说了,你这是痴人说梦,目前文化下当然是痴人说梦了。

言归正传,“三从四德”很符合当时的社会需求,人文环境。“三从”即使放在当代也没说错,除非人类的社会结构关系发生变化,否则永远不会过时,女人幼年时依靠老爸,出嫁了依靠老公,老公去世了靠儿子抚养,这话也可以这样说:男人幼年时靠妈妈教育,结婚了靠老婆扶持,年纪老了靠女儿抚养。“四德”放在当代也不过分,德行修养维系着社会关系,体现着一个人的素质操守,古代“四德”的制定当然是参考的当时的人文环境,男性的道德规范还要更多。“三从四德”发展到后来,确实偏了,从董仲舒“男贵女贱”的思想制定新儒家之后,就开始越偏越远了,比如后来的“裹足”,后人写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等。

3、中庸之道导致思维僵化

当代有很多人认为,中庸之道导致平庸,导致懦弱,导致不思进取,导致整个社会腐朽呆板,导致了麻木不仁,导致了国家的软弱无能。

我们来看看儒家关于中庸的阐述,中庸的最核心理论其实是这句: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何为“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自然之道,在乎中和,不偏不倚谓之中和,举个例子,对应在为人处世上就是既不骄傲自满,也不妄自菲薄;既不惹是生非,也不唯唯诺诺;既不欺善,也不怕恶;既不张狂,也不甘平庸……要达到中和,非要经历一番历练不可,以中和之道立身处事,方能排除万难,克服挫折,从而超越生活,从而喜怒哀乐不形于色,从而七情六欲皆发而中节。后人将中和之道理解成了导致平庸、导致懦弱,是理解上的错误。

至于其他的一些误解,比如说儒家重文轻武、限制了思想、过度的理想化、为统治阶级服务、铺张浪费的丧葬文化等,很多是后来人篡改了原意或者理解出现了偏差,不一一列举。

我们来分析下儒家思想真正的局限性

1、因时代背景产生的局限性

上文说了,儒家文化为做人的文化儒家哲学思想的精华与糟粕,这种文化必定会受到其时代背景的影响而制定,比如男女职责的细化分工,再比如一些丧葬文化,皆有其时代的局限性,应综合分析,权衡利弊。

2、因使用范围产生的局限性

儒家只是诸子百家中的一门学问,他的主要立意还是阐述人道,即人类入世生活所有息息相关的事物。正因为儒家只是阐述为人之道,所以在阐述人性本善还是人心本恶时是很难得出结论的,反而给后世造成了误导,孔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在阐述人道之外的事物就显得很无助了。儒家讲修身的层级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没有讲清楚为何要修身,以及平天下之后又归于何处,终究还是解释不了人类的终极问题“是谁?从哪来?为什么来?又去哪里”。

3、法治的忽视

儒家太寄希望于教育,侧重人治,忽视了法治,而法治的核心,正是先秦法家所阐述的理论,道儒法三家,侧重的核心不同,道家主述天道,儒家阐述人道,法家侧重讲应事。儒家重视提高人的修为道德,也是过高的估计了人的自觉性,导致法治的疏忽。

儒家思想在当代还是有很大的教育意义,长期以来,我们受假儒,腐儒的影响,导致对儒家有很深的误解,所以我们今人学习传统文化,要善于甄别,勤加思考,不盲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起名专家专业的命理起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