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专家
首页 > 儒家

儒家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口号的和谐思想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时间:作者:起名专家

儒家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口号的和谐思想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论儒家文化的和谐思想及其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儒家文化历史悠久,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中的一些思想至今还为我们现在人所认同和接受,对现代社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随着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口号的提出,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一、儒家文化的概述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现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把握。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人本意识、忧患意识、道德意识和力行意识对中国社会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创立的儒学即被称之为“显学”。汉以后,通过董仲舒的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取得“国家意识”的合法身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儒学对中国社会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儒家道德的基础。孔子所谓的“仁”包括了忠、恕、悌、智、勇、恭、宽、信、敏、惠等等,它几乎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规范。仁的核心是仁爱,也即是同情、爱护和帮助人。仁是德行的根本,体现于万事万物中而使天下人相亲相爱(《原善》下)。“仁”是爱之源,是道德情感本身,“义”、“礼”、“智”是“仁”的推广和延伸,是道德情感的不同表现。

如仁爱、尚义、和谐、诚信、自律等精神。军械工程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二、儒家文化的和谐思想及其在古今社会的广泛体现(一)中国古代的和谐及孔、孟的和谐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和”与“谐”同义,而“和谐”在古代是以“和”的范畴出现的。作为古典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和”的思想经历了孕育、萌芽、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构成了完备而别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中国思想史上的各家各派,尤其是中国哲学三大支柱儒、道、释,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和”的祈求与向往,这些思想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积淀和凝聚为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和悠久传统,至今仍闪烁着智慧之“和谐”意义的形成,还与“天人合一”等观念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大命题。自先秦理性精神确立之后,“神人以和”逐步让位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董仲舒把儒家的基本理论与战国以来风行的阴阳家的五行宇宙论结合起来,为儒家的伦常政治纲领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宇宙论体系基石。“和”是古典中国哲学在探究“天(自然)—人”、“人—人”、“人—我”等关系中总结出来的人生智慧。中国哲学三大支柱儒、道、释对此都作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并各有侧重地发展和丰富了“和”的思想体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涵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两层意思。

关于天人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天人合一”。孔子主张寓天道于人道之中,要在人道的统一性中见出天道的统一性。因此,他既讲“天知人”,把天拟人化、道德化;又讲“人知天”儒家思想的特点及其影响,强调人在天命面前不是被动的。孟子把天和人的心性联系起来,主张“尽心”而“知性”,“知性”而“知天”,以人性为中介将天和人沟通和统一起来。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中庸”。“中庸”也称“中和”、“中行”、“中道”,都是同样的意思,即“和而不同”与“过犹不及”。所谓“和而不同”,说的是对一件事情有否有可,该肯定的肯定,该否定的否定。这是合乎辩证法的和同观的。所谓“过犹不及”,说的是凡事都有一个界限和尺度,达不到或超过这个界限和尺度都不可取。“和而不同”与“过犹不及”的实质乃是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强调通过事物之度的把握军械工程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以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避免和克服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国家、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和”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儒家的出发点是个群关系、人我关系,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孔子强调的是现世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并将“和而不同”(《论语子路》)作为理想人格的标准;孟子则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儒家思想的特点及其影响_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对比_儒家主要思想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提出一系列旨在实现人际与社会和谐的道德原则以及建设大同社会的远景理想。(二)儒家和谐文化的判断标准儒家的和谐文化坚持以“礼”为判断标准。春秋时期,孔子主张对民“齐之以礼”,打破了“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周礼界限。“礼”实际上已引申为一切习惯风俗所认可的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成为判断人际和谐、群体和皆、身心和谐的重要标准,发挥着“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重要作用。儒家认为,要达到人际和谐、群体和谐,应注重积极地立人,而不是消极地惩恶。应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并且指出“不学礼,无以立。”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按照“礼”的要求立身行事。孔子教导弟子学习时,虽然首先要“博学于文”,但也必须在此基础上“约之以礼”,任何德性都必须以“礼”作为指导,不然,这种德,就会转化为偏执的过错了,所以他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孔子还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里君、臣、父、子不仅指具体的人,还是一种“礼”的要求,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君仁,臣忠,父慈,子孝。这种要求更注重对内在心灵和情感的规范,是人卓然而立,成其为人进而达到身心和谐的基本要求。

荀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将礼看作人们身心和谐的标准,《礼记》中记载了夏禹等六君子的治国之道,“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军械工程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其常,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这是说夏禹等六位国君无不谨慎地以礼行事,按照礼来彰明大义,考察诚信,明察过失,提倡仁爱,讲求辞让,彰显做人的常道,只有这样才能建设一个安居乐业、和谐共生的国家。总之,“礼”作为一种既定的社会规范是对“和”的限制和保障。儒家反对为调和而调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主张用“礼”作标准来调节各方面的矛盾。人依礼而行,得之中正,方能达到天人、物我、人际、身心和谐的目的。(三)儒家的和谐与其道家学派和谐思想的异同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而“道”的重要特征即是“和”。道家的出发点是主客关系、物我关系,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另一位代表人物庄子则提出:“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道家非常重视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完成对儒、道、释三大和谐论辩证综合的是宋明理学。它以物我和谐为目标,以人我和谐为手段,以自我和谐为基础,将彼此分离、各执一端的三大和谐论,整合为一个体用结合、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从而完成了对和谐思想理论体系的建构。

宋明理学或从物我和谐推及人我和谐,或从人我和谐推及物我和谐,同时十分看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认为这是全部人生和谐的现实基础,是人生修养的终极目标与境界。宋明理学的和谐思想,还集中体现在对“孔颜之乐”的重视与强调上,孔颜所乐,不仅乐在物我一体,而且乐在人我一体,是个人与宇宙万物、人类社会的交融合一、协调发展。(四)和谐思想在古今社会的广泛应用1、经济(企业)方面和谐是一种对真善美追求的动态平衡,是企业伦理道德的理想境界。儒家思想祟尚亲密的人际关系;人际亲密强调个人以彻底和信任的 方式把自己投入于群体之中。管理者与其下属之间,企业内部各成员之 军械工程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间亲密无间,情同手足,保持着相互感应的关系。当今企业职业道德追求的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相敬如宾,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与儒家的 “人和”思想一脉相承。发扬儒家仁爱精神,就要以仁爱向善作为基本 的道德规范,引导企业员工向善,使企业内团结和睦,亲如一家。 在企业职业道德建设中,将儒家的仁爱思想与现代的人道主义相结 合,有利于在企业中形成尊重人、信任人、爱护人的氛围,有利于创立 一个以爱换取被爱、以奉献换取感恩的良好人际关系环境。从而使全体 员工不断增强无私奉献精神、知恩报德精神、热心服务,真诚奉献。

仁 爱思想要求管理考坚持仁爱、仁义、善待下属。要求企业员工之间精诚 合作、相互爱护、乐行善事。只有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相互尊重、友好 融洽的工作环境,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潜能和组织的活力。 在商业交往中,也必须坚持仁义之德。儒商注重“和气生财”,“和” 则“旺”。对于同行业伙伴既竞争又合作,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 争。要坚持以正当手段竞争,不能搞小动作或诋毁竞争对手,摈弃不道 德的竞争行为。 儒家提倡尊重一切生命价值,把尊重自然规律、维护人与自然的和 谐友善协调发展作为最高的道德旨意。在今天提倡生态道德,保护自然 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过程中,儒家思想的“和谐论”、“天人合一” 于平淡朴素中有着奇迹般的深刻。 企业是盈利性的单位,而“义”儒家思想的特点及其影响,“利”根本上是统一的。义与利相 辅相成,各司其职。企业要义利兼重,以义利合一作为企业追求的总目 在义和利发生相互冲突,不可兼得时,儒家强调义重于利,精神价值高于物质价值,重视道德境界的追求,重视人格尊严和气节。“君子 爱财,取之有道”。企业要先义而后取,利己先利人,利己不损人。“不 义之财不可得”,更不能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 件下,企业要谨尊仁义之德,要先人后己、先公后私、先利顾客,后自 己获利。

2、生活(茶道)方面 中国茶道思想是融合儒、道、佛诸家精华而成,但儒家思想是它的 主体。表面看,中国儒、道、佛各家都有自己的茶道流派,其形式与价 军械工程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值取向不尽相同。佛教在茶宴中伴以青灯孤寂,要在明心见性;道家茗饮寻求空灵虚静儒家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口号的和谐思想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避世超尘;儒家以茶励志,沟通人际关系,积极入世。 无论意境和价值取向不都是很不相同吗?其实不然。这种表面的区别确 实存在,但各家茶文化精神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即:和谐、平静,实 际上是以儒家的中庸为提携。 中国茶文化中,处处贯彻着和谐精神,无论煮茶法、点茶法、泡茶 法,都讲究"精华均分"。好的东西,共同创造,也共同享受。从自然观 念讲,饮茶环境要协和自然,程式、技巧等茶艺手段既要与自然环境协 调,也要与人事、茶人个性相符。青灯古刹中,体会茶的苦寂;琴台书 房里体会茶的雅韵;花间月下宜用点花茶之法;民间俗饮要有欢乐与亲 情。从社会观说,整个社会要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友谊。中国人讲"人 之初,性本善",中国茶道或许会更多唤起人类善的本性。 3、医学(中医)方面 汉儒以阴阳五行说大讲天人感应,其间附会于社会历史、政治、人 事等方面者多为迷信之属,已经遭当时著名思想家王充尖锐而深刻批 判。

然其被吸收于医学中者,则成了中医重视自然环境对于人的健康和 疾病密切相关的重要基础理论。中医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的破坏 或失调,可以说是人得病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反之,保持人与自然的 和谐,也就是保证人的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体现于中医的治疗中, 则无论是诊断还是处方,都首先参之以时令节气,乃至于严格到选择药 材之产地产时。这种把人类健康与自然环境联系起来的观念,是完全符 合事实的科学的理论。同时,这种观念也告诉人们,为了人类自身的健 康,必须要全力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自然环境。这在当今世界尤有 其十分重要和积极的意义。环境问题是个涉及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问 题。“天人合一”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境界。此一深层价值内核 在今日中国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我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是 主动的、能动的一方,因此也是关键的一方。换言之,其关键在于人类 要对自我有一个恰如其分的认识,并由此而进行自觉的自我节制。 军械工程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三、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影响最大、最重要的主 流观点是《周易大传》的“辅助天地”的学说。《文言》说:“夫大人者, 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是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 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先天即引导自然,后天即随顺自然。这段 话的含义是“在自然变化未萌之先加以引导,在自然变化既成之后注意 适应,做到天不违人,人亦不违,即天、人相互协调。这是中国古代哲 学的最高理想,亦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观点。《周易大传》在历史上 是以孔子著作的名义产生影响的,所以这种天、人协调的思想在中国文 化史上居于主导地位。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 一。近代西方尤其是 16 世纪开始发展起来的自然观,强调人要征服自 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人类 确实取得了巨大的物质文明成就,但随着工业文明的发达,到上世纪后 期,生态平衡、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令人优虑的问题迭起,给人类的 生存环境造成巨大的威胁。此时一些西方国家,为保护自己国家的环境 与资源,竟然牺牲他国人民的利益,将一些污染严重、消耗资源的工业 转向一些落后而弱小的国家,从而给这些国家带来了很大的灾难。而中 国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反对把天和人割裂、对立起来的观点与做法,而是 竭力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在先哲们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 天理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因而可以达到天人和谐的境界。人与自然的 关系问题,直至今日,仍然是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人类在进行经济建 设,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如果不注意生态平衡,也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改造自然是必要的,而破坏自然则必食苦果。中国传统的天人协调的观 点,确实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军械工程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四、儒家“和谐”思想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一)儒家思想中的和谐社会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就已经提出了“和平”、“仁爱”的儒家思 想——“大同世界”。可惜最后以失败告终。两千年过去了,他的思想 仍是中华文明的精华,更是全世界华人共同的精神支柱,其中的“仁”、 “礼”等要素,成为古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二)共创和谐社会 当今社会正流行着一个新名词——和谐社会。在 2005 年版现代汉 语词典中解释为:指体现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创造活 力,人与人、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稳定有序的社会。 2005 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将“和谐社会”作为执政的战略任务, “和谐”的理念要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价值取向。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 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 同志为****的党中央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社会实践 的重大理论成果,标志着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要升华,也标志着我们党 对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重大认识创新。 中国自古就是文明古国,讲究诚信、友爱、仁义、忠孝,以爱国家、 爱百姓、爱和平为荣。多少年来,有多少仁义志士为追求和谐出了自己 的生命。作为一名大学生,也许你会认为我们身在校园,承担求知之任, “和谐社会”与我们无关。然而,“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和睦相处” 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社会吗?!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和谐家园,或许,有一些人就是生活在和谐 家园里。和谐家园是美好的,是文明的,是安宁的!其实,和谐家园不 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吗?把果皮纸屑扔进垃圾箱里;不随地吐痰;保 护花草树木,不随意踩踏;公工场所内不大声喧哗;遵守交通规则„„ 军械工程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只要人人都讲文明,讲品德,和谐家园就在我们身边!图书馆里,人 们都沉迷于书的世间里,安安静静的,没有争吵声,没有打闹声,是多 么的和谐、安宁啊!公共汽车上儒家思想的特点及其影响,小姑娘给老奶奶让座,老奶奶高兴的 笑了,大家也为小姑娘的行为感到骄傲。邻里之间,大家互相帮助,互 相解决困难,就不会有矛盾。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勇敢、智慧和勤劳的祖先创造了丰 富多彩的文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文明有的成为了历史,有的生生 不息地一直延续下来,有的相互交融产生了新的文明。今天,人类文明 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科技进步和经济文化交往缩短了各种文明之间的 距离。无论在巴黎还是在北京,都可以看到不同服装、不同肤色、不同 母语的人们接踵而行。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人们的交往从来没有像今 天这样密切,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因素已不再局限于某一种文化。文化 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她赖以生存和延续的基础。无论对中华民族还是 对法兰西民族来说,我们各自继承和发扬的文化都是民族之根、国家之 魂。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特征。文化多样性之于人类社会,就 如同生物多样性之于自然界一样,是一种客观现实。只有尊重文化的多 样性,才能使人类文明得以发展。 如何才能使不同文明共存和发展,归根到底在于“和”。这就是国 与国之间的和平,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上,我们应该把和平放在第一位。不同文 明的国家之间有没有可能和平相处?答案是肯定的。我们生活的这个星 60多亿人口,200 多个国家,2500 多个民族,6000 多种语言, 有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佛教和道教等多种宗教。

正是这些不同 文明的相互依存、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映生辉,才构成今天这个丰 富多彩的世界。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思想。 “以和为贵”就是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要以团结互助、 友好相处为最高境界;“和而不同”就是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既能容 纳不同的文明存在,又能保留自己的优秀文明传统;“和实生物”就是 说只有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吸收借鉴,才能文物化新,推进文明的进步。 “和”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的理想境界。 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国的唐代对外交流就非常活跃。世界上与唐朝交往 的国家有七十多个。丝绸之路上和平的使团、商队络绎不绝。中国文化 军械工程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10 那时就传播到了东罗马帝国、阿拉伯国家,同时唐代的舞蹈、音乐、绘 画、食品、服装、宗教也吸纳了外来文化的精华,将中华文明推向一个 新的高峰。 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儒家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口号的和谐思想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也是国家稳定的基 础。要真正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就需要发展社会生产力,消除贫穷 与落后,使人们过上富裕的生活;就需要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坚持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权;就需要提倡不同民族、不同信仰 的人们相互包容、相互尊重、与人为善、以邻为伴。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前提。中国文化提倡“天人 合一”的思想。所谓天人合一,包含着人与自然界相统一的意思。资源 与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人类文明的发展从来就是依附于自然 的。人可以认识自然,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谋生存、求发展,而不能 破坏自然。有的古文明由兴盛走向衰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自然界肆 意开发和掠夺,最终导致自然对人类的惩罚,酿成了文明的悲剧。因此, 关爱自然,善待自然,是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一个失衡的地球是支撑不 起现代文明大厦的。 刚刚过去的 20 世纪是人类文明大发展的时期。在这 100 年中,科 技上的进步、经济上的发展、思想上的解放和艺术上的创新,都是人类 智慧空前的展现,是以往几千年都难以做到的。然而,事情还有另外一 面,20 世纪同样见证了人类之间的相互残杀,对自然的大规模破坏和大 量的贫困、饥荒、疾病。21 世纪人类文明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也面临空前的挑战。只有实现了国与国之间的和平,人与人之间的和睦, 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类文明才能持续发展。 军械工程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11 参考文献 《论语十五札》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6 《发现论语》华夏出版社 2003 《圣境—儒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人民出版社 2005 10月第一版 南怀瑾《孟子旁通》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 于丹《于丹〈论语〉心得》中华书局 2006



起名专家专业的命理起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