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专家
首页 > 佛家

:佛家最根本的教义,是「无我」

时间:作者:起名专家

:佛家最根本的教义,是「无我」

「无我(anattā)」是佛家最根本的教义,也是不少学人最先接触的佛家思想。但「根本」却不等同「基础」,若以为这是佛家最粗浅的教理,则属误解。实际上,「无我」是佛家最难理解的思想、最难证知的经验,也是最富争议、最多歧异的教法。

浅尝法味者,或认识一期生命不过是五聚基本元素(「五蕴」或「五阴」,pañā)组合而成,而这五聚元素——包括物质现象(「色(rupa)」)、精神感受(「受()」)、思想活动(「想(saññā)」)、行为倾向(「行(sankhāra)」)和分析别(「识(viññāna)」)——皆无常而不断变异,当中并无恒久不变、独立自存之「我」可寻,故云「无我」。

依此推论,由各种短暂而不耐久的条件(「因缘和合」)所建立的生命体,不但有生、老、病、死,也说为一种「假合」现象。如经云:

唯有空阴聚,无是众生者;如和合众材,世名之为车;诸阴因缘合,假名为众生。

若妄执「和合假」为「真实我」,是即「无明」,佛家视为流转轮回之根本。经书言:「诸沙门、婆罗门见有我者,一切皆于此五受阴见我」,即是此意。若以现代生活语言譬喻:佛家最根本的教义,是「无我」,此犹言一台电脑系统,既有「硬件」部分(如生命之「色」),亦有「软件」部分(如生命之「受、想、行、识」),但硬件可以随时坏掉、升级,软件也要不时重装、更新,当中并无不变元素可为电脑系统的「真实本体」。这样的「无我」思想,并不难解,不少学人对「无我」的理解,却亦到此为止。

如此解读佛家的「无我」观,当然不能说之为误,因为我们不难找到经文依据。此如《杂阿含经》所言:

色无常,若因、若缘生诸色者,彼亦无常。……如是受、想、行、识无常,若因、若缘生诸识者,彼亦无常。

同经书另卷复言:

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如是受、想、行、识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者,如是观者,名真实观。

这里提到的观察,如以哲学或逻辑思维的方向来审视,其实可以看到一些值得商榷之处。如说物质(「色」)无常,或应无异议,但何以能就此便得出结论,谓「无常即苦」?无常是否必然导致苦痛?此后说「苦即非我」,然则苦又何以能与「非我」等同起来?

于此并非批判佛家的说法缺乏逻辑。事实上,学人往往需要对多部佛典整合来读,才能对教法整理出一个梗概,不能仅就一经一论便作分析。《大藏经》中另有契经(sūtra),对上述疑问有详细解说,例如所言「无常即苦」者,是指凡夫不如实了知「一切世间动不动法,皆是败坏不安之相」,而一厢情愿地以主观意愿妄执为真实、恒久的存在时,则其「苦」必生。

这里说的,是一种反思万事万物本质的静虑观察,一种配合禅修以将心置于远离虚妄分别的锻炼。

换言之,佛经(尤其小乘佛经)应被视为佛陀指导弟子冥想禅修的纪录,而非一种对事物及人生有系统的哲理推演,是故不宜不加细察便以哲学或心理学等解读,否则如此概括性的「理论化」理解,很容易堕入「伪哲学」窠臼。

我们读詹姆斯( James)于百多年前出版的《心理学原理》(The of ),当中把「我」分析为「经验我( self)」与「智思我( self)」,前者复分为「物质我( self)」、「社会我( self)」与「心灵我( self)」等,不难发现其对「自我」的分析,实比佛典系统而细微。

同理,休谟(David Hume)对「无我(non-self)」的解释,也比佛家缜密。

然而,这种对「我」所作的理论解构,却非佛法本怀。强把佛法作哲学解读,其实有点不伦不类,因为无可避免地对于原非属「哲学体系」的佛家教义中可作理论探究的内容撷取出来,却把不合讨论的部分弃掉,如此可谓两边不讨好,攀附哲学的部分固然不会像现代哲学般严谨,而「非哲学」部分则被割裂不顾。由是,对佛法的理解也难免有所歪曲。

笔者早前写了一篇〈论「四谛」〉的文章,便是以近代学者 的著作为基础,论说佛家的四谛学说「重点只在依靠禅修,矫正已歪曲的心理状态,寂灭虚妄分别而生之『苦』,并非以消极厌世的心态来处世」,所言与本文倡议以禅修导引角度来看佛家的「无我」教法,建立于同一个立足点。

早期欧美学者初接触印度宗教,从历史、文献、宗教、哲学等学术范畴来试图认识,为佛学研究奠下基础,可谓未可厚非;然而,逾百年已过去,若我们现在仍恪守这样的欧美学术思想杠杆,来界定一个古老印度宗教的思想,则是盲目依从、懒于思考。

以哲学思维来解读佛家教法,其实问题甚多。如哲学化的「四谛」,易被曲解为悲观消极、缺乏发展动力、遇难潜逃等;纯依理论阐释「无我」,亦同样有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

以纯理论来理解「无我」等教法,却并非只限近代学者所为。千百年来,佛门内不同宗派也衍生出各式各样的理论,试图解决佛家「无我」说与其他教法之间的深层矛盾。

佛教与印度教主张最大的不同,是不认同《奥义书》(Upaniṣad)所言以「梵()」为万法之源,由此化出宇宙种种,包括生命。印度教认为生命的主体,是由「梵」生衍的「我(Ātman)」。流转轮回的生命,若能把「我」归于「梵」,令「梵我一如」,便是从轮回解脱(mokṣa)的关键。此所谓「我」者,近乎耆那教所说之「命(jīva)」,都指流转生命中常住不变的载体。

正因为有此载体,生命的轮转得以解释为同一个「我」的无限轮回;至于解脱,亦可理解为这个「我」达至超脱轮回苦痛、与宇宙本体融而为一的常恒状态。然而,佛家既不承许有「我」或「命」,却跟绝大部分当时的印度宗教一样佛家是什么思想,认为生命有不断流转的「轮回」现象。由是,「无我」与「轮回」便成无可调和的矛盾命题。

若佛家不建立轮回,其「无我」思想与印度的唯物主义学派顺世论(Lokā)的主张几近无异。我们从《大乘广百论释论》可以看到顺世论思想如下:

顺世外道作如是言:诸法及我,大种为性,四大种外,无别有物,即四大种和合为我,及身心等:佛家最根本的教义,是「无我」,内外诸法。现世是有,前后世无,有情数法,如浮泡等,皆从现在众缘而生,非前世来,不往后世[9]。

如此看来,此说与上述的佛家「无我」观如出一辙。当建立「无我」与「轮回」为同一思想体系时,即使佛家内部亦提出种种疑问。此如《阿毗达磨俱舍论》所言:

若定无有补特伽罗,为说阿谁流转生死?……

若我实无,谁能作业、谁能受果?……

实我若无,云何得有忆体、诵习、恩怨等事?……

此犹言:无有「我」的话,如何能把前世今生连接起来而有「轮回」?无有「我」的话,现今所受的「果」,是谁所做的「业」?无有「我」的话,何以佛家看到前生记忆的现象?

读者也不妨想想,当有法师说「我的法号叫『无我』」、当有学佛的人矢志云「我要证得『无我』」时,那是否自相矛盾的说法?抑或是自我否定的心态?精进一生、出离尘世,若说不是为了「自我」来求解脱,那是否自欺欺人的说法?这个「我」既能证「无我」,其所得的证果,是否「以『无我』为『我』」,一如「无印良品」一样,以「没有名字」作为商品的品牌名字?

以上所言,都是现实生活中,笔者见过学佛者的一些心理纠结。若不断欲求「无我」,其实是高举「我」以作否定,令学人无时无刻都自觉「我」的存在,可谓与佛家的证智背道而驰。大乘佛教提出的「菩提心」,鼓励学人为度脱一切众生而修学,且于化度一切众生的当下,能以智慧而见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样「智悲双运」的建立,或许也是引导学人体会「无我」的方便施设---这个处理「无我」的方法是笔者认为比较理想的。

毕竟「菩提心」乃属修持上的建立,回到理论上的争执,不同佛家宗派其实都对「无我」而「轮回」这两难问题,各有不同的主张;对于流转六道的有情,或称之为「补特伽罗()」者,亦有不同建立。

此如部派佛教时期的犊子部(Vātsīputrīya),便建立了一个「非即蕴离蕴」之补特伽罗:

其犊子部谓补特伽罗非即蕴离蕴,谓实有我,非有为、无为,然与蕴不即不离。佛说『无我』,但无即蕴离蕴,如外道等所计之我,悉皆是无。『非无』不可说,『非即蕴离蕴我』既不可说,亦不可言形量大小等,乃至成佛佛家是什么思想,此『我』常在[11]。

此所建立的轮回载体,非即五蕴(否则便有生灭、非恒常),亦非离五蕴(否则便如其他宗派建立的「神我」),而名为「不可说」之我。他们认为佛陀否定之「我」,仅为即五蕴或离五蕴的生命本体。

如此成立一个「自体实有」的「不可说我」,是否背离佛陀教法、是否诡辩,可留待读者及学人自行判断。有趣的是,这种对「无我」的理解虽与近世普传的说法大异,然据玄奘法师游学印度时所记,犊子部的其中一派名正量部(Saṃmitīya),继承了犊子部「补特伽罗自体实有」的学说,却是当时印度最兴盛的佛门教派。

除犊子部的「非即蕴离蕴补特伽罗」外,其他部派建立的「细品意识(śūkṣma-mano-vijiñāna)」、「种子(bīja)」、「三世实有(sarvām asti)」,以至后来的「阿赖耶识(ālaya-vijñāna)」等,都以不同方式试图解决「无我」如何轮回、如何解脱的问题佛家是什么思想,于此不一一详述。

但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如此以新添理论来堵塞「无我」学说的漏洞,证明「无我」本身并非一个无懈可击的理论。我们甚至可以说,「无我」从来不是一个哲学理论,只是修行人经验到的一种精神境界。

回说老问题:既然「无我」,谁在轮回、谁能解脱?笔者的理解比较玄,也并没有像部派佛教那种理论学说的建立,设想的比喻如下:此如一道川流不息的河流,当中河水被小孩掏出,放入冰块容器,置于雪柜冰格之内;须臾,容器内结成之冰块,妄想自己为独立自存的「我」。

淘气小孩却不断把容器从冰格拿出,令冰块融成水后又复凝冰,周而复始,于冰块而言犹如永劫轮回。最后,有智者把容器内的冰与水都倒回河流之中,让其回归本然。当中,从来没有真实的「冰我」在轮回、也没有真实的「冰我」得以解脱。

整个学佛过程,只是虚妄不实的「自我」逐步被瓦解,以达远离虚妄分别、如实正观本然的智慧境界而已,没有一个「真我」在轮回、达解脱。佛陀教法引导学人体会的,或说为「无我」、或说为「空」,无非即此境界而已,非为哲学或逻辑理论的玩意儿。



起名专家专业的命理起名平台。