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专家
首页 > 佛家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关系与道德修炼(深度好文)

时间:作者:起名专家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关系与道德修炼(深度好文

王阳明原名叫王守仁,因创办了阳明书院而被尊称为阳明先生。我们看这个名字,就知道他的父亲希望他学习儒家的仁爱精神,做儒门中人。事实上,王阳明虽然接触过佛家等思想,但他的一生信奉的还是儒家学说,虽然后来他强烈反对程朱理学特别是朱熹的“外心以求理”的哲学,建立了系统的心性一体的一元论体系,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他的思想由两个重要的理论组成,一是致良知王阳明心学与佛家思想,二是知行合一。由于他的文治武功非常突出,也被称之为圣人。

王阳明最初是程朱理学的忠实信徒,在他按照朱熹的“格物致知”的方法,对着竹子格了七天七夜之后,不仅茫然无所知,还生了一场大病。在历经了九死一生的挫折生涯之后,王阳明在贬谪地贵州的龙场悟道,建立了自己的庞杂博大的心学体系。

要弄清楚知行合一的关系王阳明心学与佛家思想,我们先要搞清楚,王阳明为何要反对朱熹的学说。

第一,王阳明与朱熹关于理的哲学分歧。简单地说,程朱理学特别是朱熹,认为理在万事万物之中,每一个事物都有一个理,而万事万物综合起来组成一个终极的理,这个终极的理就是“无极而太极”。因此,人生做事求学还是人格道德修炼,都要去求理,而理是外在的,是在万事万物上上,所以朱熹提出人生修炼的途径就是格物致知。

而王阳明按照朱熹的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格竹子,一无所获反而生了一场大病,多年的历练之后,王阳明找到了病根:原来格物致知根本就是南辕北辙,永远没有结果,因为理根本就不在万物上,而是自己的心上,所以王阳明针锋相对地提出“心即理”“心外无物”的哲学理论。

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肯定心的地位,认为万事万物的存在,只有被心认识了才有意义,否则纵然他存在,对于人来说就是毫无意义。所以,最高的最终极的理,还是在人的内心,既然理就在自己的内心,你反倒要去心外的万事万物上去格物,结果只能是失望,你根本就致不了知。

这是王阳明与朱熹关于理的第一个分歧。

我们知道,王阳明一生的追求是抓住两个贼。一个是山中贼,就是破坏秩序的叛军土匪等,王阳明以自己伟大的军事谋略轻而易举地击败了山中贼,而王阳明更加重视的是破除心中贼,因为心中贼比山中贼要狡猾得多,不解决人的价值观和道德的问题王阳明心学与佛家思想,心中贼永远也消除不了。

所以,王阳明希望建立一种心学体系,让人们重新返回内心,找到自己的良知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关系与道德修炼(深度好文),并在致良知的基础上,推进知行合一,这样才能有效的规范和治理人心,从而达到破除心中贼的目的。

王阳明借用了孟子的性善的理论,建立了致良知的哲学体系。所谓良知,就是良心良能,就是人心中本来就有的最高的善,而致良知就是知道自己心中有良知,就要去做,去达到这种善,这就是知行合一了。所以,知就是要知道自己的良知,行就是致良知。因此,知与行就在致良知理论上的基础上,达到了合一。

所以,王阳明与朱熹理学的第二个分歧,就是知与行的关系的问题。建立在理在万物理论的基础上,朱熹认为我们求理很重要,因为我们先要知道一件事对不对值不值,才能去做,所以朱熹强调的是先知后行。所以读书人要格物致知,只有有了知识,我们才可以去行。朱熹说,你要是没有知,就去行,那就相当于没头苍蝇一样乱跑。

而王阳明认为,知与行是合一的,绝对不能分开。他认为朱熹把知与行分开,或者说先知后行是绝对错误的,因为这可能导致光知道而不去做,产生伪君子或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他说,“今人却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功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功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

这段话大致意思是说,你要是把知与行分开,一辈子就光追求知追求学问去了,而按照朱熹的理在万物的理论,等你知道了一些道理才去做,也许就没有机会了,这导致一辈子知与行的分离。所以,先知后行相当于没有行。

王阳明进而提出,知行合一的理论。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他的意思是:知、行是一个功夫,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离。

为了把这个问题讲清楚,王阳明还专门举了生活中的例子。他说:“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食味之美恶,必待入口而后知,岂有不待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恶者邪?”

他还说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关系与道德修炼(深度好文),“知汤乃饮,知衣乃服”,以此例之,皆无可疑。

王阳明想要表达的是,你想吃东西了,这是意,而一旦有了意,马上就是行动了。也就是说,知与行是同时发生的,而不是什么先后的,而是同时发生合二为一的。

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还在与他想要告诉人们,如何才能真正破掉心中贼,破掉心中不善的念头。按照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理论,知就是行,行就是知,当你心中有了恶念,就相当于你已经去做了坏事了。这就要引起我们的警惕,要把恶念在萌芽状态去除掉,这样才可以致良知。

而如果按照朱熹的知先行后的理论,我心中有恶念,但是我没有去做,就不是恶,那么长此以往,一个人将会被恶念包围,那么做坏事是迟早的事情。

从理在我心到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从致良知到知行合一,王阳明建立的心学体系,确实为人们治理内心、破除心中贼,起到了振聋发聩耳目一新洗涤内心的作用。



起名专家专业的命理起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