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专家
首页 > 佛家

读星云大师传统的佛教“只有一半的”佛教

时间:作者:起名专家

读星云大师传统的佛教“只有一半的”佛教

有哲理的佛家名言_佛家故事前世今生_佛家哲理故事

佛家故事前世今生_有哲理的佛家名言_佛家哲理故事

读星云大师《人间佛教佛陀本怀》

《人间佛教佛陀本怀》一书佛家哲理故事,共六章,总十四万字,分别讲述了佛陀的一生,佛法在世界各地的流传和影响,佛法的基本教义,近百年来人间佛教的发展,今后人间佛教应该如何与时俱进,融入中华文化之中,成为推动世界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的核心思想和基本精神,是在揭示近百年来兴起的人间佛教,如何既遥契佛陀的创教本怀,又怎样因应现当代的社会条件,成为一种把传统与现代圆融统一起来的、既契理又契机的佛教。

星云大师在本书的“自序”中开宗明义指出:对于佛教的基本教义佛家哲理故事,“过去大多从消极上说,今日我们要从积极面去阐释”。

究竟何为“消极”?何为“积极”?大师在书中是这样说的:传统的佛教“‘只有一半的佛教’,例如在根本教义上只有消极的解释,缺乏积极的作为;重视出家,不重视在家;重视出世,不重视入世;重视寺院,不重视家庭……”与此相应,佛教史上,“佛教曾经退守到出世的清修,失去了佛教入世的精神;退守到山林的遁世佛家哲理故事,失去了佛教对信众的服务;退守到玄妙的空谈,失去了对佛化事业的实践;退守到消极的讲说,失去了佛教积极奋斗的真义”。

传统佛教这一系列的“退守”和“失去”,遂使佛教与社会日隔,佛教自佛教,人生自人生。佛教退出社会、人生的结果,是社会、人生抛弃了佛教。到了晚清民初,中国佛教进入了一个“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值此中国佛教生死存亡之秋,以太虚大师为代表的一批高僧大德,吹响了对传统佛教进行“革命”的“海潮音”,举起了人间佛教的大旗,终于挽狂澜于既倒,使中国佛教起死回生。

20世纪下半叶,在海峡两岸佛教界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佛教沿着人间佛教的道路继续向前推进,并逐渐发展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其中,以星云大师为代表的人间佛教,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其中一股佛教思潮。从某个角度甚至可以说,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的理论和实践,把人间佛教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读星云大师传统的佛教“只有一半的”佛教 ,如星云大师在全世界建立的数百个分别院,一定程度地实现了“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长流五大洲”,这在中国佛教史上如果不能说“后无来者”,但绝对是“前无古人”!

那么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的理论和实践,何以能取得如此历史性的发展?大师的《人间佛教佛陀本怀》一书,从某种角度说,就是在回答这个问题。

佛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在不同的地区、国家和不同历史时期,自然会有不同的表现形态。但有一点是不能改变的,即必须坚持佛教的基本精神。如果改变了佛教的基本精神,也就不能称之为佛教了。同时,如果不能因应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文化背景,而只会墨守成规、滞守经文,甚至于守指忘月,那么,佛教在当时当地也只有在“博物馆”里能找到其价值。因此佛教的历史发展,“契理”“契机”缺一不可!

近百年来兴起的人间佛教是如何做到既“契理”又“契机”的呢?大师在《人间佛教佛陀本怀》里是这样说的:近百年来兴起的人间佛教,力倡人生佛教、人间佛教,融合出世与入世、传统与现代,以文化、教育、弘法、慈善各种方式,积极推动从僧众到信众,从寺庙到社会,从自利到利他,逐渐使佛教回归到佛陀的本怀。

所谓“佛陀的本怀”,如用一个通俗话讲,也就是佛陀创教的“初心”——“不为自身求安乐,但求众生得离苦”。近百年来兴起的人间佛教,秉承佛陀遗训,把如何增进现实人生、建设人间净土,作为一个主要目标。星云大师曾用这样一段话来界定人间佛教:所谓人间佛教,也就是“佛说的、人要的、净化的、善美的;凡是有助于幸福人生之增进的教法,就是人间佛教”。在《人间佛教佛陀本怀》一书里,大师一再强调,该书的主要思想旨趣,就是“揭示佛教重视家庭伦理,建构和谐社会,乃至安邦兴国,以慈悲与智慧教化人间的菩萨情怀”。

如果说坚持佛陀的本怀是人间佛教“契理”的一面,那么人间佛教又是如何做到既“契理”又“契机”呢?《人间佛教佛陀本怀》是这样谈论传统佛教的现代化:

其实人间佛教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是传统和现代的融合……人间佛教所说的现代化,其实是以现代人可以接受佛法的方式,“依义不依语”的善巧方便,将佛教教义以人人能懂、能接受的方式,推动“三好四给”“五戒十善”“六度四摄”的人间净土。

如何处理出世与入世的关系,这确实是现当代人间佛教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而能够运用佛法智慧,圆融统一出世与入世的关系,应该是星云大师人间佛教能够不断发展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星云大师人间佛教非常注重“出世精神”,但是这种“出世”,并不是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隐遁潜修”,而是一种不离当下、不离现实人生、不离现实社会的“出世”!强调的是在入世中出世,在当下的现实人生中的超越!注重的是人格的完善与人生境界的提升,这与太虚大师所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圆佛即成,是名真现实”是遥相符契的。能够把佛陀的本怀与时代的社会历史条件圆融统一起来,这确实是一种智慧,而这种智慧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佛陀的本怀”。

佛陀的本怀,完整地说,应该是“慈悲”与“智慧”。“般若是为诸佛母”,一语道出“般若智慧”在整个佛法中的地位和作用。而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则是“用佛法智慧去开启人生智慧,从而实现一种智慧人生 读星云大师传统的佛教“只有一半的”佛教 ,超越的人生”!

所谓智慧的人生,从某种意义上说,主要就入世层面而言,换句话说,使自己的现实人生过得很有智慧,活得很有智慧。星云大师的讲演,就经常用许多通俗、易懂的小故事来阐发佛理,教人如何处理“舍”与“得”的关系、“放下”与“提起”的关系、“前进”与“后退”的关系,既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又让人深受启发、回味无穷。

大师的许多著作、日记、讲演,还有《佛光菜根谭》等,都有许多发人深省的“醒世名言”,其中的很多偈语、格言非常富有人生哲理和人生智慧,诸如:“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何等清闲。”“改变外在的环境,不如改变我们内在的心境。就如一池落花,两样心情。有人怜惜好花飘零,有人却喜花果将熟。”凡此等等,无一不闪耀着人生智慧之光。

此外,这里之所以特别强调“超越的人生”,是因为人间佛教因其强调佛教的人间性和十分注重现实人生,其“超越性”曾经遭到一些人的质疑。正如大师在《人间佛教佛陀本怀》中多次指出的:“有人挂念,人间佛教会不会因为太人间化而流俗了?”有人认为:“人间佛教是庸俗的、世俗的、是人乘的,没有达到最高成佛的境界。”人间佛教“没有神圣性”,等等。实际上,这完全是一种误解!

对于人间佛教超越性的质疑,在某种程度上是以西方的宗教为标的,以西方宗教的外在超越性来质疑人间佛教的宗教性与超越性。大家知道,在西方,上帝、天主不但是创世主,而且是造物主,它是人格化的神。对上帝、天主的信仰是一种外在的超越。与西方不同,中国古代的天、天命不像西方的上帝、天主那样,而是天道下贯于人道,天道人道化、伦理化,天道内在于人而为人之本性,此诚如《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宋明理学家所说的天道人道化、圣人与天地万物同体。这时天道既高高在上,又是内在于人的伦理道德。所以中国思想家讲“尽心知性以知天”,讲“天地境界”,讲“舍己从天”。

冯友兰就用“天地境界”来说儒家思想的超越性。近现代的宗教学家则用“舍己从天”来界定宗教。可见,人间佛教的宗教性或曰超越性,所注重的是一种内在的超越性,这种内在超越性,实际上是受中国古代宗教、中国古代文化影响的结果,是一种中国化、本土化的宗教性和超越性。因此不能说西方那种外在的超越性才是宗教性,而人间佛教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内在的超越性就不具宗教性。

这种内在的超越性最大的特点,是把宗教的超越性、宗教的超越精神内在于人伦道德,注重人格的完善与人生境界的提升。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的最大特点之一,也是反复强调“佛法是人生的学问”,他认为,“佛法的主要精神是提高我们的人格”。

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的超越性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注重当下的超越,在入世中出世。大师有几句话讲得非常经典:“在家容易出家难,出家容易出世难,出世容易入世难。”“用入世的事业做出世的资粮。”“用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这种在入世中出世的精神就是禅宗所说“三十年后看山还是山”的境界,也是禅宗“当下即是”“立处皆真”精神的当代表现。

六祖惠能就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星云大师人间佛教与中国古代禅宗都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所注重的不是来世的解脱、出世的超越,而是“既在红尘浪里,又在孤峰顶上”,体现的是一种大乘菩萨道精神。

本期推荐人:赖永海

佛家故事前世今生_有哲理的佛家名言_佛家哲理故事

南京大学教授

现任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院长、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第五届、第六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第七届全国博士后流动站评审专家组成员。出版《中国佛性论》《中国佛教文化论》等二十多部著作。其中,《中国佛性论》2017年获百部优秀中国图书输出奖。所主编的全球首部完整《中国佛教通史》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第三届中国政府出版奖,第四届国家“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奖,江苏省优秀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江苏省首届政府出版奖。

鉴真好书简介

佛家哲理故事_佛家故事前世今生_有哲理的佛家名言

《星云大师全集》简体中文版由中国国际出版集团新星出版社编制印行。约4千万字,包括:经义、论丛、教科书、演讲集、文丛、传记、书信、日记、佛光山、年谱、影谱、附录等十二大类。星云大师在这些著述中,系统地阐述人间佛教的思想、学说、理论以及实践结果。内容丰富全面,包含大量的经典导读、学术论文、主题讲说、佛门掌故、丛林规范、倡议评论、偈语格言、艺文创作乃至编着的教科书等,处处论述人间佛教,在在闪耀人间佛教思想的智慧火花。

佛家哲理故事_有哲理的佛家名言_佛家故事前世今生



起名专家专业的命理起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